2020年,那些消失和新生的書店

2020-12-26 騰訊網

6月份傳出年底要撤店的深圳誠品進入了熄燈倒計時,即將在12月31日結束營業。與此同時,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門納客,受關注的程度不輸兩個月前的杭州店。

書架已經空空蕩蕩的深圳誠品 圖片:微博@yaknow晶晶

歲末年終兩家標誌性書店的一關一開,正好可以用來總結2020年的書店行業——有人黯然離去,有人熱血衝進。疫情加速了書店行業的新陳代謝,然而開門、復甦之後依然看不到一個清晰的未來。

一直以來都在商業法則的鋼絲上艱難行走的書店業,脆弱地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年初疫情伊始,當其他行業剛剛開始承壓之時,書店業已經開始集體喊痛。

2月初,書萌的書店現狀調查問卷顯示:85.84%的書店關店後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如果疫情繼續,77.62%的書店堅持不到三個月,73.94%的書店認為即使恢復營業,收入也到不了之前的一半。

於是,早在電影院線、娛樂場所集體呼籲開門、復工幾個月前,一些書店就開始了眾籌續命,直播、盲盒、社群、秒殺……各家書店施展渾身解數展開了各種姿勢的自救。

疫情之前,實體書店探索的主要方向是混合業態,以圖書營造文化氛圍,帶動文創、餐飲等周邊商品的「高溢價」。然而,書盟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大多數書店的「混業」探索都並不成功,高達98%的書店收入主要來源仍是圖書。

連續幾個月的關門,讓書店對實體空間商業可能性的探索戛然而止,不得不紛紛走到線上。3月份時,書店外賣曾經熱鬧過一陣,卻不過成為了餓了麼、美團等平臺PR宣傳的工具,不具有商業可行性的作秀很快就不了了之。越來越多的書店倒在了重新開門之前。

6月,一份《2020書店死亡清單》刷爆了朋友圈,方所重慶店、1200bookshop等皆在其中,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書店都已經勉力強撐了太久,疫情不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也給了它們一個痛下決心的契機。

疫情加速了書店行業的淘汰更新與自我進化,那些倖存下來的書店,那些敢於寒冬之中逆勢開業的書店,則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雖然這些新的生路也是磕磕絆絆,脆弱依舊。

疫情期間,離河書店幾乎全靠兩三百個精心篩選過的會員活下來,以後就專注於服務那些認同其理念、需求明確的目標顧客,不再浪費精力於閒逛、拍照的遊客。參差書店通過發掘滯銷好書,搜羅絕版二手書,形成了和電商差異化的選品。一月開業的神獸之間採取了電商同價、會員借閱的經營方式,避免了被電商直接降維打擊,以會員費、飲品、策展、活動來探索更多元的盈利方式。

當然,這些零零散散的嘗試並不足以為書店行業指明出路,更難以形成吸引資本進入的新商業模式。前幾年在資本「助燃」之下大舉擴張的言幾又今年似乎「熄火」,開始接連關店調整。反而是「最美書店」鍾書閣憑藉著越來越「走火入魔」的設計,在北京、寧波、廣州、成都等地開出多家門店,在」網紅打卡點「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打卡者的欣賞閾值被推到越來越高,審美疲勞之時,或許就是「最美書店」的窮途末路。

鍾書閣都江堰融創茂店

西西弗則繼續穩紮穩打地推進其「下沉」戰略,作為新商業中心的「標配」進入太原、瀋陽、鹽城等三四線城市,在這些地方,只有商業中心的人流支撐,書店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城市街頭巷尾的書店已經只剩下教輔文具店了。

誠品深圳店的結局證明外來的和尚也不一定好念經,儘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對進入中國的蔦屋充滿了期待,期待其1100家店的長遠規劃給國內書店業帶來新氣象。

然而,正如《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中所寫的「中國的蔦屋書店並不是蔦屋書店(或者CCC)自己開的,而且不是同一家,各地的蔦屋書店都是獨立的,是各地的地產公司引入蔦屋品牌和指導。蔦屋書店在上海成立中國分公司對各地店面進行品牌管理和指導,跟中信成立合資公司負責給各地蔦屋書店配送中外版圖書,但是(日本的)蔦屋書店不負責各地店面的盈虧,他們只是入駐指導。」

蔦屋書店進入中國,不過是以書店為幌子,打造一個個向新富階層兜售生活方式的商業綜合體,醉翁之意可能根本不在酒。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

所以,如果以書籍選品、分類、陳列等角度來衡量,無論是杭州、上海的蔦屋都未免讓人稍顯失望。

重慶方所、誠品深圳的教訓也已經證明,這種商業綜合體的成功很依賴合作方的執行力度,業態的契合程度,「生活方式提案」在中國早已不再新鮮,離開了CCC在日本的7000萬會員大數據基礎,蔦屋中國可能很難摸準中國中產人群的需求,最後恐怕會淪為另一個打卡地。

當波瀾起伏的一年即將過去,很多人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2021年不會再比2020年更艱難了。然而,在新的一年,每一家書店仍要努力探尋活下來的方法,因為寒冬一直都在,春天還遠未到來。

相關焦點

  • 傳統書店會消失嗎?好消息:肯定不會!壞消息:很多書店肯定會!
    網友問:傳統書店會消失嗎?【家電店長大課堂】市場不會消失,只會重新分配。傳統書店行業也是如此。好消息是,傳統書店作為一個業態,肯定不會消失。壞消息則是一些跟不上時代和消費者變化的書店,肯定會消失,而且為數眾多。最近讀一本1988年商業部內部發行的小冊子《商業十則(訓)》。這本由商業界第二代主幹(1924年~2013年)倉本初夫老先生介紹他的父親,日本現代流通教父(1889年~1982年)商業界初代主幹倉本長治老先生商業十訓思想的小冊子裡就提到了一家四國地區松山市名叫明屋書店的書店。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臺灣《中國時報》寫道,書店是昔日臺北人的驕傲,如今這裡已不再是文字的歸宿,而是旅人休息的地方,味道變了,文化也淡了。  季季認為,一條書街的消失,時代變遷、閱讀消費習慣改變,或許都有影響,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和房租有關,「目前還有幾家書店能在書街屹立不倒,關鍵就是房子是自己的。」
  • 北京17家書店獲頒「2020年最美書店」
    今天上午,2020年北京實體書店建設現場工作會在房山區舉辦,現場為獲得2020年北京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稱號的書店頒獎。會上,房山區新華書店和華彩復興書店兩家書城舉行了開業揭牌儀式,標誌著北京市實體書店「一區一書城」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 蔦屋書店華中首店入駐南昌新力新生薈
    圖片/聯商圖庫聯商快訊:近日,《聯商網》獲悉,「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確定入駐南昌新力新生薈,這是蔦屋書店在中國的第四家門店,也是其華中首店據悉,新力新生薈是新力集團打造的80萬㎡的超大型商業綜合體中的商業部分,是南昌首個以生態、藝術及文化作為項目主題的購物中心。憑藉其毗鄰艾溪湖溼地與魚尾洲公園的絕佳生態環境、蔦屋書店的強勢入駐、藝術化的空間打造以及自身17萬㎡的超大體量,新力新生薈以打造南昌商業新地標為目標,旨在帶給南昌消費者全新的購物和消費體驗。
  • 「一日店員」體驗 | 2019年 「加油!書店」
    在2015年4月的《生活》月刊上,有一篇題為《未來的書店》的文章,曾經展開過這樣的想像:我們不妨大膽暢想——在2020年前,大部分的沒有靈魂的書店都會消失
  • 上海三聯、言幾又、時見鹿進軍三鎮 武漢書店在「生死」中迭代新生
    記者許魏巍 攝書店撐不過今年夏天,武漢並非孤例。早在2月5日,中國實體書店聯盟公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基本可以判定自2013年以來的實體書店回暖復甦期將宣告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大範圍的中小實體書店應急調整甚至閉店現象。」7月,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布數據統計結果,2020年上半年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下降9.29%,其中實體書店渠道同比下降47.36%。
  • 2021年中國書店業系列報導之(五)——2020年中國書店業值得關注的10大事件
    對中國書店業而言,也許不光是書店業,包括所有行業,2020年都會是一個分水嶺。災難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一些實體書店倒閉,大多數書店舉步艱難。但書業並非想像中的那樣哀鴻遍野,而是有喜有憂,喜大於憂。疫情,也未能阻斷書店前進的腳步。主觀雖為自救,客觀上卻加快了融合與轉型,這對長遠發展,未必不是好事。在此,我們梳理了2020年書店業有標誌意義的10件大事。
  • 2021年中國書店業系列報導之(四)——那些受人關注的書店,為什麼?
    【百道編按】為迎接一年一度廣受業界期盼的中國書店大會,也為了盤點艱難卻又如此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邀請近百位業界人士,暢談他們對這一年中國書店業最深刻的印象、最值得關注的變化、最閃亮的品牌,以及未來,特別是在2035年文化強國大目標下書店的挑戰與機遇。本期,我們聚焦的是受人關注的書店。
  • 成都醫學院2020年新生入學須知
    成都醫學院2020年新生入學須知親愛的新同學:我們衷心祝賀你錄取為成都醫學院2020級新生,熱誠地歡迎你步入神聖的醫學殿堂!為使你順利來校報到,現將新生報到入學的有關事項告知如下,請仔細閱讀。一、入學前準備(一)兵役登記2020年12月31日前年滿18周歲的男性適齡公民入學前必須進行兵役登記;2020年12月31日前年滿17未滿18周歲的男性高中畢業生(含中專),也可以進行兵役登記。
  • 臺北的書店
    書和人一樣,都是有情物,都有生命,它的生命延續越長久,看的人越多,環保的效應也就越大。「愛人」既是熱情服務顧客,又是對社會的關愛,書店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公益活動,將所得款項用於慈善事業。「惜物」則是珍惜與愛讀,「凡沒讀過,都是新書。多讀一本,再讀一次吧!」這些理念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臺灣的二手書店行業欣欣向榮也就不足為怪了。
  • 書店不是童話——世界首家24小時書店消失在兒童節前夜
    直到去年11月,那個模糊的時間突然具象成了2020年5月31日。新冠疫情讓這個世界的很多角落按下暫停鍵,誠品敦南店的閉店倒計時鐘卻如常地走到了這天。2020年1月6日凌晨 攝於誠品敦南店一樓入口處 我們為什麼捨不得誠品敦南店?
  • 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到底什麼因素?
    「當局若有心,應該租下來,再委託文創相關業者經營,延續書街、書店生命。」 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表示,重慶南路不缺餐廳、不缺商旅。但一個城市若沒有書店,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社會就不會進步。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臺北重慶南路和衡陽路書街的黃金年代,同時有100多家書店,從成立最早的商務印書館,到中華書局、正中書局、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三民書局、文星書店等,加上200多個書報攤,附近還有中山堂、中華商場,可以說是人文薈萃。「那時重慶南路一帶最有名的就是『兩星』,一是文星書店,二是明星咖啡館,都是很多人會去的地方,我也不例外,經常在『兩星』間移動。」
  • 【萊恩的故事】2020年9月新生入園通知—高新校區
    時間過得真快,2020年9月1日,這一天,孩子們將迎來他新的徵程,第一次踏入集體生活,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第一次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第一次...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是否做好了寶貝第一次上學的準備?        別擔心!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5萬人告別誠品書店,國內獨立書店真的要落幕了?21年的誠品書局
    21年的誠品書局宣告閉店,這些獨立書店仍在與世界對抗2020年5月31日,一代精神象徵、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敦南店在開業21年後正式閉店,當晚,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現場,告別這個陪伴了他們21年青春的記憶。
  • 想當年,天津的那些書店
    那時還沒有網絡,更沒有快捷的物流,人們買書也主要去書店。小魏進貨及時,眼光很高,很快就吸引了很多讀者。可以說,天津那些嗜書如命的「書蟲」們很少沒有到過開明書店。  我當時的工作單位離開明書店很近,幾乎每天,我都要去開明書店看看。在那裡,我買到了《護生畫集》《流沙墜簡》《雅舍小品全集》《自由秩序原理》《鄭逸梅選集》(1—3卷)、《隨想錄》(合訂本)等。
  • 清華大學開展2020年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
    8月27日-9月4日,清華大學開展2020年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本次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設置蒙民偉音樂廳主會場和各院系分會場,線上分別通過「荷塘雨課堂」和「學堂在線」面向中國新生與國際新生進行中英文雙語授課,覆蓋全體研究生新生9000餘人。
  • 那些不可錯過的香港老牌書店
    可細心的同學一定會發現:在密密麻麻的水泥森林中,隱藏著大大小小的書店。香港的書店:很多! 商務印書館開館時間之早,可以算得上是老牌書店之一:商務印書館於 1897 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國現代印刷事業的起始。 雖然印刷業的進步,與文化有密切關係,但為商務印書館帶來巨大聲譽的卻是圖書出版。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倒閉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而由於租約到期,敦南誠品即將在2020年關店。今天網上的那些書店,之所以價格壓得這麼低,是因為他們有定價權,他們的量太大,他們向採購方要定價權,跟著就去要求所有供貨方或者給它一個很低的成本價,網絡書店賣得多不代表出版社和作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利益。而且坦白講,我覺得這些書夠便宜了,比起別的國家的圖書定價來說,(中國的書)便宜得不像話。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或擦肩而過,或步入獨享一段閱讀時光,書店如礁石屹立在都市喧囂的聲浪裡,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舒緩和定力,也感動於那份對書卷氣的守望和堅持。△ 憑窗夜讀,臺北的車水馬龍被擋在了外面印象中的書店,大都是朝九晚五開店的。臺北偏偏就有一家通宵營業不關門的書店,它就是誠品書店。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關門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而由於租約到期,敦南誠品即將在2020年關店。雖然誠品書店承諾還會有新的24小時書店,但是這個從1999年至今未曾關過燈的書店,也終於到了打烊的這一天,感覺更像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就像是我們幾天前推送的,道長提到了現代人「先去實體書店逛一逛,看到喜歡的書就拍下來,回家網購」的模式,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省錢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