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2021-03-01 24正能量

良辰美景奈何天,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年華青澀逝去,明白了時間。——王菲《致青春》

你的確要學得有心計,但是記住,永遠記住,在社會上要勝利的唯一的方法永遠只是一個,那就是實力,永遠不用懷疑。

1、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際中的糾結、爭鬥後的隱傷,看不透喧囂中的平淡、繁華後的寧靜。二是捨不得。捨不得曾經的精彩、不逮的歲月,捨不得居高時的虛榮、得意處的掌聲。三是輸不起。輸不起一段情感之失,一截人生之敗。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不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2、感動不過人疼人;溫暖不過人幫人;熱鬧不過人看人;著急不過人等人;難受不過人想人;殘酷不過人害人,陰險不過人算人,發財不過人騙人,給力不過人推人,鬱悶不過人氣人,為難不過人求人,生氣不過人比人,和諧不過人讓人,幸福不過人愛人,人生不過人啊人!

3、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跌跌撞撞,哭哭笑笑,忙忙碌碌看人生匆匆,我們留下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也許,在某一天,我們會讓生活折磨的麻木不仁,但當我們走過了歡笑,淚水,孤獨和彷徨之後,便會發現:還有這樣一份永恆的感情,叫我們明白 - 有愛,就有幸福!

4、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遇事退一步,為人讓一步;心氣別太高,火氣別太盛,人外有人,處處皆有暗峭。智者:多看多聽,箴言。愚人:居多自以為是哈。誰都不是聖人,盡情舒展才華,勤能補拙,笑看繁華起落,開心快樂就好!

5、人生如茶,開始濃釅,然後漸喝漸淡,淡得沒了滋味。茶講注水八分,水滿則溢;人生亦然,十分的愛恨容易迷失自己。拋卻恩怨得失,捨棄名利追逐,沉浸在和悅而安祥的生活氛圍,心靈才會變得廣闊而開朗。徐志摩曾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學會放下,懂得取捨,也許可以活得更單純,也更快樂一些。

6、 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得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得到別人的貪慾,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痴。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

7、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於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8、佛家也說:心魔即魔,心佛即佛。有時現狀並不讓我們滿意,但我們很難改變他人或是要求他人,我們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我們更不能抱怨環境,因為「環境是結果,思想是原因」。所以我想說:要想事情改變,先改變自己;要想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更好。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人生如四季輪迴,既然有春天的花開,也就有秋天的落葉;既然有夏天的驕陽,也就有冬天的風雪。一個人只有經過困境的砥礪,才能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苦難是豎在現實和未來之間的一扇紙糊的門,你只要敢於捅破它,前方便會一路坦途。

相關焦點

  • 佛魔爭戰
    魔並不是獨立於自我之外的另一種真實存在的怪物,也不是存在於靈界之中邪乎的東西,更不是什麼邪惡的力量,因為,那些說法都是迷信有誤導人的成分,是沒有文化的人在道聽途說,一知半解瞎編出來的。那麼魔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魔的真正含義呢?      魔的真正含義就是障礙。因為魔障礙了我們心性的自由,使我們的內在被束縛,解脫不了,所以說,魔由心生,又叫心魔,所謂心魔就是指心的障礙。
  •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多行善事,遵紀守法,孝敬父母,敦親睦鄰,友愛他人。心中不存惡念,常與人為善,時時處處換位思考人生的命題,領悟人生真諦,意即覺悟人生,此乃與佛繫結緣,因此而覺悟,此乃佛系人生之首要。佛即大徹大悟,有覺性之人,因與佛有緣,因而覺悟。
  • 佛與魔有什麼不同?
    在佛的心中,眾生平等,皆有佛性,看心都是家人,沒有什麼妖魔鬼怪,只是心不同,相由心生,德性的高低產生不同的外相,見心不見相,依法不依人,法即是心,心與法是同一詞,像德與道一個意思,一個代表心一個代表形。佛求心,求德。佛希望眾生都來找我,我領你們修心修德,超凡入聖不再輪迴。
  • 慧能: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
    當時,上座神秀在半夜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成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當時,慧能在碓房舂米,聽童子唱誦此偈,就煩請童子帶到南廊下,也作一偈。因為慧能不識字,就請人在南廊西間壁題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弘忍以後,禪宗分為南北兩宗。
  • 佛魔一念間
    所以一方面在說不可做魔也"教育"別人不可做魔而自己正在做魔,魔並不可怕,就是你的那一念,而佛~亦然!可能大家都看破不說破,或者出於權威不敢說破,不過你肯定不願意跟這樣虛偽的傢伙走的太近,走近了你的心不舒服這回大概明白為什麼戀愛甜蜜婚姻痛苦都說父母對孩子是無私的愛而很多人卻不願意回家很多老師在臺上講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你卻總感覺不對。。。。。。了吧!
  •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是什麼意思?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是什麼意思?打坐會看到許多境界,如果不離相,把那浮光掠影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心就糊塗了。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壞的境界。打坐或平時六根對六塵,看到好的,不能夠貪著,看到壞的,也不要煩惱,心不落兩邊,才能離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心即得自在。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之戰
    魔成魔的原因,是因為魔有爭強論勝的心,所謂「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魔爭不到第一,便生瞋恨心、妒忌心、障礙心。所以誰有這種思想和行為,就是魔,就永遠不能成佛。魔的神通力與佛的神通力相差無幾,不過佛的神通力是正派,魔的神通力是邪派。所謂「邪不勝正」,魔始終是不能勝佛的,所以就甘拜下風,五體投地,皈依於佛。
  • 佛說: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但地心閒到處閒,莫拘城市與溪山。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佛家常說:安禪何須勞山水。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每天都會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然後到寺院裡去供佛。有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塵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塵禪師非常欣喜地說:「你每天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信徒高興地說道:「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被洗滌過一般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報身佛(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 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問:云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問: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復從何而立?答:為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鏡人,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問:云何是常不離佛?
  • 修佛不敬,心生嗔恚,惡報即來……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如是聞,昔佛初證聖道,往彼時十六大國中最強的摩揭陀國弘法。雖得影勝王(即佛的兩大護法明旺之一的頻婆娑羅王)的敬重,為之建造竹林精舍傳法。然而,影勝王終究是俗人一個,當他看到國人對佛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嗔恚之心。結果,惡報來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災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佛以無上神通,調服八大龍王中的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后,二龍王時常自大海而來,聆聽佛法。
  • ​觀音菩薩開示:善為佛,惡是魔.佛與魔皆在一念間.修佛,即是修善,無善不成佛.信佛的三資糧,是信、願、行,缺一不可.由信起願而行
    善為佛,惡是魔。佛與魔皆在一念間。修佛,即是修善,無善不成佛。信佛的三資糧,是信、願、行,缺一不可。由信起願,由願起行。
  • 【佛教心理學】善護自心,如何降服心魔外魔,回歸清淨的本來
    所以無論的古德還是善知識都常說心魔招感外魔。想要去除外魔,就必須降服心魔。但是什麼是心魔呢?那麼就要認識到心念的正邪,正心者趨向於佛心,邪心者趨向於魔心。是佛心還是魔心都取決於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您的負面心念及噁心惡念這些都有有漏心念,都是心中的漏洞,需要自我慎重起來。當明白您虛妄顛倒的時候,您的負面心念就是您的心魔您的有漏心念。
  • 《金剛經》:見法即見佛,法佛無二
    在《金剛經》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中,佛祖為眾生開示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清清楚楚的告訴修行的人們,佛祖所說的各種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應當像弟子尊重佛祖那樣的去尊重這部經典,在這裡經典應該就是說的《金剛經》,因為他可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 佛說:離心無別有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
    同樣道理,農民不安心種田,工人不安心做工,知識分子不安心腦力勞動,都會因走火人魔前導致種種或輕或重的後果。這些都顯而易見,不言而喻。然而,「安心」一詞的解釋,不僅指定下心來,集中思想學習或工作又有其他多種多樣的解釋。《墨子·親士》說:「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這是說安寧而沒有幹擾的心情。《紅樓夢》115回:「他為的是大爺不在家,安心和我過不去。」
  • 玉石雕刻佛魔一體
    南紅玉石珠寶雕刻的吊墜裡雕刻人物時因受到玉石大小的限制,往往只雕刻一個人物,但是也有一少見的雙人物題材,那就是佛魔雕刻,佛魔雕刻題材,基本上就是一個面部從中間或上下、左右分割,一半是佛一般是魔,佛雕刻法相莊嚴慈眉善目,魔雕刻面目猙獰青面獠牙,雕刻時雕刻師傅一般會選擇俏色或深淺巧雕,利用俏色與深淺將佛魔區分開,
  • 此等行為非是真佛子,不是真正修佛之人,自我心魔為統帥,貪!貪!貪!!!
    絕不可把我放到前邊,心中不離我,遇事常思我、想我、為我、有我,是魔,不是佛。我是自魔,自魔自障,咋修佛!修佛,是為了度眾生,度眾生,就是幫助別人。真修佛的人,遇事要做到先人後己,起思動念,不可我字為先,先想別人,後想自己。先把別人的事情辦好,先把佛事辦好,佛事唯先,是尊佛、敬佛。
  • 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早幾天參加別人葬禮,不放鞭炮、不跪拜(吳氏中醫註:基督的信仰禮節確是這樣),別人便說他閒話(吳氏中醫註:人家受怎麼說就讓人家說去吧)。今天正好看到朋友圈裡有下面這篇文章《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忽有感慨。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妙法蓮華經《六祖壇經》:「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己除。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 【公益專場】修行佛魔一念間!魔說你們本具的魔性比魔還要勝?大乘神咒推廣傳播問題!
    你修的是佛還是魔,魔說你們本具的魔性比魔還要勝!大乘神咒推廣傳播問題!現在感覺魔對我們是一種恥笑和指責的狀態,看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是一種恥笑,對我們人是一種蔑視、取笑的態度呈現。看到他們嘴巴裡面一直不停的哼:「我們本是同類,我們本是同類,我們就是你的心,心魔你們永遠戰勝不了,因為我們一起同在,我們永遠在一起,分不開,分分還會和和,這就是你們和我們的親密關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們要成佛行嗎?做得到嗎?魔本是佛,佛和魔只在一念間,你能分辨孰是魔,孰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