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明清時期,許姓人因時局變化,遷徙頻繁,但人口得到了長足發展,許姓名人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出現了一批學者,進士人數也空前增加。
明朝時,經過洪武初年的移民運動,許姓人在全國的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人口重心進一步向南方傾斜,當時已有不少許姓人開始陸續遷入四川。
一份資料顯示,明朝時許姓總人口有61萬,較宋朝時的總人口才增長了9萬,增長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姓氏的排名中,和宋朝一樣,仍在第26位。
江蘇是許姓人口第一大省,其次是江西、安徽、浙江、山東等。清朝初年,由中原一帶移居湖廣的許姓人,大量移民四川。此後,又陸續遷往海南、臺灣和南洋等地。
宣漢一支許姓
先後輾轉多地遷徙而來
洪武年間,江西撫州府金谿縣許家莊的許時泰、許時清兩兄弟,遷徙入川到重慶府江津縣。在江津繁衍了6代人後,又遷到榮昌,然後再遷到永寧(今古藺)樂三甲雷桶溝。
宣漢一支許姓的入川始祖叫許萬選。弘冶年間,許萬選跟隨兄長從江陵府(今湖北荊州)移居到常德府澧州(今湖南常德市澧縣)。
正德年間,許萬選入川,先住在夔州府(今重慶奉節縣)東門外,後來遷居到墊江縣普順鎮胡家場大尖山雙河口水井灣。
傳到第七代許芝榮時,許芝榮帶著兩個弟弟許芝林、許芝梅從墊江遷居到綏定府(今達州)東鄉縣(今宣漢)勝家營高石坎。後裔中,有的分遷到平昌、達州、通江、渠縣等地。
資陽一支許姓從湖北遷入
如今後人主要分布在資陽各地
資陽一支許姓的入川始祖許亞泰,是荊州府吳德縣人。永樂13年(1415),許亞泰和兒子許玉麟,以及弟弟許亞洪3人入川。
在吳江渡口時,許亞洪遭遇水賊被殺。許亞泰和許玉麟父子沒有停下入川的腳步,他們到了成都府資陽縣長溝鋪定居下來。
後來,許亞泰的堂兄許亞進的兒子許玉芳、許玉先也來到資陽,一起開基立業。
明末清初,這支許姓人也遭遇了戰亂,所幸沒有遭到滅頂之災,還有後人遺存下來。如今,其後裔主要分布在資陽各地,也有的外遷到龍泉驛、榮縣等地。
涼山一支許姓
為明朝軍人遷徙而來
涼山的一支許姓,入川始祖許崇明很有來頭。他蔭襲祖父爵祿,世襲指揮使。奉命鎮守長安鳳翔有功,後來被調到應天府入錦衣衛任職。
許崇明有3個兒子:許世龍、許世鳳、許世祿。
洪武元年,許世龍、許世鳳、許世祿3人奉命護送印鈔銅版入川,他們此後定居在四川。許世龍住在建昌,許世鳳住越嶲。
許世祿被封為千戶,後來因屢立戰功,被封為昭武將軍。他在瀘沽湖一帶購置大量田地,修建房屋、店面數百間,人稱許半街。
許世祿的孫子許子賢,被封為明威將軍。許子賢曾監修寧番衛(今冕寧)城北門,把將軍衙門修在小西街,所以冕寧西門外被稱為許家河。
黃勇/文
【下期關注】
請看許姓(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