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吳文化,不能沒有你,
傳遞正能量, 我們在路上!
相約天下吳氏網,因為有你更精彩!
轉發關注你我他, 家風傳承靠大家,
我分享,我姓吳,我自豪!
發布時間:2018-12-19 09:16 來源:華西都市報
先秦時期吳國被滅 王族子孫以國為姓
話說周武王封仲雍第三世周章為句吳國君後,到了第19世壽夢。公元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吳國日益強大。
壽夢有4個兒子,最小的季札為人仁義禮讓,最為賢能,壽夢想讓王位傳給他。但季札堅決不幹,後來乾脆像遠祖太伯學習,遠走他鄉。壽夢沒辦法,就把季札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江陰一帶)。
季札的3個哥哥先後當上吳王,每人臨終前,都想把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就是不接受。季札具有這種高尚德行,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因為他的封邑在延陵,所以當時大家都叫他延陵季子。
春秋後期,吳國強盛起來。到闔閭時,吳國曾經攻破楚國。後來,夫差又戰勝越國,俘虜越王勾踐。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勸諫,沉迷酒色。公元前473年,勾踐臥薪嘗膽反攻,吳國戰敗,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後,王族子孫四散避難,不忘故國,就以國為姓,是為吳姓。
越滅吳後,將吳國王室成員大批發配到邊遠偏僻之地。夫差新立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這一支吳姓繁衍發展成江西最古老的一支吳姓。夫差的後裔中,有一部分逃難到安徽歙縣,發展成安徽吳姓中的歙州吳氏,後來分衍出江西南昌吳氏、江西德興建節吳氏等分支。
吳國滅亡後,季札的子孫有的離開吳國,有的隱居山林,有的堅守鄉土故園。季札的長孫叫吳濮婪,他帶著家人逃到東洞庭武峰山。為躲避越人的迫害,吳濮婪隱姓埋名,改姓濮。到南宋時,吳濮婪這一支後人才恢復吳姓。
季札次子吳徵生孤身一人逃到齊國,娶了齊平公的女兒姜氏,生了個兒子叫吳啟蕃,立志復興吳國。但吳徵生最後客死他鄉,葬在齊國葵丘(今山東淄博)。吳徵生死後,吳啟蕃投奔魯國,娶魯國貴族叔孫氏女為妻。數代後的吳芮不負祖先,重振宗族家聲,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沙王。
季札四子吳子玉,吳國滅亡後,哪也不去,堅守家園,奉祀延陵季子的廟祀。吳子玉的後代綿遠悠長,昌盛發達,世世代代族居延陵。秦漢時期皇親國舅 蜀漢吳姓興盛一時
上面提到的吳芮,是秦朝人。因為才能出眾,吳芮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吳芮為政深得民心,老百姓稱他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順應時代潮流,帶著當地人起兵響應。
吳芮跟著項羽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勳,被項羽封為衡山王。劉邦統一天下後,吳芮被封為長沙王,食邑三千戶,都邑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吳芮家族從江西廬陵遷到湖南。可惜的是,吳芮當上長沙王不到一年時間就去世了。
吳芮有6個兒子一個女兒:吳臣、吳郢、吳淺、吳陽、吳元、吳質,女兒嫁給了淮南王英布(黥布)。吳芮家族中,有5人封王、9人封侯,在西漢初期榮極一時。但除了吳淺那一支後裔,其他幾支都只傳了幾代就沒有了。吳淺的第5代後裔後來離開湖南,向北遷到中原。這一支吳姓,在東漢時,被封侯的,有10多人。在當時整個吳姓中,這一支最為顯貴、最興旺發達。
153年,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糜豹在蘇州建立吳太伯廟,奏請朝廷尋訪吳姓正宗後裔主持廟祀。漢桓帝命太尉黃瓊等商議,把吳允承封為奉祀侯,遷往吳郡主持太伯廟祀。季札後裔吳徵生一支,經過600年輾轉遷徙,又回歸到吳姓的故土。
吳允承的兒子吳妁早逝,留下兩子兩女。吳妁長子吳熊慶繼承父業奉祀先祖太伯廟,留在吳郡。次子吳景和兩個姐姐南下錢塘(今浙江杭州)投奔親戚。吳氏兩姐妹長大後,成了如花似玉、德才兼備的大美人。
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時任豫州刺史,跑來求婚。吳家親戚認為孫堅為人粗魯,就在言語間透露出拒絕的意思。孫堅碰了一鼻子灰,當時臉色都變了,對吳家產生了怨恨,揚言要報復。
吳景的大姐怕連累親戚,就說:「不要因為我一人而招惹大禍,我決定嫁給他。」就這樣,吳家大女兒嫁給了孫堅,史稱吳皇后。後來,她的妹妹也嫁給了孫堅。吳皇后為孫堅生了4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妹妹生了孫郎、孫仁兩兄妹。
孫仁,在《三國演義》中,指的是嫁給劉備的孫尚香。但在《三國志》中,只說了嫁給劉備的叫孫夫人,沒有提及孫尚香或者孫仁的名字。孫尚香這個名字,最早是在戲劇《甘露寺》中出現的,歷史上並不存在。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說,孫仁是孫朗的別名。
當上了國舅的吳景,深得孫策、孫權的敬重。吳景也的確很有才能,當上了丹陽太守,被封為揚武將軍,為孫吳政權立下不少功勳。吳景死後,大兒子吳奮繼續受到孫權的重用,被封為吳郡都督,後被封為新亭侯。
吳奮死後,兒子吳安承襲爵位。當時,孫權把三兒子孫和立為太子,把四兒子孫霸封為魯王。孫霸不服氣,與太子暗中較勁。吳安這個人名字帶「安」,可一點也不安分,和東吳一些大臣投向孫霸,暗中圖謀想殺太子。事情敗露後,吳安隨孫霸一起,被孫權賜死。
吳景的二兒子吳祺,被孫權封為都亭侯。吳祺死後,兒子吳纂襲封,吳纂娶了都亭侯滕胤的女兒。孫權死前託孤,叫滕胤、諸葛恪輔佐幼主。後來,孫堅的弟弟孫靜的曾孫孫峻、孫琳兄弟弄權專政,誣陷滕胤、諸葛恪,說他們謀反,將兩人殺死,吳纂受到株連而遇害。
東吳的吳姓家族就這樣一個人都沒剩下了,吳郡的吳氏,只剩下吳熊慶這一支。孫權稱帝後,尊封吳熊慶為太傅、吳郡公。280年,東吳滅亡,吳熊慶第四世孫吳之則遇害,這支吳氏退隱於民間。
東吳吳姓開始興起時,河南陳留吳姓中的吳懿,帶著妹妹吳莧遷居到了成都。吳莧後來嫁給劉備,被冊封為移皇后。吳懿成了國舅,又是劉備手下的大將,被封為高陽侯。吳懿的族弟吳班,也是一員大將,被封為軍樂侯、綿竹侯,後裔在四川曾經興盛一時。
東漢末年,吳姓河南郡出了個吳雄,官居二公,地位顯赫。吳雄後裔非常興旺,後來分為兩支,一支從河南遷到安徽翕州(今休寧一帶),另一支則向北遷徙,成為渤海吳氏的一支。
此外,在嶺南有一支吳霸家族。《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姓,大部分是吳霸的後裔。魏晉隋唐時期吳宣家族 從四川遷徙到江西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北方少數民族不斷侵擾中原,戰亂頻繁,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姓家族也跟著南遷。《元和姓纂》中說,這期間的吳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
東晉王朝建立後,323年,晉明帝追封先賢后裔,吳之則的孫子吳皋益,被封為昭衍公,這支吳氏又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吳皋益的大兒子吳佶娶了晉明帝穆皇后的妹妹庾氏,與皇帝結為親戚,官運亨通,後世人丁興旺,數代封侯拜爵。
南齊時,吳佶第10世孫吳樛,遷居武昌郡漢陽山。吳樛隱居不仕,以耕讀傳家,子孫興旺數百年,成為當地望族,世稱武昌吳氏。後來,武昌郡成為晚唐吳姓的七大郡望之一。
隋唐時,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在許多地方形成當地的望族。南陽吳氏,為長沙王吳芮後裔吳復興開基,後代子孫繁衍各地,形成許多吳姓望族分支。史料記載,吳姓入粵始祖吳吉甫,是吳宣的後裔。吳宣原來居在四川,後來遷到江西南豐,子孫後裔因躲避戰亂遷到福建寧化。宋元時期華陽吳氏 家族曾經興旺發達
五代十國的後周宰相吳延祚後裔吳用效,從山西太原遷到成都華陽開基立業,形成華陽吳氏。華陽吳氏家族興旺發達,傳到第二代時,出了一個大忠大義、大勇大烈的吳革。後來,吳革的後裔吳天蘅,又遷到安徽宣州、寧國另拓基業。
吳徵生的那一支吳姓,在兩宋期間,出現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姓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太原吳氏家族。沉寂上千年的吳子玉後裔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1000多年的洞庭濮氏,在南宋初年複姓歸宗。還出現了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璘家族。吳玠、吳璘以及吳玠的兒子吳挺,被稱為「吳氏三雄」,他們的故事,我們將在下一期詳細講述。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宋朝時,全國吳姓有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吳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萬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6地的吳姓人口就有102萬多人。明清時期湖廣移民 吳姓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時期,吳姓分布更為廣泛,以前顯貴的吳姓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的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在地區分布上呈現出同姓異宗交叉分布的特點。
明朝時,全國吳姓從宋元時期的170萬人增加到了230萬人,在全國姓氏中前進了一個名次,為第七大姓。浙江以擁有45萬多吳姓人取代江西,成為吳姓第一大省。浙江、江西、江蘇和福建4地,吳姓人口集中了140多萬人。
在四川,吳姓開始活躍起來。明成化年間,湖北麻城的吳祥麟,舉孝廉後,被授四川榮昌縣令,後因政績卓著升任瀘州、重慶、成都府官,晚年定居仁壽。吳祥麟的大兒子吳模,曾官至中書給事。吳模的兒子吳敬嶽,當過兩廣察院。
吳祥麟的二兒子吳楷,進士出身。吳楷子孫眾多,明末因逃避戰亂,大部分遷往廣東、貴州、雲南等地。只有吳興隆的後裔留在四川,居住在資中公民、新橋、魚溪、雙龍等地,現已傳了10多代人。
明萬曆年間,廣東翁源的吳廣,因任總兵進入貴州,成為四川古藺、貴州仁懷 一帶的川黔吳氏始祖,子孫繁衍眾多。
如今的四川吳姓人,大部分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外地遷入四川的吳姓後裔。康熙60年(1772年),吳斯先從廣東和平入川,子孫散居簡陽、綿陽、德陽、中江等地。同年,福建連城的吳應亮、吳應丙兩兄弟也入川,先是住在成都華陽,後來遷居到榮縣雷家壩。
康熙年間,福建龍巖的吳興甫家族入川,後世子孫散居在川渝兩地的巴中、遂寧安居、武勝、合川、銅梁、內江、富順、資中、遂寧、中江、三臺、簡陽、資陽、涪陵、綿陽、安縣等地。高縣蕉村的吳姓,入川始祖吳一善,是吳宣的後裔,從江西入川。
江西宜黃瀠溪的吳君賢遷徙到綏定府(今達州)白衣庵(今平昌白衣)。白衣庵原名百益場,由於遭受了一場大火,這個場鎮幾乎被燒毀,只有一個觀音像所處的地方沒有遭火,後來就把百益場改名為白衣庵。吳君賢定居下來後,靠做豆腐生意為生,家業漸漸做大,子孫後裔也繁衍起來。吳君賢的後裔又有一些進行了遷徙,有的遷往福建,有的回遷到江西祖籍地,有的遷往陝西,全國10多個省份,都有這支吳姓人的後裔。
這支吳姓人中,還出了很多政界、學界的名人,進士、舉人比比皆是,官階最高的為一品。因吳姓人在朝為官者地位高,朝廷曾專門撥兩河(州河、渠河)的稅銀,派修北京故宮的工匠到白衣庵修鐘鼓樓寶頂、牌坊、廟宇等,把白衣庵打造成一個有名的古鎮。那些精美的古建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運動中被毀掉了。
雍正年間,廣東興寧的吳應通4個弟兄,先後入川,子孫散居在資陽、簡陽、成都、華陽、金堂、新都、新繁、什邡、德陽、廣漢、綿竹、中江等地。
乾隆年間,吳元棠、吳君瑞、吳舜雲先後從廣東興寧入川,定居在宜賓月波鄉,形成月波吳氏。
吳國亡後 一些王室後裔東渡日本
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吳姓子孫不僅在國內頑強發展繁衍,有的還遷往日本、越南、朝鮮和南洋諸島。這在中國的姓氏中,是很少見的現象。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
吳國滅亡後,吳國王室的一些倖存者,遠渡重洋,到了日本島。當時的日本很落後,這些吳國後裔帶去中華的文明。不久,他們就建立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人的首領。其中一支,演變成了日本皇室。
《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等史料記載,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華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
元朝初年,金履祥在《通鑑前編》中提到:「日本又雲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不久,日本著名僧人中巖園在《日本紀》中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日下恆夫等,推定吳人東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滅吳以後。東渡日本的吳姓宗族成員,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吳姓後代,至今仍保留著血緣標誌,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吳、吳人、吳羽、吳服、吳漢、吳服部等姓氏。也有一部分吳人,演變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錄》中記載:「松野,吳王夫差之後,此吳人來我之始也。」越南:五代時吳權建立吳朝
吳國被滅亡後,大批吳人南遷進入越國。越國滅亡,吳人又隨越人繼續南遷。秦漢時期,他們到達越南。此時,內地的一些吳姓人因做官、經商、從軍等,也陸續遷居越南。
唐末五代時,南遷越南的吳姓後裔吳權,在越南建立吳朝。吳權家族出自延陵吳氏,唐昭宗時,吳權出生在林州(今越南和西省),父親吳旼是林州州牧。吳權胸懷大志,性格沉穩,先後擊敗附近的武裝割據勢力,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吳朝時間很短暫,只存在了吳權、吳昌熾兩代,就被丁朝取代,吳權後裔散居越南各地。
明朝滅亡後,一部分明朝遺民流亡越南,其中有不少吳姓人。如今,吳姓在越南的姓氏人口中名列第六位,是個大姓。朝鮮:戰國時期就有吳姓人
早在戰國時期,吳姓人就到達了朝鮮。《後漢書》中說,東漢陳吳氏後裔吳鳳,任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地區)太守,舉家遷到朝鮮。
吳姓,如今在朝鮮位於前20大姓之列。東南亞:元明時有吳姓移民
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臺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吳姓人,主要來自廣東、廣西、福建。
吳氏品牌推薦
每日精典
【友情提示】天下吳氏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客觀真實報導,堅持不站隊,保持正確的主觀立場,以弘揚至德精神!傳播吳文化為主旋律!只要你姓吳,只要你是正能量的來稿,我們都歡迎!
《相約天下吳氏網》主題歌 作詞∶吳蜀豐 作曲演唱∶吳仕長
吳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揚。開拓進取創輝煌,譜寫時代新篇章。
三讓高風孔聖贊,第一世家史記傳。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風傳承樹典範。
我是吳氏好兒郎,仁愛謙讓傳萬代。相約天下吳氏網,因為有你更精彩!
來稿要求圖文分開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圖文供稿〕
投稿公共郵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聯繫人吳蜀豐 電話: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