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要入川與馬超比武?只因要為劉備壯聲勢

2021-02-28 關帝老爺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孫權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仍為曹操實際控制,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諸葛亮與關羽共同鎮守荊州。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攻打雒城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

 

雒城圍困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當時馬超正在漢中依附張魯。馬超向張魯借兵,打算反攻涼州。馬超領兵圍攻祁山三十天,未能攻下,隨後夏侯淵派張郃引援兵趕到,馬超撤軍回了漢中。張魯的部下楊白等因為害怕馬超的才能,想要加害於他,馬超逃入氐中。劉備於是派李恢說降馬超。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劉備聽說馬超要來投,高興的說道:「我得到益州了!」於是派人去迎接馬超,且偷偷把自己的一支軍隊給馬超,讓馬超率兵合圍成都。馬超率領兵馬徑直到成都,屯兵於城北,城中所有人都因為馬超威名而驚恐,不到十天的時間,成都軍民就崩潰了,劉璋隨即開城投降。

 

劉備派簡雍勸降劉璋後,遂領益州牧,以關羽董督荊州事。並啟用蜀中諸多人才,遷升馬超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總督臨沮軍事,由於劉備無法追封馬超更高爵位,馬超的爵位還是之前的都亭侯。

 

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但對馬超並不是很了解,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性格,於是回信答道:「馬孟起(馬超)文武兼備,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傑,是英布、彭越一類的人物,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眾、卓爾不群。」關羽看了諸葛亮的回信後十分高興,還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

 

《三國志·關羽傳》中的記載原文: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關羽為何作書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武藝人品?暗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

 

有人認為是因為關羽驕橫跋扈、忌賢妒能、不能容人。理由是原文中講「亮知羽護前」。「護前」是什麼意思?詞典中有2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護短,袒護以前的過失,不肯認錯。因為這段話出現的語境是關羽在詢問諸葛亮,並非為某件事進行解釋,何來護短一說,這一解釋與此語境不符,可以忽略。

 

另一種解釋是:爭強好勝,爭先居前。這種解釋有一定的合理性。爭強好勝是許多武將的性格特點,遇到高手技癢難忍,總想分個高下,自古及今,這類的武將比比皆是。

 

如《三國志·朱桓傳》記載:「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然輕財貴義,兼以強識,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妻子盡識之。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及桓疾困,舉營憂戚。」

 

說的是,吳國名將朱桓性格好勇爭先,恥於落在人後,每次臨陣對敵交戰,受到節制約束不得自由時,他就動輒發怒激憤。然而他輕財好義,且強記能力好,與人見過一面,幾十年不會忘記,他的部下萬餘人,他們的妻小他都認識。他愛惜養護官兵,贍護他們的親屬,俸祿財貨,都與他們共同分享。及至朱桓病重,全軍憂傷悲戚。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說,「朱桓以勇烈著聞。」

元代大儒郝經云:「朱桓以膽勇稱,隱然敵國有古大將之風。」

 

這與史書對於關羽的評價也有幾分相似,如傅玄稱關羽「勇而有義」、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萬人之敵,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三國志》作者陳壽稱「為世虎臣,有國士之風」。

 

由此可見,「護前,恥為人下」只是眾多武將共有的性格特點,在冷兵器時代,身先士卒、奮勇爭先也是武將勇烈、建功立業的重要因素,豈能將性格的特點與忌才妒能的品行混為一談?

 

南懷瑾在《武聖關壯繆遺蹟圖志》序也對此做過解釋:

 

後之論者,據傳所謂「亮知羽護前」一語,謂公有忌才之嫌。復以「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量其器度之不廣。殊不知公與劉先主,崛起草莽,世途之辛苦艱難,人情誠偽莫測,備嘗備知。方其獨當一面,威負重鎮,乍聞西陲降將,而又非創業故舊,衡之國策,豈可不有此一問,以定全面戰略之機,何忌之有?至於傳稱「亮知羽護前」者,蓋謂諸葛亮深知公情重故舊,嫌疑新降之意,故以老友輕鬆遊戲之筆,以釋其疑。書稱「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足以見諸葛孔明與公情誼之親切,故出之於戲言之句,因之而有公之「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之舉。實非器局狹小之態,洵為君臣朋友相得無間之情事。倘徒依文解義,不究其微言之妙,則其誣也,固亦當然矣!

 

況且,劉備剛剛西定益州,關羽肩負董督荊州大小事務的重任,又怎能因為一時逞強好勝而置軍國重任於不顧呢?這與歷史上關羽熟讀《左傳》,深明春秋義理的風格也相違背。

 

翻查裴松之注引用的一段文章,似乎可見端倪。

 

山陽公載記曰: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備曰:「人窮來歸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殺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復呼備字。明日嘆曰:「我今乃知其所以敗。為呼人主字,幾為關羽、張飛所殺。」自後乃尊事備。

 

這段話是說,馬超投降劉備之後,劉備對馬超非常厚待。但馬超卻對劉備絲毫不顧及君臣之禮,當著劉備的面還常稱呼劉備的字。這讓恪守禮義,早年間也曾「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關羽非常生氣。於是與張飛定下計策,在第二天大會上,杖刀立直,馬超大驚,果然就此收斂。

 

雖然裴松之對這段故事存有異議,但作為晉時著作郎樂資所撰的《山陽公載記》,對於《三國志》原書所錄史實有很大的補正作用,而且多為信史。所以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超雖然「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但同馬超唱過對手戲的人卻有種另一種評價。如因討馬超有功,賜爵關內侯的楊阜曾評價說:「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又說「超強而無義」。如劉璋帳下治中從事的王商也評價說:「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

 

《典略》也記載:(馬超)奔漢中,張魯以為都講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諫魯曰:「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魯乃止。

 

馬超投靠劉備是窮途來投,形勢所迫,是否真心?是否忠誠?人品如何?尚未可知。且馬超自恃勇力,又是名門之後,當時僅僅四十歲,虎狼之年,血性方剛,假如劉備帳下沒有人能鎮得住馬超,日後必然會留下禍端。而無論從名氣上還是個人戰力上,能夠鎮得住馬超的人非關羽莫屬,千裡之外,作書與諸葛亮,借言比武或詢問武藝人品,其實正是起到敲山震虎,遠程威懾的作用。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相關焦點

  • 劉備稱帝後,給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為何不肯給關羽趙雲封侯
    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是劉備手下的5位大將,為何劉備稱帝後,將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卻不給關羽、趙雲封侯。同樣是功勳卓著的將領,為何劉備要厚此薄彼,不給關羽、趙雲封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漢朝皇室之後。
  • 關馬之戰武功不是決定因素:關羽入川生命危險為零,馬超必死無疑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跟張飛在葭萌關大戰半天外加半夜,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後在督郵李恢的勸說下,馬超在進退維谷的情況下主動投降。關羽得知馬超受到劉備重用之後很是不滿:差點打傷我三弟,居然還成了座上賓,我要去成都跟他比劃比劃,讓他嘗嘗青龍偃月刀的滋味!一聽關羽要跟馬超搏命,可把劉備嚇壞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如之奈何?」
  • 關羽要和馬超比武,要是沒人阻止真幹起來誰會落下風?
    兩人最好的參照人就是許褚,馬超跟許褚大戰二百多回合,馬超疑似佔據上風,而關羽巔峰時期完全壓制許褚,一人擊退許褚徐晃,更有平欺許褚勝張遼的評價,可以說關羽要明顯高出許褚一籌!再來看看另一個參照物,你猜錯了,不是張飛,而是龐德!
  • 關羽不服要與馬超比武,倆人的武力值誰厲害?曹操這樣評價馬超!
    關羽對自己的武藝很有信心,當初馬超歸順劉備時,關羽聽說馬超武力超群,居然就想丟下荊州事務專門前往漢中找馬超切磋武藝,幸虧諸葛亮一封書信打消了關羽的念頭,諸葛亮的書信是這麼寫的「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察。」。
  • 關羽敗走麥城時,曾經路過馬超封地,為何沒得到支援?
    要知道,此前劉備與曹操大戰於漢中,雖勝但付出了極大代價,再加上關羽的襄樊之戰,導致荊州兵力空虛,門戶洞開。劉備「借荊州」這麼多年,孫權一直念念不忘。要知道,如今劉備以荊州為跳板,取得益州,又取得漢中,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東吳政權。
  • 馬超都投降了劉備,為何龐德寧死不降?你看他臨死前對關羽說了啥
    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那麼倘若關羽沒投降曹操,還會有這樣豐富的記錄嗎?答案是:不會!因為,論史料詳實,曹魏排第一。就說曹操的五子良將,拿出任何一位,其記載都遠比關羽要豐富,因為哪怕是一次無關輕重的小戰鬥都要記錄上了!所以,不是關羽突然爆發,而是之前他的戰功、戰績,沒被記載。誰讓劉備最初混得那麼慘呢?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在劉備穩定了荊州局勢後,正打算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向益州進軍,沒想到益州牧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迎擊漢中的張魯,劉備大喜過望,率軍進入了西川,留諸葛亮和關張趙留守荊州。本來劉備入川後直接向成都發動突襲,劉璋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但是劉備卻顧念同為漢室宗親,想著慢慢吞併劉璋的勢力,結果他跟法正之間的密謀被劉璋發現,有了時間警戒,讓劉備進攻益州屢屢受挫,軍師中郎將龐統還因為失誤戰死。
  • 龐德被關羽俘虜後,為何不投降劉備?這個原因讓他無法背叛曹操!
    結果,關羽借漢水暴溢之際,大破于禁,龐德與于禁盡被關羽俘獲。然而,面對關羽的威勢,跟隨曹操30年的于禁選擇了投降,在曹魏根基不深的龐德卻寧死不降,不願歸順劉備與舊主馬超團聚。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呢?那麼後來馬超卷土西涼,龐德為何沒有跟隨左右呢?
  •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為何要破格提拔魏延?諸葛亮張飛永遠搞不懂
    收納呂布時,其實劉備想的是如何玩死呂布。反正,呂布要死於自己之手,只是死的時間不確定而已!因而,收納呂布。而接納馬超,同樣亦是如此,借馬超之名,拿下益州。然後呢,畢竟馬超聲名不好,就給他安排一個虛職,沒事拿拿按月工資即可。
  • 孔明說馬超一世之傑,為何卻敗那麼慘?
    馬超兵敗投奔張魯,張魯因馬超的名望和勇武收留了他,而且十分喜歡馬超,還準備把女兒嫁給馬超。但是馬超並未因為得到張魯的欣賞而改變命運,反而引發張魯部將的嫉妒和暗算。馬超為了活命,又背叛張魯,投奔劉備。作為正在用人之際的劉備,馬超如此猛將來投,劉備自然歡迎,欣然接受,並且重用。但是此事讓遠在荊州的關羽知道後,很不開心,寫信給大哥劉備,請求入川跟馬超比武。
  • 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創始人,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的一生是非常具備傳奇色彩的,頂著漢室宗親的身份,卻只能流落民間賣草蓆為生。後來拉開大旗幹之後又被打的東竄西逃,先後投奔了多家勢力,一直沒有安定下來。劉備的前半生可謂是顛沛流離,不過好在在隆中得到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得到了益州,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劉備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但劉備最終也沒能成功。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殺功臣的例子不在少數,就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天下統一之後就殺死了大量開國功臣。
  • 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生前是五虎上將,關羽死後成了三界伏魔大帝,那麼張馬黃趙雲是什麼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自立漢中王以後,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五虎上將在劉備建立蜀漢,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享受高官厚祿
  • 如果葭萌關出戰的不是張飛,馬超能否打贏關羽?會不會輸給趙雲?
    馬超被督郵李恢勸降後,趙雲和關羽才先後出現,趙雲用瞬間連斬二將震懾了馬超,關羽則擼胳膊挽袖子要入川與馬超單挑,可能也是要為三弟翼德找回一點場子。趙雲比較溫和而且顧全大局,並沒有對馬超戰平張飛發表意見,關羽雖然心高氣傲但也久經沙場,萬人敵的戰場把控能力極強,他絕不會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入川自取其辱——他從不主單挑呂布,就是因為知道打不贏的仗不能打。
  • 三國正史中,馬超「有信布之勇」,為何在季漢五大將中武功墊底?
    既然沒有五虎大將,也沒有五子良將,那我們就只好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為季漢五大將了:劉備劉禪從來就不承認自己的王朝為「蜀」,按照西漢、東漢排列下來,劉備肇基的應該叫季漢,《三國志·卷四十五》中,楊戲表揚劉備及其麾下文臣武將的那篇文章,就叫做《季漢輔臣傳》。
  • 張飛與馬超大戰葭萌關,若換成關羽對戰馬超,最後會是誰勝誰負?
    張魯接受了劉璋的請求,派西涼名將馬超率領軍隊救援劉璋。在葭萌關前,馬超與劉備的軍隊交鋒。這一戰中,馬超的對手是劉備手下的張飛。兩人大戰了二百多合,不分勝負。最終,在諸葛亮的計謀下,馬超投降了劉備,成為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 一、馬超與關羽的糾葛。
  • 劉備攻入川蜀,三年都拿不下暗弱的劉璋,為何馬超一來他就投降
    當初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隆中時就對他說:"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可見劉璋身處三國的亂世,必將被他人所滅,就算劉備不去滅他,其他勢力也會滅了劉璋的。然而劉備攻打劉璋的過程中,卻並不順利,當時漢中張魯揚言要來打劉璋,劉璋驚慌之下,便找劉備前來求救,劉備入川之後,劉璋好酒好肉的招待著,一直過了很久,張魯也不見來攻。
  • 上表漢獻帝加封劉備為「漢中王」名單中,關羽為何排不進前五名?
    (劉備)要當漢中王不是自己說了算,自己加封自己那叫「草頭王」,「封王」要走朝廷的程序,即要經過漢獻帝封賜,這樣顯得名正言順。鑑於此,群臣聯名上書漢獻帝加封劉備為漢中王。意思是說有120多位群臣上書,領頭的是馬超,然後是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第六位是關羽。這就令人意外了,關羽是劉備的二弟,功勞最大,為何關羽竟然排不到前五呢?首先說明一點,上表的名次其實不是根據功勞大小排列的,完全是劉備和諸葛亮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咱們先看看前5名都是什麼來歷?
  • 劉備伐吳,為啥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大將?其實這不怪劉備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呂蒙斬下頭顱。關羽的死引起了蜀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先是張飛因失去二哥而性情大變,手下的將士無法忍受他的打罵而偷襲了張飛,最後將張飛的頭顱獻給吳國換取功名。後是劉備因孫權聯合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為何要說曹丕攻打了蜀漢,就是為父報仇了呢?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曹丕為何不為父報仇?
  • 定軍山之戰,劉備為何不帶龍精虎猛的馬超?卻帶上滿頭白髮的黃忠
    劉備拿下益州後,意氣風發雄心勃勃,他採納謀士法正的建議,圖謀北上進取漢中。從建安二十二年開始,劉備發起了漢中之戰。漢中夾在益州與曹魏的關中之間,曹操同樣深知漢中的重要性,派遣大將夏侯淵和張郃二人鎮守此處。他們佔據要隘陽平關,企圖把劉備死死堵在漢中之外。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開始,劉備親自帶兵,向漢中發起猛攻。但此次劉備帶的將領人選頗為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