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從張愛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說起

2021-01-09 澎湃新聞

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新東方》雜誌第9卷第3期,發表了一篇張愛玲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存稿》,從她最初的虛構作品開始談起,及於早年的寫作及投稿經歷。文章側重點在討論早期的未刊小說《摩登紅樓夢》和刊於國光校刊的《牛》與《霸王別姬》,許是因為楚霸王與虞姬哀史,熔戰爭與愛情這兩大類熱門主題於一爐,故受到作者的偏愛吧,便大段大段介紹故事情節並摘錄其中動人的文字,導致文章結構略顯失衡,令旁觀者讀來頗感不耐。但如將之視為張愛玲早期閱讀史、寫作史的第一手材料,倒也不無研究價值。尤有可說的是,等到12月張愛玲結集出版散文集《流言》時,又在該文第二段後、第三段前,添入一頁插圖,標為「第一封投稿信」,之前並以括號形式附有說明:「似乎我從九歲起就開始向編輯先生進攻了,但那時候投稿《新聞報本埠附刊》幾次都消息沉沉,也就不再嘗試了,直到兩年前。」

說起《新聞報》,張愛玲與之的緣分委實不淺。《公寓生活記趣》透露她與姑姑二人合訂一份《新聞報》,每日由一個開電梯的人過目後才送上來;《到底是上海人》裡提及「《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寫著「『友情所系,詎不大哉!』」說這「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她還曾在《詩與胡說》裡肆意貶低鴛蝴派前輩作家顧明道在《新聞報》上的連載小說《明月天涯》的情節設置不合情理,甚至還拉來了旁證:「有個表姊,也是看《新聞報》的,我們一見面就罵《明月天涯》,一面嘰咕一面往下看。」前述的說明文字則表明,自童年起,她就與《新聞報》搭上關係了。這第一封投稿信為手寫體,原無標點,為了便於展開後文,冒昧添補如下:

記者先生:我今年九歲,因為英文不夠,所以還沒有進學堂,現在先在家裡補英文,明年大約可以考四年級了。前天我看見「附刊」編輯室的啟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記來,所以寄給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太長了不?我常常喜歡畫畫子,可是不像你們報上那天登的《孫中山的兒子》那一流的畫子,是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給你看看。祝你快樂。

晚年的張愛玲透露說,自己雖說從小熱愛繪畫,卻是在母親的鼓勵下才嘗試投稿:我「在學校裡成績並不好,也沒人視為天才。不過因為小時候我母親鼓勵我畫圖投稿,雖然總是石沉大海,未經採用,仍有點自命不凡,仿佛不是神童也沾著點邊。她初次出國期間,我就已經天天『畫小人』,門房裡有整本的紅條格帳簿,整大卷的竹紙供我塗抹」。(《愛憎表》)

投稿信中所說的「畫子」,不知是安徽還是南京方言,總感覺鄉音未改。又如「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讀來也很有些費解。其他諸如《新聞報本埠附刊》編輯室啟事、張愛玲所見《孫中山的兒子》的畫之類,全都未經人言,倒也值得作一番深入探究。

兩年前,為了撰寫拙文《柳雨生與小報》,我利用工作餘暇,逐日翻閱「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上的《大上海報》(1943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28日),當翻至1945年1月7日該報,發現一篇劉鳳《張愛玲與餘愛淥》:

張愛玲是一個寫小說的女作家,餘愛淥是一個譯寫西洋雜誌文的作家,兩個人各不相干,實難相提並論。然而世事說來多怪,所謂無巧不成書,原來也不僅是書而已。

張愛玲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她的小說集《傳奇》給人的印象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總使人覺得它的作者太不平凡;而讀完了《流言》則覺得作者是一個頗可親近的人,因為《流言》正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對於人生種種相的供言。就在這本《流言》中,作者提起她最初投稿的故事。那時候張愛玲九歲,她畫了一張畫投給《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同時寫了封信給附刊的編者小記者先生。信中對於該刊所發表的《孫中山先生的兒子》一圖深致讚揚。而這幅畫正是餘愛淥畫的,他那時只有六歲。

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確實頗為有趣,夠得上一則文壇逸話。

日昨和餘兄談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謂此正是認識張女士的大好機會,因為她是最初賞識餘愛淥圖畫的人。餘兄更謂,他的擱筆不畫也就在見到張女士小說中的自畫插圖以後,他覺得張愛玲的畫太好了,所以自己也不敢畫了。

為了不掠人之美,必須得指出,上述短文首見於《舊聞新知張愛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唯編者肖進不知何故,對個別字詞進行了刪改。今一仍舊貌,以免誤導。

餘愛淥是誰呢?他本名徐慧棠,又有筆名康悌露、單慶舫、端木洪、羅薏等。(詳見蕭持隆《雲煙錄·春秋班底》,《繁華報》1945.5.15)至於劉鳳文中所稱幼年張愛玲對餘愛淥畫作不無推崇之意,若推敲張愛玲投稿信原文,似無此意,看來只是作者的故弄狡獪,稍有攀扯名人之嫌。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沈寂在回憶文章裡說過,徐慧棠為柯靈主編的《萬象》青年作家群裡的「五虎將」之一,才華橫溢,譯作頗多。

餘愛淥的原畫究竟如何?竟能讓九歲的張愛玲特意提及,語氣中還透著不服氣?經過一番搜尋,終於被我找到:它是一張漫畫,題為《中山先生的兒子》,由「務本女學一年級七歲徐慧棠畫」,刊於1929年8月21日《新聞報本埠附刊》。

將此畫與孫科當年的照片相對比,但見徐慧棠小朋友筆觸雖稚嫩,卻寥寥幾筆,便準確地勾勒出孫科的外貌特徵:圓圓的腦袋,梳成三七開的短髮覆於其上,鼻上架著一副標誌性的圓框眼鏡。簡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慮到年齡之小,更令人驚異。再看漫畫下方徐慧棠與小記者的對話:

小記者先生:這畫能登在報上麼?畫得不大好呀。我現在在務本女學校一年級讀書,下半年要升級了。我今年七歲,住在西門唐家灣肇周路四百二十三號新康米店家裡。徐慧棠鞠躬。信封是我姊姊慧菱寫的,他在務本女學二年級。(小記者說:可愛的慧棠妹妹,你畫得很好,已經替你製版登在上面,還希望你以後再畫幾張好的給我。並且以後連信封都要你自己寫,因為你的姊姊是二年級,你下半年也要升到二年級了,當然你也應該寫信封啊。)

這裡編輯「小記者」誤以為寫信者是女孩,實際當然不是。為表慎重,我特意從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館藏中翻檢出一本1930年印製的小冊子《上海特別市立務本女子中學附屬小學行政組織》,其中「附屬小學校概況一覽表」裡顯示該校位於上海西門黃家闕路,1929年9月改組,秋一至秋四年級招收若干男孩,只是比例偏小。

今按,「小記者」即《新聞報》編輯嚴諤聲(1897—1969),據說這筆名是為了紀念他在青年時訪問孫中山後,寫了上萬字訪問記而使用的。嚴氏原籍浙江海寧縣,1917年來滬,兩年後親身經歷了源自北京的「五四運動」對上海商界的巨大衝擊,於是逐步產生民族自決的意識,將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深植於腦海中。不難揣想,當他收到這幅《中山先生的兒子》的漫畫,僅僅看到題目就會感覺親切吧,更何況畫得那麼逼真,又充滿童趣,不喜歡才怪嘛?至於張愛玲的投稿信呢,中文既講得疙裡疙瘩,又說要畫古裝人物,簡直是言語乏味,畫題老舊,如此一來,自是難入編者的法眼了。《新聞報本埠附刊》創辦於1926年4月1日,與《申報》隨報贈送「本埠增刊」類似,它也是隨報附送給本地讀者的。這一附刊的創立,有其獨特的功能,正如趙君豪在《中國近代之報業》書中所評述的:「中國報紙,為增加廣告計,遂增設一種本埠附刊,所收廣告刊費,較為低廉,而其銷路,亦以本埠為限。本埠附刊之廣告,其效力只及於一地,故文字方面之材料,亦專論當地之事,如戲劇、電影、音樂、舞蹈、商店消息以及其他一切無關外埠之瑣事,均歸於此刊。」

最初主持《新聞報本埠附刊》的編輯是徐恥痕(本名夢蘭),等到他於1929年離開之後,便由嚴諤聲接手,隨即對附刊的欄目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大量刊登婦女兒童作品,各界新聞欄目除了保留商場新聞、電影新聞以外,其他欄目取消。辦至1929年4月25日,為了活躍版面,鼓勵普通讀者參與,附刊發布《本刊特別啟事》,開始向社會廣泛徵求「兒童作品(文字圖畫均可)」,7月8日至8月17日連續多日,重複刊登《本刊特別徵稿啟事》:「本刊現須徵求婦女及兒童作品,無論何種性質,均極歡迎,惟以簡短而有趣味者為貴,每篇最好勿超過五百字,照片、圖畫、詩歌、童話,尤為適用,酬報特別從豐,來稿如附有郵花,不合當即退還,切盼女著作家及小朋友們勿吝賜稿為幸。」

不難推斷,張愛玲大約先後看到8月17日的徵稿啟事,以及8月21日徐慧棠的漫畫,深受鼓舞,遂興奮地寫下那封投稿信,寄去一篇杭州日記,孰料石沉大海,慘遭退稿,幼小的心靈想必大受打擊吧。好在她能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終於在多年以後登上文學舞臺的中央,大放異彩,充分成就了一番文學事業。

說起畫漫畫、投稿,同樣是從小就喜歡畫漫畫的丁聰,成功率要遠高於張愛玲,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向社會上的報刊投稿。最初是投向上海《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它每周都有一個漫畫專欄。我這時開始拿到稿費,儘管每幅畫僅一元錢,但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就蠻開心了」。(《轉蓬的一生》)好在張愛玲在中學時代也有了首次的成功經歷,且所獲稿費單價遠高於丁聰:「生平第一次賺錢,是在中學時代,畫了一張漫畫投到英文《大美晚報》上,報館裡給了我五塊錢,我立刻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童言無忌》)

對於「小記者」嚴諤聲,張愛玲似乎是其作品的長期讀者,身受「影響的焦慮」之苦。如《雨傘下》裡寫道:「某一次在雨天的街頭想到這一節,一直沒有寫出來,因為太像訥廠先生『茶話』的作風了。」訥廠即嚴諤聲的另一筆名,「茶話」是他在《新聞報》主持的另一種綜合性副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原信沒有標點,我就不必多此一舉了,想來讀者能夠讀懂一個九歲孩子的意思。我是對著原書原圖抄錄下來的,因此看見《張愛玲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對這封信的釋文及所加標點,如「畫畫子」認成「書:子」,不禁駭笑。據我所見,引用這封投稿信的張愛玲研究者沒有一位不漏抄或不抄錯。我們的張學家長於誇誇其談地議論,於史料和史實方面簡直一塌胡塗。
  • 楊絳的一封私密信件被公開,信中對張愛玲評價犀利,充滿「偏見」
    對於張愛玲,有人心疼她的不幸,也有人表示對她的不贊同,楊絳先生便是後者。在楊絳先生去世後,她的一封私人信件暴露在世人的視線下時,她對張愛玲的不滿也隨之公之於眾了,信中記錄了關於張愛玲的大量「黑料」。抨擊張愛玲長相醜陋還愛出風頭楊絳先生對於張愛玲的不滿是在她寫給友人鍾叔河的信中被發現的。
  • 人間半生緣 張愛玲寫給王家衛的信
    張愛玲覆信後兩月,就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其後的事大家都很清楚:王家衛並沒有拍《半生緣》,反而許鞍華拍了。二〇一二年,有記者居然問他,張愛玲在世時曾否找他合作?王導答:「我和張愛玲的年代差太遠了,而且張愛玲不會找人的,我也沒有找過她。」我不禁心裡嘀咕,明明有信為證,怎麼又否認呢?但一時也沒辦法釋疑。日子不知不覺又過去了,整件事也逐漸拋諸腦後。直到二〇一三年夏天。
  • 為何張充和是「仙逝」,而說起張愛玲卻是「慘死」?
    除了個「才」字供人解釋不同之外,拿張愛玲VS張充和,先說兩人相似之處,都是出身官宦世家,都是嫁個西洋人移居美國,半生經歷有了時空交織的橫跨穿插感,又都是客死異國。但是,張愛玲之死,當年是引起唏噓沸騰的,「慘」聲一片。分析起來,張愛玲文風凌厲,直面悲劇,文如其人,在她留下的一組小說裡已供人想像其作家。一個長驅直下的「慘」字,是世人加諸她的,這教她的命運難有迴旋餘地了。
  • 張愛玲寫作上的受辱史
    1966年秋天,張愛玲的老公賴雅癱瘓在床,她給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婦寄去《怨女》的書稿,宋淇夫婦竟然沒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後,臺灣的《皇冠》雜誌開始連載這一版遺失的《怨女》。張愛玲聞訊後,立即全權委託正在臺灣的夏志清去找《皇冠》的出版人接洽版權的事情。    她在給夏志清的信裡,還專門將給平鑫濤的信件附了副本。
  •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四川消防特推「一封家書」欄目、媽媽:見信如晤,展信舒顏!>這是我獨自離鄉在外工作的第7個年頭,曾經滿臉稚氣的新兵娃娃,如今在工作崗位上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 一封「告白信」
    一封「告白信」 2020-06-05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進火場裡的遺書:這是一封本不該存在的信
    但是,他們希望這封信永遠不會寄出,父母永遠不會看到。"未來的日子,我可能不能陪伴你們了,爸媽,對不起,這是我給你們寫的第十二封家信,要出警了"好了,不說啦,這是我給你們寫的第十二封家信,要出警了。就此停筆吧。不孝子:曾庭民2015年1月19日每年都寫一封遺書一個磨損破舊的信封,一張普通卻滿是黃斑的信紙。信紙上的字有些潦草,以「親愛的爸爸、媽媽」開頭,以「不孝子:曾庭民」結尾。全篇553個字。這就是廣州消防員曾庭民放在戰鬥服口袋中的遺書。
  • 《給桃子的信》一封空白的信看似全是遺憾,但是卻充滿了感情!
    而今天要帶給大家的動畫電影《給桃子的信》同樣擁有這些元素,這部由衝浦啟之所執導的動畫電影擁有些神鬼傳說色彩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種屬於親情的感動,而同時也留給了觀眾非常多自行思考的空間!《給桃子的信》這部於201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雖然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的獎項,但是卻獲得了包括第41屆動畫安妮獎等獎項的提名,可見其擁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動畫也用一種非常平淡的敘述方式,帶給了我們一種同樣非常平淡的情感!
  • 《聯合報》贈送改自費訂閱後,宋淇和張愛玲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
    宋淇在1988年1月7日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提到:「臺灣開放報禁,《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都增加篇幅,又有新的報紙成立了,大家都在搶人、搶稿,作家現在吃香得不得了。」「《聯副》(聯合報副刊)一向對你另眼看待,所付稿費特優,要比《皇冠》、《中時》(中國時報)等高多了……」(1988年4月2日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張愛玲當時無疑是港臺兩地媒體紛搶的熱門作家,臺灣報界派人千裡追蹤,遭張愛玲拒絕採訪後,不惜租住張愛玲同個公寓,靠翻張愛玲的垃圾筒作文章,嚇得張愛玲搬家躲避,輕易不告知他人信箱,電話更是從來不接,這是題外話。
  • 如何寫表白信?給喜歡的人一封表白信
    表白信怎麼寫才可以讓對方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心意,才可以讓對方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因為現在有很多人,即使是很喜歡對方,但就是不知該怎樣與他相處,與他表白,這樣就會很容易讓他喜歡的女孩成為別人的女友,所以說,愛一定要讓對方知道,即使你充滿信心的把表白信教育他,
  • 一封來自外國小哥的「告白信」
    一封來自外國小哥的「告白信」 2020-06-09 0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愛玲的後半生:一弦一柱思華年
    1971年秋,張愛玲搬到洛杉磯。其後再也沒有正式工作過。收入主要靠舊作在臺灣發表的稿費。張愛玲開始了基本與世隔絕的生活。八十年代很長一段時間,張愛玲頻繁地搬家。因為住所總有蟲子。1984年底給夏志清的信裡說:「我這一年來為了逃蟲難,一直沒固定地址,真是從何說起。」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張愛玲在上海出道時四處投稿,不願受制於某個出版社,但下半生卻與臺灣皇冠出版社結下了不解緣,為什麼?1966年,臺灣《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的王鼎鈞又跟張愛玲接洽連載《怨女》,想不到就在這時候,那份本來以為是丟了的《怨女》稿子,卻忽然在《星島晚報》和《皇冠》連載起來。這令張愛玲很懊惱,一來是因為刊出的依然是她未修改的版本,二來是《徵信》可能會誤會她出爾反爾。由於當時我爸爸的信沒存副本,誤會始末已無從稽考。
  • 知道胡蘭成已脫險境的張愛玲,終於給胡蘭成寫了這封訣別信
    1947年6月,知道胡蘭成已脫險境的張愛玲,終於給胡蘭成寫了一封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 三次「牽手」張愛玲,許鞍華:一爐女人火,陋室韻沉香
    在電影《明月幾時有》北京首映式上,她站在一邊拽著自己的花裙子偷偷笑,聽到別人說起可笑的事還會捂嘴,或者一副吃驚的樣子,表情天真:「真的嗎?」可是性格柔軟的她,面對自己的作品,卻是勇敢且冒險性極強。胡金銓導演曾經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許鞍華,希望她自己能寧靜致遠。他還對許鞍華說,如果有一天,在外國的影展裡,我們不需要用中國的絲綢、瓷器,或古董來吸引外國人,而是拍一些水準非常好的戲,那樣中國的電影就成功了。1979年,許鞍華導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瘋劫》。
  • 一封永遠寄不出去的信——來自平臺粉絲的感觸
    一封永遠寄不出去的信                                           ——送給天國的父親
  • 張愛玲與賴雅美國生活全景還原:他們有愛嗎?她那封信是最好答案
    何況,如張愛玲這般天才的孤獨靈魂。張愛玲不喜交際,她不僅謝絕一切應酬,就連正常的交往也不肯有。這樣的張愛玲在世人眼裡多少有些病態,可賴雅卻很能理解她。為了幫助妻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一得空的時候,賴雅便會把四處打探來的消息用很輕鬆幽默的方式告知她。這樣一來,即使張愛玲很孤僻,也能隨時和外面的世界接洽上。
  • 張愛玲的信與文稿:自右面左直書 每行寫得筆直
    原標題:張愛玲的信與文稿   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曾經的文學編輯生涯,讓我留下了45封張愛玲寫的信及一些她的創作原稿。   張愛玲稿件使用每張25行每行20格的稿紙,紙質是輕薄的航空紙,稿紙左下方印有「張愛玲稿紙」或「愛玲專用」。
  • 祝宇紅《無雙的自我——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文學建構》連載之四:餘論·張愛玲的人與文——從《愛憎表》談起
    ——《愛憎表》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愛玲有些看似奇怪的舉動其實也就不怪了。比如,《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的前言中,莊信正曾經提到一個令自己納悶的發現。張愛玲去世後,宋以朗寄還給莊五十三封他致張愛玲的信函,其中四封只有封套沒有信。而在一九九〇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年卡封套裡,則夾著一封張愛玲手抄的莊信正一九八八年八月三日長信。莊信正不明白,她為什麼要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