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愛玲的信與文稿
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曾經的文學編輯生涯,讓我留下了45封張愛玲寫的信及一些她的創作原稿。
張愛玲稿件使用每張25行每行20格的稿紙,紙質是輕薄的航空紙,稿紙左下方印有「張愛玲稿紙」或「愛玲專用」。她習慣用黑墨水鋼筆直排書寫,字娟秀略顯瘦長,每一字、每一標點分開得清清楚楚,安穩地拘束在小方空格裡,極少幾個字稍微出格。
張愛玲的字型最明顯的特點:筆劃規規矩矩,沒有僵硬的稜角,彎角呈微微的弧狀,字尾不見勾。寫錯之處,以墨水塗抹掩蓋字跡,形似有長有短的細長狀墨條;從墨條右方拉出一小段下斜的直線,線的上方補上修改的文字。
有機會看見她中學時代初二與高二的創作稿件影印本,橫寫在300字的單頁稿紙上。年輕張愛玲寫稿,字字充滿稿紙的方格,字型較長,不少字明顯衝出方格框線外。字跡老練,不像十多歲小姑娘的字,倒有六七十歲長者字的老辣。字的筆劃若遇彎角,筆勢剛硬、稜角犀利;筆劃若遇直豎,一筆快速畫下,像持匕首劃下即倏急收刀,也像尖銳的針插在紙上。多半的字喜歡連筆,碰到需挑勾的筆劃,則強硬地挑起。遇有錯字,字上打個圈算是捨棄,原本寫的內容清晰可見。
常說字體可看出人的性格,我不免從她寫稿的字分析:年輕的張愛玲鋒芒畢露,不怕出格,心思糾纏,出筆冷峻銳利不留情,凡事絕不隱瞞。而有年紀之後卻改變了,每個字小心翼翼地隱避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藏得很深沉,即使格子內空間不大,竟還能留出足夠迴轉的餘地,自我掌控;年輕時代箭拔弩張與世界抗爭的心氣盡消,雖然不至從容,但整個身段在自我保護完好下柔軟了。
我與張愛玲魚雁往返,自1979年1月開始至1987年5月底,長達8年多。她寫信,有時拿淡藍色的美國郵簡寫;有時則以輕薄略透明而質感極好的白色信紙寫了,裝白色信封裡,整齊地貼上郵票郵寄。信封左上角打出她的英文姓氏和地址;信封中央略偏下方,則列印我的英文名字、報社名稱、地址,再手寫中文姓名地址,每個小小的中文字,字間有相當的距離(隔半個字至三分之二個字)。這些細節,看出她極度的小心謹慎。
信紙或郵簡沒有條格,張愛玲依傳統中文寫法,自右面左直書,每行寫得筆直,字與字間留出空白約有半個字到一個字的不等寬度。字間、行間的留白,看在我眼中猶如護城河環繞;水中央的字,外圍筆勢像完整堅實的城牆,轉角不尖銳而略成弧狀,字內部筆劃表現得整齊秩序,如此每個字便各有被守衛、圈圍極好的安全形貌。這自然讓我再度興起寫字如其人的連想:不論在任何環境裡,晚年的張愛玲會為自己築起一個美好有序的安全獨立城堡。
信的內容雖以文稿編輯與稿費諸公事為主,她卻一定會帶上問候,略涉及一些彼此的私事。雖很少寫滿一整張紙,但文字優美簡明,流露淡淡的親切與人情,讓我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