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信與文稿:自右面左直書 每行寫得筆直

2021-01-12 人民網

原標題:張愛玲的信與文稿

  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曾經的文學編輯生涯,讓我留下了45封張愛玲寫的信及一些她的創作原稿。

  張愛玲稿件使用每張25行每行20格的稿紙,紙質是輕薄的航空紙,稿紙左下方印有「張愛玲稿紙」或「愛玲專用」。她習慣用黑墨水鋼筆直排書寫,字娟秀略顯瘦長,每一字、每一標點分開得清清楚楚,安穩地拘束在小方空格裡,極少幾個字稍微出格。

  張愛玲的字型最明顯的特點:筆劃規規矩矩,沒有僵硬的稜角,彎角呈微微的弧狀,字尾不見勾。寫錯之處,以墨水塗抹掩蓋字跡,形似有長有短的細長狀墨條;從墨條右方拉出一小段下斜的直線,線的上方補上修改的文字。

  有機會看見她中學時代初二與高二的創作稿件影印本,橫寫在300字的單頁稿紙上。年輕張愛玲寫稿,字字充滿稿紙的方格,字型較長,不少字明顯衝出方格框線外。字跡老練,不像十多歲小姑娘的字,倒有六七十歲長者字的老辣。字的筆劃若遇彎角,筆勢剛硬、稜角犀利;筆劃若遇直豎,一筆快速畫下,像持匕首劃下即倏急收刀,也像尖銳的針插在紙上。多半的字喜歡連筆,碰到需挑勾的筆劃,則強硬地挑起。遇有錯字,字上打個圈算是捨棄,原本寫的內容清晰可見。

  常說字體可看出人的性格,我不免從她寫稿的字分析:年輕的張愛玲鋒芒畢露,不怕出格,心思糾纏,出筆冷峻銳利不留情,凡事絕不隱瞞。而有年紀之後卻改變了,每個字小心翼翼地隱避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藏得很深沉,即使格子內空間不大,竟還能留出足夠迴轉的餘地,自我掌控;年輕時代箭拔弩張與世界抗爭的心氣盡消,雖然不至從容,但整個身段在自我保護完好下柔軟了。

  我與張愛玲魚雁往返,自1979年1月開始至1987年5月底,長達8年多。她寫信,有時拿淡藍色的美國郵簡寫;有時則以輕薄略透明而質感極好的白色信紙寫了,裝白色信封裡,整齊地貼上郵票郵寄。信封左上角打出她的英文姓氏和地址;信封中央略偏下方,則列印我的英文名字、報社名稱、地址,再手寫中文姓名地址,每個小小的中文字,字間有相當的距離(隔半個字至三分之二個字)。這些細節,看出她極度的小心謹慎。

  信紙或郵簡沒有條格,張愛玲依傳統中文寫法,自右面左直書,每行寫得筆直,字與字間留出空白約有半個字到一個字的不等寬度。字間、行間的留白,看在我眼中猶如護城河環繞;水中央的字,外圍筆勢像完整堅實的城牆,轉角不尖銳而略成弧狀,字內部筆劃表現得整齊秩序,如此每個字便各有被守衛、圈圍極好的安全形貌。這自然讓我再度興起寫字如其人的連想:不論在任何環境裡,晚年的張愛玲會為自己築起一個美好有序的安全獨立城堡。

  信的內容雖以文稿編輯與稿費諸公事為主,她卻一定會帶上問候,略涉及一些彼此的私事。雖很少寫滿一整張紙,但文字優美簡明,流露淡淡的親切與人情,讓我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祝淳翔︱從張愛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說起
    那時候張愛玲九歲,她畫了一張畫投給《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同時寫了封信給附刊的編者小記者先生。信中對於該刊所發表的《孫中山先生的兒子》一圖深致讚揚。而這幅畫正是餘愛淥畫的,他那時只有六歲。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確實頗為有趣,夠得上一則文壇逸話。日昨和餘兄談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謂此正是認識張女士的大好機會,因為她是最初賞識餘愛淥圖畫的人。
  • 人間半生緣 張愛玲寫給王家衛的信
    張愛玲覆信後兩月,就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其後的事大家都很清楚:王家衛並沒有拍《半生緣》,反而許鞍華拍了。二〇一二年,有記者居然問他,張愛玲在世時曾否找他合作?王導答:「我和張愛玲的年代差太遠了,而且張愛玲不會找人的,我也沒有找過她。」我不禁心裡嘀咕,明明有信為證,怎麼又否認呢?但一時也沒辦法釋疑。日子不知不覺又過去了,整件事也逐漸拋諸腦後。直到二〇一三年夏天。
  • 張愛玲寫於上世紀的故事,何以仍有「霸屏」的魅力?
    張愛玲與胡蘭成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當年重情重義到怎樣的地步——胡蘭成一再劈腿,幾乎將她的一顆心戳成篩子,但她仍見不得對方捱苦受窮——寫去了「分手信」,還要隨信附上30萬 本月恰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我們決定為現在購買/續費三聯中讀VIP年卡的讀者,免費送出這套顏值爆表的張愛玲經典小說集(精裝套盒全5卷)。贈書限300套,先到先得!
  • 文藝範兒善隱世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
    ——James K.Lyon善隱世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James K.Lyon 葉美瑤/譯 話說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三年間,當時我任教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教授德國文學,有一天我與一位同僚鄭樹森先生--當時他是比較文學系的助教一一聊起我那本研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滯美時期生活的書。那本書於一九八O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印刷出版。
  • 民國女子之胡蘭成寫張愛玲
    翻到一篇《封鎖》,筆者張愛玲,我才看得一二節,不覺身體坐直起來,細細地把它讀完一遍又讀一遍。見了胡金人,我叫他亦看,他看完了贊好,我仍於心不足。我去信問蘇青,這張愛玲果是何人?她回信只答是女子。我只覺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張愛玲的一篇文章,這就是真的了。這期而且登有她的照片。
  • 知道胡蘭成已脫險境的張愛玲,終於給胡蘭成寫了這封訣別信
    1947年6月,知道胡蘭成已脫險境的張愛玲,終於給胡蘭成寫了一封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 上街就露筆直雙腿的小姐姐們,必須得有一件這樣的裝備
    腳也太直了,美女穿的是一件黑色印花透肉的雪紡襯衫,美女的下身是一條超短高腰的短褲,美女的腳上還穿著一條冷拖鞋,絲毫不影響大長腿,側拍美女的直腿更是絕妙!這張照片令人心醉!美人兒穿的是一條白落肩連體短褲,美人兒這條印有印花的連體短褲高腰的設計很不錯,雖然是比較寬鬆的款式,但絲毫不影響美人兒露出筆直纖細的腿部,反而增添了不少韻味!頭戴白色棒球帽的美女上身是露背緊身小背心,這款背心一定要穿得偏瘦才好看。美人下身是超短牛仔短褲,這款短褲也是美女翹臀的一種表現,在穿上羅馬涼鞋時,牛仔拉長了腿,而涼鞋又增加了性感!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這部書把張愛玲和錢鍾書的地位抬得很高,可從介紹作家的篇幅看出來:魯迅有26頁,茅盾15頁,巴金20頁,張愛玲43頁,錢鍾書59頁……夏志清在臺灣文壇頗有地位,大家看了他的書,都想方設法要找張愛玲的小說來「朝拜」一下。夏志清的哥哥夏濟安在臺灣有很多學生,如白先勇、陳若曦等,也承認受到張愛玲影響,甚至很推崇她。但當時要找張愛玲的書比較困難,偶爾才能找到她以前在上海出版的小說集。
  • 聲音 宋以朗談《少帥》:寫趙四小姐 張愛玲很開心
    聲音 | 宋以朗談《少帥》:寫趙四小姐張愛玲很開心■顏亮 她披著每個女大學生都有的那種深紅色絨線圍巾,一路晃著給朋友帶回去的那盒月餅。兩人走在電車鐵軌上,直到一輛電車衝她們直壓過來,整座房子一樣大,噹噹響著鈴,聽上去仿佛是「我找到的人最好,最好,最好,最好。」
  • 顏真卿《祭侄文稿》書法鑑賞(高清圖)
    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仿佛置身於情感旋風(渦)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結尾處之「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則直如長江之水,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通觀全篇,行文如泣如訴,如控如檄,運筆暢達痛快,使轉精巧自然,氣勢雄壯,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浩然正氣之作。
  • 三毛電影(滾滾紅塵)裡的女主角,就是大作家張愛玲
    三毛是借著張愛玲的故事寫的書。如果張愛玲真的說過這句話,應該是在1946年2月,張愛玲去溫州尋找丈夫胡蘭成的時候,張愛玲看到胡蘭成與另一個女人恩愛有加時的心境。1943年,張愛玲已經是上海灘三個最當紅的女作家之一了。當時,上海有一個文風平白情愛描寫大膽的女作家,叫蘇青,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暢銷書(結婚十年)。此時的蘇青打算辦一本名叫(天地)的雜誌,結識張愛玲後,當然希望約到張愛玲的文稿。兩個女人很快成了朋友。
  • 文藝 ▎張愛玲17歲的英文作文寫得如何?
    六年以後,張愛玲成名,又在《私語》(載《天地》1944年10期)裡重述一遍。這種「雙語重複書寫」的奇特現象,展現出一個自由遊弋於英語、漢語世界的,令人略感陌生的張愛玲,曾引發海外的「張學」研究者鄭樹森、王德威和劉紹銘等人的特別關注。如細究其原因,說穿了也不難理解,因為張愛玲從小就有雙語學習的經歷。不過在印象中,張愛玲並不願多談早年的求學經歷。
  • 朱天文:父親與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她寫給我父親朱西寧的信說,「我近年來總是儘可能將我給讀者的印象「非個人化」──depersonalized,這樣譯實在生硬,但是一時找不到別的相等的名詞──希望你不要寫我的傳記。」胡蘭成老師曾講,張愛玲頂怕人家把她弄成一個怪物似的。事實上,張愛玲的晚期,天心與我交換過意見,按我們目前存活的狀態,假如不是有家人同住在一起的話,大約也是就走往類似她那樣的生活方式,因為那是最自在的了。
  • 張愛玲:適得其志,逝得其所 | 阿城
    洛杉磯有一位女士是「張迷」,文字及小意象處頗學得有幾分,知道張愛玲不見人,就去張愛玲住處附近租屋監視,也叫她驚鴻一瞥瞥到「鴻」出來倒垃圾。終於是晤不到,於是就翻檢張愛玲的垃圾,而且將自己的變態寫成文章發在報紙上,逼得張愛玲只好搬家。崇拜竟可以像苛政,達到猛於虎的地步,令人不寒而慄。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原信沒有標點,我就不必多此一舉了,想來讀者能夠讀懂一個九歲孩子的意思。我是對著原書原圖抄錄下來的,因此看見《張愛玲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對這封信的釋文及所加標點,如「畫畫子」認成「書:子」,不禁駭笑。據我所見,引用這封投稿信的張愛玲研究者沒有一位不漏抄或不抄錯。我們的張學家長於誇誇其談地議論,於史料和史實方面簡直一塌胡塗。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文/張敞(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對於大多數作家生平和他的作品成就的關係,我熱情不多(除非為了寫評論而不得不研究),少數的例外之一是張愛玲。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畫像。」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陳子善對張愛玲研究的成果多不勝數(作者供圖)問陳子善所著的關於張愛玲的文章至今有多少篇,他自己也記不清了。「沒統計過。我2015年前寫的關於張愛玲的各種研究文章都收入《張愛玲叢考》(上下)一書。2015至2020年寫的則收入《不為人知的張愛玲》一書,即將出版。」
  • 劉川鄂《張愛玲傳》首發,「張愛玲所寫的仍是每一個男人女人所面臨...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道。「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寫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道。
  • 胡適與張愛玲:民國時期才子與才女的隱秘情感|魯迅|海上花列傳|張...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歷史史事  張愛玲對胡適並不陌生,1944年,她在上海寫的《詩與胡說》一文中曾論及他:「……中國的新詩,經過胡適,經過劉半農、徐志摩,就連後來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絕路,用唐朝人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經給人說完了,用自己的話呢,不知怎麼總說得不像話
  • 《張愛玲傳》:40年寫就張愛玲的璀璨、哀矜與孤寂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張愛玲研究專家劉川鄂積40年寫就,40餘萬字,近600頁,每一個觀點、每一句形容都有史料支撐,《張愛玲傳》劉川鄂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張愛玲傳》是張愛玲研究專家劉川鄂積40年之功寫就的一部張愛玲的全傳、真傳。全書40餘萬字,以數百萬言的張愛玲研究資料為依託,據實寫來,力求全面、客觀,追求資料之實、洞察之微、理解之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