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贈送改自費訂閱後,宋淇和張愛玲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

2020-12-23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青

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發現一件趣事,一向贈閱給張愛玲的臺灣《聯合報》1990年6月6日突然寄訂單來要張出錢訂閱,張愛玲覺得是自己得罪了副刊主編瘂弦和編輯蘇偉貞所致,而同樣接到訂閱單的宋淇則自掏腰包,處之安然。同一件事,兩個人的反應截然不同,當然與各人的個性和處事方式相關,事情的緣起和經過從書信裡擷其扼要,細細道來。

宋淇在1988年1月7日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提到:「臺灣開放報禁,《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都增加篇幅,又有新的報紙成立了,大家都在搶人、搶稿,作家現在吃香得不得了。」「《聯副》(聯合報副刊)一向對你另眼看待,所付稿費特優,要比《皇冠》、《中時》(中國時報)等高多了……」(1988年4月2日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

張愛玲當時無疑是港臺兩地媒體紛搶的熱門作家,臺灣報界派人千裡追蹤,遭張愛玲拒絕採訪後,不惜租住張愛玲同個公寓,靠翻張愛玲的垃圾筒作文章,嚇得張愛玲搬家躲避,輕易不告知他人信箱,電話更是從來不接,這是題外話。另一方面張愛玲出國後她的作品主要刊發地和主戰場就是臺灣報刊的文學副刊。逃避記者,又依賴報紙副刊,張愛玲處境兩難,幸好有王牌經紀人宋淇左右調停,安穩妥當。

1988年8月30日,張愛玲寫給鄺文美和宋淇的信中提到,「……久未收到臺灣報紙,《聯副》蘇偉貞一直寄她的書給我,前不久又來信,瘂弦也來信。我回信謝她,另寫了一封給瘂弦,說皇冠錄下的他的童年回憶給我印象非常深,同時謝絕他派來的住在L.A郊區的女記者的訪問。大概因為我對蘇偉貞讚美得不夠,瘂弦沒再來信。以前已經有過一次,認為我不夠尊重他手下的丘彥明,(不勤回信)特地來信說他對她多麼倚重。我覺得只好聽其自然,並不是我不重視瘂弦的關顧。我那兩封信寄出後,又收到蘇偉貞的信,催問我書都收到沒有,還有寄給我的稿紙。我忘了兩次收到大包稿紙,以為只有皇冠的一包,所以寫信給她忘了提稿紙,也就沒再寄來。」

宋淇在9月10日的回信中提到:「瘂弦因臺灣開放報禁,《聯合報》本身增加篇由一倍,還得應付外來的競爭,工作壓力陡增,實在沒有時間寫信,不必介意。」

(瘂弦)

這是張愛玲第一次疑心,宋淇覺得她過慮了,勸他不必介意。但宋淇也沒有急吼吼趕緊處理,他在分寸的拿捏和把握上頗見水準。

三個月後,在12月19日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提到:「《聯副》處我寫了一封信給蘇偉貞,向她解釋了你的情況,並請《聯副》和《聯合文學》仍舊贈寄到你的舊地址去。他們一則同我有多年交情,二則對你也有特殊感情,偉貞就說報刊求之不得同作者有聯繫,已照辦,相信你下次到從前通訊地址的郵箱時,會見到《副刊》和《聯文》了。《聯文》的發行人同我很客氣,但並不認識,我不想麻煩她,免得欠她交情,所以一客不煩二主,也請偉貞代辦。收到後,最好寫張便條給蘇偉貞,多謝她一聲,這是應有的禮貌。《中國時報》我沒有寫信,因為他們沒有航空版,平郵全份寄來,來起來十份一大堆,我和家人都嫌煩,生病之後,更是頭痛,所以已經請他們停止贈閱,所以我不便出面同你說話。少看一份也無所謂。」

12月27日張愛玲來信說信箱裡收到了《聯合文學》,想必《聯合報》也一併收到了,這事兒算告一段落。

(2020年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聯合文學》出版的紀念專輯)

沒想到,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1990年6月6日張愛玲寫信說:「……今年年初或稍後,《聯合報》寄訂報單來要錢,我以為是營業部不知道我是贈閱戶,沒回信,報紙就此停寄。我這才回想起來那次贊瘂弦的童年回憶,不知說錯了什麼話,對蘇偉貞的作品又贊得不夠,瘂弦一直沒回信。今年蘇偉貞來信,瘂弦附筆送了我一本大陸小說,也沒提這事。來信是要我寫篇回憶關於《哀樂中年》,我回信說這片子是桑孤一直想拍的題材,我隔著一層,印象淡薄,幾十年後忘得乾乾淨淨。她仍舊堅持,說等秋天我生日那天(!!——「當然代保密」)刊出《哀》劇本,看了就記得了。我告訴她看了也不會勾起任何回憶來,方才罷了。又一再寄她的書來,催問看了沒有。我說還沒來得及看——也是實話。他們這樣小器,只能付之一笑。Stephen可千萬不要寫信去要他們寄報給我,我看這報純粹因為有在這裡,也只看看新聞,副刊我覺得越來越壞,還是《人間》好一點。不過我投稿向來不注重這些。以《聯合報》與皇冠的關係,有稿子當然還是投《聯副》,不過對他們本人更要敬而遠之。蘇偉貞不久前來過LA,萬一找上門來或派人來,總要搞得得罪她為止。……」

這次張愛玲顯然被得罪了,覺得他們這樣小器,但文歸文,人歸人,稿還是要投的,人敬而遠之就好了。

(蘇偉貞)

宋淇在6月30日的回信中澄清:「《聯合報》停止贈閱與瘂弦和蘇偉貞完全無關,大概有人告到上頭去,說副刊贈閱太多,所以現在由發行部接管,我在停止贈閱之前,接到發行部通知,囑我如要續閱,可以付費訂閱,因為航空郵費就很可觀,我也認為合理。就買了美金支票去訂閱,瘂弦和蘇偉貞知道後大為不高興,向我道歉,並擬去交涉,經我制止。但你情形不同,即使要訂閱,手續辦起來也辦起來太麻煩,犯不著。……我絕不會寫信給瘂弦他們,但或許會另有孔道,為你設法。……

同一件事情,張愛玲和宋淇兩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張愛玲收到自費訂閱通知,直覺就是得罪了瘂弦和蘇偉貞導致。被贈閱的宋淇同樣接到訂閱通知,表示理解,買了美元支票自費訂了一份。並且在瘂弦和蘇偉貞知道後,道歉並準備交涉時,出面制止。情商和應對非一般地高。

差不多又是三個月後,宋淇在10月3日的信中告知張愛玲:「……我有一封信給瘂弦,提起停贈報的事,我說你不想看副刊,但既然投稿,總想知道目前登的是那一類東西,他們大為吃驚,查出來是computer出毛病,營業部表示歉意,你只當不知道好了。……

張愛玲在1991年4月14日寫給宋淇的信中提到:「……《聯合報》時有重覆的,想必剛巧漏掉一天,上一天或下一天的寄了個雙份來。」說明寄贈報紙的波折過去,邦交恢復正常。

(宋淇和鄺文美)

宋淇除了是理財高手、更是公關高手,他在訂報事件三個月後才在給瘂弦的信中提起張愛玲贈報同樣被取消的事情。對方的反應是「大為吃驚」。張愛玲以為得罪的人,原來根本不知道有這一出,是計算機統計出了問題。最高明的是宋淇叮囑張愛玲「你只當不知道好了。」

看宋淇兩次跟瘂弦寫信處理兩次寄贈報紙的事情,就像看一次世界冠軍級別的跳水錶演,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最後入水的一剎那水花壓得相當漂亮,不起波瀾。讓張愛玲不著一字,泰然處之。用張愛玲的話說,宋淇此番的行事風格有點像胡琴「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但她人在異鄉,在香港、臺灣發表文章沒有門路,我爸爸宋淇就充當她的中間人,夏志清也是,但溝通上卻出過不少混亂,如1966年《怨女》便幾乎鬧出「雙胞案」。1965年,臺灣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在香港見過我爸爸,爸爸向他推薦了張愛玲。同年底,張愛玲把《怨女》中文稿寄來,本打算由我爸爸跟香港《星島晚報》和臺北《皇冠》雜誌接洽連載。
  • 淳子:張愛玲、宋淇、鄺文美,如此美好的人兒,怎麼就沒了呢?
    張愛玲重回中文舞臺,梅開二度,枝繁葉茂,宋淇和鄺文美是推手和設計者,有目共睹,功不可沒。1955年秋天,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開香港,前往美國。到碼頭送行的只有宋淇夫婦。船到日本,張愛玲寄出一封6頁紙的長信,向宋淇夫婦訴說:「別後我一路哭向房中,和上次離開香港的快樂剛巧相反,現在寫到這裡也還是眼淚汪汪起來。」此後,宋淇夫婦與張愛玲一直保持聯繫,義務為她打理出版等事務,可說是她的文學顧問、經紀人、秘書、新聞發言人。
  • 張愛玲為什麼把遺產留給宋淇? 原因讓人感動落淚
    童年不幸,親情冷漠張愛玲四歲時,父母離異,母親離家遠到英國生活,而張愛玲自小與父親生活。可是父親不曾給予張愛玲應得的父愛,還曾多次揚言要用手槍打死張愛玲,也因為她多次與自己後娶的妻子產生矛盾便對她拳打腳踢。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從倫敦寄了一封信給她,信中表明自己即將過世,唯一的願望便是能夠再見上張愛玲一面。
  • 1995年張愛玲留下遺囑:「版稅和270萬財產都給宋淇夫婦」
    張愛玲和姑姑的恩斷義絕,是為了怕連累到姑姑,她人生中,曾經許她半分溫暖和溫情的人,以後再也無法給她半分的照顧。那一年的深秋,張愛玲卻很年輕,她只有35歲,卻已經看透人情人了,飽受生活的苦楚和悽涼。大概她一生中,擁有最多的就是錢了。張愛玲說,她從來沒有吃過沒有錢的苦,因為她一直都很有錢。
  • 宋淇:是為君子,和而不流
    同時,宋淇亦是錢鍾書丶傅雷丶吳興華的摯友,夏志清著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其中有關錢鍾書和張愛玲的章節,就離不開他的引薦,他又是最早提倡以文本為先的紅樓夢專家丶翻譯家,筆名林以亮,還是寫過不少時代曲的流行音樂作詞人……歷史的洪流中,宋淇雖然在許多方面都頗有建樹,是與華語文學和藝術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然而他的名字卻似乎總是如同緘默的驚鴻一瞥,隱藏在文字背後,神龍見首不見尾。
  • 人物 宋淇:是為君子 和而不流
    同時,宋淇亦是錢鍾書丶傅雷丶吳興華的摯友,夏志清著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其中有關錢鍾書和張愛玲的章節,就離不開他的引薦,他又是最早提倡以文本為先的紅樓夢專家丶翻譯家,筆名林以亮,還是寫過不少時代曲的流行音樂作詞人……  歷史的洪流中,宋淇雖然在許多方面都頗有建樹,是與華語文學和藝術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然而他的名字卻似乎總是如同緘默的驚鴻一瞥,隱藏在文字背後,神龍見首不見尾。
  • 張愛玲的「三圍」和她的錢
    倒是另一個研究者水晶根據宋淇給他的書信中透露的張愛玲為跳蚤所苦皮膚患病的情況,寫了一篇《張愛玲病了》,在臺灣發表,引起廣泛關注,張愛玲極為惱火,宋淇對水晶的行為憤懣不已,立即與水晶斷交了。這說明張愛玲和宋淇夫婦都對隱私格外保密。 這本《張愛玲私語錄》雖牽涉隱私,但當事人都已不在人世,所以公布內容當無大妨。這本書的一百六十一頁透露了一個「小秘密」,那就是張愛玲的「三圍」。
  • 民國好基友:宋淇
    民國時期有幾位著名的「好基友」,一個是「我們的朋友胡適之」,當年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的口頭禪。還有一個是徐志摩,有錢任性,天真爛熳,對人又十分好。此外還有長得和徐志摩疑似雙胞胎兄弟的邵洵美,性情和徐志摩也很相似,同樣交遊廣闊。    ——這一位陸淇先生,不如前幾位那麼有名。但提及他的筆名「林以亮」,則十分眼熟。
  • 張愛玲寫作上的受辱史
    1966年秋天,張愛玲的老公賴雅癱瘓在床,她給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婦寄去《怨女》的書稿,宋淇夫婦竟然沒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後,臺灣的《皇冠》雜誌開始連載這一版遺失的《怨女》。張愛玲聞訊後,立即全權委託正在臺灣的夏志清去找《皇冠》的出版人接洽版權的事情。    她在給夏志清的信裡,還專門將給平鑫濤的信件附了副本。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發現她的每本書在出版前在書名上反覆推敲,來來回回和宋淇討論,一要兼顧內容,二要考慮市場和讀者感受,三要和出版社溝兌,通盤看下來,發現給每本書起書名是個大學問
  • 初秋,想起邱妙津和張愛玲
    紀錄片裡提到了幾位女作家,說她們在歷史及文學寫作中被大浪衝擊,沒有完成夙志,唯一的例外是張愛玲。張愛玲赴美後生活及寫作又何其艱難,又怎是一句「唯一例外」就能概括的。我總是想起張愛玲。尤其是搬到柏林生活後,我與張愛玲就面臨同樣的問題:遠離母國,遠離母語,遠離熟悉的創作題材。愛玲英語那麼好,她是自閉,不願意跟人打交道。
  • 張愛玲談《小團圓》(三個不同版本的《小團圓》))
    今就《小團圓》的創作問題之有關內容一一摘錄,匯為一編,吾人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團圓》的創作時間表,以及張愛玲自身對《小團圓》若干看法,其中還包含了在宋淇夫婦建議之下,她所擬將改寫的若干《小團圓》片段。張愛玲與宋淇第一次談及正在寫《小團圓》,是1974年5月14日,當時胡蘭成剛剛進入臺灣還不到五天。而《小團圓》在1976年3月7日以前已經完成。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由此,她結識了時在美國新聞處翻譯部工作的著名學者、紅學家宋淇,後來又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宋淇夫人鄺文美。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宋淇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他介紹張愛玲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1961年10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1962年3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1955年9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
  • 最暢銷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改名未遂記
    令張愛玲沒有想到的是《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成了她出版的十冊書中的銷量王,她一開始不知道這個生意眼,和宋淇商量要改書名,信件往復,有的段落的章節令人捧腹。在《張愛玲往來書信集》中,1990年4月12日,宋淇信中提到:「皇冠有信來,正在積極籌備為你出新版全集,將舊版全部毀去,重新排過,將來面目煥然一新。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參看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有提到) 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的第二天,張愛玲剛剛參加完初試,回家路上遇到大世界轟炸已經很恐怖了,誰知到家後還被父親直接找藉口軟禁半年(忤逆繼母是藉口,不想讓她跟母親出國讀書才是真正目的)。《十八春》裡曼楨被祝鴻才強姦後囚禁到生產,也有張愛玲這段被父親軟禁半年、中間還得了瘧疾差點死掉的影子。
  • 張愛玲遺稿《愛憎表》曝光 迂迴曲折講述自己過往
    此文的重構過程,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全文並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率先刊登,為兩岸三地首見。 張愛玲身後,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所謂的張愛玲「遺作」問世。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張愛玲為什麼會選擇宋淇鄺文美夫婦做她的遺產繼承人
    坊間傳言中,張愛玲晚年很悽涼,經濟很囧困。但事實上全然不是這樣。張愛玲和她的作品一直不寂寞。張愛玲去世前她立了遺囑,遺囑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即宋淇和鄺文美夫妻二人。筆名梅文靜,又叫Mae.張愛玲喜歡稱呼她為Mae.在美國新聞處做行政助理,從事翻譯工作。鄺文美,宋美齡最先想讓鄺文美做秘書,鄺文美婉言拒絕了,宋美齡還送了鄺文美一套珊瑚首飾,文美的二姐夫後做了宋美齡的私人秘書。鄺文美的父親,鄺富灼,1905如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年後獲得文學碩士及教育碩士學位。後回國人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人英文部主任。
  • 張愛玲·皇冠版《流言》·裝幀
    在張愛玲逝世21周年前夕,我得到了一本她親自設計裝幀的臺灣皇冠出版社版散文集《流言》。圖1: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封面 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張愛玲為上海版中短篇小說集《傳奇》設計了三個裝幀,初版本是她獨自設計,再版本和增訂本是與好友炎櫻合作設計;也為上海版《流言》設計了封面,這早已為張愛玲研究界所共知。
  • 晚年的張愛玲,一生都在搬家,除了躲蟲子,還有看破世態炎涼
    有潔癖的張愛玲如此招蝨子,不合常理。夏志清的妻子私下曾說,按照張愛玲這般的反應,或是得了嚴重的皮膚病。12年後,賴雅的生命走到盡頭,張愛玲又成了一個人。也就是在這之後,張愛玲身邊的「蝨子」才多了起來。或許,不是蝨子多了起來,而是張愛玲的心被封了起來。沒有任何人能逃過時間的俘虜,所有的溫暖終將離去,愛情如此,友情也會如此。
  • 走進「宋家客廳」,錢鍾書、傅雷和張愛玲都是座上賓丨宋以朗談
    小說發表後,殷寶灩的原型成家榴和張愛玲斷絕了來往。張愛玲寫小說時並不是為了報復迅雨的批評,當時她還不知道迅雨就是傅雷。將近四十年後,迫於盜版的壓力,重出《殷寶灩送花樓會》,張在後記中反省:自己寫得不好,破壞了兩個人一輩子唯一的愛情。但是她並沒有公開說羅教授是傅雷。宋以朗是從父親宋淇和張愛玲的書信中,證實了有婦之夫羅教授的原型就是傅雷。但是兩人的感情是不是張愛玲破壞的呢?他經過了一番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