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明明討厭父母的樣子,卻活得越來越像父母呢

2021-01-12 黃小寶說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出生到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當我們從小目睹父母的相處模式,還有父母各自的性格,都或多或少會覺得有不恰當的地方,甚至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比如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冷漠、傳統、死板,以至於長大之後,我們無形中與父母有了一道無法逾越的代溝。

父母總是認為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都多,他們年長我們那麼多,知道的肯定也比我們多。

也許我們表面上順從,但是心裡不知道「鄙視」了父母多少次。

現在這個社會早已不是父母眼中的那個社會了,這個社會發展得如此迅速,1年就可以改變很多,10年就可能翻天覆地改變。

01

我是一名80後,8歲的時候流行傳呼機,那時老闆才用得起的大哥大,厚重得像一塊磚頭,但是卻神氣得活靈活現。

我20歲時,人人已經可以買一個手機了,最流行的就是諾基亞手機,便宜也耐用,然後是智慧型手機,4G手機,5G手機。

而作為父母,他們沒什麼文化,甚至連簡訊都發不來,更別說使用智慧型手機了。

有一天我給他們說,有的人在網上做直播,光靠一張嘴一天就可以掙一套房子,還可以賣火箭。

父母簡直覺得很驚詫,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可能一輩子省吃儉用也只是為了買一套房子。

但是他們只會老老實實種地打工,即使有掙錢的機會,他們膽子也很小,甚至在家鄉四處搞開發的時候,把房產證借給親戚抵押貸款,從來沒想過把自家住房改為商用,認為風險太大,人生中唯一一次最大的商業機遇就這樣錯過了。

等他們醒悟的時候,別人早已把粥分完了。

商場如戰場,第一個敢冒著風險吃螃蟹的人,才最可能改變命運的人。

他們還在心裡自我安慰,你看誰家投了多少錢,到現在成本還沒收回來,政府還說違建還要來拆遷。

但是他們就不說,你看誰家房子改為商業門面,一年光房租就是二三十萬,而這家就是借的父母的房產證貸款的。

當我也想把幾年的積蓄拿來做小生意,父母都是否定,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好,做生意不好做。

於是作為他們的子女,也只有老老實實打工。

02

當你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卻沒有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打電話的第1句話就是處對象沒有?

某家又結婚帶小孩了,父母就會拿來做比較,你看人家和你差不多大,孩子都已經幾歲了?你看你怎麼還是一個人呢?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你嫁不出去了(娶不到媳婦了)。

面對父母緊張的催促,你一臉無所謂的樣子,一個人過還不是好好的。

父母瞬間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於是一堆大道理。

那時你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也恨不得自己當初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

後來通過七大姑八大姨轉彎抹角的介紹之後,終於如父母的願結婚了。

然後父母就著急要孩子了,年齡不小了,早點兒生,我們還可以幫忙帶一下。

可是我覺得我還是一個孩子,突然間要迎接一個小生命,感覺有點無所適從。

後來無奈的我終於也生了孩子,雖然有點手足無措,但還是有一點甜蜜的感覺,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蹟。父母又在身邊說,一代一代人就是這樣傳續下去的。

03

後來附近的人都先後去城裡買房了,父母也不淡定了,準備拿出所有的棺材本,催著你去買房。

理由是人這一輩子總要有一份產業。

後來我真的去買了房子,不是因為內心有多麼想要房子,是因為父母嘮叨得太心煩,買了房子之後就可以分開住了。

終於可以分開住了,可是有了房貸和車貸,還有一家老小的生活費,我只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不敢輕易換工作,甚至連白日夢都不敢做,好像我一眼就望到了我的未來,兒子大了,我老了。

然後我也變成了兒子眼中不可理喻的父母,就如同我的父母一樣。

我回想起曾經那麼討厭他們的樣子,現在卻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然後我都不得不被迫讓自己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無論你接不接受。

是的,最後我活成了普通人的一員,過完了普通人的一生。

04

其實在很多父輩的眼裡,腳踏實地上班,到年齡結婚生娃,別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無形中也會讓自己的娃這樣過。

心理學家貝科爾說,個體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你是普通人的兒女,長大了也只有過普通人的日子。

當然也有普通人逆襲成為精英人士,屬於極少數。

所以即使身在普通人的家庭,也有機會逆襲。

就像電影《哪吒》裡面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命我做主。」

如果想要打破父母的傳統思維,就要突破自我,敢於與命運作鬥爭,這有點難,但很可貴。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要給孩子一點「討厭父母的空間」
    每個人的人生都somehow被自己的父母搞砸了。 在我出國前,我跟父母關係一直處在一種我覺得你們都很討厭我,而我也很討厭你們的狀態。一天到晚只想逃,逃得越遠越好,只要能擺脫這一切就好。我要自由。 但是這個"討厭"又在心裡找不到一塊地著地,我最討厭的就是父親節跟母親節,我覺得這是另一種文化對個體的霸凌,這社會的溫馨真的令我窒息,因為我在這個社會這個文化下,不允許被討厭我的父母!父母永遠是對的、天下的爸媽都是一樣的、爸媽很辛苦,你要體諒、你長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會想?... ... 任何行為只要被扣上 "不孝"、或是不尊敬父母,你就沒有任何空間可以讓自我流動了。
  • 【守護親情 | 討厭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沒良心?】
    所以,孩子,會討厭父母嗎?答案是:會的。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討厭過自己的父母呢?我們心裡也都清楚:「我們是欠父母的」,這一份恩情,可能一輩子都償還不了,當父母變成「老小孩」時,我們更有義務, 像他們曾經對我們那樣,去報恩,去還這份情。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討厭過年了
    她強顏歡笑道歉,有幾個老一輩的嘀嘀咕咕這麼大年紀了,這點活都不會做。她憤怒,她不能離席,因為她不知道「任性」後會得到丈夫怎樣的懲罰。 她忍著眼淚,飛快吃完了碗中的飯,然後說一句我去清洗碗筷,就告退了。丈夫卻喋喋不休的說她不懂事,不會做事,娶了一個白痴。 這頓年夜飯我吃得很不是滋味,欺壓女子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事情我尤為不爽。
  • 為啥娃最終變成了父母討厭的樣子?心理學家:源於父母隨意貼標籤
    父母看著眼前戴著耳釘、頭髮五顏六色的兒子說道:在你小時候我就看出來你長大不是個正經人,看你現在的穿著打扮,妥妥的社會青年。兒子自顧自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無動於衷。小小的一個片段,就扎痛我的心。因為在我時候,我的父母也說過類似的話,那個時候我特別調皮,不愛去上課。父母就說:你看你就不是讀書的料,長大之後只能種地。關於父母,他們都特別喜歡根據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去判定孩子長大後的人生。
  • 好父母,都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
    終於有一天被班主任發現,班主任將朋友叫來了學校,朋友氣得不行。當天晚上,他狠狠地說了兒子一頓,反覆跟孩子強調吸菸有多不好,並且要孩子跟自己保證,以後再也不碰煙。沒想到,孩子氣定神閒地來了一句:「你自己每天都在抽!為什麼我就不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我啊!」朋友怔住了,在那一刻,他竟然說不出其他的話來說服兒子。過了很久,朋友對孩子說:「行!我不抽了!
  • 《父母愛情》:最後,我們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
    《父母愛情》這部電視劇非常好,它好到啥程度呢,當我們打開電視機時,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有些電視臺做到了重複播放的程度,大結局之後又是第一集。而這部電視劇也是不負眾望,在豆瓣上達到了9.4的高分,超過14萬人評價,甚至在去年春晚上都能看到由它改編後的小品,可見這部劇有多火爆。
  • 看哭數十萬父母的一份問卷:我們最終都會變成那個最討厭的人?
    回想學生時期,你最討厭哪些事?短片一開始,父母們就開始做問卷上的題目。視頻中的孩子,像剛剛自己的爸媽那樣,訴說著父母也對自己的管制、不理解和不信任。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前面有一位媽媽說自己學生時代最討厭的事情就是,父母總拿自己跟堂弟比較:
  • 《米婭和白獅》我們是否活成了我們討厭的樣子?
    「孩子理直氣壯的相信童話和夢想,而我們微笑著質疑,用我們自以為是的滄桑」是的,所謂的「滄桑」打磨了我們的菱角,套上了虛偽的面紗,蒙蔽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是否還擁有兒時最真誠的善惡評判?該作品講述了一個11歲的小女孩米婭與一頭白獅的情感……觀看這部影片時金秋既為女孩與白獅的溫馨場面感動,亦為人類的無情屠殺所憎惡 ,但更讓我思考的是我們是否活成了我們討厭的樣子?孩子的眼中喜歡就是喜歡,厭惡便是厭惡。小女孩米婭隨父親從倫敦搬到南非獸場。
  • 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這個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節奏很平緩,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但是卻真實的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在父母沉默的時候,大屏幕上突然出現孩子們提前錄製好的視頻,孩子們也開始像剛才自己的父母一樣,訴說著父母對自己的種種不信任與不理解。一個女兒說,我媽媽沒有很了解我,就從小到大就習慣她生氣,然後習慣她比較。
  • 為什麼我們和父母如此相像?「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孩子像父母,這在我們的大腦思維裡已經成為了定式,相信所有人都會覺得正常,反而如果說孩子和父母不像,才會讓人們感到奇怪。至於孩子為什麼像父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最多的不外乎這兩點:遺傳基因的影響:基因的力量有多強大,應該很多人都已經見識過,孩子和自己不僅有著相似的外形,而且在性格智商,生活習慣方面都會很像,仿佛他們就是自己的翻版,只不過是小了很多號而已。後天環境的影響:有的孩子在出生時和父母並不是十分相像,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越來越像父母。
  •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會開始討厭父母?很可能和這些有關
    ,還總是不聽話,還會討厭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為什麼和父母不親近,還會討厭父母?,煩人,所以也不會去反思,自然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不會改,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孩子犯錯之後要理性的看待,想一想孩子為什麼犯錯,自己有沒有糾正過她,如果以前沒有教給過孩子,那就要及時普及,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和尊重,不要出事情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孩子,要做一個理性的父母。
  • 《三十而已》:為什麼討厭某個人?因為那往往是我們討厭的自己
    這是為什麼?因為顧佳活成了太多女孩子想要活成的樣子。從物質情況上來看,有車有房有錢買包,沒事上上法語課,做做空中瑜伽,練練晨跑,一片歲月靜好,像極了微博小紅書中的貴婦生活。這就是很多女孩子夢寐以求的生活了。
  • 孩子明明是親生的,為什麼和父母長得不像?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準爸爸準媽媽對寶寶出生充滿著期待,他們在猜想著孩子的長相,眼睛、手、頭髮、腳……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全部遺傳父母的優點,自然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動事情,但是大多數人並知道他們的基因會如何影響孩子。這一領域的進步,已經給了我們相當準確地猜測能力,雖然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但誤差已經很小。基因分為兩種: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顯性基因正如名字所表明的,是在孩子身上更頻繁出現的基因。
  • 我們嘲諷蔡徐坤和他粉絲的樣子,像不像曾經討厭的大人?
    這種做派的表現是多樣的,例如全網喊打熊孩子,熱烈討論早高峰給老年人讓座的問題,以及對蔡徐坤及其粉絲的全方位嘲諷,這些事件的本質都是自我情緒的狂熱——我們已經擔負起社會的各種角色,我們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你們老一輩和小朋友都得服我,不然就是三觀不正。
  • 為什麼很多父母,年紀越大,在子女面前卻越來越卑微?原因很現實
    導語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很多讓我們頭疼的問題,父母卻能輕而易舉就能化解,父母能完成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挑戰。在孩子們的眼裡,父母無所不能。我們尊敬,崇拜著自己的父母。我們在意父母對我們的看法,年少時,也做過不少別出心裁的事情,哄父母高興。父母的讚揚,讓我們覺得很滿足。
  • 「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對於這段糟糕的父女關係,我們只能用「仇恨」這個詞來形容,但又未免有些咋眼。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對於這段糟糕的父女關係,我們只能用「仇恨」這個詞來形容,但又未免有些咋眼。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
  • 我怎麼把自己活成了我最討厭的那類父母
    沒想到,做了父母之後,居然把自己活成自己最討厭的那類父母。早上送孩子的路上,我誠懇地對孩子道歉了。經過一夜的思想掙扎,覺得還是道歉的好。昨天傍晚接孩子時候衝孩子發脾氣了,本意是希望孩子在出來的時候穿好棉衣防止凍感冒了,但是語氣有些重了。犯了所有父母都會犯的一個典型的錯誤——我都是為你好。
  • 心理學家:被父母用這3種方式對待過的人,會把祝福活成詛咒
    為什麼父母的愛,父母的祝福不能成真,相反父母平日裡的責罵、評判,一些玩笑會一語成讖,為什麼很多人把父母的祝福活成了詛咒,一生都過不好。不久前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如今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仿佛那些年幼時父母的責罵都成真了。
  • 我不羨慕顧佳的生活,只想活成媽媽的樣子
    我曾經是那麼瞧不上父母的活法,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像父母。我終於也跟高圓圓一樣,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不止是我活成了父母的樣子,不止是高圓圓活成了父母的樣子,而是大多數「我們」都活成了父母的樣子。不止是說話像,不止是神態像,連行為習慣也越來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