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出生到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當我們從小目睹父母的相處模式,還有父母各自的性格,都或多或少會覺得有不恰當的地方,甚至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比如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冷漠、傳統、死板,以至於長大之後,我們無形中與父母有了一道無法逾越的代溝。
父母總是認為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都多,他們年長我們那麼多,知道的肯定也比我們多。
也許我們表面上順從,但是心裡不知道「鄙視」了父母多少次。
現在這個社會早已不是父母眼中的那個社會了,這個社會發展得如此迅速,1年就可以改變很多,10年就可能翻天覆地改變。
01
我是一名80後,8歲的時候流行傳呼機,那時老闆才用得起的大哥大,厚重得像一塊磚頭,但是卻神氣得活靈活現。
我20歲時,人人已經可以買一個手機了,最流行的就是諾基亞手機,便宜也耐用,然後是智慧型手機,4G手機,5G手機。
而作為父母,他們沒什麼文化,甚至連簡訊都發不來,更別說使用智慧型手機了。
有一天我給他們說,有的人在網上做直播,光靠一張嘴一天就可以掙一套房子,還可以賣火箭。
父母簡直覺得很驚詫,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可能一輩子省吃儉用也只是為了買一套房子。
但是他們只會老老實實種地打工,即使有掙錢的機會,他們膽子也很小,甚至在家鄉四處搞開發的時候,把房產證借給親戚抵押貸款,從來沒想過把自家住房改為商用,認為風險太大,人生中唯一一次最大的商業機遇就這樣錯過了。
等他們醒悟的時候,別人早已把粥分完了。
商場如戰場,第一個敢冒著風險吃螃蟹的人,才最可能改變命運的人。
他們還在心裡自我安慰,你看誰家投了多少錢,到現在成本還沒收回來,政府還說違建還要來拆遷。
但是他們就不說,你看誰家房子改為商業門面,一年光房租就是二三十萬,而這家就是借的父母的房產證貸款的。
當我也想把幾年的積蓄拿來做小生意,父母都是否定,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好,做生意不好做。
於是作為他們的子女,也只有老老實實打工。
02
當你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卻沒有談戀愛的時候,父母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打電話的第1句話就是處對象沒有?
某家又結婚帶小孩了,父母就會拿來做比較,你看人家和你差不多大,孩子都已經幾歲了?你看你怎麼還是一個人呢?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你嫁不出去了(娶不到媳婦了)。
面對父母緊張的催促,你一臉無所謂的樣子,一個人過還不是好好的。
父母瞬間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於是一堆大道理。
那時你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也恨不得自己當初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
後來通過七大姑八大姨轉彎抹角的介紹之後,終於如父母的願結婚了。
然後父母就著急要孩子了,年齡不小了,早點兒生,我們還可以幫忙帶一下。
可是我覺得我還是一個孩子,突然間要迎接一個小生命,感覺有點無所適從。
後來無奈的我終於也生了孩子,雖然有點手足無措,但還是有一點甜蜜的感覺,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蹟。父母又在身邊說,一代一代人就是這樣傳續下去的。
03
後來附近的人都先後去城裡買房了,父母也不淡定了,準備拿出所有的棺材本,催著你去買房。
理由是人這一輩子總要有一份產業。
後來我真的去買了房子,不是因為內心有多麼想要房子,是因為父母嘮叨得太心煩,買了房子之後就可以分開住了。
終於可以分開住了,可是有了房貸和車貸,還有一家老小的生活費,我只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不敢輕易換工作,甚至連白日夢都不敢做,好像我一眼就望到了我的未來,兒子大了,我老了。
然後我也變成了兒子眼中不可理喻的父母,就如同我的父母一樣。
我回想起曾經那麼討厭他們的樣子,現在卻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然後我都不得不被迫讓自己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無論你接不接受。
是的,最後我活成了普通人的一員,過完了普通人的一生。
04
其實在很多父輩的眼裡,腳踏實地上班,到年齡結婚生娃,別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無形中也會讓自己的娃這樣過。
心理學家貝科爾說,個體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你是普通人的兒女,長大了也只有過普通人的日子。
當然也有普通人逆襲成為精英人士,屬於極少數。
所以即使身在普通人的家庭,也有機會逆襲。
就像電影《哪吒》裡面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命我做主。」
如果想要打破父母的傳統思維,就要突破自我,敢於與命運作鬥爭,這有點難,但很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