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要給孩子一點「討厭父母的空間」

2021-02-19 愛家暖心屋

請點擊上面標題下方【愛家暖心屋】→直接關注

我看到一個補習班老師呂捷談孝順的影片,說真的,我只有感覺到害怕、恐懼跟噁心。

 

每個人的家庭都不同。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不幸。而且我身邊很少有正常、幸福的家庭。每個人的人生都somehow被自己的父母搞砸了。

 

在我出國前,我跟父母關係一直處在一種我覺得你們都很討厭我,而我也很討厭你們的狀態。一天到晚只想逃,逃得越遠越好,只要能擺脫這一切就好。我要自由。

 

我完全感受不到家庭的愛與溫暖;我只有體驗到道德上的愛 (因為我們是親子,所以我們應該要愛彼此),在情感上、言語上、行為上,我是完全感受不到他們的愛,我也無法在這三個向度上愛他們。

 

但是這個"討厭"又在心裡找不到一塊地著地,我最討厭的就是父親節跟母親節,我覺得這是另一種文化對個體的霸凌,這社會的溫馨真的令我窒息,因為我在這個社會這個文化下,不允許被討厭我的父母!父母永遠是對的、天下的爸媽都是一樣的、爸媽很辛苦,你要體諒、你長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會想?... ... 任何行為只要被扣上 "不孝"、或是不尊敬父母,你就沒有任何空間可以讓自我流動了。那種在青少年長成、個人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一味去要求這個碰撞的個體一定要和諧、要體諒、要自適、要和解,只會讓這個小孩越來越自卑,越活越沒有自己,越來越討厭父母卻又在最底層否定自己討厭父母的情緒。

 

父母提供吃住教育,是它們應盡的義務,說真的,這個誰都可以做。父母難為,正是因為父母的功能遠超過於提供這些生活基本需求。

 

如果這是一場交易,一場互相,是不是指要他們提供吃住教育到我成年經濟獨立後,只要我也在相同年限提供同等待遇,這段親子關係就可以銀貨兩訖?

 

相信我,有很多青少年的孩子很樂於接受這個deal。

 

因為在親子關係裡,在物質需求之前,我們更需要被愛被尊重。一個物質條件不充裕的孩子不會自卑,只有不被愛不被尊重的孩子才會自卑。影片中呂捷說的他認為的偏差行為,都是孩子在家裡不被愛、不被尊重的表現。只是孩子沒有學過要求別人愛他、尊重他的語言。

 


你曾經用孩子感受到、能理解的方式讓他知道你愛他嗎?你尊重你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選擇、喜好、價值觀嗎?

 

可是大人不是比我們更早面對這個世界嗎?不是應該走過青少年這一段了嗎?不是更能理解我們嗎?為什麼要單方面的要求第一次來到這世界的我去理解我根本沒經歷過的父母那個世界?如果妳沒有要好好愛我的話,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呢? 生長在這裡是我的選擇嗎? 你想要在我一出生就把我蕊死,我難道不希望重新投胎一次嗎?

 

有過類似經歷的,就會知道青少年的心中旁白是很恐怖很直接很真實也很殘酷的。

 

其實,很多親子關係的僵化,都只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小「討厭」,只是我們把這些小討厭都無限上綱成了"你不愛我的證據",這些討厭沒有好好處 理,積久了會變成怨懟、不理解、叛逆期、無法溝通,甚至會變成恨。到最後,這些情緒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任何出口。(唯一在這塊島上能讓這些憤怒盡情宣洩,不 受任何批判的地方,大概就是ptt的pay_home版吧),只能期望孩子自己長大了、懂事了、會想了,親子關係就會解決了。(但其實我看到大部分都只是 維持著表面上的和諧)

 

可是我在我的歐洲朋友的身邊,學到了在家庭裡,可以有討厭彼此的可能。只要雙方都能接受,且練習一種愛的語言,叫做:

 

我愛你,但是我討厭你 + (V.),

這讓我感覺到 + (adj. ),可以請你 +(don't V.) 嗎?

因為這樣我不需要把他當成一個父親或母親來愛,而是只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愛著另一個不完美的人。

 

這個句型,不一定要百分之百以這種樣子出現,句型是可以變的,這跟每個人的臉皮厚薄跟能發揮的創意有關,但是只要在對方出現你無法接受的行為時,還是保持看到這整個人的樣子,保持著連結,把行為跟整個人分開來。是不是就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討論後,拿捏互相尊重不越界的分寸?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把每一次的行為都放大、用來定義整個人?

 

有了這個彼此討厭的可能,是不是就有了愛流動的可能?

  愛家暖心屋,旨在為青少年健康成長、選擇人生伴侶、婚前交往、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自我成長等方面需要學習提高的人提供一個學習、交流、服務的學習互助平臺。

  針對人際關係,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自我形象感和安全感缺乏等方面提供一對一諮詢;自我心靈成長、婚戀情商提升,青少年品格教育等方面培訓。

  直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行關注

相關焦點

  • 「童言童語」雖然可愛,但父母要及時引導,否則孩子會讓人討厭
    文字/心媽編輯/心媽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年紀小,所以在說話做事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不周到的地方,有時候甚至會冒犯到別人。對於這種情況,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孩子的"童言童語"很可愛,但是父母還是應該要加以引導,以免孩子變得口無遮攔,讓人討厭。
  • 「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比如說孩子們會忽然在某一時間,一改之前的狀態,說話變得粗魯可怕,讓父母深感陌生和震驚,其實這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敏感時期,如果父母不知道,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很有可能埋下禍根,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
  • 【守護親情 | 討厭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沒良心?】
    但,我們可以發現,「父母討厭孩子」的理由,和「孩子討厭父母」的理由,本質上完全一樣,那就是: 感覺被傷害,所以討厭。說實話,當我看到,有些父母 覺得自己 「應該對孩子充滿愛」,「居然討厭自己的孩子,我是不是有病?
  • 面對孩子任性,我們應該怎麼做?幾個方法交給父母
    昨天晚上散步,在公園的小路上看到一個熊孩子坐地打滾,一旁站著的奶奶(也可能是外婆)滿臉無奈,並不停地勸孩子:「夠了夠了,快點起來吧,回去都依你。」然而奶奶的碎碎念卻一點效果也沒有,孩子反而哭得更大聲了,沒多久便吸引了一大幫人過來圍觀,頓時成了公園裡的一個全新景點。
  •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會開始討厭父母?很可能和這些有關
    ,自己把所有的愛和希望都給了孩子,孩子也應該抱有感恩的心,小時候要多聽自己的話,長大之後也要好好的孝順自己, 為了能夠讓孩子更有出息,家長們還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等等,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不輸給其他的孩子, 可父母已經這樣用心了,有的孩子卻還是不買帳,這也是很多家長最為苦惱的地方,自己一心一意的為孩子好,孩子不領情不說
  • 為什麼我們明明討厭父母的樣子,卻活得越來越像父母呢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出生到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當我們從小目睹父母的相處模式,還有父母各自的性格,都或多或少會覺得有不恰當的地方,甚至討厭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比如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冷漠、傳統、死板,以至於長大之後,我們無形中與父母有了一道無法逾越的代溝。
  • 「為什麼我會討厭自己的孩子?」面對孩子感到厭煩的媽媽們怎麼了
    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這話一點不假,可是爸爸媽媽真的是每時每刻對孩子都是充滿愛意的嗎?難道就沒有嫌棄他們,討厭他們的時候?當然有,很多家長都在網上吐槽過當孩子經歷可怕的"terrible two"(恐怖兩周歲)時期時,自己真是巴不得能擁有什麼超能力,讓孩子分分鐘從自己眼前消失。
  • 人應該為自己活,還是為孩子、父母而活?
    最近在跟一位家庭教育博士聊天,談到現在很多家長都活得太焦慮了,為了孩子和家庭,完全失去了自己。失去生活重心,慢慢的把自己寄托在他人身上:孩子成績稍微差了一點就焦慮到失眠;丈夫少了回家,就各種疑慮焦灼;別人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心情。
  • 作為父母應該知道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但作為父母,你讓孩子事事聽你的,可是你有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給他充足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讓他成為自己嗎?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了9個不同家庭,關於母親通過不同形式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故事,其中林茉莉的故事最貼近生活,也最讓人唏噓。
  • 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父母應該怎麼管?
    所以在面對父母對他的教導時,他們總是不當回事,甚至還會和父母頂嘴,用傷人的話語傷害父母。02針對2歲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們應該怎樣教育呢?第一招:父母們要學會理解和包容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本就是很叛逆的,他呢總是喜歡和父母們對著幹,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理解和包容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改正。
  • 別把孩子養成一個令人討厭的人
    「因為這是大家看電影的地方,不是我們家。你這樣做,會打攪到其他人,這樣會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 小子這時候好像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後來捧著爆米花進去後,規規矩矩地坐在那直至劇終。 為人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孩子在餐廳裡,或者是高鐵、汽車、飛機這些公共的地方。總是會不小心打攪他人。
  • 孩子偷東西了,父母應該怎麼辦?
    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在自己身上尋找,更多的是要靠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對的,更應該弄明白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而把對這些問題的探究都丟給警察來做,並不現實。偷東西固然有錯,但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有沒有比報警更好的方法呢?
  • 孩子到了青春期,為什麼最討厭媽媽?和媽媽的3個行為有關
    雖然我們是想要孩子養成好習慣,但這樣的方式只是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壞情緒,會讓孩子覺得厭煩。2、過度幹涉自由。有的媽媽認為孩子就得接受教育,多聽聽大人的建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完全沒有給孩子自己選擇的空間和餘地,會讓孩子覺得媽媽要"控制"自己,這樣的感覺讓孩子討厭媽媽。
  • 東野圭吾:這十句話,道盡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2)為什麼所有為人父母的,都只是考慮自己要不要這個孩子,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孩子願不願意讓我去做他的父母。沒有人想過,我當你的父母,沒有讓你失望吧——《時生》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獨立的個體,平等的關係。很多父母總是一味的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管教孩子,卻從來不願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所以,既然雙方選擇了彼此,請好好陪伴下去。
  • 「爸爸,我討厭你!」這樣養孩子,兒女將來都要吃大虧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雖然,我們都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爸爸是真的討厭兒子。 其實,「討厭」也是相互的。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覺得女兒貼心,兒子叛逆?,我們需要先贏得孩子的心。」
  • 孩子常把這些話掛嘴邊,做父母的別大意,孩子開始討厭你了
    丈夫這一根筋也忘了跟兒子道歉,兒子心裡就有了埋怨,有些討厭自己的爸爸。孩子一旦開始討厭父母,這份親情關係就會產生隔閡,日後挽回起來很艱難。那怎樣才能發現孩子已經開始討厭你了呢?其實從孩子嘴上常說的話就能看出來。「你很煩」當孩子經常說「你很煩」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孩子有厭煩情緒了。
  • 應採兒談「虎媽式育兒」,直言要鞭策孩子學才藝,不怕被討厭
    應採兒直接說,"討厭我很正常",不害怕被孩子討厭,直言必須要督促孩子,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懂得去堅持、練習,這樣孩子才能獲得更大的成長。#34;討厭"應採兒說到,自己不害怕被孩子討厭,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人不斷地監督,這個壞人的角色大多由媽媽來擔任,所以被孩子討厭很正常。
  • 孩子為什麼愛玩壘高高?我們不要阻擋孩子,孩子空間敏感期來了
    同時,在拿物品並壘高的過程中,孩子的肢體肌肉也能得到良好的鍛鍊,眼、手、腦的並用也逐漸趨向協調。所以我們要支持孩子的壘高遊戲,不要因為自己覺得這樣重複的遊戲無趣,而禁止孩子壘高。當孩子喜歡壘高時,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培養孩子性格重要的幾點,父母應該重視!
    家長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性格對人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人生出現轉折點,當有一個好性格時,對待很多事情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孩子性格培養的最佳階段就是5-14歲,家長要抓住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性格。
  • 教育孩子必須要講理,對待孩子應該平等,別做不明事理的父母
    可能每個父母的表現不同,但都會有自己更喜歡的一個孩子,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父母要明確這一點,並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有太過明顯的偏向,否則就太不明事理了。不少家長從小就偏向,到孩子長大以後表現的就更為明顯,這不是愛孩子,反而會毀了兩個孩子。小涵和老公結婚5年,有個女兒3歲,小涵和婆婆一直沒有什麼往來,老公是婆婆的二兒子,一直不受重視,婆婆從來也不和他們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