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一 / 文
「12 Strong 」/ 圖
最近院線市場十分萎靡,仿佛所有人都在為五月份的《復仇者聯盟3》清道讓路。淨是些些小情小愛的片子怎麼行,今天有一就來向大家安利一部全程高能,看的人熱血沸騰的戰爭片——《十二勇士》
(PS,主演還是咱喜聞樂見的「雷神」錘哥,可以說是為婦聯3熱身了)
大家都知道戰爭製造的恐懼、血淚和傷。但戰地有時也是奇蹟之地,是血肉之軀突破自我,散發神聖光芒的地方。例如《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也包括今天有一要講的這部《十二勇士》
片面也是相當直接了——《12 Strong》
也有很多不同的譯名,如:《12猛漢》、《12壯士》,豆瓣詞條是叫它《12勇士》,這些名字倒是都挺符合這部電影的格調。
但是有一更喜歡一些簡單粗暴一點的,所以就跟大部分影迷一樣叫它《12強》,畢竟這部片子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再來整個故事,都非常的「強」。
導演尼科萊·弗格西格說來其實算是電影的外行了,他的本職工作是一名攝影記者,曾經還獲得過坎城廣告節金獅獎以及荷賽獎等知名攝影大獎。
有一了解到,拍攝《12勇士》這部戰爭片是跟他科索沃戰爭戰地記者的經歷分不開的。
而主演就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傻大壯——錘哥,以及兩位實力演技派麥可·珊農和麥可·佩納。
只是演員中最「強」的呢並不是這12個壯漢,而是在該片中飾演錘哥上司的羅伯·裡格爾。
他可是實打實的「美國陸軍中校」,並且參加過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有一仰慕臉!)
這次在影片中飾演的角色剛好是他在阿富汗戰爭服役期間的長官。
來看看他本人服役的照片:
導演和他都是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所以這次倆人「強強」聯手拍了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片,究竟會有多「生猛」呢?
關於真實事件,它是發生在911之後,由12名綠色貝雷帽隊員組成的一支特種兵小隊,他們潛入阿富汗山區執行的一次「報復打擊」任務。
電影的節奏推進得很快,絲毫不會拖泥帶水。
而電影的開場就是以911恐襲的報導作為背景,接著錘哥一行人就簡單跟家裡人道個別,之後再到長官那兒報個到,就直接被扔到荒無人煙的阿富汗山區了...
12強的對手——是有5萬多精良裝備的塔利班和蓋達組織恐怖分子。(這完全就是一艱巨兇險的硬仗啊~)
而錘哥他們就只是12個特種兵,外加扔個炸掉之類的空中支援。
12個人去打一支軍隊這怎麼可能?這時候就需要策略了,於是他們決定去拉攏阿富汗北方聯盟。
但是聯盟哪有那麼容易,北方聯盟的內部派系很混亂,軍閥割據也十分嚴重,要想取得他們的信任並不容易,更別說團結起來了。
那時候北方聯盟內部主要有3個的軍閥頭目,杜斯塔姆、阿塔和莫哈奇克,他們各自為營,相互搶佔地盤。
有一記得裡邊有個軍火販子說:「那三個軍閥如果在戰場上相碰,會完全把塔利班擱一邊去,自己先打起來。」
上級要求12強小分隊此次要拉攏的是杜斯塔姆將軍。但由錘哥飾演的尼爾森(隊長)初來乍到,完全摸不清杜斯塔姆是啥脾性。(記得裡面有場送見面禮的戲還挺好笑的)
但這個杜斯塔姆不愛玩這些虛的,他只在乎對方是否可靠。他多次質疑地問錘哥為什麼能當上12強的隊長,因為在他眼裡,錘哥就只是個菜鳥。
並且毫不遮掩地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把12強送給塔利班從而換取賞錢。
不過他並沒有那樣做,經常看戰爭片都懂的嘛,試探什麼的是戰爭片必備劇情之一啦。
不過他只給了小分隊6匹馬,而在山區只能依靠馬匹長距離行軍的話,12強就需要兵分兩路,由6人留守,剩下6人隨軍作戰。這也正是杜斯塔姆考驗錘哥的伎倆——這菜鳥真的可以跟我一起打仗嗎?
這也是錘哥可以證明自己取得杜斯塔姆的信任的最好機會。錘哥迅速地做出了分配,自己與5名隊友組成A隊出徵,而其他6位組成B隊留守在營地來聯繫美軍空投軍備物資。
所謂不怕神一般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吧,這些只經歷過高科技的美國大兵們,要在阿富汗騎馬打仗是有些困難的,還得錘哥手把手教他們騎馬。(有一也是醉了...)
終於到了要打戰的情節了,首先第一場戰鬥是跟塔利班的一次野戰陣地戰,是在一個村莊裡。杜斯塔姆那邊的人呢幾乎是守在山坡上不經常出動的,而錘哥只有離村莊近一點才有可能給空中的投彈手傳到正確的位置。
第一次正面交鋒可以說是很成功了,他們準確的呼叫了空中的力量投放了炸彈,直接了當地清除了敵方的陣地。
有一覺得這場戰鬥只是小試牛刀,不過錘哥因為這次大獲全勝,暫時取得了杜斯塔姆的信任。而在第二次艱險的陣地攻防戰中,才鞏固了這種信任。
這一次雙方互換角色,由錘哥據守在山坡上。
有一以為這次是想考驗錘哥會不會在他們遇到危險時出手支援,沒想到這樣的安排竟是為了「保護美國人」?
想必杜斯塔姆不但已經把12強當作盟友,而且還是客人。所以保護他們也算是職責所在了,另一方面考慮到了政策,有一了解到在聯合作戰當中,如果有美軍傷亡的話,就會涉及到很多政治方面的問題,在沒有美軍支持的情況下,就等於把國家拱手相讓於恐怖分子。
所以說有戰場經驗的導演就是不一樣,很多細節都是神還原的。
他們第一次紮營的晚上,因為錘哥安排人在夜裡放哨,惹得杜斯塔姆不高興。因為他覺得別人在自己的地方放哨是一種侮辱。
有一覺得這還是信任與否的問題啦。他在試探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底線透漏給這些美國人。
所以單錘哥看到坦克的那一瞬間,就明白了他的心意。
之後錘哥也通過自己的作戰策略,救了杜斯塔姆一命。
有一發現這次錘哥真的選對劇本了,擺脫他以往傻大壯的形象,這種硬漢我覺得更適合他!
在第一次重大損傷之後,錘哥雖然英勇,但當他看到地上的童子軍屍體,還是產生了恐懼心理。(一般戰爭片的男主角都渴望零傷亡...)
事後,他責怪杜斯塔姆對軍情有所隱瞞,沒有情報共享,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要求杜斯塔姆將戰略情報如實相告。
事後他開始責怪杜斯塔姆,覺得都是他沒有如實的相告情報才會導致這次的慘重傷亡,但杜斯塔姆的回應,讓錘哥自愧不如。(有一嗅到了殘酷的味道...)
是啊,哪裡有不流血的戰爭?杜斯塔姆將軍告訴他最強的武器便是自己的內心。
有一覺得沒有錯,如果沒有強力的武器,作為士兵,一定要有堅強的內心,就像當年咱們八路軍哪怕沒有子彈了也要用尖刀刺向侵華的日軍一樣。
杜斯塔姆將軍還說他的部下中沒有一個是兵,他們都是戰士,而錘哥他們只是依靠優越的活力裝備來保住性命的士兵。
其實在那次放哨的事情起爭執以後,他就明白了美軍為什麼會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上失敗了。
有一覺得美國無法真正動員阿富汗人民的力量是因為美國根本無法真正取得廣大人民的信任,畢竟兩國的戰鬥信念是不一樣的。就像杜斯塔姆對待他們說是盟友,其實更像是客人,畢竟他們打完仗就要離開了,即使尼爾森和杜斯塔姆之間已經有個很深厚的友誼,但是最根本的分歧還是存在的。
當影片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已經開始有點不舍地關注進度條了...
都說阿富汗是「帝國墳場」,在最後一場戰役中可以說是展現得十分淋漓盡致了。總之戰爭結束後,12強小隊是肯定會離開。
接下來杜斯塔姆說的話是有一在整部電影裡最喜歡的片段了吧。
「今天是朋友,明天是對手,離開會是懦夫,留下便是敵人」
不過這句話是他站在國家角度上說的,從個人的立場他說:
(感動ing...)
有一覺得這部電影的視角是別具一格的,看上去像是美國的主旋律戰爭片,但卻從側面刻畫出了阿富汗那邊對這場戰爭秉持的態度。
所以戰爭片最大的意義,應該是對戰爭的思考與審視;而戰爭英雄或許只是特定視角中的一個符號罷了,而這個符號並不是大多數人所需要的。
喜歡的朋友們歡迎轉發點讚,如果有什麼自己喜歡的電影也可以在留言區裡安利給有一喲~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