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戰爭》:戰地記者的職業意義是什麼

2021-02-21 澎湃有戲

撰文:哈搭巴

戰地記者的菸癮好像都挺大的。(據說,《私人戰爭》榮膺「抽菸鏡頭最多的一部電影」稱號)

《私人戰爭》劇照,該片抽菸鏡頭非常多,受到一些控煙組織的指責


那時我在利比亞班加西所謂的「新聞中心」門口和幾個freelance的攝影師一起抽菸聊天,藉此交換新聞線索。


在戰地記者這個行當裡,freelance(自由記者)並不「自由」,他們可以說是「新聞食物鏈」裡最底層的一群人,如果能在出發前跟某幾個媒體籤了供稿合同還算好,要不然就只能「靠天吃飯」,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爆款。然而在2011年,全球紙媒都已沒落,行之有年的媒體生態逐漸凋敝。


正在幾個人討論要不要明天包輛車去艾季達比耶碰碰運氣時,臨近地中海南岸的那條主幹道上開過來兩輛皮卡,車在我們面前停下,有位小哥向我介紹,「那是Marie Colvin。」我當時並不知道瑪麗·科爾文是誰,只是被她獨眼龍的造型有些驚到。

上圖為瑪麗·科爾文的肖像照,下圖為電影裡羅薩蒙德·派克飾演的科爾文


原來他們是問我們借打火機的,反正借著借著,一包萬寶路和一隻一次性打火機都給順走了。這回看電影《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時,我稍微捋了一下時間線,那次與她的一面之緣大概就是她前往米蘇拉塔之前。


我曾一度懊悔當年為何不臉皮厚點與科爾文合個影,在2012年她於敘利亞霍姆斯被炸身亡之後,我的那種沮喪之情更甚。


瑪麗·凱薩琳·科爾文,1956年出生,美國人,自1985年起為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著名的戰地記者、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她的生平在其死後得到廣泛宣傳,中文世界裡也不乏高水平的編譯稿,在此就不贅述了。


我看這部電影時,有一種身為同行的親切感。的確,身處在戰場的戰地記者,面臨的後方催稿壓力,有時會比前方的死亡威脅還要來得讓人身心俱疲。當然,記者與編輯這樣的歡喜冤家關係,但凡有截稿時間壓力的人,都會會心一笑。


實話實說,我並不是太喜歡這部人物傳記電影,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給瑪麗·科爾文「封聖」,而又在需要還原到一個普通人時,顯得矯揉造作。不過這反而激起了我想要了解這部電影創作背景的興趣。

《私人戰爭》海報


根據相關新聞可知,《私人戰爭》改編自刊登於2012年美國《名利場》雜誌上一篇名為「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的報導,一篇標準的美式傳記、非虛構文學作品。想來當年我就看過,但印象不深。這回重新拜讀,大概理解了電影敘事為何如此的原因,說穿了這是篇美式「知音體」文章,有種交替服下「雞湯」「毒雞湯」的感覺。


簡言之,《私人戰爭》裡塑造的瑪麗·科爾文,是一個大家認為的瑪麗·科爾文,而這是不是真實存在的瑪麗·科爾文,用新聞行當裡的一句老話來說,「採訪對象說的話,你都需要打個問號。」


為何瑪麗·科爾文會全世界到處跑,按照劇中臺詞來看,是因為她不想跟她母親一樣,在紐約當一個家庭婦女。那麼為何她要當上戰地記者,不是因為她想要報導戰爭本身,而是關注戰爭裡的人,尤其是那些無辜捲入戰火中的婦女兒童。


片中不斷地提出一個問題:「戰地記者到底有什麼用?」也就是說戰地記者報導一場戰爭的動機、目的、意義何在?其實這個問題,在自媒體時代,去掉「戰地」二字,同樣難以回答。我認識的幾個freelance小哥,要麼衝著錢,要麼圖出名,要麼就是為了刺激,走上了這條道路。

電影還原了科爾文採訪利比亞已故前領導人的那一幕,根據科爾文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導,她當著卡扎菲的面,譴責後者多年來的「不義之舉」


而瑪麗·科爾文當然不會如此,她的形象在電影裡,隨著劇情的發展,越來越散發出聖潔的光芒,她的回答包括,「你的文章和照片會給歷史留下第一手資料」,「需要讓世人了解戰爭的殘酷」,「喚醒人們的良知」,當然瑪麗·科爾文也承認,戰地記者無法改變戰爭走向。


華語世界的戰地記者老前輩、新加坡老報人陳家昌在他的回憶錄《越南,我在現場》一書裡寫到了許多前輩戰地記者的往事,比如在金邊時,當時的政府明確貼出了柬、越邊境禁止通行的區域,卻阻擋不了記者們冒險前往,因為危險的地方才是出新聞的地方。於是,他在書中記錄了一個個死去記者的名字。


《私人戰爭》事實上,也起到了某種警示效果,比如瑪麗·科爾文為何會在斯裡蘭卡被炸瞎左眼,某種程度上是她自找的,在交火地帶,泰米爾猛虎組織的士兵叫她趴下,她卻站了起來,大叫「我是美國人」,結果炮彈不管國籍,她就被炸趴下了。


還比如她的身亡,後方編輯已經多次表示,「你的文章已經足夠好了,趕緊撤吧」,她仍然不滿足,覺得自己還可以做點什麼,去幫助霍姆斯的婦女兒童。結果死於空襲。

《私人戰爭》的導演馬修·海納曼在片場


用陳家昌老先生的話來說,當個戰地記者,光有熱情是不行的。借用電影裡的臺詞,「這世上存在著有經驗的記者和有膽量的記者,就是不存在既有經驗又有膽量的記者。」(There are old journalists and there are bold journalists. There are no old and bold journalists.)瑪麗·科爾文編出來的這段英文繞口令不錯,但她還是為情緒左右。


正如她的好友、採訪搭檔Paul所言,「你完全沒有接受過戰地培訓,待在這裡太危險了」,可是瑪麗·科爾文仍然義無反顧。


《私人戰爭》至少讓人們了解到了戰地記者這行當的艱辛。而對於有志成為戰地記者的後來者來說,這部電影同樣也有一些啟示——後方的編輯可能沒有你了解前方的情況,但他們是真的擔心你的安危,以及永遠不要奮不顧身,三思而後行,同時祈禱自己足夠幸運。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相關焦點

  • 「影片背後的故事」《私人戰爭》揭秘離上帝最近的職業:戰地記者
    該片是在《名利場》撰寫的戰地女記者瑪麗·科爾文生平事跡文章基礎之上進行創作的,帶我們窺探了科爾文每篇報導背後的狀況,其或許只是報紙上的一欄,只是一些文字和幾張照片,但電影還原了現場的衝擊真相,也為普通大眾揭開了戰地記者這個離上帝最近職業的神秘面紗。戰地記者又稱「隨軍記者」,是新聞工作者中的一種職業分工。他們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所採寫的戰地現場新聞或目擊新聞就是戰地報導。
  • 塔倫·埃格頓加盟《一個人的戰爭》出演戰地記者
    塔倫·埃格頓加盟《一個人的戰爭》出演戰地記者 時間:2017.09.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分享到: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為戰地記者紀言立行
    戰地記者是個神聖的字眼。 人們之所以對他們充滿敬意,不僅在於他們揭開了戰爭真相,發出了正義和進步的呼聲,更重要的是,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優秀新聞工作者的理想追求、職業精神、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
  • 戰地記者魏玉棟,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
    在這些信息文字畫面的那一端,是無數身赴前線的記者們,在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切,展示給這個世界。今晚節目的主人公,魏玉棟,就是一位駐守伊拉克的戰地記者。魏玉棟,曾經是新聞學系的一個研究生,去往戰地做記者,則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的理想。魏玉棟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記者,就一定要到最前方,去那裡發回最真實的報導。
  • 觀《私人戰爭》引發的對媒體人價值觀與媒介倫理的思考
    《私人戰爭》改編自刊登於2012年美國《名利場》雜誌上一篇名為「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的報導,一篇標準的美式傳記、非虛構文學作品。《私人戰爭》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佔地女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真實故事。
  • ...韓國戰爭片飾美國戰地記者 聚焦「仁川登陸」支線戰場
    由華納投資發行的韓國戰爭片《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今日在韓國首爾舉行製作報告會,聯合導演金泰勳和郭景澤攜眾演員登場,在片中出演美國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的梅根·福克斯也閃亮現身成為全場焦點。
  • 《私人戰爭》[7.5分][美國|劇情|傳記|戰爭|2018|1080P|英語中字]
    ◎譯名: 私人戰爭◎片名: A Private War◎導演: 馬修·海涅曼◎編劇: 阿拉什·阿梅爾 / 瑪麗·布倫納◎主演: 裴淳華 / 詹米·多南 / 湯姆·霍蘭德 / 斯坦利·圖齊 / 安東尼薩桑·傑蘇薩桑◎類型: 劇情 / 傳記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上映日期
  • 「長沙裡」發布會梅根福克斯美豔登場 韓國戰爭片飾美國戰地記者...
    由華納投資發行的韓國戰爭片《仁川登陸作戰》「續集」《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今日在韓國首爾舉行製作報告會,聯合導演金泰勳和郭景澤攜眾演員登場,在片中出演美國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的梅根·福克斯也閃亮現身成為全場焦點。
  • 《東方戰場》李沁謠化身戰地記者
    劇中,青年演員李沁謠飾演戰地記者蘇婭,她以一個記錄者的視角見證了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同時,蘇婭與李天白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中的一大亮點。  《東方戰場》自開播以來,真實而精彩的劇情引起了廣大觀眾熱議。918事變、江橋戰役、騎兵大戰、淞滬會戰、長城抗戰……一幕幕觀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逐一展現於螢屏之上,再度燃起了人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真摯追憶。
  • 對談「餅叔」張竣,當戰地記者變身Vlogger的那點事兒
    乍一看,他和普通的「吃貨」沒有什麼分別,打卡各地網紅美食店、測評時令食材、搜羅各地小館子,吃香喝辣,嘗新獵奇,隔屏傳遞探索美食的樂趣。但「餅叔」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位出色的記者,從《東方時空》的調查記者、戰地記者,到央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他的傳統媒體經驗也非常豐富。他曾探訪過車諾比的普裡皮亞季城,還以駐烏克蘭戰地記者的身份在斯拉維揚斯克與北京演播室連線報導烏軍和親俄武裝激戰。
  • 我的朋友是戰地記者:在爆炸聲中演奏的伊拉克交響樂團
    我的朋友楊兄是中國駐中東地區的戰地記者
  • 塵封近80年 蘇聯戰地記者紀實作品《在華一年》「重見天日」
    《在華一年》中文版圖書《在華一年》俄文版封面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娟):《在華一年》是蘇聯著名新聞電影攝影師、導演、戰地記者羅曼·卡爾曼的一本紀實著作,該書中文版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書中詳細記錄了卡爾曼在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的所見所聞,從一個外國戰地記者的視角真實展現了中國軍民團結禦敵、奮起抵抗的全過程。《在華一年》俄文版於1941年5月由蘇聯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國際上記述中國抗戰的珍貴文獻。時隔近8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該書首次被譯成中文出版,並首次在國內發布大量珍貴史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掠食城市》《寡婦聯盟》《私人戰爭》《絕地隧戰》科幻,戰爭,動作,犯罪
    簡介:傑米·多南加盟裴淳華、塔倫·艾格頓主演傳記新片《私人戰爭》,馬修·海涅曼(《販毒之地》《幽靈城》)執導,阿拉什·阿梅爾(《摩納哥王妃》)操刀劇本,將基於《名利場》撰寫的科爾文生平事跡文章進行創作,查理茲·
  • 《戰地1》如何吊打《無限戰爭》|愛玩網
    玩家不買單,用《現代戰爭》誘騙才能灌下《無限戰爭》前不久,《使命召喚無限戰爭》和《戰地1》相繼發布預告片,著重展示了各自為即將到來的新作所設定的「歷史背景」。《使命召喚無限戰爭》那望之《機動戰士高達 0079》的既視感(後文細說)讓玩家積蓄已久的憤怒在社交網絡迎來了一次大爆發,而背景上「歷史倒退」回一戰的《戰地1》卻贏得了滿堂彩。
  • 《我們的父輩》每一個人的戰爭都沒有意義
    去掉宏觀歷史的上帝視角,解開蓋棺定論的標籤,從私人或者人的角度來重新再現德國「人」在二戰中的命運和靈魂。什麼是命運?命運就是你無法掌控、自己卻被其掌控的東西。什麼是靈魂?靈魂就是在命運中的每一個細節中你做出的選擇。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瑪格南賴以生存的戰爭和地區衝突,在現而今不斷消逝。環繞在卡帕回顧展的經典作品中,不禁讓人思考:如果卡帕活到了80歲,面對這些年世界和攝影的變化和轉向,他會對瑪格南的風格和發展、對紀實攝影歷史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 從戰地記者到好看視頻特約評論員,他用短視頻解讀世界的真相
    他說:「當你沒有辦法阻止戰爭時,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全世界。」 驚人的閱歷滋養出他與眾不同的氣質,他是戰地記者,也是一名好看視頻上內容創作者,他分析最新國際變化,點評地緣政治,報導最新戰況…… 在短視頻火熱的時代,蔣曉峰希望通過這個載體,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大眾去偽存真,發現世界的真相。
  • 甄錫:演出戰地記者清新氣質
    ■ 《新亮劍》中楚雲飛與劉詩吟演繹戰地情緣 圖TP軍旅劇《新亮劍》正在浙江衛視熱播。與老版《亮劍》相比,楚雲飛多了一位紅顏知己,即由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最年輕的全國總冠軍甄錫飾演的戰地記者劉詩吟。甄錫說:「劉詩吟是個有文化底蘊的人,滿口詩句,但她常在戰地,跟那些充滿野性的男人在一起,找不到可以深交的人。她很少遇到有文化、有氣質的軍人。而楚雲飛讓她眼前一亮。」對甄錫此番新鮮亮相,導演楊陽和影帝果靜林都給予較高評價,說她的表演非常符合戰地記者的氣質,那種清新和倔強都表現得恰到好處。 本報記者 俞亮鑫
  • 梅根·福克斯演韓片電影《長沙裡9.15》飾戰地記者
    在《長沙裡9·15》中,她將飾演韓國戰爭時期美國戰地記者「瑪格麗特·希金斯」。TAEWON娛樂介紹,梅根·福克斯表示被真實人物瑪格麗特·希金斯深深吸引,十分希望參演這部電影。梅根·福克斯的拍攝將於12月或明年1月進行。《長沙裡9·15》講述韓國戰爭時期,為聲東擊西佯攻掩護聯合國軍順利登陸仁川的「長沙登陸作戰」。
  •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導演尼科萊·弗格西格雖也是玩相機的,但其實算電影的外行,他的本職工作是攝影記者,曾獲得過坎城廣告節金獅獎和荷賽獎等知名攝影大獎。拍攝《12勇士》這部戰爭片,跟他科索沃戰爭戰地記者的經歷有關。這次在影片裡的角色,剛好是他在阿富汗戰爭服役期間的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