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神兵千百萬」——聊一聊抗日戰爭中真實的冀中地道戰!

2020-11-17 騰訊網

"地道戰,地道戰,埋下神兵千百萬!"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運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頑強鬥爭的歷史。聶榮臻元帥說過:"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 民保家衛國,開展遊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 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地道戰是在敵強我弱, 敵人佔據了城市和鐵路沿線,我們佔據廣大農村的客觀基礎下,堅持持久戰和敵後抗戰的特殊而有效的戰鬥形式,是抵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的一大法寶。

1942年到1944 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開展 "大掃蕩",對當地村鎮實施"殺光、搶光、燒光"三光政策。美麗富饒的冀中平原隨處可見"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煙"的悽涼景象。在"無險可 據"殘酷的環境下,如何保護當地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如何開展平原遊擊戰,怎樣堅持革命鬥爭,成為冀中軍民 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

冀中平原地形與山區不同,一馬平川,無險可據,這樣 的地勢環境和特點,使當地的軍民抗日活動和遊擊戰爭完 全暴露在敵人眼前,隨時存在著被掃蕩、清剿的危險。

據領導冀中抗戰的呂正操將軍回憶,地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是經歷了一個漸漸發展的過程。 冀中地區的人民群眾為了防止被日偽軍抓走,在敵人來搜捕時敵藏入菜窖和山 藥窖內,後來又在自己家中挖掘了隱蔽洞 ,也叫"蛤蟆蹲"。這種洞容積很小,人在裡面不能活動,只能消極隱蔽。敵人一旦發現,也很難逃脫。

由於單個的地洞隱蔽效能有限, 群眾便將幾個地洞連通起來,形成了地道。這種連通越挖越廣,"到了1944年春天,不但每家的地道都通著,而且地道從這個村莊通到了那個村莊"。華北地區歷史上就有挖掘地道作戰的記載:"其窖地非但藏粟 ,亦以避虜。虜人遇窖不敢入,惟積草燻之。 然其多歧竇,即燻煙,有他竅出不為害 。第家家穿地道,又穿之,每每長裡餘,嘗與他家穿處相遇。"抗戰時冀中的地道"不但與幹部 、遊擊隊員的生命聯繫著, 而且與幹部、戰士之工作、作戰情緒有重大關係。有了一個好洞,戰士們比保有一處華麗的莊院還要高興痛快。"

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地道戰,發生在距今 2400 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記載,這種戰術在三國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公元 198 年曹操與張繡的安眾之戰、199 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204 年曹操與袁尚的鄴城之戰、223 年 曹真與朱然的江渡之戰以及228 年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都出現了地道戰的身影。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199 年,袁紹將公孫瓚圍困在易京城中久攻不下。袁紹便派部隊便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孫瓚的城樓下,公孫瓚自知不能倖免,就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而死。公元 204 年曹操大軍圍攻鄴城,首次綜合使用了"地道戰"的攻城方式,"上築土山,下挖地道",完全斷絕了鄴城內外的聯繫,最後輕易的攻入了鄴城。

冀中地區的群眾有建造地窖的傳統,"就田中作窖,開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裡蓄谷多寡,周圍展之,盛谷多至數千石"。每當北方遊牧民族來犯時,當地百姓便會藏於窖中。敵人不知底細,不敢貿然入窖,只好用柴草燃煙燻嗆。由於窖內洞洞相連,縱橫交錯,連綿數裡,挖有許多分洞,煙從主洞入分洞出,使敵人無計可施。

1942年,日軍採用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對冀中平原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並有計劃地建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進行細碎分割,妄圖撲滅抗日烽火。日軍在冀中總計修築據點、崗樓、碉堡 1700 多個,新修公路 5250多公裡,把冀中根據地用點、碉、 路、溝分割成 2670多個小塊,每塊都處於嚴密的火網封鎖之下。

面對日軍的強大攻勢,冀中抗日鬥爭只得被迫轉入地下。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的領導在開會時說:"只靠'蛤蟆蹲'被動躲避是不行的,必須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辦法"。會上有人提議將各"蛤蟆蹲"連接起來成為地道,一個村裡的可以連接,幾個村裡的也可以連接;一個村子遭到襲擊,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裡去;敵人發現了一個,還有 很多個;地道可以藏人,也可以做運兵、作戰等其他用途。

這個決議通過後,第十軍分區的黨員、民兵和群眾根據村莊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連接起來,在地道內修築了防煙、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設施,還將地道通風口與地面上的煙囪、水井、牆頂等結合起來,在村邊、街道等角落, 修築了掩體和射擊孔,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構築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立體防禦體系。

地道網修築完成了,在充分發揮地道工事的優勢基礎上,冀中軍民又創造出依靠地道的多種戰法。他們總結出地道的四種好處:"好打敵人,好藏自己,鑽了又能打,打了還可跑"。各村之間有了地道網,在戰鬥中可以相互援助,夾擊敵人,取得更大戰果。

地道鬥爭必須依靠於群眾的力量,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地道基本是依村而建,挖掘地道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要承擔被日軍發現後展開報復的風險,沒有群眾的支持是不可能辦到的。中國共產黨與群眾的魚水關係,連日本人承認:"由於血緣和地緣的關係 ,民眾與中共黨軍的關係非常堅固"。

冀中地區是抗日戰爭後日軍最早佔領的地區 ,日軍在這裡燒殺搶掠,人民群眾因而成為堅定的抗日者,日本人面對民眾一致的抵抗,除了濫用恐怖和報復,沒有其他辦法。呂正操將軍曾說過:" 冀中民眾在日軍侵略中體驗到的現實傷害,因此是革命的、愛國心高的地區 "。

地道鬥爭必須依託村落進行,在華北的大平原上,村莊往往建有完整的或分段的圍牆,環繞著整個村子。這種圍牆主要作用是防禦盜劫 ,保護村民,但在抗日戰爭中,卻成為地道與村莊防禦的基礎。同時冀中地區的村落規模一般較大 ,人口密度也較高,一個村二三百戶屬於常態。這樣的環境對於地道鬥爭形成天然支持,因為敵人一個據點平均只有五六十名敵偽軍,這點人想要獨自包圍一個村莊是很困難的。 當敵人包圍東街時,群眾便能由地道跑到西街出村;或到另一個地道、地洞隱蔽起來,敵人往往無計可施。

1942年 5月27日,日軍出動 300 餘人,對定南縣的東西趙莊、東西城村及馬阜才等十餘村莊進行掃蕩。定南縣遊擊隊與民兵在給予日軍迎頭痛擊之後,躲進地道繼續堅持鬥爭。但不幸的是,日軍找到了地道入口。雖然敵人不敢進入地道,但他們違背國際公約,殘忍的將大量毒瓦斯放進了地道,致使 800 多名群眾犧牲,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案。

這次慘案以血的代價喚醒了人民,冀中人民在對日軍無比痛恨的同時,也意識到了地道建設中存在的各種隱患和問題,給以後的地道建設和鬥爭提供了血的經驗。

隨著戰局的發展,冀中黨組織要求各地將只能隱蔽不能作戰的地道加以改造。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還總 結了構築作戰地道的經驗,寫成《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鬥爭》的小冊子發到各地。從此以後,冀中的地道越來越完善,構築得越來越巧妙。各種各樣的新型地道不斷被人民群眾創造出來,敵人既不易找到,也不容易破壞。

據黨部門考證,八年抗戰期間,冀中人民構築的地道大概在1.5 萬公裡左右。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根據戰爭需要將地道逐步延伸,最後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的地道網,將碾盤、櫃檯、爐子、 廟宇等工事改成能攻擊的隱蔽槍眼,構成地下立體交叉火力網。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兵工廠、 儲糧室、指路牌、陷井、廚房等,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冀中人民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還在鬥爭中摸索出了一套反對敵人破壞地道的辦法:第一是偽裝洞口,使敵不易發現;第二是把洞身設計得複雜多變,既能迷惑敵人。又能在洞內打擊敵人;第三是把地道建成防毒、防水、防火的安全堡壘,使得地道戰以燎原之勢蓬勃開展,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地道戰的特點及其意義 在中、日雙方整體軍事實力對比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地道戰實現了隱蔽性與戰鬥性相結合。地道裡面設施完備,分別有射擊孔、瞭望孔、拉雷孔,洞內設有翻板、陷阱、翻口、卡口、沙袋、石板等打擊敵人的機關,又有休息所、廁所、糧、水、燈火等保護自己的設備。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地道的效能。地道戰與地面戰鬥相互配合,在保存我方實力的同時,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地道戰實現了地道與地道之間、村落與村落之間的聯防作戰。 地道戰是一種"打了鑽,鑽了再打,打後又鑽又再打"的鬥爭策略,能夠在戰鬥中互相援助,使敵人攻無目標,戰無對陣,從而在心理上戰勝敵人。各村落依託地道組織成天、地、院戶的聯防以及村邊沿高房頂和地道內的聯防,形成了縱橫三層的火力網,依託地道進可攻,退可守,形成了一個立體作 戰的格局。

冀中地道的高度發展,使我軍在平原地區建立了鞏固的後方。在敵人"掃蕩"、"清剿"的緊張環境中,有許多工作都是在地道裡面秘密進行的,根據地的工廠、醫院、報社、倉庫、電臺也大都設在地道裡,為對敵鬥爭提供了安全的防護。

在冀中地區地道戰的帶動下,華北其他地區的地道也都得到廣泛發展。地道戰創造出的遊擊戰爭模式,是軍事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地道戰「化無險可守的平原為不可攻克的要塞,是人民戰爭的偉力,戰爭史上的奇觀」。它不僅在抗日戰爭中居功至偉,而且為隨後的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一古老的作戰方法,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得到更大的 發展與創造,發揮了打擊敵人的奇效,並永遠載入史冊。

相關焦點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當時恰逢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影片在全國上映後,立刻引起轟動,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截至20世紀初,《地道戰》已創造出超過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該片還曾經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數十個友好國家。
  • 「地道戰」被美軍學去了?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
  • 跟著《地道戰》《小兵張嘎》,走一趟老電影裡的紅色之旅
    1960年上映的電影《紅旗譜》中的朱老忠,以宋洛曙烈士為原型,宋洛曙是蠡縣宋家莊人,當地有高蠡暴動紀念館和蠡縣宋洛曙故居……近些年,紅色旅遊人數大幅攀升,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出遊達到7億人次,佔國內出遊總人次的11.16%。近日,記者按著家喻戶曉的老電影,在保定走了一趟紅色之旅。「地道戰,嘿!
  •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 地道戰創始人:曠伏兆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電影《地道戰》裡的這首歌,唱出了抗日戰爭期間
  • 《奇襲地道戰》用初心做好電影,一部以致敬人民英雄的好電影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聽到這首歌時,我不禁回想起了1965年的一部經典紅色戰爭電影《地道戰》我還記得這部電影當時用古老的放映機在大街小巷中輪番播放,故事的內容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而利用百裡長的地道把鬼子打的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是我們童年不可磨去的記憶。
  • 《奇襲地道戰》用初心做好電影,一部以致敬人民英雄的好電影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聽到這首歌時,我不禁回想起了1965年的一部經典紅色戰爭電影《地道戰》我還記得這部電影當時用古老的放映機在大街小巷中輪番播放,故事的內容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而利用百裡長的地道把鬼子打的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是我們童年不可磨去的記憶。而《地道戰》雖已遠去,但留給我們的精神卻是永遠的,是可以銘記一生的!
  • 老電影《地道戰》,最初準備讓張勇手演高傳寶,為何換成了朱龍廣
    No.1想必中年以上的朋友都會記得這首歌:「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 國產經典《地道戰》改編新作,能否超越原作讓觀眾找到兒時感覺?
    提起國產經典戰爭作品《地道戰》,相信很多觀眾都看過,包括很多80後。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到現在來看也算得上是精良考究的,片中的民樂、戲曲、大合唱,無時無刻不在表現著飽滿的中國民間特色。這部電影中沒有普遍意義上的主角,每一位村長、每一位八路軍分隊長、每一位參與對敵鬥爭的村民,都是主角。 影片裡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和愛國熱情讓人熱血澎湃,看完讓人盪氣迴腸。
  • 冀中人民對日軍展開地雷戰和地道戰
    講述人:蘇東方 1941年6月3日,這一天,冀中人民對日軍展開了地道戰和地雷戰冀中地處平原,既沒有高山也沒有樹木、叢林的優勢,那冀中人民是如何利用平原地形與敵人鬥爭的呢?
  •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打擊日寇的戰術有哪些?
    在抗日戰爭中,我國兩黨精明的戰術體系,把日寇打得團團轉。而當時結合我我國地方性的地理,發明了前所未有的戰術來抵抗日軍的侵越,那麼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打擊日寇的戰術有哪些?正面防禦戰,遊擊戰、運動戰、伏擊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圍城打援、破擊戰、攻城戰、包圍戰。
  • 《奇襲地道戰》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地道戰戰法使冀中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鬥的重要依託。
  • 地道戰威力竟讓日軍中隊長因為恐懼而畏戰自殺,7名士兵相繼效仿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每當這激昂的旋律在電影《地道戰》中響起時,冀中軍民所創造的神奇的地道戰,就會一次次將熱愛祖國的人們鼓舞得心潮澎湃。福爾曼用美國式的想像對地道戰讚不絕口。在地道戰的發源地——冀中軍區,他的同胞艾斯·杜倫中慰則在地道中親歷了與日軍的戰鬥。1944年底,杜倫作為盟軍觀察員,專門來冀中考察裝備簡陋的八路軍,在敵後是如何站住腳和消滅日軍的。他是一位崇尚大炮和飛機的軍人,認為日軍攻擊力僅次於美軍,是世界一流的,對地道戰能否抵擋日軍表示懷疑。
  • 地道戰,究竟是怎麼打的?
    想想,地道戰既有魔幻的色彩,又來源於真實故事,烘託人民群眾智慧,比手撕鬼子之類的橋段高明多了。但電影畢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我們又是否曾考慮過,在抗日戰爭中,面對兇殘的、裝備精良的日本帝國主義,那些革命志士是如何通過地道與敵人進行鬥爭的呢
  • 老電影《地道戰》幕後的諸多珍聞軼事
    右一為攝影楊光遠。若無戰場的親身體驗,絕拍不出來這樣的讓人感覺真實的場面。它將日寇殘酷野蠻的掃蕩冀中平原,實施慘絕人寰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以及冀中平原的鬥爭形勢十分殘酷,日寇炮樓林立,三裡一碉五裡一堡,百姓「無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煙」的歷史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部軍事教學片《地道戰》,如同一部軍事戰略戰術教科書,形象化展示了冀中平原人民如何利用地道積極的開展抗日鬥爭。
  • 觀影人數創造金氏世界紀錄,原來你是這樣的《地道戰》
    就是咱們今天要提到的《地道戰》。其實你去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抗日武裝力量你就會發現很有意思。《孫子兵法》裡面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麼這些敵後武裝呢就根據當地的地形,琢磨出了很多打法。你比方說電影裡面講的冀中平原一帶,由於是平原,而且它的土質相對比較堅硬,並不潮溼,所以採用了一種地下作戰的方式,那就是挖地道。
  • 日本人漫畫中的地道戰
    之前還有一則相關新聞。1945年1月,美軍觀察員杜倫上尉來到冀中軍區。隨後,日軍得到情報,便懸賞捉拿杜倫。於是,他在當地八路軍和民眾的保護下躲進了地道中……然後,網友的留言仍是:在原日軍第63師團機槍射手齋藤邦雄的回憶作品《陸軍步兵漫話物語》中,地道戰的相關情節也被真實記錄了下來。地道戰被稱為「鼴鼠打法」,讓日軍一籌莫展,吃了不少苦頭!
  • 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如何做到以革命題材「奇襲」成功?
    上映至今僅13日,便達到了1165萬的票房分帳,豆瓣評分從開播的7分上升至7.2分,一躍成為網絡電影革命歷史題材票房和口碑的新天花板。《奇襲•地道戰》的團隊在決定開拍時,便定位在呈現平民英雄群像上。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對冀中平原進行「大掃蕩」,進步青年葉成從北平學成歸來加入了村裡的地道建設,面對不解和質疑,在黨員馬政委的領導下,葉成用所學知識帶領村民升級完善地道,一次次巧妙化解日軍的襲擊,並終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村子的故事。
  • 劉亞津《奇襲•地道戰》優酷熱播中
    由項氏兄弟電影、兔子洞文化、優酷聯合出品,盧梵溪、項秋良、項河生監製並執導的戰爭題材電影《奇襲•地道戰》在優酷視頻熱播中,影片聚集了青年演員劉林城、邵芸、著名笑星雪村,卓弘影業旗下海櫟文化籤約演員劉亞津
  • 最真實的地雷戰和地道戰:用老鼠夾子破日軍掃雷器
    【地道戰,地雷戰,冉莊……70多年過去了,依然被人們銘記和傳誦,因為這承載著抗日戰爭年代的艱辛、傳奇與勝利的記憶。被稱為早期人民軍隊「工兵王」的王耀南在冀中推廣「兩戰」,功不可沒。本文為王耀南之子王太嶽撰寫。】  歲月流逝,光陰荏苒。我敬愛的父親王耀南已去世30多年了,但父親在抗戰中的事跡永遠刻印在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