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超重還是肥胖?哪些因素與肥胖有關?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郭立新、胡欣 人衛健康

如何評價肥胖和超重,肥胖如何分級?

01

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控制司發布的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編寫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試行)》2003年版中,提出的中國人肥胖診斷體重指數界值如下。

體重過低:BMI<18.5kg/m2

體重正常:BMI 18.5~23.9kg/m2

超重:BMI 24~27.9kg/m2

肥胖:BMI≥28kg/m2

輕度肥胖:BMI 28~30kg/m2

中度肥胖:BMI 30~35kg/m2

重度肥胖:BMI≥35kg/m2

腰圍是另一個被用來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標,該指標和腹部內臟脂肪堆積的相關性優於腰臀比。對於亞太地區和中國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作為肥胖的標準。但是國內也有研究顯示,對於中國女性來說,腰圍>85cm可能是一個更為合適的標準。

此外,還可以使用腰身高比值(腰身比)來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當腰身比>0.52時,提示存在中心性肥胖,說明今後發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如何最終確定肥胖?

02

最終確定肥胖不能僅憑體重指數,還要參考腰圍、腰臀比來明確脂肪分布類型,並排除水腫或肌肉重量增加引起的體重指數超標。明確肥胖的診斷路線是:

①測量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確定是否屬於肥胖或超重。

②測量腰圍、臀圍,計算腰臀比,確定是屬於中心性肥胖還是周圍性肥胖。

③排除水腫或肌肉增重引起的假性肥胖,這樣就可以確定是否患有肥胖。

前兩個環節可進行自我評估,最後一個環節需要由專科醫生來確定。

肥胖與年齡有關嗎?

03

肥胖的發病與年齡是有一定關係的。曾有國內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國肥胖者15歲以前開始發胖的佔11.5%;15~19歲開始發胖的佔14%;20~29歲開始發胖的佔18%;30~39歲開始發胖的佔33.8%;40~49歲開始發胖的佔28.1%;50~59歲開始發胖的佔5.6%;60歲以上開始發胖的佔0.1%。由此可看出,30~39歲開始發胖的人比例最高,其次是40~49歲及20~29歲,究其原因,這可能與30歲以上的人群生活逐漸趨於穩定有一定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以來,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兒童(15歲以下)肥胖的發生率都有明顯增高趨勢,肥胖的發生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這與父母給予孩子不合理的飲食及營養攝入有很大關係。另外,城鎮化的生活環境使活動範圍逐漸縮小、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學習負擔加重,均使兒童的活動量明顯減少,兒童營養過剩、肥胖增加難以避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都要正確掌握好兒童的飲食方式,一日三餐、按時就餐,少吃零食與甜食,加強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肥胖與性別有關嗎?

04

肥胖的發病率是存在性別差異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肥胖的人數都在逐漸增加,但是女性的增加速度明顯快於男性,尤其到了50歲以後,女性肥胖的發生率就超過男性了。從男女比較來看,50歲以內的人群中男性肥胖率比女性高,50歲以後則女性偏高。而從整體上看,成人中肥胖人數,男女差別不大。我國的一些統計數據也有類似的規律,但是在40歲以後,女性的肥胖比率就已超過男性。這一點可能與我國人種及生活習慣、民族風情有一定的關係。各年齡段的男女肥胖人數有一定差異,但總數基本相當。

哪些膳食因素與肥胖症的發生有關?

05

與肥胖有關的膳食因素主要包括:

①食慾旺盛:食慾除了由能量代謝動態平衡進行調節外,也受社交、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等因素的影響。食慾旺盛導致攝入增多,超出機體對熱量的需求,就會出現熱量的蓄積而導致肥胖。

②高脂飲食攝入增多,膳食中脂肪含量及比例與體重呈正相關。高脂食物的能量密度高,是相同重量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而且味道更加誘人,所以容易導致攝入量超標。

③進食總量多,在食物種類不變的情況下,進食量越多,攝入的熱量就越多,攝入的總熱量超過消耗的總熱量就會導致脂肪積聚。

哪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肥胖?

06

許多不良的進食習慣也與肥胖的發生有關:

①進食速度過快:人們在進餐過程中,隨著食物不斷攝入,下丘腦的飽食中樞被興奮而產生飽感,飽感使人停止進食。如果進食速度過快,即使已經攝入了足夠量的食物,下丘腦的飽食中樞卻來不及發出飽食信號,結果容易出現進食過多。

②每日進餐次數少:進餐次數與肥胖的確切關係尚不明確,但進餐次數能影響糖類和脂肪的代謝。正常體重者少量多餐時血膽固醇水平及平均血糖水平要比相同能量但少餐的人更低。

③縱食症:縱食症是一種發作性心因性疾患,表現為不能自制地放縱進食,每周至少有兩次,常見於夜間。縱食症者常有肥胖。

④夜食症候群:夜食症候群是指夜餐至次晨之間能量攝入佔總攝入量的25%以上,常可達50%,多見於明顯肥胖者,可能與睡眠障礙有關。

⑤節食:節食時有意識地控制食物攝入量,但節食依靠的是自制力,明顯節食者一旦其自制力因某些原因而降低或喪失時,膳食失控或過食的風險就會很大。

因此,均衡規律地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維持正常的體重非常重要。

More

原標題:《我到底是超重還是肥胖?哪些因素與肥胖有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 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須堅持預防為主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北京攝影報導每經記者 廖 丹12月23日,國新辦就《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在發布會上表示,除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症這兩種人們已經比較熟知的營養不良以外,第三種形式的營養不良是超重肥胖。同時,超重肥胖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 我國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肥胖是病,告訴你怎麼治
    核心提示:12月23日上午,國新辦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發布會上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 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肥而不胖的肥胖風險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科研中,當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都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也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25≤BMI≤29.9為超重,BMI≥30則為肥胖。在多數情況下,BMI表現良好。
  • ...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河北被劃入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流行...
    國新辦日前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歲至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為積極防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發布了《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其中所附《分地區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分類表》顯示,河北被劃分為高流行水平地區。
  • 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河北被劃入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
    國新辦日前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歲至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
  • 國家衛健委:中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網12月23日電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3日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時指出,近年來,居民吸菸率、二手菸暴露率、經常飲酒率均有所下降;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
  • 電子產品普及是居民超重肥胖直接原因
    今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描述了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他指出,各個年齡人群的職業勞動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來越方便、電子產品普及導致了居民靜態生活時間普遍增加,成為導致個體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除了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症這兩種人們比較熟知的營養不良以外,第三種形式的營養不良是超重肥胖。」談及我國居民面臨的突出營養問題,趙文華表示,超重肥胖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 調查顯示中國過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你體重超了嗎?
    境外媒體稱,23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據法新社北京12月23日報導,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飛速增長,使得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深刻變化——極其流行的外賣應用軟體讓城市居民隨時可以享用價格低廉的高卡路裡飯菜。
  • ...肥胖問題凸顯 河北被劃入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流行地區」
    國新辦日前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歲至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
  • 成年居民過半超重肥胖,疾控專家建議鼓勵生產低油低糖食品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介紹,監測結果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新華社發  趙文華介紹,超重肥胖是在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症以外的第三種營養不良表現方式,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這也預示著這項工作將面臨巨大挑戰。」但趙文華也表示,只要努力,超重肥胖的防控還在機遇期。
  • 中疾控營養學首席專家: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接近20%
    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針對「超重肥胖」這種營養不良情況進行介紹。她指出,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症是兩種廣為人知的營養不良形式,實際上超重肥胖也是一種營養不良形式。同時,超重肥胖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趙文華介紹說,這一輪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
  • 正確認識肥胖有助於科學減重
    肥胖的人通常有患上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和疾病的危險。此外,肥胖婦女在懷孕期間除了通常與肥胖有關的併發症外,還會出現其他併發症,這最終也會影響胎兒的健康。 本指南旨在教育你肥胖:這種狀況如何對你的身體造成破壞,以及你能做些什麼來預防或扭轉它。 超重和肥胖:兩者有什麼區別?
  • 國新辦發布|過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油鹽用量遠高於推薦值
    12月23日,國新辦就《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國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
  • ...居民超重或肥胖!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接近1米7,女性平均體重是這個數
    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李斌介紹,我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釐米和0.8釐米。
  • 我國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接近1米7,女性...
    每經編輯:彭水萍 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此外,我國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勢嚴峻,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
  • 中國成人肥胖指南_減肥知識庫_39健康網
    另外,經常參加鍛鍊者比不經常鍛鍊者的靜息代謝率高;在進行同等能量消耗的運動時,經常鍛鍊能更多地動員和利用體內儲存的脂肪,更有利於預防超重和肥胖[3]。  4.2.3 社會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與社會環境因素的改變有關。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生活方式對進食模式有很大影響。
  • 【解剖肥胖】揭露肥胖真相(膽小慎入)
    ,為人們揭開肥胖對身體健康之危害的恐怖真相。  不僅看起來很「恐怖」,而且肥胖還會實實在在影響到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稱,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每年光是胖死的人就至少280萬!  倒不是說肥胖直接導致死亡,而是肥胖者更容易得病,進而引發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他們針對癌症和體重研究的最新結果,新確認了8種與肥胖相關的癌症。
  • 質疑與思考|「肥胖悖論」被中國人推翻了?
    研究者排除了有吸菸史的女性和在第一個4年就死亡的人後(推測這些女性可能存在和疾病有關的體重減輕),他們發現BMI和死亡率之間存在直接的線性關係,BMI低於19時死亡率最低(這大約是一名身高1.63米、體重為50公斤的女性)。   Manson說:「超重和肥胖既會增加罹患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風險,但同時又會降低死亡率,這在生物學上似乎並不可信。」她說,這個研究的人為性遠高於事實性。
  • 女性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核心提示:現如今,肥胖已經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尤其對於女性來說,相比較男性更容易被肥胖困擾,而腹部是女性最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女性腹部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而且給生活帶來不便,除此之外,還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很多的傷害,這要引起大家的重視,究竟,女性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飲食結構「直筒腰」帶來驚人影響 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然而,12月2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國新辦就《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本來在第三層的豬牛羊肉等攝入近年來持續增加,我國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經達到了34.6%,多於整個日常消耗的1/3。中華飲食結構中段不再「上窄下寬」,竟也有了「直筒腰」!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