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發展一門愛好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積極影響。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平凡的熱愛的影片《莫娣》。主人公的熱愛在於畫畫,而畫畫改變了她的一生。
莫娣生來就患有關節炎,腿腳不太方便,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加之她比較瘦削,常常被鎮子上的孩子嘲笑和欺負,所以莫娣多年以來一直被家人照顧。可當她的父母去世後,卻沒有能被自私的弟弟照顧著,被遺棄在姑媽家中,可惜自己與姑媽的思想與生活習慣完全不同,因此常常產生爭吵,寄人籬下的生活並不容易,他想要自食其力,結果遭到了弟弟和姑媽的嘲笑,但她並未放棄,終於等到了她生命中的一道光埃弗雷特,他在鎮上的人的眼中也是個怪人,所以沒有其他人去應聘,最後他決定給莫娣一次機會,要將她接到自己家中。莫娣終於如願,她開心地收拾東西,期盼新生活的到來。然而,女傭的生活並不是那麼美好。莫娣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被埃弗雷特指責為偷懶;她不了解埃弗雷特的飲食習慣,做了不合適的飯菜遭受冷眼;她從未嘗試過殺雞宰魚,也不得不開始學習和適應。
或許,這些困難是做出改變所必經的,莫娣不想退回到被人照料、被人當做累贅的日子,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一個普通人的尊嚴。
即便心懷希望,現實有時並不會那麼仁慈,莫娣面臨的困難繼續增加。不久就傳出了莫娣與埃弗雷特的不好的言論。莫娣對這些流言蜚語並不過分在意,她願拋棄他人的看法追求自主的生活。然而,每當她想和埃弗雷特以平等的姿態相處時,埃弗雷特總是強調自己是主人,讓莫娣不要得意忘形,甚至還會為此動手。面對這樣的遭遇,莫娣仍然沒想到退縮,她在房間裡忍住淚水,用手指沾著身邊的油漆,不由自主地在牆上畫起花草。莫娣安靜下來,沉浸在畫畫中,之前的悲慘似乎暫時離自己遠去了。甚至還有人花高價買莫娣的畫並且收藏,這些無疑是對莫娣最好的鼓勵與慰藉,希望的光芒正在一點點的向莫娣照過來,畫畫對莫娣的意義,並非只是能得到一定的經濟回報,而是在最初的時候就有著完全不同的個人價值。現實生活很難順著每個人的心意,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殊死相搏;有些人則選擇逃避、自我欺騙;還有一類人他們恰恰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緩衝的空間。
在這裡,他們並非失去自由的被壓迫者,而是一個擁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人,他們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自我,反思人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化解著生活的痛苦和沉重的壓力,從內心深處喚起潛在的力量,再重新回到現實,依然保持著足夠的韌性。
畫畫,成了兩人發生深層連接的重要契機,莫娣期待中更平等的關係逐漸成真。
朝夕相伴的溫情、在畫畫上的互相體貼和照料,終於戰勝了過去兩人之間的疏遠和漠視。有一次,莫娣大膽地向埃弗雷特表達了兩人互相需要的現狀,以及自己對他的喜歡,埃弗雷特也被打動了,他們決定結婚。
即便結婚登記的時候,莫娣的弟弟和姑媽並沒出現,只有埃弗雷特平時的工作夥伴參加了儀式,但這對情人是那麼幸福。無論在別人眼中,他們是那麼怪異,但在他們彼此眼中,對方就是自己無法離開的人。
而感情關係恰恰就是一個人無法完全控制的,當他決定和莫娣結婚的時候,他就已經走向了一片未知領域。最初,兩人的關係之所以會如此穩定,是因為他們的房子遠離村鎮、遠離人群,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簡單,一切都按部就班。隨著莫娣被更多人關注,埃弗雷特才感受到感情那不可控的一面:真心地愛一個人,就要忍受著失去她的可能性。
然而,獨處的日子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輕鬆。分開後他們才發現,兩人過去朝夕相處的生活是多麼可貴,在柴米油鹽之間,無聲處也有默契。
埃弗雷特放下了他偽裝出來的堅強,主動回來找到莫娣,他將自己的焦慮不安都誠懇地講了出來,無論結果如何,他想讓莫娣了解自己的感受。而莫娣並沒有像他想像中那樣嫌棄他,她從很早就已經認定了兩人的平等和難以割捨。他們終於再次認定了彼此,又走到了一起,直到晚年。
這部電影令我感動的,不僅是莫娣追求獨立的覺醒,也不僅是莫娣和埃弗雷特之間溫情的陪伴和難捨的愛意,還有繪畫對莫娣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整個過程。
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情感上的真實連接,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彼此之間是否能看到真實的自己。有時,語言的表達和交流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有時詞不達意,我們終是無法理解彼此。所以,更多表達自我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不是局限在語言表達上。
我們羨慕那些能將自己內心感受準確表達出來的人,主要是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更可能被人真實地理解,更可能獲得深入的聯繫。所以,更多地自我表達,並不是某種炫耀和自戀,它不僅有助於自我認識,讓我們越來越了解自身,也是走向更有質量的關係的重要基礎。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成為畫家、詩人或攝影大師,但畫畫可以呈現出我們深處的記憶,寫作可以抒發我們內心的感受,拍照可以記錄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發現。
去表達自己,讓自己看見你,讓別人也看見你,在彼此看見之後,情感的流動自然就會發生。
本文編輯:黃子佳
本文初審:陳建
本文終審:王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