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娣的丈夫路易斯,他是一個孤兒,到中年仍然是一個單身的流浪魚販,住在鎮上的偏遠地方,離群而居。導演在很多鏡頭裡都展現了路易斯生活的孤寂,以及他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電影的前半部分裡甚至會讓觀眾對這位自大的男子感到不滿。
他剛出場的時候,性情暴躁,粗魯,莫名其妙地撒氣。但是這樣性格的一個人卻並沒有讓莫娣感到害怕,他們陪伴了彼此的後半生。
「我們就好像是一雙落單的...襪子,我是拉長了,變形的那隻,上面有很多洞,執拗又陰沉...」
「而我是樸素的白色棉襪。」
「不,你會是寶藍色的,金絲雀黃色的...
--莫娣和路易斯的對白
莫娣和丈夫
莫娣一生都未曾走出過那個小鎮。她喜歡那些斑斕的色彩,喜歡一些簡單的花草,四季變換裡稀鬆平常的事物都能成為她創作的靈感。她畫裡的動物、風景、人物都是那麼的可愛、純粹,就像她的靈魂一樣。
莫娣這樣說過。「一隻鳥呼嘯而過,還有大黃蜂,每一刻都不同。」她的生活如同窗,框在其中的風景已經足夠。
電影裡莫娣第一次內心非常歡喜是來自紐約的桑德拉欣賞莫娣在牆上作的畫,那是她畫的一隻小雞,為了給路易斯做雞湯而殺掉的小雞,作畫是為了紀念它。
桑德拉第一次與莫娣談話時,莫娣都不敢邀她進屋,她欣賞桑德拉的衣著,喜歡她散發出來的魅力。桑德拉就像是莫娣繪畫生活中的伯樂,她是莫娣畫作的第一個買家,並且在買回紐約後,她的畫獲得了許多人的讚賞,甚至連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寫信想要莫娣的畫。
小鎮上的莫娣突然變得有名氣,電視臺來採訪她,她在鏡頭前一點也不慌張,像個小孩子一樣傻傻地笑著。她的畫作就擺放在小屋門前僅以5美元出售,每天來來往往許多人,一幅幅可愛又靈動的畫作點綴了他們的生活。
電視臺採訪莫娣和路易斯
路易斯並不懂妻子的畫,有人買畫,畫能掙錢,路易斯便讓她畫下去。可莫娣的每一幅畫作上都有路易斯的名字。
他對待感情很笨拙,常常會說出一些與自己內心相反的話,有時候會令莫娣難受,可行動上卻是任何事都依著莫娣。莫娣腿腳不便,總是跟不上路易斯的腳步,路易斯便用小車拉著她走,畫面非常有愛。莫娣想要紗窗,路易斯立馬表示不允許,過一會兒又自己買回紗窗安上。莫娣的畫刷顏料路易斯都會買回去,還幫莫娣反駁便利店老闆的話。看上去是莫娣來到路易斯的家照顧他,實際上是路易斯照顧了莫娣的後半生,周到而細膩。
電影最後路易斯默默關上了小屋的門,光線變得暗起來,牆上莫娣所作的畫都變得沒有了色彩,他的生活因為莫娣而變得多彩,因為莫娣而懂得愛。莫娣生病離去,他也不願敞開那扇門了。現實中的路易斯在莫娣去世後,守在那間小屋裡,為了不讓搶劫犯偷走妻子的畫,而被打死了。
沒有刻意的煽情,節奏也很慢,但就是那樣真摯而自然的演技,一幀幀美好的畫面,足夠打動人的心。
莫娣在沒遇見路易斯前被周遭的人唾棄,被命運給予不健康的身體折磨,她經歷了許多不好的事情。因為疾病,她的模樣很奇怪,出生時幾乎沒有下巴,可是她總是那麼快樂,一點兒也不妨礙她畫出對世界的想像力。她的人生態度比畫作更加藝術。莫娣的美好是自己追求而來的。克萊爾問她如何才能作出畫,莫娣說:「你只需要把心裡的東西畫出來就好。」
在莫娣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裡,她的病痛折磨到令她拎不起畫刷,卻苦苦要求醫生給她開止痛藥,她想畫畫。
莫娣的小屋被保存下來
莫娣對自己人生的接受度就好像身體裡蘊藏了強大的力量,卻以小孩子的眼光去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去童話這個世界。
所以她說,浮生一世,都已被框成一幅畫,它就在那。
故事不算美好,但電影拍得恰到好處,莎莉霍金斯將莫娣飾演得太好了,作為一部傳記性質的電影,它對愛情的表達同時也打動了我很多。
PS:(公眾號回復莫娣就可以看啦,以後會慢慢把喜歡的電影資源都收集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