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雖然清朝上下不少人還是不願意正視已經全面落後這個事實,但是至少也意識到了西式槍炮的威力。此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政府逐步開始從國外進口西式槍炮武裝清軍,已加強清軍的戰鬥力。
然而由於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清政府又財政緊張,因此不得不允許各地督撫和地方士紳自己籌餉編練練勇,和太平軍作戰。這些練勇中比較有名的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
因為都是自己籌餉自己練軍,因此這武器裝備也都是各軍自行購買。最早向西方大規模購買槍炮的是淮軍,之後湘軍、楚軍和其他清軍各部也都開始裝備西式槍炮。由於此時各路督撫大帥們對於西方槍炮的了解還很有限,大多是根據自己熟悉的洋人推薦購買。所以當時清軍各軍甚至是一軍之內,裝備的槍炮也各不相同,直接造成幾乎當時世界上有名的步槍都在中國出現過。
比如像左宗棠西徵時,其所屬部隊裝備有各類步槍不過兩萬多支,種類就有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等多種。
這裡面哈齊開斯是指美國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M1879步槍,馬蹄泥是英國的亨利-馬梯尼步槍,利名登是美國的林明敦步槍。七響、八響、十三響則是指步槍的彈倉裡的子彈能打幾下,所以十三響就是彈倉能裝十三發子彈的步槍。
在晚清時節各國都積極研製各類彈倉步槍,按照彈倉位置不同,又分後託彈倉、前託彈倉和機巢彈倉三種。後託彈倉就是彈倉設於槍的後託,前託彈倉的彈倉在前託,機巢彈倉則位於機巢下方。
前後託彈倉是管狀式,優點是能裝的子彈較多,缺點是因為要一發發裝填子彈,速度較慢(後來有了更換整個彈倉的設計),而且因為距離機巢太遠,容易出故障,所以後來被機巢彈倉逐步取代。
不過在早期因為前後託彈倉裝彈較多,還是頗為流行。當時比較有名的兩款十三響步槍中,斯賓塞是後託彈倉,溫徹斯特是前託彈倉,這兩種槍清軍都有裝備。不過清軍裝備的斯賓塞步槍以九響為多,十三響還是溫徹斯特為主。像參加平壤之戰的淮軍所屬盛軍,其騎兵就裝備了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響,又不說明是哪種型號的話,大多可以認為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