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清軍使用過的十三響快槍,到底是什麼型號的步槍?

2020-12-28 騰訊網

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雖然清朝上下不少人還是不願意正視已經全面落後這個事實,但是至少也意識到了西式槍炮的威力。此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政府逐步開始從國外進口西式槍炮武裝清軍,已加強清軍的戰鬥力。

然而由於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清政府又財政緊張,因此不得不允許各地督撫和地方士紳自己籌餉編練練勇,和太平軍作戰。這些練勇中比較有名的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

因為都是自己籌餉自己練軍,因此這武器裝備也都是各軍自行購買。最早向西方大規模購買槍炮的是淮軍,之後湘軍、楚軍和其他清軍各部也都開始裝備西式槍炮。由於此時各路督撫大帥們對於西方槍炮的了解還很有限,大多是根據自己熟悉的洋人推薦購買。所以當時清軍各軍甚至是一軍之內,裝備的槍炮也各不相同,直接造成幾乎當時世界上有名的步槍都在中國出現過。

比如像左宗棠西徵時,其所屬部隊裝備有各類步槍不過兩萬多支,種類就有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等多種。

這裡面哈齊開斯是指美國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M1879步槍,馬蹄泥是英國的亨利-馬梯尼步槍,利名登是美國的林明敦步槍。七響、八響、十三響則是指步槍的彈倉裡的子彈能打幾下,所以十三響就是彈倉能裝十三發子彈的步槍。

在晚清時節各國都積極研製各類彈倉步槍,按照彈倉位置不同,又分後託彈倉、前託彈倉和機巢彈倉三種。後託彈倉就是彈倉設於槍的後託,前託彈倉的彈倉在前託,機巢彈倉則位於機巢下方。

前後託彈倉是管狀式,優點是能裝的子彈較多,缺點是因為要一發發裝填子彈,速度較慢(後來有了更換整個彈倉的設計),而且因為距離機巢太遠,容易出故障,所以後來被機巢彈倉逐步取代。

不過在早期因為前後託彈倉裝彈較多,還是頗為流行。當時比較有名的兩款十三響步槍中,斯賓塞是後託彈倉,溫徹斯特是前託彈倉,這兩種槍清軍都有裝備。不過清軍裝備的斯賓塞步槍以九響為多,十三響還是溫徹斯特為主。像參加平壤之戰的淮軍所屬盛軍,其騎兵就裝備了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響,又不說明是哪種型號的話,大多可以認為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清末新軍團龍步槍
    另外,日本人還注意到義大利,美國海軍以及一些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均開始裝備小口徑槍彈,以及毛瑟M93步槍上設計優秀的彈倉。1895年12月,炮兵大佐有坂成章開始領導新式步槍設計,設計團隊中還包括宮田大佐和民間的本庄先生,他們於次年2月便完成了原型槍,因此在日本有「三個月誕生的名槍」的說法。步槍經過少許改進後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定型為三十年式步槍,步槍使用了6.5mm口徑,也是受到了西方影響。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一、首戰暴露出的問題甲午戰爭是從朝鮮燒到中國國內的,中國軍隊曾在朝鮮首都平壤附近跟日軍作戰,在失敗後一潰千裡,一直敗退到中國境內。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槓桿式連發步槍——曾經的西部驕傲
    電影《被解救的姜戈》中主角使用的亨利m1860然而,這時的槓桿式步槍也有不少缺點,較顯著的是較初的型號因內部設計問題而無法使用高膛壓子彈,發射時槍口產生的煙霧過大,只能發射裝藥量較小的大口徑手槍子彈等等
  • 中國陸軍191式精準步槍亮相,88狙後繼型號到底有什麼能耐
    隨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防軍事頻道、中國軍視網等平臺也在報導中先後大方亮出了QBU-191型精確射手步槍以及QBB-191型班用機槍。這似乎意味著,自去年「十一」在國慶七十周年大閱兵上首次亮相之後,作為我軍新一代槍族的QBZ-191槍族研發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多個子型號也都已經鋪開列裝了。
  • 【武備】「漢陽造」88式步槍——叱吒風雲半世紀的「中華第一槍」!
    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從清政府編練的新軍,到抗戰時期的國共軍隊和抗日武裝,國內幾乎所有的武裝部隊,都裝備了漢陽造88式步槍。▼ ▼德國88式步槍的早期型號,存在彈殼頸部在抽殼時容易斷裂、膛壓過大容易炸膛和曼利夏式彈倉使用不便等問題。即使經過多番修改,88式步槍最終還是被毛瑟研製的98式步槍所取代。德軍這個決定,既有88式步槍性能的問題,也有關於毛瑟公司政治因素的考慮。筆者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 這支槍從沙俄用到蘇聯,也是新中國第一種制式步槍
    步兵型顧名思義是裝備普通步兵的型號,槍身最長,全長1306mm,槍管長800mm,重4.22kg。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沙俄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就是莫辛-納甘步槍。由於戰場損耗實在太大,沙俄的軍工企業無力滿足巨大的消耗,沙俄政府不得不病急亂投醫四處求援,將莫辛-納甘步槍委託給外國製造商生產。比如美國雷明頓公司和西屋公司就接沙俄政府訂單生產過莫辛-納甘步槍,但這些槍有相當一部分在造好之後還未送到俄國,十月革命就爆發了,因此被留在美國,最後向民間市場銷售。
  • 從No.1到No.5,李恩菲爾德步槍那些讓人頭大的型號盤點
    早兩天有個小夥伴私信我說之前我還有好幾個坑沒填,其中就有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諸多令人頭大的型號一篇。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
  • 賓·拉登的槍——AKS-74U短突擊步槍
    如果仔細一點的話,我們能看到叨逼叨逼的拉登身邊總是靠著一支短小的突擊步槍。這種短突擊步槍來自蘇聯,是AK-74家族下的一個派生型號,叫AKS-74U短突擊步槍。比如二戰時蘇軍使用的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全長1232mm,配發給騎兵、炮兵的M1938卡賓槍全長也有1000mm。到了AK突擊步槍時代,全槍尺寸比老式步槍明顯縮小了,再加上還有使用金屬摺疊槍託的AKS,步槍的便攜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即便是AKS這樣的摺疊託步槍,對坦克裝甲車輛乘員、飛行員等需要在侷促空間內工作的軍人來說還是太大太長,於是AKS-74U就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 重讀鴉片戰爭:清軍與英軍武器沒有代差!還是人的問題……
    在1866年7月3日,普軍以擊針槍為代表的擊敗了奧地利的老式燧發槍。世界進入後膛槍時代。但是後膛裝彈的火槍全面取代前膛的火槍還要再 過10年,可以從1860年發生美國南北戰爭中可見一斑。此時的英法聯軍還是以前膛裝彈的燧發槍為主。但是經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人對火器的偏愛只增不減。
  • 如果秦始皇帶領他的秦軍出現在清末,能打得過那時的八國聯軍嗎?
    不管是秦軍還是清軍,除了步兵就是騎兵,都不會懂得陣地攻防戰,同樣也都抵擋不住火炮和步槍射擊。這是兩個時代的戰爭,冷兵器的巔峰也不可能戰勝熱兵器。打遊擊的話有可能。翻山越嶺在秦人眼裡是常見的小事。只要化整為零搶到兵器就好說。主場作戰還是有優勢的。
  • 兩戰老槍——李.恩菲爾德步槍
    這種步槍仍然沒有當時仍然死抱著活門步槍「老傳統」不放的美國陸軍高層看中,倒是被美國海軍看好,先後採購了1000支,不過生產商還是「李」的老東家雷明頓公司。有意思的是,清政府也曾在1884年向雷明頓公司購買了4000餘支M1879,並且在中法戰爭中使用過。
  • 在抗戰中,中日雙方的輕武器到底誰更佔優勢
    一般包括各類槍械(手槍、步槍、衝鋒鎗、機槍)、手榴彈、槍榴彈、榴彈發射器、單兵火箭筒和小型無坐力炮等等。當然抗戰時期輕武器主要是指槍械、手榴彈、槍榴彈、擲彈筒這些,其他的還沒有出現。如果單從性能上來說,雖然當時中國軍隊中有些雜牌部隊還裝備了一些諸如單響毛瑟、老套筒等等舊式步槍,不過絕大部分槍械和日軍的是屬於同一時代的產品。
  • 塔科夫新槍!SIG MCX卡賓槍還是AR步槍嗎?
    在《逃離塔科夫》最新的12.9補丁中,有三種新槍加入遊戲,分別是HK公司的UMP45衝鋒鎗、SIG公司的MCX卡賓槍,以及KRISS公司的Vector衝鋒鎗。關於UMP45衝鋒鎗彩雲過去已有文章介紹(詳見:各種遊戲裡出現的UMP衝鋒鎗,為何現實中少有人問津?),MCX卡賓槍還未寫過,所以今天的文章就來簡單介紹下MCX卡賓槍。
  • 盤點志願軍手中的步槍:最好用的還是「美國造」,原因很無奈
    解放戰爭時期,繳獲自國民黨軍隊的武器,大部分是該型步槍。第一批入朝作戰的第十三兵團50軍,大量裝備該步槍,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繼續,繳獲了不少美式步槍,該槍逐漸被替換掉了。
  • 西部片裡的槓桿步槍射速那麼快,為啥後來的步槍反而改拉大栓了?
    槓桿步槍大都是內置的管式彈倉,但是也有一些型號為了發射尖頭子彈而採用可拆卸式的彈匣。 槓桿式步槍使用槓桿原理來完成彈藥的裝填以及拋殼。,子彈一個頂著一個排列在彈倉內,因此大部分槓桿步槍都無法使用尖頭步槍彈。
  • 清軍、義和團為什麼讓八國聯軍打得滿地找牙?告訴你真實歷史
    配備彈倉步槍的清朝軍隊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時,清軍主力部隊裝備的是7連發斯潘塞彈倉步槍,這種步槍有效射程500米。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因為嫌貴不敢裝配,左宗棠大手一揮,將訂單全部拿下,後面裝備的加特林機關槍比美國軍隊還早,此外還有大量投入使用的後膛野戰炮。我們都知道,紅軍西路軍怎樣在河西走廊兵敗。而當時清軍主力部隊裝備遠超幾十年後的紅軍。無論曾國藩,左宗棠還是李鴻章,都是"唯武器論者",世界上,只要有先進武器展出,這幾個土豪是一定會出手。
  • 清軍的洋槍:Snider-Enfield Mk II
    四名清軍士兵在哈密各拿一桿長槍,鮑楊斯基攝,1875年從照片上看,這款槍有兩個兩個鐵箍;通條插在護木下方幾乎與槍口平齊;槍管右側有裝刺刀的卡筍;背帶一端在靠近槍口的鐵箍上,另一端在槍託上;扳機護環呈卵圓形;擊錘位於槍身右側,擊錘扳手幾乎與槍身垂直(這款槍仍然是撞擊式火帽發火,照片中士兵腰間掛的小包就是用來裝火帽的),據這些特徵應該可以確定就是此款。
  • 世界名槍——狙擊步槍篇
    這5名加拿大狙擊所使用的狙擊步槍是麥克米蘭公司生產的.50口徑戰術步槍(.50 CAL TACTICAL),又稱為Tac-50。當美國陸軍採用了巴雷特公司生產的M82A1 12.7mm步槍後,許多12.7mm民間比賽步槍便湧向軍方市場,很多國家的軍隊也跟著採用了.50步槍用作反器材步槍或狙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