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見和大家聊的呢,是最近的熱門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豆瓣評分7.3分,去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和它是同類型電影,可以說是姊妹篇,也是由多個小故事合成;
探見我呢,前不久才去看,一開始以為和《我和我的祖國》一樣,過於強調某種「主旋律」,但電影出乎意料地帶來了舒爽的類型快感,僅憑此便可稱得上完全超越了她「姐姐」。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主旋律電影的正確表達方式,當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家鄉》的五個短片充滿了巧思,分別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和《神筆馬亮》
將喜劇的類型深度與主題情感很好地結合到一起
無論網絡輿論,還是街頭巷尾,叫好聲都不絕於耳,清爽的觀影體驗令人禁不住點讚。
其中的獨立單元《最後一課》,還順便帶火了淳安那所流光溢彩的鄉村小學。
電影的主題簡單,正如片名那樣直白,講的就是家鄉的故事:
張北京為了給表舅治病,精心策劃了一場「醫保詐騙案」;為了給痴呆失憶的父親治病,兒子夥同村裡人演繹了一段歷史;
黃大寶心系舊愛,謀算了一起UFO事件;第一書記馬亮隱瞞妻子,虛構了一幕幕俄羅斯的景觀;喬樹林為了還帳,一路訛言謊語卻被輕易揭穿。
而徐崢的《最後一課》和開心麻花團隊的《神筆馬亮》,是其中最煽情的兩個作品。
《最後一課》中,範偉扮演的老師因腦梗塞誘發老年痴呆症,讓他的認知猛然回到了28年前在農村支教的時候。電影還特意將老範現在的生活安置在瑞士,以此與中國的鄉村景觀形成反差。
藉助範老師這一形象,將不同時空的鄉村圖景串聯到一起。早已長大成人的學生們,在接到消息後全力以赴還原92年那間漏雨的教室。
至此,當範老師重新踏上當年支教過的土地,我們跟隨老範的記憶,親臨1992年的望溪村,在最後一課上發生的事情,將揭示「二加二等於掰」「顏料」等暗語的含義。
可以說,《最後一課》是五個故事中最具水準的一部,它通過個體記憶與心理困境,精妙地展現出鄉村的發展和變化,即完成了主旋律的訴求,也捕捉到了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連接。
這段最亮眼的《最後一課》,取材自真實經歷,範老師的現實原型是方老師。
1988年8月,方老師調到了淳安的楓樹嶺鄉中心小學。
這個鄉村在崇山峻岭之中,所以一直以來的建設就相對較為緩慢,哪怕是92年,很多鄉村的基礎設施還是跟不上時代,晚上野豬來拱門,睡覺老鼠從臉上掠過,方老師的支教經歷比電影更離奇。
大山裡的很多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日子苦,病了要墊付醫藥費,開學要墊付學雜費,有的還要給學生補貼夥食費,晚上想爹媽的孩子,方老師還要抱著哄著睡。
後來,方老師辛苦教育的這批孩子,都長大成材,走上了不同崗位,他們中有校長,有村支書,有企業老闆,有幹部,有軍人。
而在我探見心中五個小故事的排名是這樣的:
1、最後一課;2、神筆馬亮;3、北京好人;4、回鄉之路;5、天上掉下個UFO
你的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