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深圳醫院完成新生兒心臟血管「動脈調轉」手術

2020-12-21 新華網廣東頻道

  新華網深圳6月1日電(記者 白瑜)近日,一位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還沒來得及讓父母好好端詳,便迎來人生第一次巨大考驗:心臟血管「動脈調轉」手術。

  小寶寶出生後第十天,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以下簡稱「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李守軍、張旌專家團隊妙手「補心」,幫患兒血管調轉復位。

  劉女士(化名)懷孕24周時,一次產檢結果猶如「晴天霹靂」:肚子裡的寶寶連接心臟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長反了,這是一種需要新生兒期急診治療的危重先天性心臟病。

  據了解,正常人的主動脈連接左心室,肺動脈連接右心室,而劉女士的寶寶主動脈與右心室連接,肺動脈與左心室連接,這使全身組織細胞出現缺氧症狀。患兒出生後需要依靠未閉的動脈導管(PDA)維持生命,一旦動脈導管閉上,將迅速出現進展性酸中毒或循環衰竭。

  輾轉多家醫院後,劉女士與家人前往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就診。該院與深圳多家婦幼醫院共同組建了大灣區重症先心病產前產後診治一體化平臺。

  經該院超聲科主任江勇、小兒外科主任張旌等專家會診,病例確診為室間隔完整的完全型大動脈轉位,隨即醫院確定了診療方案。

  4月29日,在劉女士懷孕達到38周+6天時,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為其實施剖宮產。胎兒娩出後,哭鬧時面部、嘴唇呈紫色,血氧飽和度最低為74%。小寶寶馬上被送到該院的小兒重症監護病房,進行術前的用藥治療,保持動脈導管開放。

  4月30日,小寶寶被轉診至阜外醫院深圳醫院,醫生對寶寶進行生命體徵、血氧等監測。5月5日下午,北京與深圳兩地的阜外醫院專家線上進行術前討論,確定了手術方案:實施一期根治大動脈調轉術。

  5月9日,由小兒心臟外科專家李守軍、張旌團隊為小寶寶進行了手術。由於小寶寶出生才幾天,身體嬌嫩,手術需要在深低溫、體外循環的狀態下進行,這對麻醉醫生也是考驗。開胸後,寶寶的心臟就像雞蛋那麼大,與主動脈相連的冠狀動脈僅1毫米粗細,周邊的組織非常脆弱,每一步操作都關乎小生命安危。李守軍主任將其長反了的主動脈和肺動脈切斷互換,手術持續了近5小時。術後,新生兒的胸腔隨即關閉,心臟跳動恢復正常。術後第9天,小寶寶已轉至普通病房。目前恢復良好,近日即可出院。

  這一手術是大灣區重症先心病產前產後診治一體化平臺的一例成功實踐。據了解,心血管病「國家隊」阜外醫院於2018年正式落地深圳。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小兒外科中心主任李守軍出任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先心病中心主任。

  深圳於2019年設立大灣區重症先心病產前產後診治一體化平臺,旨在通過小兒心血管外科、產科、超聲科、新生兒科、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多家醫院聯合,從先心病產前產後診斷幹預決策入手,提高複雜重症先心病的診斷成功率,改善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預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先天性心臟病產前產後的急症快速救治能力。

相關焦點

  • ...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救護車|心肌病|警方|深圳|移植|醫學|心臟|...
    手術前夜,鄭哲教授從北京趕到深圳,組織專家召開會議,商討手術細節,從術前準備到術中操作再到術後監護,詳細部署,明確分工,落實到位。 9月15日——手術當天,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派遣骨幹醫生樊紅光一行組成「取心」團隊前往廣州。
  • 深圳首例!市人民醫院完成全腔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月7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1月5日,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外科成功完成一臺全腔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該手術在深圳尚屬首例,因其難度大,國內僅有廣東省人民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等極少數醫院率先開展,且開展例數較少。該例手術的完成也標誌著市人民醫院微創腔鏡心臟外科技術擠入國內前列。
  • 阜外醫院完成國內首臺心臟二尖瓣返流微創修補手術
    患有重度二尖瓣返流合併持續性房顫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合併症,近日阜外醫院為一位79歲的患者完成了國內首臺心臟二尖瓣返流微創修補手術。與此同時,胡盛壽院士率領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中心潘湘斌教授團隊,藉助雅培的經導管二尖瓣夾及可操控導引導管MitraClip ,已經成功完成3臺二尖瓣返流修補手術。二尖瓣返流是心臟瓣膜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病變,主要是患者心臟的二尖瓣關閉不全,使得血液從左心室反向流入左心房。
  • 先心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八):單心室生理矯治系列手術
    4.1.1   一期姑息手術適應證及策略制定功能性單心室的患者可能合併各種心內畸形,為了最終實現生理矯治,應該在新生兒期就制定完整的手術策略。總體原則是保持體循環和肺循環平衡,既要保護肺血管床,防止過度充血和肺動脈高壓,又要保證肺血管的發育,防止嚴重低氧血症,使患兒順利存活下來,並最終完成生理矯治。
  • 全國頂尖心臟病舞臺唱響河南好聲音,華中阜外醫院王聖團隊TAVR手術...
    健康大河南訊 2020年9月14日,華中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聖,受「第四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暨第四屆中國國際結構性心臟病學會議」主席葛均波院士與高潤林院士的邀請,帶領團隊獨立完成一例高齡、極高危主動脈瓣返流患者經股動脈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且成功向大會實時轉播
  • 青島阜外醫院心臟中心:為危重複雜心臟病患者打開「心」大門
    對於不少心臟病的重症患者來說,心臟手術可謂是為他們打開了又一扇「生命之門」。在青島家門口,有這麼一支國內技術領先、服務一流的團隊——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中心團隊,為島城健康事業辛勤耕耘15載,為周邊地區解決若干疑難複雜心血管病,「看心臟到阜外」的口碑也隨之在齊魯大地上聲明遠揚。
  • 華中阜外醫院:1歲孩子零費用治好先心病
    (健康時報 記者 孔天驕)劉女士1歲多的兒子晨晨患有室間隔缺損,因為家裡經濟困難,難以籌齊的手術費用一直是壓在全家人心裡的一塊石頭。讓劉女士享受實惠的是華中阜外醫院新的惠民政策——「單病種標準打包收費」。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南京完成全國首例兒童醫院系統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
    原標題:2歲寶寶重獲「心」生,南京完成全國首例兒童醫院系統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交匯點訊 南京市兒童醫院近日成功為一名2歲的心肌病兒童施行了「換心」手術,創造了江蘇省內最小年齡的心臟移植記錄,這同時也是全國兒童醫院系統的首例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
  • 在媽媽肚子裡接受心臟手術!這個酷寶寶出生了,近8斤重!
    他哭聲響亮,體重3980克(7斤9兩),新生兒評分10分,身體發育軌跡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更重要的是,經過第一時間的心臟超聲的評估,宮內手術的治療效果好於醫生們的預期,小寶貝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療。所以這個寶貝短期內不再需要進一步手術,隨訪即可。」  子宮內7周的生長極為神奇,寶寶左側乳頭下原本應有一個宮內手術時穿刺的針眼,但如今已經沒有任何痕跡。據孫錕教授介紹,此次的宮內治療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救命。當時在宮內這個寶的心臟已經出現心包積液,心功能衰竭,宮內的主動脈瓣擴張術糾治了這一情況;第二,生長。經過擴張後的血管和心臟進一步發育;第三,機遇。
  • 昆醫大附一院為970克新生兒施行心臟手術
    本報訊(記者 陳鑫龍) 近日,昆醫大附一院心臟外科成功為一名出生31天、體重僅970克的新生嬰兒實施動脈結紮心臟外科手術,手術僅用時22分鐘。8月13日,42歲的李麗(化名)因「疤痕子宮,妊娠合併風溼性心臟病,心功能Ⅱ級」進行了剖宮產。其女嬰在該院產科出生時胎齡28+4周,出生體重970克。
  •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心臟血管中心全面升級「心」服務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日前,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著力打造的心臟血管中心,以人民健康為本,為患者帶來全新的就醫體驗,深受廣大群眾好評。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心臟血管中心  優化流程 就醫體驗大升級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心臟血管中心由心血管內科、心臟血管外科、心臟超聲和心電中心組成。
  • 罕見10CM巨大主動脈瘤,青島專家成功拆彈挽救患者生命
    許多主動脈瘤病人,動脈膨脹得像氣球一樣,但多數也不過六七個釐米。10釐米的動脈瘤十分罕見。再擴張,隨時就能破了!你知道二次開胸手術有多難嗎?第一次手術留下的傷疤並不止於表面,胸腔內的粘連才是外科大夫最大的難題。當第二次手術,心臟和血管的邊界不再清晰,需要仔細仔細再仔細,才能把有用的結構游離開來。
  • 唯一一家地級市醫院和100例心臟移植手術
    梁毅主任說,「心臟移植手術不是一個人行就行,要整個團隊行才行,移植手術只是完成心臟移植整個過程的一個部分,還有術前供體維護、術後監護室支持,能夠開展心臟移植,也反映了一個醫院整體技術水平。」4月24日,高軍因心梗入院,放置了支架後,他的心臟並未恢復活力,醫療團隊又為他開展了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 (IABP) ,藥物治療了一個多月,但他的心臟收縮能力還是很差。「最後一個辦法,只能做心臟移植了。」心臟移植的前提是有供體,醫院一邊積極尋找供體,一邊為高軍上了ECMO (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 ,為等待供體換取時間。
  • 一種血細胞指標還能預測心臟手術風險!阜外醫院研究
    近日,阜外醫院孫寒松、武恆朝等進行的研究顯示,這個指標還是不停跳搭橋手術(OPCAB)患者遠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納入的440位行不停跳搭橋手術患者,在平均隨訪7.0年期間,死亡率為 9.1%。而死亡組患者入院時的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值顯著高於生存組患者。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專家共識(二):小兒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
    在重症新生兒或者小嬰兒患者中,已經存在嚴重心力衰竭或動脈導管依賴性體循環,此時跨瓣峰值壓力階差往往被低估,應當結合臨床症狀來決定手術時機[10-11]。術前應評估左心發育情況,評估患兒目前是否適合行雙心室矯治手術,當左心室發育不良,不能承擔體循環功能時需行 Norwood 類手術,而不可直接行雙心室修補[3, 12],此類患兒不在本共識中討論。
  • 桂林市人民醫院:小住幾天、瓣膜置換,心臟中心連續完成兩例TAVI手術
    原來,一周前,市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團隊聯合麻醉、重症醫學科、超聲、放射等多個科室,採用主動脈瓣生物瓣植入術(TAVI術),為包括老蘇在內的兩位高齡心臟瓣膜病患者完成了微創瓣膜置換。這是該院在今年8月開展桂林首例TAVI術後,又邁出的重要一步。
  • 湘潭首例Bentall手術完成!一次開胸,「補了」三處心
    湘潭市中心醫院為你的冬天免費「添把火」!- 全文1343字 閱讀約4分鐘 -近日,湘潭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順利為一名主動脈竇瘤、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患者施行了Bentall術,標誌著該院對複雜心臟疾患的外科救治又邁上了新臺階,開啟了新紀元。
  • 心血管外科發展新機遇:建心臟學院、開設智庫,產學研醫深度合作
    成為了各個試圖發力心外科的醫院所要面臨的痛點難題。原西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蔡振傑教授分享了西京醫院心外科崛起所做的部署。作為目前ToP5的大型區域性心臟中心,西京醫院心外科最早由蘇鴻熙教授組建,並在國內展開了第一例心臟體外循環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