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此念
▲「此念」嘉賓 尹燁
導讀
家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但家的文化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根深蒂固以及世代相傳的,它很重要。尹燁就是在一個生下來家裡都是書以及從小都是被父母誇大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在《生命·成長》尹燁第二期紀錄片中,我們與搞清楚每個人生老病死的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工作者尹燁,繼續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一起探討教育與成長。
cinian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尹燁(第二期)
尹燁
華大基因CEO
傳播生命科學科普大V
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學術期刊
發表論文40餘篇
開設《天方燁談》電臺節目
「尹哥聊基因」公眾號
講述大眾「聽得懂的生命科學」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01
家的文化,它很重要
我們每一代人都會顛覆上一代人,就像上一代人顛覆上一代人是一樣的,我們無法為下一代人描繪出他們的圖像、他們的路徑和他們的價值觀,十年前沒有微信,二十年前沒有支付寶,你能想像到嗎?
所以在科技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家教,我稱之為文脈的東西,跟你的血脈一樣重要,這是要傳承的。文化自信是什麼自信?實際上中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家的文化,是家族的文化,它很重要。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02
學校,是大家討論的地方
從2008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王小寧院長建了一個創新班,從大二半開始到華大來完成他們的本科教育。而且來到華大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科,這是一個機遇,這是一個時代所決定的。
為什麼要從大二半開始進呢?因為生命科學,至少十年以前,從學校學出來就過時了,因為這個學科發展的太快了。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說,在《自然》這種雜誌上90%可能都是錯誤的,我認為這是標題黨,他是說這個觀點是可以被修正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從這個角度去培養一大批子弟兵,實際上是讓他在一線親自幹活,而且發的文章就是他,我們不會搶。
我們都明白,學校本身就是一大堆人在一起討論問題的地方,明明是大家都可以去的,誰把它規定成象牙塔了?西方的大學你會覺得它跟社區之間難道有一個隔牆嗎?
從最早的希臘城邦制的時候就已經誕生了,就是大學的雛形。只不過到最後,到了佛羅倫斯,到了劍橋,這其實都是公元1000年以後的事了,我們把大學這個定義本身可能就沒有整明白。
孟子說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東西現在教嗎?我們英文學得特別好,我們對於先賢這些東西大家可能只是背,什麼叫止於至善呢?大家沒有很好地去理解。
討論的形式可能是學習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一個老師講,所有人聽。聽完了背,背完了考,最後標點符號錯了都不行。魯迅寫任何一段話都要寫中心思想。我就不信了,魯迅寫這段話的時候還能想到這個,魯迅說他沒想過。
03
權威是什麼?要有文化自信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認為這三個詞當中,後兩個詞對,第一個詞不對。授業對,解惑也對,傳道,傳誰的道?先王之道?先王都是對的?先王都是對的我們科技怎麼進步?所以其實更多的應該是辯道,討論一下這個道對不對。我寫一定就是,辯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為什麼華大願意去接受一些碰撞性的思維,我們面臨一個生命經濟的革命,就像工業革命是一樣的,很多人看不懂,太正常了,都看懂它就不是革命了。這就是馬雲說的,看不懂、看不見、趕不上。
西方有一個很經典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大陸漂移學說、板塊學說,就是大家討論這個的時候,即使科學家都公認了,但是因為傳統知識的那個老人家還在,這個學說就一直得不到學界的認可。最後他去世了,這個學科立即得到認可。所以當時有一個人講了一句其實算大逆不道的話。每參加一個葬禮,科學就進步一步。
我們都可能成為權威,我們切記要明白,自己有的時候已經不是瓶頸了,而是瓶塞。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正裝為什麼是西裝?這是我一直問的問題。我們要求的是一種尊重,尊重的態度。我參加很多的峰會,很多的企業家西裝革履,可能都很貴的牌子。上去以後念稿。我很精心地準備PPT,我很動情地演講,我很在乎跟場上的互動,我穿的是運動裝,請問誰更尊重觀眾?誰更對得起這幾百人幾十分鐘的時間?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其實這些是最根本的問題,誰定義的標準。安格魯-撒克遜人是我們今天所定義的經典的白種人,其實也是一步一步顛覆到現在的。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後來搬到了美國,美國現在倒過來還看不起英國。翻開西方史,它管大航海時代稱之為地理大發現。你不覺得這個很搞笑嗎?美洲大陸是白種人發現的嗎?他去的時候上面沒有人嗎?感恩節是為了紀念什麼?他忘了,已經有印度安人的累累白骨。今天美國在說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它也忘了最開始它連紡織機都是從英國偷的專利,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所以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連權威都不敢挑戰,你怎麼可以去想這些問題呢?我們講四個自信,最該自信的,不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嗎?不是這個民族延續了五千年的刻在骨子裡的根髓的東西嗎?這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前提是一定要對這個裡面的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不都對,它有很多的劣根性,然而它好的東西是在的。先王的道不敢說都對,先賢的道有很多都對。所以這些東西只有思辨討論的方式,為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所能夠去影響。
我們的國學絕對不是簡單地去背一背,唐詩宋詞平平仄仄這點事,而是去學,為什麼可以在那個時代出那麼多大師,它骨子裡是什麼。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條件是什麼,我們怎麼去理解。讓學生可以真的去釋放自己思維的時候去奔逸一下。
04
找到自己的內啡肽驅動力
每個人都可以活的很快樂
人類有一個很聰明的本事,人類的嬰兒大約花九個月,最長不超過24個月,可以學會人類任何一個複雜的語言,沒有人教。你教了嗎?我們誰教孩子說話了嗎?沒有。你只是在幫他適當地糾正糾正、引導引導。他一直在聽,聽完了就會說。有些人先開語了,有些人貴人語遲,無所謂,他都會了。誰教了?沉浸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要明白,第一個,行萬裡路比讀萬卷書還重要,花點時間陪孩子出去,沉浸式地去感受一下。
第二個是讓你和他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去溝通和學習。我稱之為是互相提問和啟發式的學習,你的思維要降到他的檔次,然後再跟他去聊,你變成孩子跟他聊,而不是讓他變成成人來跟你聊,你降著聊,他沒法升。這種方式他會把你當朋友,而且他可能各種各樣問題會越來越多。
我總結我父母對我最大的貢獻是,我是被誇大的孩子,批評過我兩次,但因為只有兩次,所以其他的都是誇。因為有的時候大家覺得,是不是要讓孩子嘗試一些挫折教育等等,我相信挫折太多了,成人的世界裡哪有容易二字呢?換言之,很大程度上講,對孩子們要告訴他首先是學習並非快樂,至少你自己要知道,你能把它變成快樂是你的本事,是你寓教於樂了,但學習真的不快樂,要堅持。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我不相信有人天生就愛學習,他頂多是對某一個方向有興趣,他愛去琢磨和鑽研。他慢慢地變成會學習,然後才開始愛。我們稱之為物質基礎上內啡肽獎勵,他一直有正向激素在鼓勵他往這個方向去走,所以我們要把所有人的多樣性,我們叫內啡肽驅動性,把它給找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種子,驅動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你找到了可能就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遠,你可能是藝術家,或者可能你走別的路,沒有好壞,只要價值觀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快樂。
- END -
昨日收到讚賞1023.66元,已全部捐給致力於地中海貧血免費配型的「華基金」,謝謝諸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