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最需要什麼?尹燁視頻(中)《生命·成長》

2020-11-17 騰訊網

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此念

▲「此念」嘉賓 尹燁

導讀

家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但家的文化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根深蒂固以及世代相傳的,它很重要。尹燁就是在一個生下來家裡都是書以及從小都是被父母誇大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在《生命·成長》尹燁第二期紀錄片中,我們與搞清楚每個人生老病死的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工作者尹燁,繼續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一起探討教育與成長。

cinian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尹燁(第二期)

尹燁

華大基因CEO

傳播生命科學科普大V

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學術期刊

發表論文40餘篇

開設《天方燁談》電臺節目

「尹哥聊基因」公眾號

講述大眾「聽得懂的生命科學」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01

家的文化,它很重要

我們每一代人都會顛覆上一代人,就像上一代人顛覆上一代人是一樣的,我們無法為下一代人描繪出他們的圖像、他們的路徑和他們的價值觀,十年前沒有微信,二十年前沒有支付寶,你能想像到嗎?

所以在科技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家教,我稱之為文脈的東西,跟你的血脈一樣重要,這是要傳承的。文化自信是什麼自信?實際上中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家的文化,是家族的文化,它很重要。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02

學校,是大家討論的地方

從2008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王小寧院長建了一個創新班,從大二半開始到華大來完成他們的本科教育。而且來到華大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科,這是一個機遇,這是一個時代所決定的。

為什麼要從大二半開始進呢?因為生命科學,至少十年以前,從學校學出來就過時了,因為這個學科發展的太快了。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說,在《自然》這種雜誌上90%可能都是錯誤的,我認為這是標題黨,他是說這個觀點是可以被修正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從這個角度去培養一大批子弟兵,實際上是讓他在一線親自幹活,而且發的文章就是他,我們不會搶。

我們都明白,學校本身就是一大堆人在一起討論問題的地方,明明是大家都可以去的,誰把它規定成象牙塔了?西方的大學你會覺得它跟社區之間難道有一個隔牆嗎?

從最早的希臘城邦制的時候就已經誕生了,就是大學的雛形。只不過到最後,到了佛羅倫斯,到了劍橋,這其實都是公元1000年以後的事了,我們把大學這個定義本身可能就沒有整明白。

孟子說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東西現在教嗎?我們英文學得特別好,我們對於先賢這些東西大家可能只是背,什麼叫止於至善呢?大家沒有很好地去理解。

討論的形式可能是學習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一個老師講,所有人聽。聽完了背,背完了考,最後標點符號錯了都不行。魯迅寫任何一段話都要寫中心思想。我就不信了,魯迅寫這段話的時候還能想到這個,魯迅說他沒想過。

03

權威是什麼?要有文化自信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認為這三個詞當中,後兩個詞對,第一個詞不對。授業對,解惑也對,傳道,傳誰的道?先王之道?先王都是對的?先王都是對的我們科技怎麼進步?所以其實更多的應該是辯道,討論一下這個道對不對。我寫一定就是,辯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為什麼華大願意去接受一些碰撞性的思維,我們面臨一個生命經濟的革命,就像工業革命是一樣的,很多人看不懂,太正常了,都看懂它就不是革命了。這就是馬雲說的,看不懂、看不見、趕不上。

西方有一個很經典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大陸漂移學說、板塊學說,就是大家討論這個的時候,即使科學家都公認了,但是因為傳統知識的那個老人家還在,這個學說就一直得不到學界的認可。最後他去世了,這個學科立即得到認可。所以當時有一個人講了一句其實算大逆不道的話。每參加一個葬禮,科學就進步一步。

我們都可能成為權威,我們切記要明白,自己有的時候已經不是瓶頸了,而是瓶塞。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正裝為什麼是西裝?這是我一直問的問題。我們要求的是一種尊重,尊重的態度。我參加很多的峰會,很多的企業家西裝革履,可能都很貴的牌子。上去以後念稿。我很精心地準備PPT,我很動情地演講,我很在乎跟場上的互動,我穿的是運動裝,請問誰更尊重觀眾?誰更對得起這幾百人幾十分鐘的時間?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其實這些是最根本的問題,誰定義的標準。安格魯-撒克遜人是我們今天所定義的經典的白種人,其實也是一步一步顛覆到現在的。工業革命始於英國,後來搬到了美國,美國現在倒過來還看不起英國。翻開西方史,它管大航海時代稱之為地理大發現。你不覺得這個很搞笑嗎?美洲大陸是白種人發現的嗎?他去的時候上面沒有人嗎?感恩節是為了紀念什麼?他忘了,已經有印度安人的累累白骨。今天美國在說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它也忘了最開始它連紡織機都是從英國偷的專利,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所以這些問題如果我們連權威都不敢挑戰,你怎麼可以去想這些問題呢?我們講四個自信,最該自信的,不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嗎?不是這個民族延續了五千年的刻在骨子裡的根髓的東西嗎?這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前提是一定要對這個裡面的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不都對,它有很多的劣根性,然而它好的東西是在的。先王的道不敢說都對,先賢的道有很多都對。所以這些東西只有思辨討論的方式,為我們這一代的教育所能夠去影響。

我們的國學絕對不是簡單地去背一背,唐詩宋詞平平仄仄這點事,而是去學,為什麼可以在那個時代出那麼多大師,它骨子裡是什麼。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條件是什麼,我們怎麼去理解。讓學生可以真的去釋放自己思維的時候去奔逸一下。

04

找到自己的內啡肽驅動力

每個人都可以活的很快樂

人類有一個很聰明的本事,人類的嬰兒大約花九個月,最長不超過24個月,可以學會人類任何一個複雜的語言,沒有人教你教了嗎?我們誰教孩子說話了嗎?沒有。你只是在幫他適當地糾正糾正、引導引導。他一直在聽,聽完了就會說。有些人先開語了,有些人貴人語遲,無所謂,他都會了。誰教了?沉浸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要明白,第一個,行萬裡路比讀萬卷書還重要,花點時間陪孩子出去,沉浸式地去感受一下。

第二個是讓你和他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去溝通和學習。我稱之為是互相提問和啟發式的學習,你的思維要降到他的檔次,然後再跟他去聊,你變成孩子跟他聊,而不是讓他變成成人來跟你聊,你降著聊,他沒法升。這種方式他會把你當朋友,而且他可能各種各樣問題會越來越多。

我總結我父母對我最大的貢獻是,我是被誇大的孩子,批評過我兩次,但因為只有兩次,所以其他的都是誇。因為有的時候大家覺得,是不是要讓孩子嘗試一些挫折教育等等,我相信挫折太多了,成人的世界裡哪有容易二字呢?換言之,很大程度上講,對孩子們要告訴他首先是學習並非快樂,至少你自己要知道,你能把它變成快樂是你的本事,是你寓教於樂了,但學習真的不快樂,要堅持。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我不相信有人天生就愛學習,他頂多是對某一個方向有興趣,他愛去琢磨和鑽研。他慢慢地變成會學習,然後才開始愛。我們稱之為物質基礎上內啡肽獎勵,他一直有正向激素在鼓勵他往這個方向去走,所以我們要把所有人的多樣性,我們叫內啡肽驅動性,把它給找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種子,驅動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你找到了可能就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遠,你可能是藝術家,或者可能你走別的路,沒有好壞,只要價值觀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快樂。

- END -

昨日收到讚賞1023.66元,已全部捐給致力於地中海貧血免費配型的「華基金」,謝謝諸位看官。

相關焦點

  • 尹燁視頻(上)《生命·成長》
    在《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中,我們與尹燁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一起探討教育與成長。 cinian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尹燁(第一期)
  • 《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 |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將於2020年2月6日21:00開始正式播出此次,我們從生命成長這件美好的事出發,探索生命深處最動人的畫面。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成長瞬間,這樣的瞬間令人感動源自於它是自然而然地來自生命深處的力量,這樣力量儲存在我們生命中,成為我們的目標、我們心中的廣闊天地以及我們開放自由的態度,這樣成長的瞬間往往也會迸發出更多地瞬間,在生命中形成一片廣闊天地。
  • 華大基因CEO尹燁:大規模普及核酸檢測是中國有效抗疫經驗
    在本屆論壇9月11日舉行的前沿科技分論壇中,多位嘉賓關注到新冠疫情給公共衛生、經濟、社會和國際社會秩序帶來的巨大衝擊。與此同時,怎樣通過科技革新,更好地抗擊疫情,也是嘉賓們思考的問題。華大基因CEO尹燁結合華大基因在疫情期間,在海內外多地迅速搭建多個「火眼」實驗室的經歷,分享了抗疫經驗。
  • 什麼是教育,對生命而言,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
    認識自我,是生命降臨世界,最重要的第一堂課,是生命自我覺醒的開始,是生命修行的開始。當生命認識自我,自會知道一切自己想要的。人類真正的教育只有一樣,幫主生命覺醒,認識自我。一個生命覺醒後,隨著自證修行提升,逐步自然會做到,對萬物之理,無所不通。
  • 尹哥訪談: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我始終相信人性中自有善良天使
    一些先進儀器設備和研究技術已陸續出現,當我們甚至還不了解人從哪裡來,什麼是基因,什麼是基因檢測時,如何利用這些科技指導、輔助自己的健康生活?如何與自然及其他物種更好更和諧地相處?再者就是我發現當下各類生物書中存在兩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一是專業權威的書籍都比較老舊,二是如果想了解前沿話題,這些書籍不夠全面。
  • 關懷生命成長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目的何在?學校教育的使命是什麼?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尤其在擔任校長十年以來,我在不斷嘗試回答上述問題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了基於個人教育感悟和理性思考的教育信條:關懷生命成長。
  • 成長是生命最美麗的模樣
    他說,「成長」和「長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長大,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只要時間不停,我們就可以年齡增加、體重增加、肉體衰老……但是,成長不一樣,除了自然的成長,我們更多指的是心理的成長、認知的成長、能力的成長等等。長大是不需要努力的。生活在歲月裡,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長大。就像剛剛過去的一年,處境再艱難,努力不努力都一樣,一下子也就過去了。
  • 小學教育要引領學生完整的生命成長
    當前的小學教育怎麼做才能更符合小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找到突破口?近期,我們就首都師範大學朝陽小學在近年辦學中摸索出的「習·作」教育理念展開對話,以期探討當前小學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問題。
  • 把災難當教材 與祖國共成長——鄭州42中疫情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3月4日,「期待春天,築夢繁華——致鄭州42中全體師生的一封家書」成為學校、班級、家長微信群中爭相轉發的內容。這封由黨總支書記、校長於紅蓮執筆寫給全校學生的家書中飽含了於校長對全體學生的殷切囑託,期望學生能夠以災難為教材,讓疫情成為學生最深刻的記憶,並喚醒孩子們的成長與崛起。
  • 華大基因執行長尹燁:新冠疫情給全人類都敲響了一次警鐘
    華大基因執行長尹燁在會上表示,這次新冠疫情其實給全人類都敲響了一次警鐘。我們以前擔心的很多事情,比如說核武器,現在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平時不起眼的病毒。幾十年前有一位科學家就這麼講,這個地球上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新冠疫情告訴我們,我們可能要學會更好地和自然去相處。
  • 融入學校生命的成長
    原標題:融入學校生命的成長  這是一所年滿5歲的新校,雖然還很稚嫩,但卻邁開蹣跚的步伐,以「忠誠於以人為本,致力於社會中人,專注於能本發展」的治學之道,走在了特色辦學的路上。作為踏入山東省濰坊市昌樂育才雙語學校的第一人,學校的發展史就是我的校長成長史。
  • 新東方俞敏洪:生命中有三種力量幫助我成長
    題記:承受的力量,奮鬥和努力的力量,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力量,這三種力量在我生命的成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巾幗護航」4+X行動】「生命之旅」兒童教育成長公益項目之《我...
    【「巾幗護航」4+X行動】「生命之旅」兒童教育成長公益項目之《我從哪裡來》 2020-10-13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你瘋魔背後的原因什麼?糾結中的父母需教育智慧,過猶而不及
    不管手機是什麼,手機裡面有什麼,與生命相比什麼都不算。孩子你瘋魔的背後是什麼。02 糾結中的父母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這個話題估計是個世紀難題。這件事算是燒透了父母的腦袋。眾說紛紜,至今還沒個最終結論。是的,李教授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適度的外來刺激,讓孩子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的孩子,才會有承擔的能力。適度的刺激即:在孩子使用手機的過程,家長需要學會有原則性地管理。不能讓孩子盡情使用,也不能絕對杜絕。其實這也是過猶而不及的道理。
  • 臺灣老故事│我們這一代臺北人(七)臺灣錢淹腳目
    清代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明末清初的張岱寫<陶安夢憶>,白先勇寫<永遠的尹雪豔>,是否都帶有這樣的心情?紅樓夢裡的角色,都是十四、十五歲的年紀,如果對照曹雪芹自己的生平,十五歲的年紀,不也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嗎?
  • ...很焦慮 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
    幼小銜接,家長很焦慮教育專家提醒:培養孩子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掌上懷化訊 「老師,我再給孩子報個數學班吧,我覺得上小學前,只給孩子報語文班還不夠。」暑假還沒有過十天, 無論情不情願, 5歲男孩凡凡的書包內又將多出了一個新課本。眼下,懷化市「幼升小」入學報名工作已啟動,各種「幼升小」銜接班開始升溫。
  • 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學教育?
    如果對數學概念創造過程中的思想之舞沒有深刻認識,就無法充分領悟數學的優雅和美麗。這個過程不像看上去那樣難,但是需要徹底改變我們講授數學的方式。我們需要在教科書中至少納入一些錯誤的假設、推理和結論,讓學習者在接觸現代形式的定義之前體驗到這些。我們需要像講故事一樣寫教科書,讓書中的角色經常被難住,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職業數學家每天都要用到這些策略,但是在教科書中和課堂上很少拿出來討論。
  •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這部電影很久之前看過一遍,為了寫這篇影評,又連刷了兩遍,今天我們就以「成長」和「教育」的角度,來漫談女主珍妮的成長教育之路。01、【成長】:生活沒有捷徑,普通的生活只有成長和學習16歲的珍妮正在上高三,她學習成績優異,父母和老師都希望她能考進牛津大學。
  • 初學者談:為什麼我們迫切需要STEAM教育?
    STEAM教育在如今已經非常普遍,隨著STEAM教育的口號越來越火熱,我不禁十分好奇,STEAM教育到底是什麼,它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什麼好處?下面我就把自己研究的結果分享給大家,相信也有很多與我一樣好奇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去探索。 「科學不只是一個學校實驗、或元素周期表、或波的屬性。
  • 《海嘯奇蹟》災難過後,看少年盧卡斯的成長教育,帶給我們的深思
    災難過後,少年盧卡斯的成長教育,帶給我們觸及靈魂的思考。此時,全球正被新冠肺炎肆虐著,我們的孩子又該怎樣去成長?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漂亮的妻子和帥氣的丈夫帶著三個兒子,一同前往泰國海邊度假村共度聖誕節。是愛,讓他真正的成長,他愛媽媽,他愛爸爸,也愛弟弟,渴望親人的團聚。是愛,讓他們在逆境中重逢在一起。生活總是會讓我們受到傷害,可是後來,那些受過的傷害,終將長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讓我們不再懼怕風暴的來臨,讓我們重生希望和未來,讓我們更加珍惜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