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構造以及簡介

2021-02-08 指悅藝術

小提琴的基本構造介紹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託、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釐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製作成現代這種樣式,並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琴的腰身狹窄,便於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方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漆得不勻,都會有損於音質。當琴弓與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動時,通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通過音柱使背板振動,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的振動,並造成共鳴箱振動。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於琴弦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彈弦等演奏技巧。

琴弓作為樂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現在拜佔庭帝國時代,但其價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與彈撥方法所產生的聲音相比,運弓生成的音質實在是太弱。到11世紀伊斯蘭徵服者入侵西班牙時,把琴弓帶到了歐洲,不到100年的時間即為西歐社會所熟悉,並被廣泛使用。

小提琴的歷史起源

    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有這麼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裡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我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裡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裡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在還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裡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
  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就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 G.P.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著名小提琴製作家,如N.阿馬蒂、J.斯坦納,以及被人們認為最傑出的製作家A.斯特拉迪瓦裡和G.瓜爾內裡等人。阿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較大,音質好,用來演奏室內樂,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紀後期,G.B.維奧蒂讚揚了斯特拉迪瓦裡琴,維奧蒂的老師G.普尼亞尼與N.帕格尼尼喜愛瓜爾內裡琴之後,這兩位制琴大師的作品才被人們所欣賞,並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裡和瓜爾內裡琴具有在大廳中演奏協奏曲時所需要的音響傳送力。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義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裡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義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1747~1835)約在1785年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J.海頓、W.A.莫扎特和 L.van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紀末~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弦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梁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施波爾發明了腮託,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託的設置,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維約姆僱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導下製造小提琴,並以其名為牌號出售。他從世界各地搜集到許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優質琴,把它們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偉大作曲家巴哈曾於1720年為小提琴創作了六首無伴奏作品:三首奏鳴曲,三首古組曲,是小提琴獨奏曲的精華。今天請朋友們欣賞的是:巴哈的《 E大調前奏曲》,選自其第三首無伴奏組曲,由20世紀傑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於1988年錄製。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製作於1740年。
  西洋小提琴傳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約1920年代)。民國初,學堂音樂教育興起,人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從1920年代開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先後到中國演出,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並隨之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建等地創立了音樂專科;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同時也培養了眾\多中國自己的教師和演奏家,如:馬思聰,劉天華,冼星海和黎國荃等。從這一時期開始,也陸續出版和翻譯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並有作曲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中國小提琴曲,像是《梁祝》和《苗嶺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剛先生所作。

小提琴的社會影響

在西洋樂器中,小提琴是一件最為重要的樂器。在西洋交響樂隊(也稱「管弦樂隊」)和中國的中西結合樂隊中,以及在獨奏與協奏中,均發揮出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

一、關於小提琴的性能與功能小提琴為拉弦樂器,由歐洲古代的弓弦樂器經長期演變而成。近代小提琴在16世紀後期逐漸定型。小提琴為木製,由琴頸和琴身兩部分組成,全長約為600毫米,琴身長約355毫米。有四根弦,按g1—d1—a1—e2定弦。音域很寬,約四個八度。琴頸部分附有指板。琴身部分由面板、底板等構成。面板下附裝音梁。將琴身夾於下腮與鎖骨之間,以左手執琴頸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它是獨奏、重奏和管弦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小提琴音色優美,音質純正,音域寬廣,稱得上是音樂性能優良、音樂功能廣泛的樂器。

二、關於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地位與作用小提琴之「首席」之名,來自交響樂隊。「首席」者,第一也,故首席小提琴也稱「第一小提琴」。在西洋交響樂隊中,小提琴明顯地居於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是首席小提琴,還會起著榜首與領銜的藝術作用。

相關焦點

  • 《紅色小提琴》電影簡介 值得一看的電影
    《紅色小提琴》的故事描述一把傳奇小提琴的誕生,以及其歷經三個世紀,跨越奧地利,英國,中國到加拿大的流浪旅程,描寫這樣一把牽動無數人命運的古老提琴
  • 【音樂百科】小提琴派別簡介
    維奧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1797)至今仍受到許多作曲家們的讚賞。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學派處於衰落時期出現的新的浪漫主義先驅。他的《24首隨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膽的轉調,豐富的半音進行,尖銳的和聲組合,有特點的節奏音型,多種速度變化,對以後的浪漫主義作曲家有很大影響。他的隨想曲,被人們譽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書」。
  • 黃偉明小提琴工作室簡介
    黃偉明,原赤峰市民族歌舞團首席小提琴,具有40餘年小提琴演奏及教學經驗。教學嚴謹規範,認真負責,細緻耐心。
  • 小提琴會被電小提琴取代麼?
    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外型與其相仿、但發聲原理截然不同的樂器——「電小提琴」。1、現代電小提琴的定義和構造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何謂現代電小提琴?現代電小提琴是一種新型的電聲樂器,是現代電聲技術作用在傳統小提琴的聲像形態和演奏技巧基礎上所取得的成果,是小提琴的傳統與現代音樂理念有機融合的結晶,是歷史傳承和時代發展相結合的產物。
  • 小提琴琴弦的構成及簡介
    小提琴琴弦有四根,它們由最低音到最高音分別是:G弦(SO)、 D弦(RE)、 A弦(LA)、 E弦(MI)。而G弦是最粗的一根弦,能發出最低音域,相反E弦是最細的一根弦,發出的音域也是最高的。四根弦是由粗到細的,四弦也就是最粗的,一弦是最細的。但也不完全是四根琴弦,也有演奏者特殊定做的琴是五根琴弦,不過都是些中音提琴和大提琴,都分別增加了一個高音區,這樣需要琴頭和弦板的支持。
  • 《matlab科研繪圖系列》之小提琴圖繪製
    相信大家對小提琴圖並不陌生,它是比箱形圖更易於視覺直觀解讀的圖形繪製方法。它使用數據的核密度估計值代替了箱形圖,並可選擇疊加數據點本身。小提琴圖是箱形圖的升級加強版,對數據分布有更豐富的理解,同時不必佔用更多空間。
  • 小提琴的歷史
    但在同一個時期,格裡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
  • 紀錄片推薦 | 《宇宙的構造》:顛覆時間、空間以及常識
    「The Fabric of theCosmos」(宇宙的構造)是基於著名物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同名著作拍攝的一部4集紀錄片。它向我們展現了科學家對於空間、時間最複雜圖景的理解,以及宇宙中最有悖於我們常識的一面。隨著我們科學的探索,這個世界在逐漸清晰?我們在靠近這個世界的本質?——我們的宇宙也許只是無數互相平行的真實世界的一員,三維世界也許只是一個幻象,過去、現在和將來,其實並未界限。
  • 你知道為什麼小提琴是樂器中的「皇后」嗎?
    小提琴屬於弦樂器,音域至少三個八度。小提琴是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也是地位至高的室內樂器,許多作曲家都為它精心譜寫了樂曲。 小提琴的外形優美,線條流暢。每一處構造都恰到好處,精緻得令人愛不釋手。自古以來,小提琴的製作家也被視為藝術家。
  • 關於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在19世紀的最初數十年中,確立了一種新的持琴法———演奏者將下顎放在系弦板的左方。這種姿勢引起了演奏者頭部、上身與兩手姿勢的重大改變,同時也決定了小提琴的傾斜位置(便於在G弦與各高把位上演奏的位置),決定了持琴的手的肘部偏向右方以及握弓的手的肘部的較高位置(離開身體)。這就為在各高把位中的演奏的廣泛發展,換把指法的擬訂,以及小提琴發音力度與色彩範圍的擴大創造了一切必需的前提。
  • 為什麼說小提琴是樂器中的「皇后」?
    小提琴的外形優美,線條流暢。每一處構造都恰到好處,精緻得令人愛不釋手。自古以來,小提琴的製作家也被視為藝術家。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大約產生於十六世紀中葉,那時的許多珍品現保存在歐洲一些博物館內。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裡拉」(Lyre),十五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提琴。後又經過多年演變,小提琴的形成與製作才基本固定下來。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
  • 小提琴|知識百科
    小提琴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表現力強,是世界三大樂器之一。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就是「樂器中的王后」了。
  • 小提琴的四弦有什麼特性
    ,不同直徑不同重量不同拉力的四根弦發出類似調和的音質,即所謂的四弦音色平均,那麼小提琴弦原本特性是如何的呢?這根弦是最容易產生鼻音的弦,在琴的構造或調整上的偏差是產生鼻音的原因。D弦這是根表情最豐富的弦,但聲音的焦距濃度色彩很難控制,在製作上稍有誤差聲音很容易蒙上一層霧水。這條弦和G弦比起來給人安靜祥和的氣氛,有些宗教的味道,如果說得露骨些,好像琴的魂魄就寄托在這裡。
  • 琴羽小提琴呂老師專業解答:小提琴入門很難嗎?
    在琴羽小提琴工作室教學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是很多朋友會問:小提琴入門很難嗎?我一點基礎都沒有能學好不?今天琴羽小提琴呂老師就從專業的角度來和大家解答一下小提琴入門要學什麼?到底難不難?  小提琴入門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基本姿勢(站/坐姿、持弓及夾琴)、空弦演奏三大塊內容。一、基礎知識首先是對小提琴的一個初步認識,了解基礎的構造。
  • 小提琴隨想曲《洪湖赤衛隊》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小提琴演奏《月娘浮光》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關注"小提琴在線",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
  • 不得不了解的交響樂團樂器——小提琴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指揮:西本智實) 一般交響樂團的樂器根據演奏方法分為以下幾組:用弓拉的弦樂器是一組,用嘴吹的管樂器又是一組,這一組樂器由於構造的材料不同還可以分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兩組,用手來敲打的叫做打擊樂器
  • 關於小提琴的琴弦
    關於小提琴的琴弦 小提琴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 音色圓潤、純潔、均勻,富有共鳴 上面的弦分別由G,D,A,E組成
  • 【最新開票】小提琴的300年 ——曾耿元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曾耿元鋼琴伴奏:陳韻安音樂會簡介:從16到18世紀,義大利小提琴製造業的空前繁榮標誌著小提琴的黃金時代來臨,從那時起,一大批作曲家、小提琴家為小提琴譜寫了優美的篇章。本場星廣會,曾耿元將攜名琴,與中國臺灣鋼琴家陳韻安一起,帶我們穿越300年小提琴曲的發展歷程,從科雷利、巴赫的古典均衡到薩拉薩蒂、維尼亞夫斯基的浪漫炫技,從德彪西、拉威爾的印象精緻到福斯特、格什溫的民謠爵士,並有多首海菲茲改編的小提琴曲。
  • 斯特拉迪瓦裡傳奇小提琴的秘密
    提起小提琴,行家們就會聯想到斯特拉迪瓦裡(Stradivari),他製作的小提琴可謂樂器中的珍寶,銀行、基金會和收藏家們都不惜用天價去收購。斯特拉迪瓦裡的小提琴音色絕美,並且獨一無二,幾百年來人們一直想知道他的制琴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