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2021-01-12 獨視角

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真實的世界——當科學尚未完全主宰我們關於『實在』的圖景時,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上帝;以現代的科學世界觀來看,『真實的東西』至少是可疑的。如果要相信他們,就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加以證實;對於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東西,是那些最可接觸、最可測量、和最可檢驗的東西。

冰是真實的,水是真實的,但是水蒸氣呢?水變成水蒸氣變成看不到,那麼水是真實的麼?那麼什麼是真實的?真實的本質是什麼?是固體、液體或氣體,還是其他東西是分子或原子,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變化』還是固定不變。形上學的基礎。形上學是試圖弄清楚「實在是怎麼一回事」?本體論是研究「什麼是存在」?宇宙論是研究「最真實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

古代哲學家提出兩種對「最真實的東西」的檢驗方式 。

1.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其餘的事物都依賴於它的對象。對一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對象是「定律和粒子」,因所有的實在都可以基於它們而進行推理。

2.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本身不會被創造或毀滅的對象。我們可以毀壞椅子;但你不能毀壞構成椅子的基本粒子與力。

什麼是真實?我們假定存在著一種『現象背後的實在』,並且試圖來解釋現象與實在的關係;因此我們要去學會區分』事物逞現給我們的方式,和它們的』內部』實在,學會理解和解釋它們。我們往往只看到表現,而沒有深入的探討,因而表象終於被當作本質了 。

古代的哲學家認為「實在」是什麼 ?

持樸素的唯物論觀點的哲學家如泰勒斯(前 624—前546)認為世界的最終實在是『水』——水、火、土、氣 。阿納克西曼德(前610—前546): 實在是不確定的『無』 。阿納克西美尼(前585—前528): 實在從根本上說是氣。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火、但火勢不安定的、所以他又說變化是實在。得模克利特(前460—前371): 實在是由為小的原子構成的。

當然,古代的還有持非物質論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前571—前497): 實在最終是』數』 。巴門尼德(前539—前492): 實在是不變的,對於我們是未知的。艾利亞的芝諾(前5世紀): 實在是不變的,運動是不真實的。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變化,但其背後有一種不變的『logos』,它的意義是、道、規律、理性。其觀點和中國2千多年前的老子有些相似。

而柏拉圖則稱實體為『形式』,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由物質的東西組成的稱之為『生成的』世界;他們會變化、滅亡或消失;一個是存在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理性而非經驗來把握它,我們要把握的是『現象背後的實在』,而不是打交道的對象,因它只是一影像。亞里斯多德認為『實在』必須是由像『樹和人』,這樣的事物所組成的世界 而不是別的某個我們從未真正經驗過的世界。

而唯心論者認為,萬物存在的基礎是心靈;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物質的存在』,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影響。我們的心靈能夠感知道他們, 在一個唯心論者看來,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被我們的心靈經驗到才是真實的。(若是沒有被我們經驗到我們就不曉得它存在)換言之,正是心靈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依賴於心靈。 唯心論: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 。其他所有的東西、物質、對象、數、觀念等,都存在於心靈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依賴於心靈而存在。

貝克萊是主觀的唯心論者——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體僅存在於心靈中。 他說相信那些我們不能經驗到的東西存在,是毫無意義;我們可能經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觀念。他說,無物存在,並不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知識與觀念之外的世界。當我們盡全力去設想,外界物體的存在時,我們其實只是始終對我們自己的觀念進行沉思而已。

笛卡兒——我們為一能夠直接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笛卡兒是一個多元論者;他相信實體不只是一種,或是二元論者;接受兩種基本實體;心靈與身體。他也認為存在著三種類型的實體;物理意義上的身體、心靈與上帝,而上帝創造了另外兩種實體;但是笛卡兒的形上學論點。有一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是一起作用的,如果身體與心靈是兩個最終的,完全獨立的東西,他們又怎麼可能發生相互的作用。

斯賓諾莎認為身體與心靈不應該被當作是不同的實體,它們適同一實體的的不同方面,斯賓諾莎用歐基裡得的幾何風格來提出自己的形上學,它的著作《倫理學》內有定義、公則、與命題。

三位德國唯心論者——除去我的心靈,無物存在。

康德認為一切都必須基於經驗這一認識論前提為出發的。他主張世界本質上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概念建構而成的。除去我們對它們的經驗,沒有空間、 時間與物體這一回事。 康德把形上學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自然和知識的世界,一個是行動、道德和信念的世界,而這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和理性的。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的唯心論者。世界是幻象的,只有意志是真實的;認為真實的東西,是那些內在於我們的讓我們擁有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東西。但他認為意志是非理性的,創造出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不是」我們的力量」,而是一種狂暴的力量。

黑格爾的觀點是科學、 道德行動和宗教的領域,都是精神朝向自我理解運動的方式 。宇宙有一個目的(精神)嗎?如果是那它是什麼?如果宇宙沒有目的(精神),人類的生活還有目標嗎?目的論——其世界觀認為,世界最終有一目的,而且世界是朝著那個目的發展的。但是很多人認為,宇宙自身並沒有一個目的,它只是「運動中的物質」,其存在並沒有任何特別的理由。

到了近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則認為哲學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區分「現象」與「實在』;也就是說事物「好像是什麼?」與它「究竟是什麼?」的區分,如果實在不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那麼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知道,究竟有沒有任何的實在呢?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麼呢?真理與錯誤的相互必要性、彼此都是同樣是必要的,而且是這樣的相互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人的見解越是把真理與錯誤的對立視為固定的,就越習慣於以為對某一現有的哲學體系的態度,不是「贊成」就必是「反對」。不同的哲學體系,雖然充滿著矛盾與對立,但這是「理解為真理的前進發展」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在不同體系中只看到矛盾與對立,沒有這一過程,我們是很難進展到真理。

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的「本體」

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維,問題出在哪裡?

怎麼向非哲學專業的同學,系統的介紹「什麼是哲學」?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哲學?
    2.哲學思考源於驚異古希臘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說過「:由於驚異,人們才開始哲學思(考「驚異」又譯「好奇心」)」①。驚異是從無知到知的「中間狀態」②。完全無知,不會起驚異之感,完全知道了,明白了,也無驚異之可言,只有在從無知到知的那一過渡狀態中,才產生了驚異。哲學究竟源於一種什麼樣的驚異呢?
  • 什麼東西才是真實的?——《大問題》思考
    首先來給大家提問一下以下20個什麼是最真實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所堅信的真實,都是其他人告訴我們的——比如宗教、科學、哲學。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科學家所說的,雖然我們沒有見過一個原子。我們都見過太陽系的圖形和圖表,但卻幾乎沒有看過太陽系存在的任何證據。如果我們沒有科學提供真實的本性,那麼我們會相信什麼呢?在以前,科學是被認為「虛妄的臆測」和「異端」,被認為是真實的是宗教。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南方學人|王坤專輯之一:反本質主義和本體論學理問題 ——西方文論學理研究之一
    「強制闡釋」現象的存在,固然與話語權的建構密切相關,但從學理上講,還是因為「本體闡釋」的理論建構沒有跟上;如果本質論研究未能取得正面突破,「本體闡釋」取代「強制闡釋」仍屬難以指望之事。本質論瓶頸是否得到突破,制約著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尤其關涉文論界話語權的歸屬。     本質論與反本質主義,學理上均源自西方。長期以來,本質論在文論研究中屬於第一要務:追求對「文學是什麼」的回答。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柏拉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即使在期間,見到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因為不知前面還有沒有更好的,所以就沒摘;但走到前面的時候,又發現,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已經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到。老師說:這就是「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我們今天也稱之為「精神戀愛」,是一種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建立在理性、道德、責任之上的,一種純潔愛情。
  • 西方頂尖哲學探討:哲學中的解釋學具體都講些什麼?
    什麼是解釋學?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意義、理解和解釋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方法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有關解釋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早在人類遠古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話、寓言意義的問題。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心靈哲學的二元論包括實體二元論和性質二元論。前者代表人物是笛卡爾,其後再無著名傳人;後者的創立者為斯賓諾莎,後繼傳承枝繁葉茂,起碼在心靈哲學領域,一直與一元論的物理主義分庭抗禮。她靠黑白的顯示器和黑白的書來研究顏色,也就是說,她從來沒有見過真實的顏色。不過,瑪麗了解一切關於顏色的物理事實,也能用語言完美地說明什麼是顏色。那麼,當她打開黑白房間的門,第一次看見真實的顏色時,比如:藍天白雲紅花綠草,她會不會全新獲知相應的感覺,也就是看到顏色的感受質?
  • 亨利·柏格森的直覺哲學
    這就是建立一種不同於傳統哲學的哲學,這種哲學要求擴大感覺知覺以把握實在,而不是寄希望於理智方法。這樣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或形上學,而這就是他所倡導的直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哲學以直覺為中心概念,以倡導直覺為基本特徵。有人把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僅僅理解為他在認識論上的一種觀點,這是不準確的。在柏格森那裡,直覺是一種認識能力,也是一種認識方法。
  • 作為思想的電影: 關於「電影與哲學」的論爭
    顯然,也有其他的問題,最突出的便是作者論(最初屬於「電影是藝術嗎」的討論)以及類型研究(源自文學理論與人類學)。與前面提及的電影哲學家不同,卡維爾、德勒茲和南希並不聚焦於美學,而尤為專注於電影為西方世界帶來的一種新本體論,即關於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以及什麼有生命、什麼沒有生命的分類學,由此為哲學提供了謎題與挑戰,而不僅將電影作為現實的圖解或是存在物的再現。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最後才達成了「三位一體」(three persons and one substance)共識,即用hypostasis表示上帝的位格,用ousia表示上帝的本體。如果不知道上帝的「所是」與希臘本體論之間的聯繫,就不能看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說的來歷和根據。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什麼才算是知識?」讀這本書,學習的不單是有關懷疑論的種種概念和論證,還有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個哲學問題,明白到哲學問題並不是一般的問題,有時候走了歧路,就是因為還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便去尋求答案。全書由始至終都有一層後設哲學的(metaphilosophical)意味,雖然未有明確表達成問題來討論,但已足以刺激讀者思考「哲學究竟是什麼?」、「哲學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 用程序設計中「類」的概念來理解本體論中的「存在」
    在哲學本體論研究中,主要研究對象是「存在」或「是」。由於「存在」的概念過於抽象,千百年來哲學家門都在苦苦追尋其本質,直到今天大家仍莫衷一是、爭論不休。關於「存在」的研究資料非常多,各種觀點不一而足,這裡就不再贅述。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cf.Friedman and Bird,pp.111-123)在弗裡德曼等人看來,通常被忽視的第二條發展路徑才是科學哲學發展中最有希望的,「巴士達爾對科學理論活動的建設性解釋,是很有洞見和啟發性的,它實際上指出了一條新進路:康德式的先驗綜合判斷概念可以超出其歐氏-牛頓主義語境得以明確總結。其實,這種對康德先驗性的概括,由此失去了它的不變性特徵,而保留了對經驗知識本質上的建構性功能」。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2)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對哲學其他問題的回答。存在、思想和語言的關係問題,實質上是上一個哲學問題的變種。在西方的哲學家看來,惟有本體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其他則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為此,西方的「本體論」也被稱之為「存在論」。
  • 楓哥電影進化論:《1917》電影本體實驗
    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在電影發明後的100多年發展過程中,電影本體有很多理論,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說,電影美學的特徵在於看見真正的東西。在一個真實的時間當中,能夠看到需要呈現的東西,攝影機通過鏡頭擺脫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的看法和偏見。只有這種客觀的鏡頭才能給世界以純真的面貌。
  • 約翰·洛克:研究哲學能讓我們明白許多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古代哲學的研究重點是存在,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本體論上;而近代哲學的主要對象變成了思維,從而使認識論成為了哲學的核心。古代哲學有許多內容與神學發生重合,二者的界限很模糊。
  • 蘇菲的世界(電影中的哲學第10講)
    介紹哲學的起源、西方哲學發展階段,初步感知本體論、認識論內涵。3、請你嘗試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哲學。4、本體論——哲學探討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引申】>探尋真相追根溯源即哲學中的本體論。本體論: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世界從何而來。本源: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是希臘文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譯,原義是開始,又譯為始基。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直到他18歲上高中時,才補上全部現代教育課程。高中畢業時,他的各科成績尤其是理科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所以,上大學時,他最初學的不是哲學,而是物理學。那麼,是什麼動因促使他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因此,哲學的第一部分就是宇宙觀,即把客觀世界作為整體來研究的學科,也叫世界觀,過去曾叫本體論。二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因而哲學的第二部分是歷史觀,也就是唯物史觀。由於這個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所以人類社會歷史觀也就是一般社會學。三是研究意識。因而哲學的第三部分就是意識論,或者叫精神論。由於意識的相對獨立和重要性,可以把意識論作為單獨一個部分加以論述。
  • 唯物史觀中的歷史認識論
    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應當有其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所謂歷史認識論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人們學習了歷史觀之後,運用它來認識歷史與現實。由於我們過去關於唯物史觀著作與教材的主要內容是講歷史本體論的,即主要講人類社會的結構、功能、本質及其運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等問題。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