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丨賴真榮:我的生活真不賴

2020-12-28 金臺資訊

我叫賴真榮,今年72歲,是匯川區董公寺街道五星社區洞埡組農民。我家有3口人,都是精準扶貧對象。

年輕時候,我曾外出務過工,每日挑擔賣貨,雖早出晚歸,卻收不抵支,常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2008年,村委會和街道辦事處多次到我家走訪,了解到我家情況,便按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給我家辦理了低保。也正是這份低保,幫助我們一家人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2014年,迎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我家3口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大病保險、就業扶貧等政策。

2017年,匯川區實施健身步道沿線黔北民居住房精品打造,我家又被列入精品點集中打造,並通過「三改三化」扶貧政策,我家的房子煥然一新。

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我感覺像做夢一樣,打心底裡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幫扶幹部用心用情的幫扶。

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我明白,想要過上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還是要靠自己,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

因此,儘管我患有慢性疾病,但我堅持在家種植蔬菜、養殖家禽來貼補家用。同時,妻子在家附近做臨工,兒子在外地有工作,全家每月都有不錯的收入,吃穿不愁,生活過得真不賴。

從一貧如洗到摘掉貧困帽,黨和政府幫助了我太多太多。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這麼多年來,黨和政府給予我家的遠不止「滴水之恩」,2017年8月,我將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3000元錢捐獻給了匯川區紅十字會,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以實際行動感謝黨和國家的恩情。

今後,我也會更加努力生活,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講述人:賴真榮 整理:周克英)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2020-11-26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故事丨陳光榮「花樣種養」脫貧記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房前有花,屋後有樹,地裡有瓜果蔬菜……這樣的「田園生活」令無數人在恩陽區茶壩鎮新寺梁村,67歲的陳光榮就過上了這樣的「詩意田園生活」。看到他現在精力充沛的樣子,老伴鍾銀華感慨曾經的不容易。2014年以前,陳光榮和老伴一直在西安務工,每年能掙6萬多元。經過8年省吃儉用,他們存了不少錢,打算回家修新房,但這一切隨著兒子患肺癌化為泡影。2013年底,即使家裡的錢全部用於治療,年僅23歲的兒子還是去世了。這一年,老兩口在悲痛欲絕中度過,青絲變白髮,身體也每況愈下,家裡一窮二白還欠了6萬元的債。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斌:脫貧勇擔當,退伍不退色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我叫王斌,2017年12月,我被選派到五峰街道紅光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此之前,我曾投身軍營,並且擔任過三個村黨支部書記。在軍旅生涯中,我敢於拼搏奉獻,在脫貧攻堅的一線戰場上,我也要做優秀士兵。王斌檢查樹枝生長情況我所在的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辦紅光村,距紫雲縣城12公裡,是五峰街道辦事處唯一的深度貧困村。曾經,紅光村基礎設施薄弱,村民飲水難問題突出,道路交通落後,土地資源匱乏。同時,貧困戶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走訪王德付家幾年來與幾任幫扶責任人的相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脫貧路上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不是上天賜予你的,也不是靠別人施捨得來的,而是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辛勤勞作,靠雙手去創造得來的。幾年來我嘗盡世間百味、體會了人間百態,才換來了如今的美好生活,這份經歷分外珍貴,這份果實分外香甜。幸福是拼出來的。2016年,幫扶責任人幫我申請了5萬元「特惠貸」,以此為本錢,結合我掌握的房屋裝修技能,通過我和幫扶責任人的共同努力,不斷承接房屋裝修,錢包漸漸鼓了起來,生活基本實現小康,成功撕掉了貧困的標籤,擺脫了貧困,摘掉了壓在頭頂的「貧困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浩: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羅妹...
    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晴隆縣融媒體中心 楊浩2018年3月,晴隆縣蓮城街道坡榮村四組的黃修明家成為了我的包保貧困戶。第一次走訪黃修明家,映入眼帘的是二幢兩層樓的大平房。接罷電話,我心裡感嘆不已,如此吃苦耐勞的年輕人,那能不脫貧、不邁步小康路呢?須知,煤礦工人的工作強度、髒累程度遠超許多行業,一個剛三十出頭的年輕人願意去煤礦工作,在同齡人中怕是不多見的!第二天,我打電話給環保局楊局長、雞場鎮柏鎮長,請他們代為幫忙,完成黃勇到煤礦打工的心願。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自那以後,得到各級各部門及幫扶幹部的幫助,我家的生活逐年得到改善。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瑤山之行,我不後悔!丨荔波縣瑤山鄉菇類村脫貧...
    好不容易做通了他的工作,他愛人一關卻是難上加難。謝金凡的愛人蘭恩妹是和我年紀相仿的瑤族婦女,口才那是相當的好。 我記得我和瑤山鄉原書記莫如鐵、姚嘉廷、謝友明同志一同去作動員時,經過一番的思想動員,動員無果,我們只好回去。走投無路之時,我找到了謝金凡兒子謝悄劍的班主任老師,從孩子這一關做最後的突破。
  •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原標題: 今天(12日)央視新聞《我和我的村莊》特別直播報導,來到了安徽省利辛縣朱集村,以駐村第一書記的主題演講為切入口,聚焦村莊脫貧前後的巨大變化。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如今,李小鳳一家搬到了景寧小區,並且開始創業,通過雙手實現增收脫貧,圖為:李小鳳在門店經營生意2018年前,我與丈夫在福建打工,帶著兩個孩子,由於孩子正值讀書年紀,我們不得不留下一個在家裡照看家庭,收入算不上多。平時,我們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僅僅只夠孩子上學。2018年,小兒子小學畢業,需要回到老家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關懷給我了生活的信心丨鎮遠縣陽鎮沿河村...
    幫扶幹部到張詞華家慰問2018年10月的一天,村黨支部書記龍居員帶著一行人向我家走來,當時,我已對生活失去了期待。為了禮貌,我起身相迎,交談後我才得知他們是我們村的駐村工作隊。「您平時主要生活收入是靠什麼呀?」他們詳細地問了我家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情況,他們面容親切,語氣真誠,我對他們的問題都一一作了回答。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熊文達:路在手下,好生活在路上
    【我的脫貧故事】熊文達:路在手下,好生活在路上 發布時間:2020-12-10 09:44:29      來源:畢節日報   我叫熊文達,苗族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脫貧故事」馬永富: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馬永富,家住黔西縣水西街道黎明社區石雷一組。家裡有4口人,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當時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都是靠務農種玉米和養牛為主,家裡兩個娃娃都在讀書,長女馬興月在讀大專,每年要一萬多元的書學費和生活費。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全村脫貧,我成了「不孝之子」丨湄潭縣馬山鎮...
    我叫付華,是湄潭縣馬山鎮白巖村支部書記。脫貧攻堅工作期間,「關愛獨居老人,打擊不孝子女」是攻堅的重中之重。可是我卻成了在扶貧幹部隊伍中一直深藏著的一位正宗「不孝子」。白巖村是湄潭縣級貧困村之一,全村所轄七個組,總人口3116人。
  • 不忘初心 傾心幫扶——我的脫貧攻堅故事
    正出門幹活的李廷華路上遇見我,就熱情的迎了上來。自脫貧攻堅「掛包幫」工作開展以來,我於2015年9月23日開始先後與後箐鄉忙弄村共田村民小組魯文忠、忙亞村村民小村組李廷華結為了「對子」,成了「親戚」。從此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2戶的大小事情在我心裡明鏡似的清清楚楚。不知不覺過了5年多,他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變化,逐步走向小康幸福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