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身在看臉的社會,而他們偏偏靠聲音。」手遊《戀與製作人》很絕的一著,是請了四位中國頂級CV(Character Voice,配音演員)為遊戲中的美男配音,他們個個有來頭。
為白起配音的阿傑紅得早,配過《甄嬛傳》的溫太醫、電視劇版《古劍奇譚》的百裡屠蘇以及無數次的「鍾漢良」,還有玩家再熟悉不過的《全職高手》裡的葉修。替許墨配音的夏磊,配過《射鵰英雄傳》的歐陽克,《秦時明月》裡的顏路、扶蘇、龍且、墨鴉。配霸道總裁李澤言的吳磊起點高,專職配譯製片,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裡裘德·洛演的華生,尤其是為哈利·波特從小配到了大。配小鮮肉周棋洛的是近期很火的邊江,配過《笑傲江湖》的令狐衝(霍建華)、《何以笙簫默》的何以琛(鍾漢良)、《太子妃升職記》的齊晟(盛一倫)、《老九門》的張啟山(陳偉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夜華(趙又廷)、《楚喬傳》的宇文玥(林更新)……怎麼樣,是不是感覺金口一開,全中國一多半的流量男神都抱在一起排山倒海般撲面而來了?
大約從清流綜藝《見字如面》《朗讀者》開始,有文化的「聲音」越來越得到重視,受到大眾歡迎。王耀慶在《見字如面》節目裡一人朗讀十二個人的信,他說:「一般人去觀賞影視劇的時候,他們會以為是看到的影像決定了自己的感受,實際不是,是聲音先行。」相比之下,聲音比臉蛋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更容易打動人。
湖南衛視2018年力推綜藝《聲臨其境》,宣傳「有一種好聲音,能讓耳朵懷孕;有一種老戲骨,能用聲音表演」,請明星與職業配音演員同臺競技配音。雖然有以咖位論勝負的嫌疑,但的確有相對小眾的配音演員由此脫穎而出,被誇「一開口就是角色本身,讓人驚豔」,「抓住了原版演員的精髓,舉重若輕」。配音競技引起許多爭議,在《成長的煩惱》裡為爸爸傑生·西弗配音的周野芒就對此不屑:「這種節目純粹從商業出發,與真正的文藝距離太遠。」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強勢的媒體平臺,新時代的配音業從幕後轉到幕前,獲得了喝彩,也對普通觀眾進行了相關配音知識的普及。
中國電影的配音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早期電影是無聲片,阮玲玉、楊耐梅等雖紅極一時,但不在銀幕裡發聲。據說1926年楊耐梅到北京登臺唱粵劇,票價貴過了梅蘭芳,就是因為難得開口獻聲,影迷懷有巨大的好奇。1931年《歌女紅牡丹》是我國最早攝製的有聲片,但是蠟盤配音的(即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舒繡文初到上海闖蕩時,落腳天一影片公司,就曾在此配音,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配音演員。
隨著錄音技術發展,普羅大眾看電影逐漸離不開後期配音了。這其中,配音演員最能大顯身手的,是來自國外、語言不通的譯製片。
譯製片配音在20世紀後半期是相當風光的。中國有「四大譯製片廠」,各有各的歷史傳統。一般來說,浪漫的愛情片,劃給洋氣的上海電影譯製廠;敘事宏大的戰爭電影,交給穿軍裝的八一電影製片廠;蘇聯、日本電影,以及後來的韓國電影,交給長春電影製片廠;而現在的北京電影譯製廠,曾經譯製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
外國影視劇難的是如何轉化成中文,並且符合我們的文化語境。其中最費力的是喜劇,笑料往往與本國語言緊密相關,照字面意思直譯會有文化隔閡。蘇聯有部喜劇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女局長和男下屬鬥嘴,配的臺詞相當精彩:
「您說我鐵石心腸!」「哪兒的話……豆腐心腸!」
「說我冷若冰霜!」「不!您熱情奔放!」
「說我沒心肝!」「您肝膽俱全!」
「說我乾巴巴的!」「不!你溼乎乎的!……請原諒。」
這段你來我往電光火石,激情四射又不乏幽默的臺詞,一看就知道已經徹底被本土化改造過了,消化了國別語言障礙。為女局長配音的馮憲珍是著名話劇演員,拿過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配音領域也赫赫有名,配過《指環王》《大長今》《神探狄仁傑》等,但最經典的還是這部《辦公室的故事》。甚至數十年後,馮憲珍還與韓童生一起登臺演出話劇版《辦公室的故事》。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但是,喜劇的譯製也有許多失敗的槽點,地氣接得太過就會尷尬得像網絡流行語大雜燴。
關於配音,向來有幾個莫衷一是的問題。例如,配音演員的選擇應該接近原版演員的聲音特質嗎?
聲音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會造成「先入為主」。在上海電視劇頻道播出的日劇《古畑任三郎》,田村正和飾演的古畑由劉彬配音。劉彬聲音漂亮、瀟灑,只不過與田村正和的聲音差得很遠,以至於後來很多人聽了日本原版聲音後深感幻滅。田村正和的嗓音沙啞蒼老,帶點懶洋洋和小雞賊,並不像劉彬的聲音那樣圓潤飽滿、富有力量。還有山口百惠,我們的配音總是清脆悅耳的少女音,而她本人的嗓音低沉粗啞,十分成熟。有人先看了配音版《大長今》,再聽韓語原聲,甚至會遺憾到覺得李英愛都沒那麼好看了。
可以這麼說,我們以前的配音演員聲線都偏華麗,再加上富有感情、抑揚頓挫的表達,結果常常比原版的聲音更好聽,更具戲劇性,容易慣壞觀眾的耳朵。
配音演員的聲音應該有明顯的辨識度,還是儘量模糊自身的存在感?這也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
好比演員分為「偶像明星」與「性格演員」,前者在戲裡戲外不斷強化的是一個固定人設,後者則是利用演技塑造各種各樣的角色。前者戲路窄,後者戲路寬。
有的配音演員秉承一個原則,永遠藏在演員後面,根據不同人物調整聲音,而且儘量靠攏演員本身,有的配音演員則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配音演員如果聲音太突出,一開口就立即被認出,會影響觀眾對角色的理解。例如童自榮是華麗、敏感、脆弱的王子聲。譯製片《佐羅》和《黑鬱金香》在國內風靡一時,人們一聽到童自榮的聲音,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出阿蘭·德隆英俊的臉龐。童自榮收到的觀眾來信乃至情書論麻袋計,一點也不比電影明星們少。可是,童自榮適合配的角色有較大局限性,而且由於辨識度太高,會讓觀眾出戲,甚至笑場。
相比之下,曾被譽為「上譯廠當家花旦」的李梓就很勇於突破,同喬榛配《葉塞尼亞》,和邱嶽峰配《簡愛》,音色很美也有厚度。為了塑造更多角色,她刻意變化聲音,可以配貴婦,也可以配少女,可以配兇婆子,也可以配知識女性,年近五十還渾然天成地為德國電影《英俊少年》裡的13歲少年配音,絲毫不露痕跡。
在20世紀,全國人民都在通過配音演員的聲音表演想像另一個國度,人們似乎「聽」外國電影就感到了滿足。配音演員經常出現在聯歡會上朗誦或者表演經典片段,這些片段被影迷反覆模仿。他們是明星,也是橋梁。他們一開口就是異域風情,就是深沉似海,就是羅曼蒂克。他們的臺詞是當時的流行語,他們是那個年代的「中國好聲音」。
那時外國演員來中國內地做友好交流,會與給他們配音的演員見面、合影,表示感謝,傳為美談。比如丁建華的專訪報導裡,寫到日本女星倍賞千惠子在聽了影片配音後誇讚:「聽你說話的感覺,讓我想起了自己拍這場戲的感覺。我好像在說中國話。」著名配音演員畢克連續在電影《追捕》《遠山的呼喚》《海峽》《兆治的酒館》《幸福的黃手絹》中為男主演高倉健配音,在中國影迷心目中畢克的聲音和高倉健的臉是可以劃等號的。1986年高倉健來訪問,專程拜訪畢克,非常認可他的配音。
今天,中國的電視頻道裡播放的幾乎都是國產劇,比較單一。可是20世紀80-90年代,觀眾可以看到五花八門、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電視劇,不局限於美國、日本,還有德國劇、墨西哥劇、巴西劇、委內瑞拉劇、澳大利亞劇……叫人大開眼界。毫無疑問,這些劇都是配音後播出的。從中央到地方臺都在引進「海外影視」,電視臺會特意邀請配音演員舉辦別致的聯歡晚會,現場播放原版片段,再當場配音,向大眾普及了許多配音的常識與技巧。
1985年第三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史無前例地為配音演員設立獎項,最佳男配音演員為簡肇強,最佳女配音演員為姚錫娟,他們分別為日劇《血疑》中的大島茂和幸子配音。時勢造英雄,這樣的榮譽,也就出現在海外譯製劇火紅的年代。
步入新世紀後,配音版譯製片就陷入了低谷,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這倒不是因為配音演員的功力大不如前,人才匱乏,而是觀眾變了。隨著民眾觀影水平,同時外語水平的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純粹「原聲派」。他們反對給外國影視劇進行後期配音製作,認為那樣就破壞了真實感。而且,原版資源越來越容易獲得,大多數人都習慣看保留原聲的字幕版,配音版譯製片的市場節節敗退。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經典,2017年新版明星陣容豪華,被引進中國時也不敢怠慢,特意請王千源為強尼·戴普配音、俞飛鴻為米歇爾·菲佛配音。相比同組的資深專業配音,這兩位明星的功力相形見絀。前輩老師曹雷安慰大家:這是兩個明星第一次配音,技巧不足,並且整個翻譯、配音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十分倉促。
一個星期,的確很短,但眼下譯製配音一部電影,基本都只給這點時間,要急著上映,爭取全球同步上映。遺憾的是,就算加班加點,請明星配音助陣,大多數影迷也並不會選擇配音版,他們更願意看字幕版。
有人認為,是當年中國觀眾的觀影水平落後,所以才需要配音版。其實放眼全球,許多發達國家也有配音。就算是文化多元的美國,同樣會提供外國電影的英語配音版。中國香港的一些喜劇武打電影,在海外會被配上英語。成龍主演的一些電影,英文版配音都由他親自完成,倒是粵語版和普通話版由別人配音。
德國的配音勢力非常強大,影院上映的外國片九成都是說德語的配音版。像007系列電影中的「邦德」丹尼爾·克雷格,有一個固定的德語配音演員。在歐美紅成現象級的《五十度灰》,也是配音成德語之後再放映的。至於德國電視臺裡播的美劇、英劇,諸如《越獄》《唐頓莊園》等也是德語配音。德國配音界也有本土化和對口型的問題,甚至為此對原版進行剪輯。
此外,並不是所有國家都習慣配音時對準口型、聲情並茂。在越南等國家,播放外國影視劇時,流行的是畫外音,就像是毫無感情的旁白,乾巴巴地念翻譯成本國語言的臺詞。中國人聽到會非常不習慣。
那麼,中國產的影視劇需要配音嗎?過去都是拍完後全部配音的。拍攝時有同期收音、非同期收音之別,國產影視劇往往是後者。
央視版《紅樓夢》《西遊記》都採用全劇配音。六小齡童從頭到尾演了孫悟空,給他配音的卻不只一人,鼎鼎大名的是李揚,而開頭幾集竟然還是張涵予給配的音。
張莉演的薛寶釵堪稱史上最美,「面如銀盤,眼若流珠」。可看過當年拍攝花絮錄像的人表示,張莉本人的聲音太叫人意外了,如果不靠專業配音,這個「薛寶釵」不會如此成功。
當時拍戲,從契合角色出發,找來的演員更注重形象而非聲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文化素養未必高。試想一個演員如果張口白字連篇、磕磕巴巴,那就會尷尬得讓人掉一地雞皮疙瘩,必須得找人配音。
聽慣了配音版的大陸電視劇,再看臺灣電視劇就會有些不習慣。因為臺灣很早就採用同期現場收音,用的是演員自己的聲音,甚至有時候背景聲音嘈雜也不管。像劉雪華這樣粗粗的煙嗓,照樣演瓊瑤劇楚楚可人的女主角而不用另外請小細嗓子配音。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現了來自香港的演員。大家能想像《新白娘子傳奇》不用配音嗎?演白娘子的趙雅芝和演許仙的葉童,都是地道的香港人,粵音濃重,能聽得人分分鐘出戲。《煙鎖重樓》裡劉雪華、歐陽龍是用演員自己的聲音,而男一號鍾鎮濤就得另外配音。當然,同理,臺灣演員到香港拍電視劇,比如馬景濤為香港亞視拍《再見豔陽天》《愛在有情天》,粵語臺詞也都是配音的,和他一起加盟港劇的內地演員馬蘇同樣也用了配音。香港演員陳偉霆在內地拍了那麼多戲,也都得請人配音。
電視劇相比電影更有本土化的需求,要營造讓最廣大收視群體入戲的氛圍,就得在聲音上進行統一。
同期聲拍攝的電視劇,演員有沒有用心演,根本糊弄不過去。而採用後期配音,就會讓一些不敬業的明星趁機鑽空子偷懶,比如「數字小姐」——拍戲時不背臺詞只念數字。劉濤爆料拍古裝劇時遇到過:「有一個八幾年的女孩演我媽媽。對戲過程中,她真的在旁邊只念『1234567』,我內心真是有一點覺得……太恐怖了!」
所以,國產劇配音界的「大大們」經常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數字小姐」「數字先生」?答案是:真的有。
儘管製作方為了效率,多半會去找成熟的專業配音演員來給角色配音。但對作品負責上心的演員,也會堅持演完劇後自己配音。胡歌曾表示:「配音是賦予這個角色第二次生命,我自己的角色都是自己配音。」而孫儷,就在人們認為她會一直用「御用配音」季冠霖時,她卻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堅持自己配音,演對手戲的何潤東儘管有口音也用了自己的聲音。導演丁黑認為,演員的語速、音調是配不出來的。
在《聲臨其境》裡配「海綿寶寶」哭戲而實力圈粉的韓雪,稱聲音是表演的一部分:「好多橋段,配音演員可能並不知道你當時的設計,哪怕只是一個輕聲,一個小的哭腔,但配音演員有那麼多的臺詞要配,他未必能夠給到那個小點。」
有些著名導演很排斥非演員本人的聲音。李安導演的幾部華語電影,都堅持不給演員另外找人配音。有人認為這是美中不足,儘管梁朝偉、王力宏等接受了較長時間的普通話訓練,但聽起來仍舊別彆扭扭,達不到字正腔圓。《臥虎藏龍》中的周潤發、楊紫瓊說的普通話都很勉強,感覺違和。
但也有人認為,不配音才是世界潮流,反正在國外評獎,評委看的是翻譯字幕,區分不出普通話標準與否,更重本身演繹時聲音有否包含真情實感。更何況華人也有多種多樣的口音,那才顯得真實。李安本人認為配音會讓演員的表現減分,比如楊紫瓊的哭戲,聲音若是後期旁人加上去的,就不是完整的演繹,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類似的問題還發生在方言電影裡。看《決戰剎馬鎮》的人抱怨林志玲的「河北話」:「全片都在小娘子中不中洋不洋土不土臺不臺的河北話裡出鏡入鏡。額滴神,那粗嗲混搭的娃娃音……」「林姐姐一張口,我就穿越了。既然是方言,那幹嗎不配音,如此不倫不類完全出戲。」
程耳導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是出上海灘傳奇,演員們幾乎個個普通話標準,可偏偏電影要求他們講上海話方言。從葛優、章子怡到淺野忠信,雖然勤學苦練,仍舊無法過關,後來還是用了配音,配音導演是曾給鈴木保奈美配音的金琳。
倒是侯孝賢拍電影《海上花》時,沒有找人為李嘉欣、梁朝偉、劉嘉玲配音,只有日本演員羽田美智子破例用了配音,找的是既懂廣東話又懂上海話的陳寶蓮,三小時配完。
二次元的動漫、遊戲毫無疑問需要配音,這可是將來大有可為的領域,也最受年輕人的歡迎。
形容一個人聲音好,有個形象的說法,叫「有磁性」。動人的聲音和靚麗的臉蛋一樣有魅力。並且,聲音的留存,比容貌更長久。
在二次元文化大國日本,聲優早已偶像化,人氣有高有低,有些擁有萬千粉絲。網上有「釘宮病」的視頻剪輯,這是日本聲優釘宮理惠的粉絲髮明的。釘宮理惠配音的角色多為傲嬌少女,口頭禪「煩死了」「變態!」,她配音的代表作《灼眼的夏娜》的夏娜、《零之使魔》的露易絲、《旋風管家》的三千院凪、《龍與虎》的逢坂大河,被粉絲稱作「釘宮四萌」「釘宮四連星」。
《名偵探柯南》裡有「當紅歌星綁架事件」,動漫形象正是源自為江戶川柯南配音的聲優高山南,她在大半的配音生涯裡一直堅守著這個角色。有意思的是,高山南因聲音結緣,還曾甜甜蜜蜜地嫁給了「柯南之父」、漫畫原著作者青山剛昌。可惜兩人做夫妻的時間遠不如柯南當小學生的時間長久,才五年就離婚了。當選過「最知名少年音」第一名的高山南,除了配男生外,代表作還有《魔女宅急便》的女巫琪琪、《亂馬1/2》的天道靡。
中國的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是萬氏兄弟在1935年製作的《駱駝獻舞》。以前國產動畫片裡的人物,都會安排專業的配音,譯製片廠的配音演員也扛起了二次元的活兒。《大鬧天宮》裡仙女懶懶地哼一句:「什麼『齊天大聖』?一個管桃園的猴頭,妄想去瑤池赴宴,真是做夢。」《天書奇譚》裡媚眼如絲的狐狸精,聲音柔若無骨地拋出一句:「哎,該收場了。」這就是小孩子們可以領略到的風情與性感。
胡歌說自己第一次配音只有一個字「啊」,配的是動畫片《寶蓮燈》裡的沉香,為此還掙到了50元錢。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出品的《寶蓮燈》是中國第一部先期錄音、再繪製畫面的動畫長片,也是新時期以來中國第一部全明星豪華陣容配音的動畫片。為《寶蓮燈》配音的有寧靜、徐帆、姜文、梁天、朱時茂等當時影視圈風雲大腕。尤以陳佩斯配的鬥戰勝佛最出彩,那句「不把他打得滿臉桃花開,他就不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很是火了一把。
請影視明星來為動畫片配音,這符合世界商業片的潮流。好萊塢的《功夫熊貓》隆重地請來成龍、安吉麗娜·朱莉等巨星配音,《守護者聯盟》裡給復活節兔子配音的是休·傑克曼,反派夜魔的聲音來自裘德·洛。
日本宮崎駿的動畫片也偏好請影視明星配音,例如《哈爾的移動城堡》請木村拓哉配音,《懸崖上的金魚姬》請山口智子和天海祐希配音,老爺子很不客氣地表示:「專業配音演員的演技過於成熟,令人厭倦。」吉卜力的宣傳部長回答得更理性些,認為工作室作品的節奏接近真人電影,時間感與現實相近,職業聲優的聲音會有不協調感。
如今,中國進院線的動畫大片配音主力漸漸不再是專業配音演員,而是各種流量明星,誰紅就請誰來配音。以「小黃人」賣萌的《神偷奶爸2》請了「森碟」田雨橙。楊威的兒子楊陽洋紅了之後,接連獻聲《馬達加斯加的企鵝》《喜羊羊與灰太狼7》。片方看中的其實不是聲音,而是名氣能拉動的票房利益。
《大魚海棠》倒是沒找大牌明星配音,也沒有全依賴專業配音演員,結合了一下,請來季冠霖、蘇尚卿等CV,以及許魏洲、金士傑等影視演員配音。
以前,相對於露臉的演員而言,配音演員不僅是幕後英雄,有時候甚至是無名英雄,而現在配音演員紛紛成立工作室,逐步明星化。
過去,人們一提及配音就是輝煌的譯製片歲月,但隨著觀影渠道、習慣的改變,那個時代已漸謝幕。年輕一代的配音工作不局限於外國影視劇,國劇、動畫、遊戲、有聲讀物、音頻節目……聲音的表演領域可以很廣,可以肯定的是,「好聲音」一定不會被埋沒。
本文發表於《萌芽》2018年6月刊。萌芽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萌芽雜誌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萌芽》2020年4月刊
點擊購買⬆️
《萌芽》2020年5月刊《萌芽》2020年1季度合輯
點擊購買⬆️
《萌芽》2020年全年刊物
點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