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一
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導演大師班」電影講座上,侯孝賢回顧自己的「電影之路」重點提到了兩個方面:作為導演能夠拍出精品,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劇寫作的水平和深度。二,拍攝水平的高低實際上就是確認其人文素養的多寡。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二
這和一些頂尖的腦力勞動者所經常遇到的問題類同,當解難題或者是著論文的時候,總感覺有一種意思沒能夠解析透,而要想突破這個瓶頸就必須在自身的其他方面下功夫,比如惡補各種各樣的知識,或者甚至是著力去提高自身人格的修養;而這時候的侯孝賢雖然已經有了十多年的電影經驗,對於一般性電影的表達方式可以做到駕輕就熟了,但是在挑戰一些複雜的人性時,對於其中各色人物深層次的思想維度的探索,總感覺到未能力透紙背或者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六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劉家昌等為首的臺灣的一批新銳導演,發起並推動了了一場「臺灣新電影的運動」,其本質實際上就是為了推翻當時臺灣電影界的種種世俗、荒誕、平庸的窠臼,創造一種源自於真實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
另外,三個頭牌的妓女各自相對獨立的故事同時鋪開來,有效地縮短了劇本的篇幅,她們之間的故事既是各自獨立,又有所關聯。該片既談風月,又說世態,從風月中道出世態的炎涼、人情的淡薄。片中涉及了人物、社會的多個層次、多個角落,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豐富的喻義潛力。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二
《最好的時光》中三段不同時代的故事,侯孝賢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第一段故事中有侯孝賢和他身邊朋友的影子,第二段則取自某位政壇人物祖父的軼事,第三段就是臺灣藝人譚艾珍女兒歐陽靖的真實故事 。影片幕後的製作仍是他的老班底,朱天文、黃文英、李屏賓等等。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四
有趣的是,《光陰的故事》的導演柯一正在片中首次亮相併擔任男主角,看上去一本正經的他在此角色中有非常不俗的表演,從他身上可以透視出臺灣男權的沒落;傳統的一家之主因為經濟問題而不得不放棄男尊女卑的權利……此片曾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年度十大華語片」、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獎」(陳秋燕)、「最佳改編劇本獎」(侯孝賢、廖輝英)。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九
這部《好男好女》的影片和之前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類似,因此被人們合稱為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他的電影就像是一系列的臺灣歷史進程,《好男好女》取材於真人蔣碧玉的個人傳記,侯孝賢以旁觀者的創作態度介入到了這些樸素的寫實影像中,用他慣用的鏡頭語言讓人了解那段幾乎被臺灣民眾遺忘了的「二·二八」歷史事件。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五
實際上《童年往事》就是一部侯孝賢自傳性質的片子;阿孝(遊安順飾)出生於廣東梅縣,幼年隨家人遷居到臺灣。他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剛到臺灣沒幾年的父母,不時告知子女們大陸那邊的種種往事。而祖母(唐如韞飾)則不斷要阿孝陪她走回大陸老家……在阿孝小學畢業那年,他的父親(田豐飾)去世了。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三(完)
這部侯孝賢耗費了巨資的大片,最終除了給他帶來了無數的電影獎項之外,也在上映之後給他帶來了好評如潮。臺灣記者評論到;侯孝賢式武俠電影走的是他一貫保持的文化底蘊的路線,情節平緩而又徐徐鋪開,風格比較近似日本的武士電影……這也是侯導拍過的景色最美的電影,整體技術的環節做得很到位。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你懂或不懂,聶隱娘就在那裡——這似乎是本屆坎城電影節上侯孝賢答記者問的核心表達。侯孝賢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提到,1985年拍完《童年往事》之後,11月他便隨《冬冬的假期》參加法國南特影展。當時貝沙洛影展主席馬可·穆勒也在巴黎,跟他說有一部「小律」的電影一定要看。從那時起,侯孝賢才算第一次看到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所以,如果說侯孝賢的作品與小津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那麼1986年的《戀戀風塵》當是第一部。《戀戀風塵》
-
侯孝賢影片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徵
侯氏影片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徵:一、遠和慢的距離和節奏。在侯孝賢獨立執導的電影中,最具爭議性的就是長鏡頭的大量使用,支持者認為,具有大膽創造性的長鏡頭的運用,使電影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況味,含義更加厚實沉重,意韻深長;詬病者指出,侯孝賢電影裡過多的長鏡頭段落,有為長鏡頭而長鏡頭之嫌,誇大了電影視覺表達的重要性,形式主義的痕跡過於明顯。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七
有趣的是;我在網上無論如何都找不到該片可以去觀看,所以我自己也沒有辦法去觀賞這部影片,因此就無法了解更多的這部影片的背景及其它的一些……更無從下手去評論此片的精彩之處,只能夠將網上找到的一些評論曬上來; 朱天文說
-
倪震:侯孝賢電影的亞洲意義丨《當代電影》
他電影中的臺灣本土意識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聯、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糾葛、冷 靜省悟的敘事風格,都已被公認為亞洲電影文化的獨特創造。儘管20年來,亞洲電影情勢起伏變遷,後起之秀層出不窮,然而侯孝賢仍然從容自信地保持其個人特色,延伸著他的人文探索和歷史回顧。侯孝賢電影持之以恆的生命力,固然與其人文含量和內省體悟有關,但超越臺灣本土,具備亞洲文化的視野和內蘊,也是產生世界影響的原因之一。
-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
-
臺灣電影之夜:侯孝賢張作驥林正盛等相聚釜山
搜狐娛樂訊 2010年10月11日,釜山電影節期間,「臺灣電影之夜」隆重舉行。在釜山的諸位臺灣電影節相聚一堂,金馬影后楊貴媚身著韓服,為即將卸任的釜山電影節主席金東虎獻唱。而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作為金主席的好友,也特來捧場。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事實上,極度個人風格化的「作者電影」與臺灣本土的「寓言」式解讀,都存在於侯孝賢的作品中,「有著判若兩然的歷史語源與實踐內涵。」學者陳山則並不認同用西方理論套用中國電影的方法,他認為《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的偉大之處在於,「作為世界級導演的侯孝賢,藉助這一系列影片,構造出了一部完整的臺灣人精神史」。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第46屆(1993) 《戲夢人生》 獎項:評審團獎 如果《戲夢人生》算不上侯孝賢最好的作品,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足夠排進前三之列。對於侯孝賢本人來說,《戲夢》的意義是他保持本真之外的又一次不屈不撓的突破,本片無論從形式感的創新與圓融,到主題的宏大綿延,都是侯孝賢影片中名列前茅的。
-
侯孝賢:一個「野蠻人」與他的樸素電影
我們是鄉下人,是野蠻人,我只會拍樸素的電影。——侯孝賢有人說侯孝賢的電影是「熱情人的滄桑電影」,稱他是「詩意的野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們是鄉下人,是野蠻人,我只會拍樸素的電影。」作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詩意、野蠻、熱情、滄桑是他身上獨有的人格魅力。
-
不止電影:侯孝賢二三事
除了這樣的「妖女形象」,使她拿下金馬影后和柏林、坎城評委並長青不墜的,是另一類全然不同、荷爾蒙直線降低的角色:像霓虹燈一樣摩登迷幻的千禧「小姐」;精緻而憂鬱的晚清歌妓;孤獨又神秘的雙性戀搖滾歌手;燙著老式捲髮、兒女成群的軍眷太太……現在,在這個序列中又多了一個成員:比刀尖還鋒利、比良夜還黑沉的唐朝女殺手聶隱娘。當然,它們無一例外都出自侯孝賢之手。
-
侯孝賢電影書單,差不多從沈從文說起
NO1 《從文自傳》,沈從文著據《沈從文的後半生》的作者張新穎介紹——「侯孝賢1982年的時候拍了《風櫃來的人》,在這之前他已經拍了三部電影。但是楊德昌這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告訴他,拍電影要有一個自覺的觀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