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三

2020-08-22 呂嵇石譚

其實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的電影界有好幾種流派:主要是武俠片、社會奇情片、瓊瑤式文藝片及軍教片等等,內容一般都流於俗套,缺乏啟迪民智和與時俱進的意識。於是一批新銳導演,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劉家昌、小野等人開始了一場推動「臺灣新電影的運動」,企圖推翻舊電影的這種窠臼。繼楊德昌、柯一正 、陶德辰 、張毅導演的《光陰的故事》成功後,由侯孝賢主導,曾壯祥、萬仁參與的一部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也在稍後拍攝成功並推出。該片以臺灣社會開始轉型的20世紀60年代作為大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現當時小人物的辛酸……這也是侯孝賢在前面三部作品中通過傳承、摸索和借鑑,已經形成自己一定風格的第四部作品。這部作品雖然在出生之際就遇到了一系列的坎坷……但最終仍然得以完成並公開放映。《兒子的大玩偶》和《光陰的故事》這二部片子一出來,就在臺灣影壇掛起了一股清風……隨後被認為是正式確立了「臺灣新電影」一詞的存在,它們的寫實風格為往後的一系列新電影奠定了主題與方向。

但是,當初此片播出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社會上反應平平。實際上這是因為侯孝賢在拍攝此劇時,電影規格中的一些既定模式和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上的一種不契合!因為侯孝賢當初是「土法煉鋼」式的導演;他是從學徒、場記、副導演一路走上來的,接觸的都是一些務實的工作,這樣的他拍電影一開始靠的是所謂「天然」、「天生」的直覺和累積的職場經驗,在理論和宏觀的把握上顯然缺少底蘊,因此在這部片子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無措或不和諧顯然是因為這方面的欠缺。所以一般觀眾看了《風櫃來的人》這樣一部如此不同以往,缺乏套路而又新潮的紀實影片,腦海裡會一片茫然,覺得怎麼會這樣,故事如此平淡,而且也沒有結局,更主要的是它也缺乏了《小畢的故事》中大量穿插的精彩旁邊……因此影片在那個階段的大眾心裡顯然泛不起漣漪。

然而,當他遇見楊德昌、柯一正、曾壯祥、萬仁這批歸國新銳電影人,他們之中很多人都帶著國外學來的新鮮電影理論和先進的創作方法,侯孝賢就感覺「好像一個新的浪頭,猛地打到他的身上」。朱天文在《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紀錄》這本書裡對此有一種形象的解釋;「遇到楊德昌他們以後,侯導拍電影的狀態就開始在自覺和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據我的觀察,侯孝賢拍《風櫃來的人》時候,在根本不知道寫實主義的歷史背景、作者論、場面調度,長鏡頭等等理論之下——事實上,那時他還搞不清很多東西——竟也一做就做出了這部徹底用寫實文體拍攝寫實內容的電影。」說奇怪但也不奇怪,不通時一竅不通,通時百竅皆通,他像飛一樣,忽地闖進電影極高的境地裡,跟諸位大師們居然也對得上話,交遊起來了。吸納了新理論,又有侯孝賢對生命一以貫之的觀察,在自覺與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出來的片子,就是《風櫃來的人》。朱天文評價,它新鮮、敏銳、犀利,像一把「新發於硎的舊刀。

相關焦點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一
    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導演大師班」電影講座上,侯孝賢回顧自己的「電影之路」重點提到了兩個方面:作為導演能夠拍出精品,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劇寫作的水平和深度。二,拍攝水平的高低實際上就是確認其人文素養的多寡。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二
    這和一些頂尖的腦力勞動者所經常遇到的問題類同,當解難題或者是著論文的時候,總感覺有一種意思沒能夠解析透,而要想突破這個瓶頸就必須在自身的其他方面下功夫,比如惡補各種各樣的知識,或者甚至是著力去提高自身人格的修養;而這時候的侯孝賢雖然已經有了十多年的電影經驗,對於一般性電影的表達方式可以做到駕輕就熟了,但是在挑戰一些複雜的人性時,對於其中各色人物深層次的思想維度的探索,總感覺到未能力透紙背或者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六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劉家昌等為首的臺灣的一批新銳導演,發起並推動了了一場「臺灣新電影的運動」,其本質實際上就是為了推翻當時臺灣電影界的種種世俗、荒誕、平庸的窠臼,創造一種源自於真實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
    另外,三個頭牌的妓女各自相對獨立的故事同時鋪開來,有效地縮短了劇本的篇幅,她們之間的故事既是各自獨立,又有所關聯。該片既談風月,又說世態,從風月中道出世態的炎涼、人情的淡薄。片中涉及了人物、社會的多個層次、多個角落,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豐富的喻義潛力。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二
    《最好的時光》中三段不同時代的故事,侯孝賢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第一段故事中有侯孝賢和他身邊朋友的影子,第二段則取自某位政壇人物祖父的軼事,第三段就是臺灣藝人譚艾珍女兒歐陽靖的真實故事 。影片幕後的製作仍是他的老班底,朱天文、黃文英、李屏賓等等。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四
    有趣的是,《光陰的故事》的導演柯一正在片中首次亮相併擔任男主角,看上去一本正經的他在此角色中有非常不俗的表演,從他身上可以透視出臺灣男權的沒落;傳統的一家之主因為經濟問題而不得不放棄男尊女卑的權利……此片曾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年度十大華語片」、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配角獎」(陳秋燕)、「最佳改編劇本獎」(侯孝賢、廖輝英)。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九
    這部《好男好女》的影片和之前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類似,因此被人們合稱為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他的電影就像是一系列的臺灣歷史進程,《好男好女》取材於真人蔣碧玉的個人傳記,侯孝賢以旁觀者的創作態度介入到了這些樸素的寫實影像中,用他慣用的鏡頭語言讓人了解那段幾乎被臺灣民眾遺忘了的「二·二八」歷史事件。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五
    實際上《童年往事》就是一部侯孝賢自傳性質的片子;阿孝(遊安順飾)出生於廣東梅縣,幼年隨家人遷居到臺灣。他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剛到臺灣沒幾年的父母,不時告知子女們大陸那邊的種種往事。而祖母(唐如韞飾)則不斷要阿孝陪她走回大陸老家……在阿孝小學畢業那年,他的父親(田豐飾)去世了。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十三(完)
    這部侯孝賢耗費了巨資的大片,最終除了給他帶來了無數的電影獎項之外,也在上映之後給他帶來了好評如潮。臺灣記者評論到;侯孝賢式武俠電影走的是他一貫保持的文化底蘊的路線,情節平緩而又徐徐鋪開,風格比較近似日本的武士電影……這也是侯導拍過的景色最美的電影,整體技術的環節做得很到位。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你懂或不懂,聶隱娘就在那裡——這似乎是本屆坎城電影節上侯孝賢答記者問的核心表達。侯孝賢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提到,1985年拍完《童年往事》之後,11月他便隨《冬冬的假期》參加法國南特影展。當時貝沙洛影展主席馬可·穆勒也在巴黎,跟他說有一部「小律」的電影一定要看。從那時起,侯孝賢才算第一次看到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所以,如果說侯孝賢的作品與小津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那麼1986年的《戀戀風塵》當是第一部。《戀戀風塵》
  • 侯孝賢影片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徵
    侯氏影片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徵:一、遠和慢的距離和節奏。在侯孝賢獨立執導的電影中,最具爭議性的就是長鏡頭的大量使用,支持者認為,具有大膽創造性的長鏡頭的運用,使電影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況味,含義更加厚實沉重,意韻深長;詬病者指出,侯孝賢電影裡過多的長鏡頭段落,有為長鏡頭而長鏡頭之嫌,誇大了電影視覺表達的重要性,形式主義的痕跡過於明顯。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七
    有趣的是;我在網上無論如何都找不到該片可以去觀看,所以我自己也沒有辦法去觀賞這部影片,因此就無法了解更多的這部影片的背景及其它的一些……更無從下手去評論此片的精彩之處,只能夠將網上找到的一些評論曬上來; 朱天文說
  • 倪震:侯孝賢電影的亞洲意義丨《當代電影》
    他電影中的臺灣本土意識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關聯、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的糾葛、冷 靜省悟的敘事風格,都已被公認為亞洲電影文化的獨特創造。儘管20年來,亞洲電影情勢起伏變遷,後起之秀層出不窮,然而侯孝賢仍然從容自信地保持其個人特色,延伸著他的人文探索和歷史回顧。侯孝賢電影持之以恆的生命力,固然與其人文含量和內省體悟有關,但超越臺灣本土,具備亞洲文化的視野和內蘊,也是產生世界影響的原因之一。
  •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
  • 臺灣電影之夜:侯孝賢張作驥林正盛等相聚釜山
    搜狐娛樂訊 2010年10月11日,釜山電影節期間,「臺灣電影之夜」隆重舉行。在釜山的諸位臺灣電影節相聚一堂,金馬影后楊貴媚身著韓服,為即將卸任的釜山電影節主席金東虎獻唱。而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作為金主席的好友,也特來捧場。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事實上,極度個人風格化的「作者電影」與臺灣本土的「寓言」式解讀,都存在於侯孝賢的作品中,「有著判若兩然的歷史語源與實踐內涵。」學者陳山則並不認同用西方理論套用中國電影的方法,他認為《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的偉大之處在於,「作為世界級導演的侯孝賢,藉助這一系列影片,構造出了一部完整的臺灣人精神史」。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第46屆(1993) 《戲夢人生》  獎項:評審團獎  如果《戲夢人生》算不上侯孝賢最好的作品,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足夠排進前三之列。對於侯孝賢本人來說,《戲夢》的意義是他保持本真之外的又一次不屈不撓的突破,本片無論從形式感的創新與圓融,到主題的宏大綿延,都是侯孝賢影片中名列前茅的。
  • 侯孝賢:一個「野蠻人」與他的樸素電影
    我們是鄉下人,是野蠻人,我只會拍樸素的電影。——侯孝賢有人說侯孝賢的電影是「熱情人的滄桑電影」,稱他是「詩意的野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們是鄉下人,是野蠻人,我只會拍樸素的電影。」作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詩意、野蠻、熱情、滄桑是他身上獨有的人格魅力。
  • 不止電影:侯孝賢二三事
    除了這樣的「妖女形象」,使她拿下金馬影后和柏林、坎城評委並長青不墜的,是另一類全然不同、荷爾蒙直線降低的角色:像霓虹燈一樣摩登迷幻的千禧「小姐」;精緻而憂鬱的晚清歌妓;孤獨又神秘的雙性戀搖滾歌手;燙著老式捲髮、兒女成群的軍眷太太……現在,在這個序列中又多了一個成員:比刀尖還鋒利、比良夜還黑沉的唐朝女殺手聶隱娘。當然,它們無一例外都出自侯孝賢之手。
  • 侯孝賢電影書單,差不多從沈從文說起
    NO1 《從文自傳》,沈從文著據《沈從文的後半生》的作者張新穎介紹——「侯孝賢1982年的時候拍了《風櫃來的人》,在這之前他已經拍了三部電影。但是楊德昌這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告訴他,拍電影要有一個自覺的觀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