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印象最深的是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念叨的那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詞,這詞也因此而廣為流傳。
這首詞出現於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中,全文如下:
【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李莫愁將這詞演繹得淋漓盡致,也讓人唏噓不已。
她的感情很極端,故事也婉約悽惻,一生圍繞著一個「情」字,卻總過不了自己的那一關,她有對戀人的哀思,也有對情敵的嫉恨,連帶著也對其他「兩情相悅」者的嫉恨,但是,當她遇到郭襄那個小小嬰兒時,她的母愛之情又透漏出她的真性情一面,不論是愛與恨,她都表現得很徹底。
記得在某個雜誌上看到見君寫關於「情」的一些文字,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時常為情所系,為情所牽,到底情為何物?
情是燦爛的花朵,芳香四溢,浸人心脾,但若不精心培育,花兒就會枯萎。
情是跳蕩的火焰,瘋狂熾熱,令人心醉,但若不加制約,大火將吞噬一切。
情是晶瑩的露珠,美麗純淨,令人愛憐,但若沒有心靈甘露的不斷滋潤,大自然的陽光就會使之破碎。
情是蒙蒙的迷霧,籠罩萬物,神秘誘人,令人為之奮不顧身,但迷霧消散之後,才能擁有真實。
情是漂浮的白雲,純潔輕柔,嫋娜多姿,但其天性善變,對此只能不斷調適。
情是滾動的春雷,瀟灑激越,震顫心靈,但電閃雷鳴後,平靜才是天空的本色。
情是明麗的驕陽,圓滿的月亮,不要企望時時擁有,因為陰雨的天氣常會出現。
情是快樂的精靈,痛苦的使者,它使人嘗盡人間悲歡,採摘成熟之果。情是人體的維生素,不可缺乏,也不能過量,否則都將摧毀生命。」
世間之人往往為情所困,做出種種不可思議之事,瘋狂者有之,愚蠢者有之,聰明者有之,人生百態俱有,可見其魅力之一二。
人就是這樣,性情如此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本來如此,也就用不了感慨良多,然而當我們看到那麼多痴男怨女為情要死要活時還是忍不住搖頭嘆息,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身在局中而不知吧,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總是看到別人對此的種種情態,卻不知道其實自己也是這情態中的一員啊!
人啊,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遺憾,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孤獨,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惆悵,有「山天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堅定,也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無奈。
不管是怎樣的情景,我們總是迷入其中不能自拔,橋段千萬卻總是一句而概之。
自古以來,多少情愛故事輾轉纏綿,有多少悲劇輪番上演,可總是不明白,「情」到底是什麼?
有這麼多人前赴後繼地為其枉送卿卿性命,卻終是弄不明白它的真諦,其實,不是弄不明白,只是故意為之罷了,一入局中,也就顧不得那些前塵往事的教訓了。
情為何物?人心執念罷了。當你明白它的時候,其實,你已入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