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巴」字郡縣地名與達州淵源

2020-12-27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巴」字郡縣地名與達州淵源

達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摘 要

2020年7月10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明確:「支持達州建設四川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巴文化傳承創新和旅遊發展高地」,這是對達州建設全國巴文化高地的肯定和支持。本文在地方志文獻中開展「達州建置沿革中『巴』字郡縣地名考」,為把達州建設成為巴文化高地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

達州;巴字;地名

清嘉慶二十年(1815)《達縣誌》綏定府、達縣地輿全圖

達州新版志書「巴」字郡縣梳理

達州市新版志書共15部,其中市志1部,7個縣(市、區)志各2部。

《達州市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的《達州市志(1911—2003)》(2009年1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是本文的「綱」;《萬源縣誌》編纂委員會主編的《萬源縣誌(1911—1985)》(1996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本文重要輔助文獻之一。

(一)《達州市志(1911—2003)》「巴」字郡縣梳理

1.巴地、巴國、巴郡、巴西郡信息。

舊石器時期,達州境內即有人類活動。上古屬巴地,夏屬梁州域,商屬雍州域。《通考》載:「夏殷之間為蠻夷之國,謂巴、賨、彭、濮之人。」《華陽國志》載:「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太平寰宇記》載:「故賨國城在流江東北七十四裡,古賨國都也(今渠縣土溪鄉城壩村)。」西周屬雍州地,《華陽國志》又言:「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春秋戰國屬巴國地。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後,推行郡縣制,於公元前314年在故賨國地置宕渠縣,以地臨宕渠水得名,隸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宕渠縣境域相當於今達州市、巴中市和城口縣、墊江(今合川)、鄰水、廣安、蓬安、營山縣全境及旺蒼縣東境。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以下省「公元」及「年」),析宕渠縣東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通川區),隸巴郡;析宕渠縣北置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巴州鎮),隸巴郡。建安二十三年(218),開境內設郡之始,置宕渠郡(治賨城),領宕渠、宣漢、漢昌3縣,隸益州(治今成都市)。

三國蜀照烈帝彰武二年(222),省宕渠郡,所領3縣改隸益州巴西郡(治今南充市閬中縣保寧鎮)。後主延熙年間(238-257),復置宕渠郡(治賨城),領宕渠、宣漢、漢昌2縣,隸益州。「郡建九年省」,宕渠、宣漢縣、漢昌3縣改隸巴西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巴西郡改隸梁州(初治沔陽,後移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宕渠、宣漢、漢昌3縣隨隸梁州巴西郡。太康元年(280),省宣漢縣入宕渠縣。元康元年(296),復置宕渠郡和宣漢縣,郡領宕渠、宣漢、漢昌3縣。

成漢時期(304—347),宕渠郡領宕渠、宣漢、漢昌3縣,後因戰亂不休,郡不成治,半為僚居。

東晉安帝時期(397—418),宕渠郡領宕渠、宣漢、漢昌3縣。

2.巴渠郡、巴渠縣橫空出世。

南朝宋時期(420—479),宕渠縣地為南中僚人所據,宕渠縣仍置,隸梁州南宕渠郡(僑郡,治地不詳)。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南宕渠郡改隸益州,宕渠縣隨隸益州南宕渠郡。於宣漢縣地置巴渠郡,領七縣:宣漢(仍置,郡縣同治今通川區)、始興(治今達縣西南40裡)、東關(一說治今宣漢縣五寶鎮,一說治今萬源市固軍鄉)、巴渠(治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始安(治今宣漢縣西北鄉插旗村)、晉興(治地不詳)、下蒲(治今宣漢縣大城鄉大成寨),隸梁州。

南朝齊時期(479—502),實行「土斷」,南宕渠郡還隸梁州,宕渠縣隨隸梁州南宕渠郡;巴渠郡仍置,領屬未變。

3.萬州開巴郡、寧巴郡、巴中郡橫空出世。

南朝梁時期,開境內設州之始。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置萬州,州領6郡:

(1)開巴郡(與州同置),領石城縣(一說改始興縣置,一說改宣漢縣置;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

(2)寧巴郡(與州同置),領石鼓縣(改始安縣;郡、縣同治)。

(3)巴中郡(梁置),領新安(梁置,郡縣同治今開江縣沙壩場)、巴渠(治今宣漢縣下八廟)2縣。

其餘3郡是新安郡、萬榮郡、壽陽郡。

4.通州開巴郡(寧巴郡、巴中郡廢)。

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萬州為通州,州領3郡:開巴郡,領石城縣、新南縣(析石城縣地置,治地不詳);新寧郡;壽陽郡。

5.巴渠郡復活——石州巴渠郡。

恭帝二年(555),於益遷、下蒲2水間置石州,領巴渠郡,郡領東鄉(州、郡、縣同治今宣漢縣普光鎮)、下蒲2縣。

6.寧巴郡改遷州臨清郡。

恭帝二年(555),於石鼓縣地置遷州,領臨清郡(改南朝梁寧巴郡置),郡領石鼓(州、郡、縣同治)、臨清(新置:治今宣漢縣東南鄉)2縣。

7.巴渠郡改通州三巴郡。

北周天和四年(569),廢石州,改巴渠郡為三巴郡,隸通州,州領4郡:開巴郡,領石城縣(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三巴郡,領東鄉(郡、縣同治)、下蒲2縣。其餘2郡是新寧郡、臨清郡。

8.巴字郡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撤諸郡,以州領縣。

9.巴渠縣復置。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析石鼓縣地復置巴渠縣(治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隸屬通州。

五代前蜀通州領巴渠9縣。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州。達州領巴渠6縣;南宋達州仍領巴渠6縣。

10.巴渠縣被廢。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達州領通川(州治,省東鄉、巴渠、永睦、明通4縣入)、新寧2縣。

(二)《萬源縣誌(1911—1985)》發現「巴東縣」

《萬源縣誌(1911—1985)》「概述」載:「唐初屬南并州宣漢、東關縣,壁州白石、諾水縣和巴州始寧縣,貞觀元年(627)屬通州,天寶元年(742)屬通川郡宣漢縣、始寧郡通江縣、白石、巴東縣和清化郡始寧縣。」

(三)小結

從現有文獻資料看,達州曾屬「巴地、巴國、巴郡、巴西郡」管轄。在達州境內建置的「巴」字郡5個,「巴」字縣2個。

達州設置「巴字」郡縣一覽表

達州

郡縣名

數量(個)

「巴」字郡

巴渠郡

開巴郡、寧巴郡、巴中郡

三巴郡

5

「巴」字縣

巴渠縣、巴東縣

2

「巴」字郡縣地名簡考

(一)巴渠郡

1.梁州巴渠郡。

(1)建置時間:439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梁州

(4)被廢:536年

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於宣漢縣地置巴渠郡,領7縣:宣漢(仍置,郡縣同治今通川區)、始興(治今達縣西南40裡)、東關(一說治今宣漢縣五寶鎮,一說治今萬源市固軍鄉)、巴渠(治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始安(治今宣漢縣西北鄉插旗村)、晉興(治地不詳)、下蒲(治今宣漢縣大城鄉大成寨),隸梁州。

2.石州巴渠郡。

(1)建置時間:555年

(2)治地:今宣漢縣普光鎮

(3)隸屬:石州

(4)被廢:569年

「恭帝二年(555),於益遷、下蒲2水間置石州,領巴渠郡,郡領東鄉(州、郡、縣同治今宣漢縣普光鎮)、下蒲2縣。」

北周天和四年(569),廢石州,改巴渠郡為三巴郡,隸通州,州領4郡:開巴郡,領石城縣(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三巴郡,領東鄉(郡、縣同治)、下蒲2縣;其餘2郡是新寧郡、臨清郡。

巴渠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郡名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年)

被廢時間(年)

存在時間(年)

巴渠郡

梁州(治今漢中市)

宣漢縣(治今通川區)

439

536

98

巴渠郡

石州(治今宣漢縣普光鎮)

東鄉縣(治今宣漢縣普光鎮)

555

569

15

(二)開巴郡

1.萬州開巴郡。

(1)建置時間:536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萬州

(4)被廢:553年

2.通州開巴郡。

(1)建置時間:553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通州

(4)被廢:583年

開巴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郡名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年)

被廢(隸屬變更時間)(年)

存在時間

(年)

開巴郡

萬州

(治今通川區)

石城縣

(治今通川區)

536

553

18

開巴郡

通州

(治今通川區)

石城縣

(治今通川區)

553

583

31

(三)寧巴郡

1.萬州寧巴郡。

(1)建置時間:536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萬州

(4)被廢:553年

2.通州寧巴郡。

(1)建置時間:553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萬州

(4)被廢:555年

寧巴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郡名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

(年)

被廢(隸屬變更時間)(年)

存在時間(年)

寧巴郡

萬州

(治今通川區)

石鼓縣(治今宣漢縣東鄉鎮)

536

553

18

寧巴郡

通州

(治今通川區)

石城縣(治今宣漢縣東鄉鎮)

553

555

3

(四)巴中郡

1.萬州巴中郡。

(1)建置時間:536年

(2)治地: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3)隸屬:萬州

(4)被廢:553年

2.通州巴中郡。

(1)建置時間:576年

(2)治地: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3)隸屬:達州

(4)被廢:583年

巴中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郡名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年)

被廢時間(年)

存在時間(年)

巴中郡

萬州

(治今通川區)

新安縣(治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536

553

18

巴中郡

通州

(治今通川區)

新寧縣(治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576

583

8

3.通州三巴郡。

(1)建置時間:569年

(2)治地:今通川區

(3)隸屬:萬州

(4)被廢:583年

北周天和四年(569),廢石州,改巴渠郡為三巴郡,隸通州,州領4郡:開巴郡,領石城縣(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三巴郡,領東鄉(郡、縣同治)、下蒲2縣;其餘2郡是新寧郡、臨清郡。

三巴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郡名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年)

被廢時間(年)

存在時間(年)

前世

三巴郡

通州(治今通川區)

東鄉縣

(治今宣漢縣普光鎮)

569

583

14

巴渠郡

達州「巴」字縣名考

(一)巴渠縣的前世今生

1.巴渠縣。

(1)屬巴渠郡

(2)治地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

(3)建置時間:439年

(4)遷治時間:536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於宣漢縣地置巴渠郡,領7縣:宣漢(仍置,郡縣同治今通川區)、始興(治今達縣西南40裡)、東關(一說治今宣漢縣五寶鎮,一說治今萬源市固軍鄉)、巴渠(治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始安(治今宣漢縣西北鄉插旗村)、晉興(治地不詳)、下蒲(治今宣漢縣大城鄉大成寨),隸梁州。

2.巴渠縣治地變遷。

(1)隸屬:萬州巴中郡

(2)治地:今宣漢縣下八鎮

(3)建置時間:536年

南朝梁時期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置萬州,州領6郡:

1.開巴郡(與州同置),領石城縣(一說改始興縣置,一說改宣漢縣置;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

2.寧巴郡(與州同置),領石鼓縣(改始安縣;郡、縣同治)。

3.巴中郡(梁置),領新安(梁置,郡縣同治今開江縣沙壩場)、巴渠(治今宣漢縣下八廟)2縣。

其餘3郡是新安郡、萬榮郡、壽陽郡。

3.巴渠縣被廢。

「恭帝二年(555),於益遷、下蒲2水間置石州,領巴渠郡,郡領東鄉(州、郡、縣同治今宣漢縣普光鎮)、下蒲2縣。」

沒有明確記載巴渠縣被廢,但也沒有巴渠縣的記載,推斷巴渠縣被廢。

4.巴渠縣復置。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析石鼓縣地復置巴渠縣(治今宣漢縣南壩鎮黑溪寺),隸屬通州。五代前蜀通州領巴渠9縣;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州。達州領巴渠6縣;南宋達州仍領巴渠6縣。

5.巴渠縣再次被廢。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達州領通川(州治,省東鄉、巴渠、永睦、明通4縣入)、新寧2縣。

但《宣漢縣誌(1911—1985)》「概述」載:「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東鄉、巴渠入通川縣,縣境無縣治。」《達縣誌(1911—1985)》「建置沿革」載:「至元二十二年,省東鄉、巴渠、通明、永睦縣,通川縣隸達州。」故採信「元至元二十二年。」

巴渠縣建置沿革一覽表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

(年)

被廢時間

(年)

存在時間

(年)

巴渠縣

巴渠郡

(治今通川區)

治今南壩鎮黑溪寺

439

536

98

巴渠縣

萬州巴中郡(治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治今宣漢縣下八鎮

536

553

18

巴渠縣

通州、達州

(治今通川區)

治今南壩鎮黑溪寺

765

1285

521

(二)巴東縣

1.發現巴東縣。

《萬源縣誌(1911—1985)》「概述」載:「唐初屬南并州宣漢、東關縣,壁州白石、諾水縣和巴州始寧縣,貞觀元年(627)屬通州,天寶元年(742)屬通川郡宣漢縣、始寧郡通江縣、白石、巴東縣和清化郡始寧縣。」

2.再發現巴東縣。

《萬源縣誌(1911—1985)》第一篇《建置沿革》載:「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又於壁州東南割太平、曲水、王福三村置太平縣,天寶元年(742)八月改名巴東縣(一名東巴縣,治今通江縣東洪口鄉,一說在今萬源縣境)……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省巴東縣入通江縣。」

巴東縣建置沿革一覽表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年)

被廢時間(年)

存在時間(年)

巴東縣

壁州(治今通江縣諾江鎮)

治通江縣洪口鎮,一說萬源境內

735

966

98

「巴中」名與達州歷史淵源

經考證,在今達州境內「巴中」首次作為地名使用,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相比今巴中市在民國2年(1913)使用「巴中」名,早1378年。

(一)「巴中郡」橫空出世

通讀《達州市志(1911—2003)》,發現不少帶「巴」字的地名。

1.《達州市志(1911—2003)》中的「巴中郡」。

《達州市志(1911—2003)》第一卷第一章《建置沿革》載:「南朝梁時期,開境內設州之始。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置萬州,州領六郡:(1)開巴郡,領石城縣(一說改始興縣置,一說改宣漢縣置,州、郡、縣同治今通川區);(2)新安郡,領三岡縣(州郡縣同置。郡、縣同治今達縣河市鎮成都山);(3)寧巴郡(與州同置),領石鼓縣(改始安置,郡、縣同治);(4)萬榮郡(武帝大同年間置),領永康縣(與郡同置,郡縣同治今達縣橋灣鄉)、下蒲縣(仍置,治今宣漢縣馬渡鄉);(5)巴中郡(梁置),領新安(梁置,郡縣同治今開江縣沙壩場)、巴渠(治今宣漢縣下八廟)2縣;(6)壽陽郡(梁置,治地、領縣無考)。」

「巴中郡」誕生在今達州市開江縣沙壩場鄉【根據2019年1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達州市調整通川區等5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1號),沙壩場鄉已合併到新寧鎮】。

一個「巴渠郡」衍生了三個「巴」字郡,形成了「三巴開泰」的郡群。

2.今達州境內設置「巴中郡」的更多文獻記載。

除《達州市志(1911—2003)》「巴中郡」的記載外,我們查閱《二十五史·第三卷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梁書卷三·本紀第三武帝下》,大同二年無記載。但達州(達縣)3部舊志中都有「巴中郡」的記載。

(1)《直隸達州志》(清乾隆十二年1752年版)。

卷一《沿革》載:「大同二年於宣漢東鄉之間立萬州,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故名。領開巴、新寧、寧巴、壽陽、巴中五郡。」

(2)《達縣誌》(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版)。

卷三《建置沿革》載:「梁時大同二年(536)於宣漢東鄉之間立萬州,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故名。領開巴、新寧、寧巴、壽陽、巴中五郡。」

(3)《達縣誌》(民國27年1938年版)。

卷一《建置》載:「《補梁綏屬州郡考》:萬州(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故名,按:梁改始興為石城縣,置萬州治,又改始安為石鼓縣,置萬榮郡治。)《太平寰宇記》:大同二年,於宣漢置萬州,領五郡:開巴郡(開皇三年,罷郡廢開巴之石城縣,今闕)、新寧郡(開皇三年,廢新寧之三岡縣,今新寧縣治)、寧巴郡(開皇三年,廢寧巴之東鄉,今闕)、壽陽郡(今闕,當在綏定府境)、巴中郡(今闕)」。

卷一《建置》載:「《太平寰宇記》:廢帝二年,開拓山南,改宣漢為石城縣。析置新寧縣。又於東關縣置并州,仍並東關縣為宣漢縣。其年又以萬州屬,四達之路改為通州。《補周綏屬州郡考》:通州領郡五:開巴郡,治石城;新寧郡,治三岡;臨清郡,治石鼓(西魏置遷州,後周廢州置);三巴郡,治東鄉(西魏置石州,後周廢州置);永昌郡,治宣漢(西魏置并州及永昌郡)。開州領郡二:東關郡、三岡郡。《太平寰宇記》:武成天和元年,通州領郡不改。建德五年,又割開州所領東關、三岡二郡來屬。州領郡七:開巴郡、新寧郡、寧巴郡、壽陽郡、巴中郡、東關郡、三岡郡。」

經查,「廢帝二年」為553年,「武成天和元年」為566年,「建德五年」為576年。廢帝二年,通州領5郡,無巴中郡;武成天和元年,通州領郡不改;建德五年,通州領7郡,再次出現巴中郡。經比對,廢帝二年,通州州領5郡中,只有「開巴郡、新寧郡」保留;建德五年,「臨清郡、三巴郡、永昌郡」則易名為「寧巴郡、壽陽郡、巴中郡」。而「寧巴郡、壽陽郡、巴中郡」則剛好在「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置萬州,州領六郡之列。」

(二)「巴中郡」的消失

1.「巴中郡」第一次失蹤。

載「西魏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萬州為通州,州領五郡:開巴郡,治石城;新寧郡,治三岡;臨清郡,治石鼓(西魏置遷州,後周廢州置);三巴郡,治東鄉(西魏置石州,後周廢州置);永昌郡,治宣漢(西魏置并州及永昌郡)。並置開州,境內的東關、馬鐙2郡屬開州:東關郡(與州同置),領3縣:東關(州、郡、縣同治今開江縣先鋒鄉舊縣壩)、蛇龍(治今開江縣回龍鄉)、新寧(改南朝梁新安縣置,治今開江縣沙壩場);馬鐙郡(新置,郡治:改南朝梁漢興縣置,治今宣漢縣華景鄉馬家壩),領西流縣。」

西魏廢帝二年(553),「巴中郡」已成為「新寧郡」,第一次消失。

2.再置「巴中郡」及第二次失蹤。

民國版《達縣誌》卷一《建置》載:「《補周綏屬州郡考》(二)開州領郡二:東關郡、三岡郡。《太平寰宇記》:武成天和元年,通州領郡不改。建德五年,又割開州所領東關、三岡二郡來屬。州領郡七:開巴郡、新寧郡、寧巴郡、壽陽郡、巴中郡、東關郡、三岡郡。」

由此可知,建德五年(576)復置「巴中郡」。而「巴中郡」第二次消失則是隋開皇三年(583)。

西漢時期,全國有103個郡,1587個縣。一個郡管十多個縣,是比較合理的配置。隋朝繼承了北周、北齊的制度,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土地比西漢少了南陳那一大片,全國設211個州,508個郡,1124個縣。一個州管兩個多一點的郡,一個郡管兩個縣,這是極度不合理的配置。為爭相拉攏人才,北周、北齊時期就拼命想法增加官職,導致後來行政區域劃分如此密集,僅財政支出就是數額巨大,精兵簡政勢在必行。隋文帝大力改革,廢天下諸郡,以州統縣,解決了冗官現象,又節省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巴中郡建置沿革一覽表

隸屬

治地

建置時間

(年)

被廢時間

(年)

存在

時間(年)

巴中郡

萬州(治今達州市通川區)

新安縣(治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536

553

18

巴中郡

通州(治今達州市通川區)

新寧縣(治今開江縣新寧鎮沙壩場)

576

583

8

(三)「巴中」名「復活」

民國二年(1913),改「四川省巴州」為「四川省巴中縣」,消失了1378年的「巴中」名重現。

1993年7月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巴中市」。

結 語

達州巴文化源遠流長,僅從建置沿革便知:從巴地、巴方、巴國、巴郡、巴西郡屬地,到在境內設置巴渠郡、開巴郡、寧巴郡、巴中郡、三巴郡和巴渠縣、巴東縣等,尤其是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置州領郡。巴渠郡因州之東北有萬頃池升置萬州(治今通川區),領6郡,其中開巴郡、寧巴郡、巴中郡橫空出世,形成了「巴字」三郡「三足鼎立」「三陽開泰」的局面。

(本課題原名:達州建置沿革中「巴」字郡縣地名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課題負責人:鄧 高(達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輯科科長)

成員:粟 旭(達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巴」字郡縣地名與達州淵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