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兩個美國遊客在墨西哥瓦哈卡(Oaxaca),從世代守護的人口中得知了一種流傳了多個世紀的馬薩特克(Mazatec)傳統。他們回國後將這段「深刻」的經歷訴諸於照片和文字,成就了一篇著名的Life雜誌文章,由此開啟了一場廣泛的、聲勢浩大的迷幻蘑菇(psilocybin mushroom)運動。1958年,伊薩蘭學院化學家Albert Hofman第一次分離得到了迷幻蘑菇中的有效成分裸蓋菇素(psilocybin)。1962年,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Timothy Leary設計了耐人尋味的臨床實驗,試圖證明裸蓋菇素可以影響情緒和記憶。
Enzymatic synthesis of psilocybin(來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從那時起,許多科學家開始試圖弄清楚裸蓋菇是如何製造裸蓋菇素的,以便人為合成並進一步作為精神藥物開發。但這些嘗試都失敗,直到近期,耶拿·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 Jena)的科學家對兩種裸蓋菇做了基因測序,以確定促進生成裸蓋菇素的酶的基因,並進一步使用工程菌確認基因活動和合成步驟的確切順序。結果顯示,合成裸蓋菇素需要有四種酶參與,包括色氨酸脫羧酶(PsiD)、羥化酶(PsiH)、磷酸化酶(PsiK)、甲基轉移酶(PsiM),而更進一步的研究則發現其中三個(PsiD, PsiK, PsiM)是必要的。最後,科研人員利用這三種酶設計了「一鍋法」反應,從4-羥基-L-色氨酸(4-hydroxy-L-tryptophan)出發首次合成了裸蓋菇素。
毒蠅蕈和毒素蠅蕈醇(來源:Wikipedia)
真菌製造出的致幻劑遠不止裸蓋菇素一種。比如,寄生在黑麥上的麥角菌(Clavicps purure),從它裡面提取的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就是鼎鼎大名的致幻劑LSD;再如毒蠅蕈(Amanitamuscaria),它含有毒素蠅蕈醇(Muscimol),能帶來眩暈和致幻效果,毒素蠅蕈醇還存在於另一種菌類豹斑傘(Panther Cap)中。
劇毒傘、毀滅天使和毒傘肽(來源:Wikipedia)
目前發現,含有致幻化合物的蘑菇約有190種。而所有蘑菇到底有多少種,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統計,目前已經發現的約在2.7萬種以上,其中有些蘑菇含有致命毒素。眾多蘑菇毒中最危險的兩種是毒傘肽和奧萊毒素。兩種外表很「安全」的蘑菇,卻被命名為「劇毒傘」(Death Cap)和「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恰恰就因為它們含有毒傘肽(Amatoxin)。毒傘肽是一個結構相似的化合物家族。常見的毒傘肽包括α-鵝膏蕈鹼、β-鵝膏蕈鹼和γ-鵝膏蕈鹼,它們的每千克體重半數致死量大約在0.5到0.75 mg 之間。毒傘肽的毒性發作時間為6~24小時。最初的症狀一般是胃痙攣、嘔吐和腹瀉,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加重,5到8天後導致肝臟和腎臟衰竭,毒發身亡。毒傘肽中毒案例中約有10%~20%的人死亡,而倖存者往往也需要接受肝移植手術。
死亡帽和奧麴黴素(來源:Wikipedia)
毒蘑菇「死亡帽」(Deadly Webcap)和「傻瓜帽」(Fool’s Webcap)則含有奧曲毒素。這種毒素期初會導致胃痙攣、噁心和排尿減少(甚至無法排尿)。這些症狀一般誤食三周左右才會出現,短期內不易察覺。小鼠實驗中,奧曲毒素的每千克體重半數致死量為12-20 mg,人的耐受性稍好。
論文連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705489/abstract
了解更多最全、最新論文快訊
登錄CBG官網(www.chembeango.com)
下載ChemBeanGo APP
CBG資訊 ∣知識就是力量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即刻打造你的科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