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軍特點及其得失看宋朝「武績未振」

2021-01-11 光明數字報

    縱覽宋朝歷史,文盛武衰可謂其突出的時代特徵,如南宋學者呂祖謙評說:「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名勝相望而幹略未優。」(《宋史》卷434《呂祖謙傳》)在中國歷史上,宋代雖然經濟、文教空前昌盛,並且域內的統治秩序也相對穩定,但與此同時,其在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中卻出現長期被動挨打局面,北宋、南宋先後都亡於邊患。這種呈現顯著反差景象的格局,亦如元代史家所評說:「宋恃文教,而略武衛。」(《宋史》卷493《蠻夷—·序》)而若對其成因細加考察的話,不難發現宋朝的治軍特點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值得深究。

1.宋朝的過度制衡原則與治軍特點

    眾所周知,脫胎於五代兵變建國的宋朝,為了重建國家秩序並維護統治穩定,充分汲取以往多年軍閥戰亂、皇權淪落的教訓,厲行強化中央集權。為此,宋朝在制度設計上刻意推行分權制衡的原則,力求防患於未然,宋人即稱「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如對最高中樞機關實行分割,以宰相掌管最高行政機關的中書(後改稱三省),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負責最高軍務的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宋史》卷162《職官二》),互相牽制。與此同時,宰相與樞密使通常各設二名,其下又分別設置多位副職,使參與決策的宰執大臣擴大至十人左右,就此抑制了臣僚專權局面的出現;再如對於較為重要的中央機構,多重疊設置,在地方大區的路級建制分立多個平級機構,互不統屬,在州郡一級則特設通判一職,與知州並列等等,以彼此掣肘分權;又如實行官職與差遣分離的制度,將原本大多數官職虛化,僅保留其不同官階與俸祿的標誌,而使用差遣的方式委派官員掌管各級機構的事權,史稱:「諸司互以他官領之,雖有正官,非別受詔亦不領本司之務。」(《宋史》卷169《職官九》)「六部名存實亡,諸司紀統不正。」(呂喬年:《麗澤論說集錄》卷9《門人所記雜說一》)實行這種名實脫節的規制,顯然有利於隨意調動人事,使官員難以久留其位,也就難以坐大勢力。還值得特別提到的是,宋朝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監察系統的功能,對百官隊伍進行監督、約束,即使高官大臣也往往有所忌憚,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都顯得非常突出。如北宋中後期御史劉摯所說:祖宗以來,大臣若觸犯公議,一有臺諫彈劾,則無人能安其位而不去職(《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64)。諸如此類分權制衡原則的表現,在宋朝不一而足。

    宋朝制度設置上普遍存在的制衡原則,在軍事系統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可謂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概括而言,其主要內容有:其一,對最高軍事決策權的切割。在宋朝大多數時期,朝廷凡遇軍事決策,一般由中書、樞密院大臣分別提出建議,最終由皇帝裁決,所謂「每朝奏事,(樞密院)與中書先後上所言,兩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貳。祖宗亦賴此以聞異同,用分宰相之權」(王明清:《揮麈錄》後錄卷1)。這種軍事決策上的制衡原則,意在防止權臣染指軍權,這一狀態到南宋後期才發生變化。其二,將調兵與統軍權分立。樞密院有調兵權,卻不掌管軍隊,如北宋統軍權歸禁軍三衙機構,南宋初統軍權歸御營司,以後則由大戰區的都統制司、制置司、宣撫司等統管,從而構成調兵與統軍權之間的制衡。如宋人指出:「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範祖禹:《範太史集》卷26《論曹誦札子》)其三,使統軍權趨於分散。宋初,軍隊由殿前司、侍衛親軍司兩大統帥機構分管,其正副帥職位高權重。隨後,宋廷先將以上正副職架空,繼而將侍衛司下的馬軍、步軍司分立,與殿前司形成「三衙」鼎立格局,使統軍權進一步分散。其四,用監軍掣肘將帥。宋朝凡出徵作戰,主帥之外必設監軍,監軍官位雖不算高,但卻有監督之權。北宋中後期,宦官還參與監軍甚至領兵,進一步牽制將帥行動。另外,軍中又有走馬承受公事一職,多由宦官擔任,「以察守將不法為職」(《宋史》卷467《宦者二》)。其五,文武相制。宋太宗朝開始在樞密院中兼用文武,以互相牽制,北宋中葉以後,則進一步以文臣取代武官(陳峰:《從樞密院長貳出身變化看北宋「以文馭武」方針的影響》,《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同時,宋仁宗朝以後,「以文馭武」方針盛行,文臣不僅主導樞密院決策,也掌控各地軍事指揮權,如宋人所說:「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制,出入戰守,唯所指麾。」(劉摯:《上哲宗論祖宗不任武人為大帥用意深遠》,《宋朝諸臣奏議》卷65《百官門》)南宋時期也大致如此,文官大臣往往出任重要戰區的統帥,宋高宗朝還規定:「每路文臣為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總一路兵政,許便宜行事,武臣副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6)此外,在軍隊部署上,宋朝長期實行「內外相制」規則,即:將大約半數軍隊駐守於京畿,其餘分布於外地,以互相制衡,「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7)。又常將各地駐軍換防,並調換主官,使將帥「不得專其兵」(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53《兵考五》)。

    由上可見,宋朝在國家制度設計中,貫徹制衡的原則,以防範尾大不掉局面的產生。其中圍繞兵權所推行的制衡原則,又尤為突出,就此形成了管控過度與過細的鮮明治軍特點。如宋太宗選拔將領的標準,即重視其是否具有「循謹」的特點:「朕選擢將校,先取其循謹能御下者,武勇次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5)宋真宗又對此進一步細化,其御製武臣「敕七條」規定的內容,要害在於修身、守職及所謂威嚴三項,強調武將應有循謹、本分和管束部屬的能力,卻無一條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曹彥約:《經幄管見》卷4)。

2.宋朝治軍特點的影響與得失

    宋朝治軍特點的產生,是伴隨立國以來朝政發展形勢所形成的。在兩次北伐遼朝失敗後,在內外多種因素影響下,宋太宗統治集團放棄了「大一統」帝國的追求,轉而以穩定內部秩序為施政主軸,以文治建設成就為主要目標,由此確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和價值觀(參見陳峰等:《宋代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與之相輔相成,宋朝軍隊的定位與宗旨演化為維持域內統治和對外防禦,主要職責是鎮壓內亂,而非與塞外強敵爭鋒,邊防戰略遂定型於保守防禦。正因為如此,其治軍特點轉向嚴控,而不在於發揮效能。就宋朝治軍特點的實際影響而言,顯然具有鮮明的「雙刃劍」效果:一方面滿足了內政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制約了邊防能力的提升,可謂得失兼有。從正面成效來看,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這種特點有利於牢固控制兵權,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據、武夫幹政乃至兵變奪權因素的發酵,從而維持了統治秩序的長期穩定。如北宋人已指出:「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之故。」(範祖禹:《範太史集》卷26《論曹誦札子》)

    其二,極大地壓制了軍功集團與武將勢力,鞏固了文官士大夫的主體地位和權威,從而確保內政路線的長期不變。在此局面下,相較於以往王朝,宋朝帝王受到士大夫群體的約束較多,大都難以達到肆意暴虐的地步,特別是不敢任意殺戮官員,這就有助於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

    其三,遏制了窮兵黷武現象的發生,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內戰而對民眾造成的破壞影響,有利於經濟社會、文教科技的持續發展。兩宋三百餘年間,內戰相對較少是不爭的事實,這就使宋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域內穩定環境,有助於各項建設的展開和百姓安居樂業。

    就消極後果而言,管控過嚴、過細的治軍特點,直接影響到宋代軍隊效能的正常發揮,其表現主要也有以下三點:

    其一,將帥處處受到掣肘,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無法進行積極、靈活的運動戰,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如北宋前期官員已指出:「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近代動相牽制,不許便宜……勇敢無所奮,知謀無所施,是以動而奔北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0、卷44)

    其二,軍事將領能力弱化,兩宋軍中可謂庸將多而良將少。典型者如宋太宗朝曹彬、潘美等將帥在北伐中的消極表現,宋真宗朝河北大帥傅潛的「畏懦無方略」(《宋史》卷279《傅潛傳》)。宋仁宗朝眾多將領更表現得庸碌無為(參見陳峰:《北宋武將素質的整體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以後的情形也大體類似。而像狄青、嶽飛及餘玠等名將,不僅鳳毛麟角,且大都遭受猜忌、排擠,難以善終。

    其三,這種治軍特點落實到邊防上,則造成宋軍喪失如漢唐軍隊長驅出塞作戰的能力,只能固守消極防禦作戰,被動應對、挨打。如宋人所指出:「及乎賊眾南馳,長驅深入,鹹嬰城自固,莫敢出戰。是漢家郡縣,據堅壁,囚天兵,待敵寇之至也。所以犬羊醜類,莞然自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0)這就使兩宋難以有效抵禦北方遊牧政權軍隊的進攻,從而導致邊防長期陷於困境,最終先後亡於邊患。

    反觀以往歷史上,秦、漢、隋、唐等中央王朝因崇尚「大一統」觀念,故施政具有文武並重、內外兼治的傾向,軍事徵伐成為重要的統治手段,軍隊扮演著對外積極防禦,乃至於開疆拓土的重任。於是,為防範兵權失控而要求將領服從皇權,固然依舊是治軍的要害,但卻並未成為僵化的教條,更不會過度用制衡手段束縛將帥的手腳。也就是說,這些大一統王朝的治軍特點是注重實效與軍力發揮。當然,歷史都有兩面性,在宋代以前的歷史上,當統治者窮兵黷武之時,連年戰爭也給民眾帶來不盡的災難,漢代樂府詩《戰城南》、曹操《蒿裡行》及杜甫《兵車行》之類的詩,就揭露了兵燹戰亂的無窮危害。

    其實,呂祖謙所感嘆的「武備不振」,主要是指邊防困境的問題,而若從更全面的視角來看,宋朝域內統治的長期穩定,也離不開軍隊發揮的作用,即如南宋人所總結:「漢唐多內難而無外患,本朝無內患而有外憂。」(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卷1《序論》)歸根結底還在於宋朝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於以往,因此形成的治軍特點可謂得失兼有。不過,宋朝留下的歷史經驗教訓依然深刻,為後世留下了醒目的覆轍。

    (作者:陳峰,系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宋代治軍理念與朝政關係研究」〔18AZS009〕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錢穆:宋朝兵制是歷史上最壞的制度!
    錢穆先生曾在其《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談到宋朝的兵役制度和國防力量時。指出宋朝的兵役制度是中國歷代兵制中最壞的制度。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起到宋朝滅亡。大宋王朝始終都是如風中飄絮,在一次又一次的暴風雨中,苟延殘喘!
  • 淺析:宋朝時期外交文書撰寫的特點
    淺析:宋朝時期外交文書撰寫的特點外交與政治、經濟、軍事等同屬於國家的重大事務,外交實施的主體、特別是國家外交實施的主體,理所當然屬於國家最高決策者,也就是皇帝。如當遼國被滅、宋朝對金稱臣以後,原來遼、宋官員的任免文書必須改由金國重新撰制,以體現金國的控制權或所謂的"正"。如十月甲申,天清節,齊、高麗、夏遣使來賀以鐵驪突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招遼、宋官上本國語命,等弟換授。
  • 治軍嚴格善於出奇制勝的曹瑋
    曹瑋作為邊疆大將,向來治軍嚴格,打起仗來更是熟知邊地情況,能出奇制勝。曹瑋治軍「不如其父寬,然自成一家」,他治軍的要訣可以簡括為「馭軍嚴明」、「賞罰立決」八個字。針對士卒嬌惰、紀律鬆弛的狀況,曹瑋以嚴整軍紀為治軍之首,嚴懲觸犯軍令之人。
  • 用金錢來描述唐宋元明清的特點,元朝霸氣,宋朝憋屈,明朝有骨氣
    宋朝宋 別打我,我給錢,打我,也給你錢。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簡單兩個字有錢,可是國君普遍重文輕武,可是周邊都是些豺狼,跟豺狼講仁義道德,那結果只能是悲催,所以呢,頗為有錢的宋朝,靠著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停的向豺狼支付著各種各樣的消費,根據非常的悲催。
  • 告訴你真實的宋朝衙內
    衙內作為無惡不作的人物形象,是從元雜劇開始才頻頻亮相的,這顯然是元朝文人借古諷今,以宋朝衙內影射當時的權貴。如果我們看宋代的正史、宋人的筆記,而不是看後世的小說與戲劇,便可以發現,宋朝的「官二代」當然並非全是「高衙內」那般的人物,如北宋範仲淹的子孫,便賢才輩出。歷史上高俅的三個兒子,也談不上臭名昭著,因為史料中找不到他們作惡的故事,如果真的劣跡斑斑,應該是難逃史筆的。
  • 真正的宋朝服飾,你知道多少?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今年夏天的宋朝服飾,是非常流行的一個元素。那麼,大家應該也對宋朝服飾有一定的了解吧! 雖說現如今的宋朝服飾非常流行,但是,大家知道宋朝女子服飾圖片的真實樣子是什麼樣的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拍一拍宋朝#近年來,關於「寒門」和「貴子」的討論一直不斷,而國家也在推進這寒門出貴子的政策, 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網絡討論仍然是不時出現,尤其是高考及錄取期間。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
  • 宋朝追封古代名將七十二人,四位春秋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武將,他們戰其一生受人敬仰。在宋朝時期,為了表彰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武將,所以評選出了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也就是武廟十哲七十二將。這些武將主要包括了宋朝以前所有朝代的古代名將,共72人。其中,就春秋時期來說,共有四位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管仲、孫武、田穰苴、範蠡。
  • 宋朝百姓生活很好?看完這5個細節,就知道這盛世有多大水分
    宋朝在今天可謂是人氣很高的朝代,有著「文宋」、「富宋」之稱,在很多人眼中宋朝不只是文人的盛世,也是老百姓生活最好的一個朝代,因為宋朝的商業稅曾經超過農業稅,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意味著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商業稅佔比重又高,所以老百姓壓力肯定小。
  • 真正有福的人,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計較,容易放下得失之心
    02二、放下得失之心,我們會更有福氣真正有福的人往往容易放下得失之心。當一個人越懂得放下得失之心,其實我們越有福氣。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得失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我們總是渴望把什麼東西都抓得緊緊的,反而會束縛我們生命的終極體驗。唯有學會放下得失之心,懂得本質上得失是一體的,那麼我們就能活出豁然開朗的生命來。
  • 虞雲國:從《水滸傳》看宋朝的生活百態
    要知道,《水滸傳》幾乎是全景式地保留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尤其是宋朝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並且「完全可以用史料與之互相佐證」。這些,你都能在《水滸傳》裡找到答案。戴敦邦 新繪水滸傳 圖源pixby可以說,走進《水滸傳》,就走進了一個有說有笑、充滿煙火氣的宋代人間。
  • 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喜歡宋朝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這個朝代有個特點,就是主導權力和輿論的文官集團一直在鼓吹不殺士大夫及文官,並美其名曰「祖制」,從宋朝立國三百多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不殺士大夫及文官這個政策還執行得比較徹底。但這種做法正確與否?
  • 平頂山市平板離心機廠家原理及其特點
    平頂山市平板離心機廠家原理及其特點 ,「shpukh62ehr」  平頂山市平板離心機廠家原理及其特點     本公司主要經營:壓濾機、離心機、反應釜、二手儲罐、不鏽鋼儲罐、蒸發器、臥螺離心機、平板離心機。
  • 燕青拳介紹及其特點
    一代大俠霍元甲精於此拳燕青拳的特點之一: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厚實,守中寓發,虛實相輔。燕青拳功架端正,發力充足。腿法要求勁足力滿,乾淨利落。燕青拳的特點之二: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獨具風格。眼神集中一點,兼顧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氣力。燕青拳的特點之三:打中有摔,摔中有打,摔打並進。燕青拳的特點之四:出手皆為招,抓、捋、拿、打、摔,出手連三招。燕青拳的特點之五:手撥六向,腳踢八方,穿手畫弧,五弓抱樁。燕青拳的特點之六:其步法多為斜行拗步,進退閃跨,躍縱騰挪,連點展搓。
  • 家用嵌入式煤氣爐的特點及其安裝注意事項
    一,嵌入式煤氣爐的特點:(1)外形豪華新穎、華貴典雅,可使廚房渾然一體。整齊美觀,能滿足客戶高消費的要求。(2)安裝容易,只要在廚櫃檯面上開一規定尺寸的方孔,即可嵌入。也可以直接置於檯面上使用。(3)節省櫥櫃空間,已成為時尚的家用爐具。
  • 宋朝的狗仔隊行業
    宋朝在我國歷史上,給人的印象大都是文強武弱,整天被人揍,但又是商人的福地,腐敗的溫床,讀書人的黃金時代。除此之外,宋朝的科教、人文、經濟的發展比前朝不差,有一些行業都是世界頂級的 。 如今的娛樂事業無限繁榮,明星名人的八卦趣聞儼然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最好談資,殊不知,兩宋人民的娛樂生活也毫不遜色。
  • 得失 天註定
    得失,是上天的安排,有得就會有失,一切都是生命的必然。聚散,是彼此的虧欠,有聚就會有散,一切都是命運的成全。種下因,得到果,因果總有循環,有充分的準備,才有命定的結局。投機取巧得到的,一個轉身便又會失去;精心準備失敗的,便是上天給你的考驗。
  • 宋朝男人的福利:日本女漂洋過海來度種,回鶻女未嫁先與漢人通!
    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宋朝的都城開封,是當時世界各國成功男士的神往之地,紛紛前來「享受世界頂級文明」。「八荒爭湊,萬國鹹通。」「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這便是當時宋朝的真實寫照。宋朝文明在影響世界大局、吸引各國男子的同時,宋代的男子也吸引了許多鄰邦女子,這其中就包括日本。
  • 宋朝書法字體有什麼獨特性——崇尚自然
    書法尚自然思想發展到宋朝,已經漸趨成熟和完善,和前代相比,宋朝的書法尚自然思想表現出了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和之前的書法尚自然思想相比,宋朝的書法尚自然思想內容更加豐富,特點更加突出。內容上,以往的書法尚自然思想主要表現為書法創作過程中要求精神的自然流露,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要求風格自然天成,而延及宋朝,經過書家的不斷擴充發展,宋朝的尚自然思想又出現了在創作活動中的無功利的自然審美態度,這種觀點宋朝的眾多書法家都有所論及。
  • 宋朝為何叫埋汰宋——宋朝的戰爭
    l上一篇我們講到真宗趙恆在澶州之戰的關鍵時刻做出了議和的決定,這個決定在今天看不僅是救了契丹,也是救了大宋。主將蕭撻凜死後,契丹軍被困在大宋腹地,四面受敵,這個時候契丹不能展現出一丁點的害怕,它做到了,或者說她做到了,蕭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