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不相信,一隻南美雨林裡的蝴蝶扇動翅膀,結果卻造成了美國的一場龍捲風。
這著名的「蝴蝶效應」也一樣反映在中芯尋找第三柄利劍的故事上。
2013年,臺灣「綠色能源」浪潮興起,全臺大批民眾反對核能發電,臺灣從南到北爆發一連串的「廢核運動」。
面對這種非理性的,民粹式的反核運動,被蔡英文炒作來攻擊國民黨。
打廢核牌,高喊「無核家園」,是民進黨沒執政時的政治把戲之一。
為了反擊社會上這種不理性的聲音,2013下半年開始馬英九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能源之旅」。
他特意去了臺灣的「核三廠」和「核四廠」,並且晚上就睡在了「核三廠」,深入了解六座核能機組的運轉效能。
當時臺灣地區在國際原子能署的年度評估中,連年評價都是全球第五,表現優異,堪稱模範。
馬英九這樣做當然有他的政治考量,臺灣的經濟高度仰賴電子產業,而電子產業作為高科技產業,極度需要一個穩定的供電環境。
但事情沒有馬英九想的那麼簡單,臺灣人急著想當歐州人,他們多次拿德國舉例,德國能廢核,為什麼臺灣不能?
不用核能,使用清潔能源,我們臺灣一樣能過得很好
在蔡英文和民進黨多年的民粹式鼓動下,臺灣出現了享譽世界的「用愛發電大隊」。
不用核能,用愛發電
雖然沒有人告訴我,用愛怎麼發電(永動機嗎?)但當時參與反對的人,懷揣著美好的憧憬,相信一個無核家園是更有利於臺灣的。
2015年12月,距離臺灣大選只剩一個星期了,為了再度提醒臺灣民眾,臺灣不能沒有核能,臺灣不能被民粹綁架,馬英九再度開啟「能源之旅」。
只不過這次的能源之旅,他沒去核電廠,而是去了「臺積電中部科學園區」
臺積電,是臺灣最重要的核心製造業
在科學園區內,臺積電董事長全程陪同馬英九,介紹整個園區對於電力的依賴有多大
張忠謀很嚴肅的對馬英九說:
「臺積電的製造工廠只要缺電60秒,整條生產線的全部流程都作廢,整批產品都是廢品,都必須從頭來過,所以我們臺積電寧願花五倍的電價自己建發電廠,也不能接受一分一秒的停電。」
在隨後馬英九與張忠謀的內部簡報會議中,張忠謀很不愉快的告訴馬英九:
「現在我們臺積電投資臺灣有兩大隱憂,一個是2017年臺灣很可能發生停電危機,另一個是臺灣的環保組織反對,讓工廠無法運轉。」
這是張忠謀在2015年對馬英九講的話。
張忠謀的內部簡報預測,準確的讓人難以置信。
果不其然,在2017年8月15日,臺灣發生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無預警停電事故」,史稱815大停電。
2016年1月,在臺灣大選中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慘敗(得票31%),蔡英文當選臺地區總統(56%)
蔡英文的當選,意味著「廢核」的開始,而廢核意味著臺積電對於臺灣能否穩定供應電能的無限擔憂。
張忠謀是個老謀深算的戰略家,戰略家的眼光都放的足夠長遠,當張忠謀跟執政者抱怨臺灣供電不行時,你就應該知道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而且很嚴重了。
更重要的是,他也必然做了兩手準備。
早在2013年,當島內剛開始高喊廢核的時候,當馬英九第一次開啟「能源之旅」的時候,張忠謀就已經謀劃將生產線搬去大陸了。
2015年,臺積電正式宣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建造14納米廠
張忠謀30億投資南京,盤算有二:
1,島內民粹盛行,無法提供穩定電力,晶片廠停電60秒,整條生產線全毀。
2,大陸市場晶片需求龐大,在大陸建廠可使產品成本壓得更低,更不存在大陸關稅問題。
張忠謀投資南京的決策在當時大受歡迎,但無人注意到在會場一角默默思索的「中芯」。
2015年,臺積電決定在南京建14納米廠,而這一年中芯的技術能力,只停留在28納米
臺積電來南京的消息,對中芯來說,無疑是在中芯的心臟上,捅了一刀
而且當時張忠謀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說的很明白:「投資南京的廠是獨資,絕不會把先進技術交給大陸。」
在半導體製程的遊戲裡,技術就是一切,最先進的製程就是一切
贏者通吃,如果中芯無法在技術上追趕臺積電,那兩家企業之間的代差越拉越大,最終等待中芯的就只有死亡
誰會想到,用愛發電大隊,竟然促成了中芯又一次的戰略大轉變
在第二劍裡提到,張汝京辭職後,中芯進入混亂的內鬥時期,最終內鬥以張文義出任董事長壓住了場子,張文義又請來邱慈雲管理公司。
邱慈雲是守城大將,善於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盈利,他一改張汝京時代「盲目投資、大舉研發」的燒錢戰略,推崇穩紮穩打,先實現盈利,讓公司能穩定的活下來。
在邱慈雲的管理下,中芯終於扭虧為盈,並且開始連年盈利。
但是穩定和盈利也付出了代價,那就是和臺積電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臺積電的南京14納米廠開始量產了,但中芯的技術還停留在28納米,那中芯就別玩了。
加上中國製造2025提出後,中芯就被賦予了更大的政治任務,以及更多的社會期待。
不管是外部威脅,還是內部壓力,中芯,都沒辦法再守下去了,它必須殺出去!
但這個重大戰略目標的轉變,就和中芯當時的管理者邱慈雲相違背。
術有專攻,有擅長管理的,有擅長盈利的,也有擅長技術的。
一個企業在一個時代所需要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管理者。
中芯,需要一個能快速追趕技術的,能快速縮小與臺積電距離的「新管理者」。
5個月後,2017年10月,同樣來自臺灣的梁孟松入職中芯國際,擔任CEO
八,奇才
梁孟松是早就被選定好了的中芯第三把劍,之所以2017年10月才來,是因為和前東家三星的合同那個時候到期
梁孟松在三星的表現,太突出了,在整個半導體領域都很少有這樣的「奇才」。
梁孟松師從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胡正明(胡正明後來也在臺積電當「技術執行長」)
梁孟松是個技術奇才,在美國參與發明的半導體專利技術就多達181件,而且全都是最先進和最重要的關鍵技術,此外在臺美兩地發表的技術論文也多達350篇。
另外梁孟松還有一個很漂亮的老婆,這老婆大學時候為了賺學費去當過空姐,大學畢業後也成了一名半導體工程師。
更重要的是,這個老婆是韓裔,後來梁孟松背叛臺積電加盟三星,背後這個韓國老婆發揮了很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1992年,梁孟松從美國回來,入職臺積電擔任資深研發處長,他的技術專長在臺積電發揮的淋漓盡致,他一個人就是臺積電500個專利的發明人,遠遠超過其他技術主管。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臺積電與當時的美國半導體大佬IBM的那一仗。
2000年,世界半導體製程技術來到130納米,130納米可謂是一個嚴峻的技術分水嶺,因為過去所用的都是鋁製程,但是鋁製程工藝繼續用在130納米以上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全世界都都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只有梁孟松所領導的團隊,最先尋找到了突破口,將「鋁製程」改成「銅製程」。
經過長達3年的艱苦研發,最後只有梁孟松成功攻破130納米銅製程專利,讓臺積電擊敗美國巨頭IBM,梁孟松一戰成名。
按理說梁孟松如此奇才,為何要出走三星,不為中華效力,而要去幫韓國人?
這就要提到臺積電的那場內部矛盾
是的,又是內部矛盾,中芯自張汝京辭職後的2009年開始內鬥。
而臺積電比中芯鬥的更早,臺積電2006年就開始內鬥。
梁孟松在臺積電有個死敵,就是與他多年激烈競爭的孫元成。
孫元成也是高級技術人才,和梁孟松年齡相仿,2006年臺積電研發部老大「蔣尚義」要退休了,因為臺積電的研發部門組織越來越大,所以張忠謀覺得應該將這麼龐大的研發部拆分,分成兩組。
張忠謀說,這叫「Two in a Box」,中文叫「一個盒子裡兩個」,業內叫「雙首長制」。
當時其中一個研發副總已經「內定」了,是由英特爾挖來的,在研發部輩分最高的前輩「羅唯仁」
而另一個副總,到底是梁孟松,還是孫元成,就不知道了
蔣尚義曾接受採訪說:「梁孟松對這事期望很大,我退休的時候也相信他會是其中一個(領導)」
但最後臺積電決定由孫元成擔任研發部的「另一個副總」
高層的決定出來後,梁孟松的不滿溢於言表,毫不掩飾他的情緒。
當時臺積電內部都知道,梁孟松有著「既生瑜何生亮」的痛苦。
為什麼臺積電選擇「孫元成」而不選「梁孟松」呢?後來臺積電曾在一次採訪裡給出解釋,但也是唯一一次解釋
臺積電高層認為,梁孟松是個奇才,但他的能力又深又窄,孫元成負責的是整個製程整合,能力雖然沒梁孟松深,但是有更好的全局觀。
採訪最後,臺積電高層別有意味的補充了一句:
「梁孟松很能幹,但是個性上有時候……」
臺積電高層話止於此,不過半導體領域一向知道,梁孟松技術奇才,但個性自負,不擅合作與製程整合。
這樣的梁孟松,你覺得他未來可能在老對手孫元成手下幹活嗎?
原本是競爭多年的對手,現在成了你的上司,你心裡這口氣,怎麼咽得下去。
如果你真能咽下去了,那你還真是個成大事的人。
他心生退意,加上那個韓國老婆在家裡吹的枕邊風,三星正在追趕臺積電的路上,梁孟松這樣的人才不去三星可惜了。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臺積電不識人,三星可不一樣。
如此奇才,三星不惜以最高禮遇對待梁孟松,因為老婆是韓國人,三星就專門派私人飛機去臺灣接梁孟松一家。
三星將梁孟松一家接去韓國探親,度假,遊玩,整整4個月的長休假,三星全程包辦,私人飛機,高級轎車,頂級酒店,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禮遇都給梁孟松用上了。
四個月後,梁孟松回到臺灣,正式向張忠謀遞交辭呈,後來媒體透露,張忠謀收到梁孟松的辭職信後非常不舍,找他到辦公室談話,兩人用臺語交流:
張忠謀問梁孟松:「辭職了你要去哪裡?」
梁孟松半開玩笑的回答:「躬耕於南陽。」
這句「躬耕於南陽」,一語雙關,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等待一個識人的明主,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梁孟松這裡暗指張忠謀不是「明主」,不識「人才」,所以他才要「躬耕於南陽」,繼續去等待明主。
而這話的另一層意思是,梁孟松要去教書了,要去當一個潛心教書育人的教授了
梁孟松告訴張忠謀,「我準備去韓國教書,在韓國的成均館大學訪問學者。」
(成均館大學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據說歷史可以追溯到1398年)
張忠謀極力挽留梁孟松,希望他能留在臺積電,未來還有重用。
梁孟松問,「什麼重用?」
於是張忠謀告訴了梁孟松,一個重要的內部機密。
臺積電當時,就已經在制定一項「超越摩爾定律計劃」,英文為「more than Moore」
雖然摩爾定律成功證明了五十年,但誰都知道摩爾定律終將終結,這時候只有能「超越摩爾定律」的公司,才是一個能真正看到未來,掌控未來的公司。
張忠謀心裡的盤算是這個,他本是打算讓梁孟松這個奇才,去負責「超越摩爾定律」的未來大計的。
但在梁孟松看來,臺積電的「超越摩爾定律」計劃,不過是將成熟製程用在更多產品上,例如微機電系統,車載晶片,感測器晶片等。
這是要將他從最先進的晶片製程研究,調去多樣性晶片研究,根本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大材小用,是一種明升暗降
梁孟松心裡很不服張忠謀讓他去搞「超越摩爾定律計劃」,但他也給了張忠謀面子,在臺積電這個叫做「超越摩爾定律辦公室」做了幾個月。
但這幾個月對梁孟松來說,堪稱煎熬。
多年以後,梁孟松曾在法庭上哭訴過這段經歷,他說「我在超越辦公室幾個月,完全不受重視,也無事可幹,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被冷落了,我也不敢再去員工餐廳,我怕見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臉見人,我對臺積電付出了那麼多,他們最後就這麼對我,把我安排去一個像冷宮一樣的辦公室。」
梁孟松極為痛恨張忠謀後來給他安排的那個「超越摩爾定律辦公室」
然而如果我們來開一個「上帝視角」的話,就可以發現,當年張忠謀是真的看重梁孟松才讓他去搞「超越摩爾定律計劃的」。
到了今天,這個物聯網時代,成熟製程工藝已經成為臺積電最重要的獲利來源,超越摩爾定律辦公室也成為臺積電最炙手可熱的部門。
但當年梁孟松不願搞「超越摩爾計劃」認為是大材小用,認為是公司在故意排擠他,於是梁孟松走後,張忠謀就找了「魏哲家」去搞。
多年後的今天,魏哲家就因為「超越摩爾計劃」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張忠謀的接班人。
試想當年,如果梁孟松在「超越摩爾定律辦公室」堅持下去,那麼今天,接班張忠謀執掌臺積電的,可能就是梁孟鬆了。
張忠謀絕非大材小用,或者像外界說的要冷凍他
恰恰相反,張忠謀是想把臺積電的未來交給梁孟松
梁孟松是個技術奇才,但性格上的缺陷,讓他錯過了一個接班張忠謀的時代機會。
可見,性格決定命運,是多重要。
而且更為圈內人士詬病的是,梁孟松是個說謊的叛徒。
這也是後來梁孟松被稱為「半導體呂布」,「三姓家奴」的重要原因(先後任職臺積電,三星,中芯)
當年梁孟松對張忠謀說,要「躬耕於南陽」,要去韓國大學教書。
張忠謀覺得你要教書就去教吧,只要別去「敵對廠」把我們臺積電的機密技術交給敵人就行了。
但是梁孟松和他的韓國老婆早就私下與三星訂立「密約」,去韓國大學教書,是假,幫助三星追趕臺積電是真。
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梁孟松擔任訪問教授,他手下有十個學生,無一例外的全是三星的高級技術骨幹。
後來當臺積電狀告梁孟松時,在法庭上臺積電拿出了更多證據,證明梁孟松在成均館大學當教授就是個幌子,三星和大學,乃至韓國政府都知道,但全都在故意隱瞞。
梁孟松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內部的企業培訓大學,也就是三星半導體理工學院(SSIT),這個學院的校址就在三星廠區裡。
更直接的證據是,當時梁孟松的恩師胡正明正要過生日,他就發郵件給自己的學生們,讓大家都回來聚一聚。
很快就有眼尖的同學發現,群組裡梁孟松的郵箱地址居然是「msliang@samsung.com」
郵箱後綴samsung,證明梁孟松已在三星就職,根本不是什麼躬耕於南陽,不是什麼在大學教書。
梁孟松雖然背叛了臺積電,但也確實是個奇才,在他的幫助下三星技術突飛猛進。
當年三星卡在45納米的技術上,而且三星的整個技術體系不是三星自己的,而是來自於IBM。
而梁孟松的技術體系是臺積電的,梁孟松將臺積電的技術體系帶去三星後,三星在2011,2012,2013,短短三年時間內,製程就突破45納米,突破40納米,突破35納米……一直到16納米。
三星技術在短時間內的突飛猛進,完全源自於梁孟松所帶去的技術
在梁孟松的幫助下,三星不光完成了追趕臺積電的任務,更做到了超越臺積電
2015年,張忠謀在一場大會上承認,16納米技術被三星超越。
張忠謀的話讓大量看好臺積電的人十分吃驚,臺積電股票應聲大跌,評等降級。
大家要知道在同一個會場,5年前2010年的時候,張忠謀還說三星「不過是雷達熒幕上的一個小黑點」,言下之意不足為懼。
然而五年後,張忠謀發現自己籌備十年的FinFET技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這個可以大幅省電的革命性技術,居然用在了三星的16納米晶片上。
隨後三星又先於臺積電,完成了14納米工藝的晶片製程。
這已經證明了,三星領先臺積電,至少半年到一年。
三星從熒幕上的一個小黑點,到完成超越臺積電,只用了五年,而這背後的功臣,正是梁孟松。
資本是非常現實的,當三星比臺積電更先進入14納米後,蘋果的A9晶片就立刻將大筆訂單委託給了三星,這讓臺積電真正感覺到了生死存亡的威脅。
(雖然蘋果6S的A9晶片後來被大家拿出來對比,發現三星代工的A9晶片,在多項性能上,都不如臺積電代工的A9晶片)
梁孟松對臺積電造成巨大威脅,光蘋果A9這一家的晶片訂單,就讓臺積電至少損失10億美元,這還不算高通等其他被三星搶走的訂單。
很快憤怒的臺積電一紙訴狀,將梁孟松告上法庭。
梁孟松出庭,讓所有人意外的是一個中年大男人,居然在法庭上聲淚俱下:
「他即傷心又憤怒的控訴臺積電對他的不公不義,他說我感到被欺騙,被侮辱,臺積電高層完全不重視我。」
「我有整整5個月不敢去員工餐廳,因為我怕見到同事,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有臉見人。」
「臺積電怎麼會如此無情無義,對待我這個對臺積電奉獻的人。」
臺積電的法務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
「梁孟松對於臺積電先進位程掌握的廣度與深度,在公司無人能及,他去了三星,就算不主動洩露臺積電機密,但只要三星在選擇技術方向時,梁孟松提醒一句,這個方向你們不用走了,三星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精力和經費。」
外界可能不知道,半導體這種高技術行業,「學習曲線」非常重要,因為它每向前跨一步都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常常是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失敗了,錢都打了水漂。
但如果在研發路上有「高人指點」,告訴你這條路臺積電走過了,是死路,那你就根本不需要將錢投入在錯誤的路上,這會大大降低你的「學習曲線」。
在上面我提到了2015年臺積電因島內「用愛發電大隊」而擔憂電力穩定供應,從而在南京投資建廠後,中芯就感受到了巨大威脅
那一年一個重要的人物接手了中芯董事長的位置,這人叫周子學
周子學,前電子工業部副司長,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
2015年擔任中芯國際董事長。
中芯國際的董事長從江上舟,到張文義,再到2015年的周子學,掌控著中芯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戰略。
周子學要讓「守城」的中芯,由守轉攻,從技術上去挑戰臺積電。
他看到了三星的例子,領先者並非戰無不勝,但中芯必須改變管理層,從守城大將,轉變為攻城大將。
於是自周子學擔任董事長起,他就開始有了拉梁孟松來中芯的念頭,他找人私下聯繫梁孟松,希望梁在與三星的合同到期後,來中芯。
八,降維打擊
中芯對於梁孟松可謂是誠意滿滿,外界都知道的是,中芯高層「三顧茅廬」請梁孟松來中芯,當年梁孟松對張忠謀說,要去「躬耕於南陽」,言下之意就是等一個劉備三顧茅廬。
中芯應該是知道了這個「故事」,還真來了個三顧茅廬,去請梁孟松。
中芯多次與梁孟松接觸,高層甚至親赴梁孟松家裡做客,表現得求賢若渴,任何條件任憑梁孟松來開,只要梁孟松肯來。
在長達一年的接觸中,梁孟松逐漸被中芯的誠意打動,但他向中芯提出了一個關鍵要求,就是團隊人員完全由他自己挑選。
梁孟松在臺積電曾擔任過一個很重要的職位,叫做「先進位程考核官」
這個職位主要是評估工程師的潛力有多大,工作能力有多強,你能不能承擔更先進位程的研發任務。
講白了就是一個主帥挑選良將的工作。
所以梁孟松很清楚在半導體圈子裡,誰誰誰更厲害,誰誰誰更有潛力,誰誰誰能一起過來組成一個工程師團隊,攻克世界上最先進的製程技術。
所以梁孟松就在中芯三顧茅廬後,給了中芯一份名單,名單上都是他想要的團隊人選,包括曾和他合作過得,也包括他得學長學弟,總共200多人。
但問題是,這200人除了長期跟隨梁孟松的外,還有不少現在在其他公司工作,那這就需要中芯把這些人從其他公司給挖過來。
梁孟松提出的這個要求,可比直接給錢難多了,如果梁孟松提出的要求是,給我多少錢,我就去中芯,那事情反倒好辦了。
但梁孟松提出的關鍵要求是,我要這個團隊,你幫我搞好這個團隊,我才去。
挖人雖然不容易,但大陸公司對於挖人還是有一手的,根據臺灣自己的統計,這些年大陸通過高薪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前前後後至少挖走了臺灣3000名半導體工程師。
陸企人事負責人長期住在新竹科技園區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甚至一年,臺灣本地的獵頭公司頻繁與這些負責人碰面,挖到一個有潛力的工程師,臺灣獵頭就能拿到這名工程師年薪的40%作為報酬。
要是挖到的是重量級人物,那一名獵頭拿到百萬臺幣酬金,也是常有之事。
臺灣獵頭們最常對科技園工程師說的三句話是:
1,去大陸吧,三年賺夠十年的錢。
2,不放心家人小孩?給你每年6萬人民幣的教育補助,你有一個小孩給6萬,三個小孩給18萬。
3,不想走是因為不想離開現在的團隊?那別擔心,我們可以把你們團隊整個挖去大陸,你和現在的同事還是在一起工作,只不過換個公司而已。
靠著強大的「鈔能力」和更廣闊的前景,越來越多臺灣人才選擇大陸,那些不選擇的人看著老同事年薪是自己的三倍,職位也比在臺灣高三級,你說會不會眼紅?
2017年,梁孟松召集齊了他的團隊,在和三星合同到期之後,投身大陸,加盟中芯。
外界形容梁孟松加入中芯是一場「降維打擊」。
當年中芯採取「守城戰略」後技術進步緩慢,2017年梁孟松來到中芯時中芯的技術還停留在28納米,這是人家幾年前玩剩下的東西,對梁孟松來說當然更不在話下。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張汝京離開臺積電創立中芯時,帶來的團隊就是一批臺積電工程師,所以中芯一直用的都是臺積電模式。
這和三星很不同,三星過去用的是美國IBM模式,梁孟松去了三星後,才讓三星從IBM模式,換到了臺積電模式。
所以梁孟松到中芯,熟悉起來比三星要快得多,連模式都不用轉,直接可以上手開展技術追趕。
中芯本來的計劃是從28納米向20納米進軍,但梁孟松和他的團隊到中芯後,決定放棄20納米,直接進入更先進的14納米。
從28納米直接跳到14納米,看起來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20納米是個坎,當製程技術要達到20納米以下時,就必須採用FinFET技術(鰭式場效電晶體),如果沒有這個技術,是不可能將製程打入20納米以下的。
當年在三星,梁孟松也是靠著這項技術,幫助三星跨代研究,最終超越臺積電半年到一年,讓臺積電損失了10億美元A9訂單。
如今他將這項技術帶到了中芯,並且力主中芯跳過20納米,直接進軍14納米。
梁孟松接手中芯初期,中芯的14納米試產良率,只有3%
3%的良率意味著生產100個,97個壞掉,遠遠達不到量產標準
但是在梁孟松接手中芯的298天之後,中芯14納米的試產良率從3%迅速提高到95%
2018年8月9日,中芯發布新聞稿:
「我們欣喜的告訴大家,中芯在14納米關鍵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代FinFET技術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所謂「客戶導入階段」,就是準備進入量產了。
2019年9月,中芯在上海浦東的生產線上,我國的第一代14納米FinFET工藝晶片,成功實現量產。
這比原先預定的計劃,要提早一年。
同時中芯12納米技術,也已開始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下一代技術的研發也已展開……
2018年一季度,中芯28納米的營收只佔其總營收的3.2%,相較於聯電,英特爾這些第二梯隊廠商來說,中芯落後他們一個世代。
而相較於臺積電,三星等第一梯隊廠商來說,中芯落後他們三個世代。
但在梁孟松這第三把寶劍的幫助下,「中國芯」的製程腳步進入第二梯隊,並逐漸拉近與臺積電等第一梯隊的距離。
但正如上面說的,晶片代工是一個高技術的產業,更是一個贏者通吃的產業,來看看下面的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排名
在這張榜單上,臺積電第一,2020第一季度營收102億美元
相比之下三星代工第一季度營收,只有29億美元,不足臺積電的三分之一
而第五名的中芯,2020第一季度營收8.4億美元,又不足三星的三分之一
可見中芯在請來梁孟松後雖然技術突飛猛進,甚至隔代追趕,但要說真正能挑戰到臺積電,那還是道阻且長,任重而道遠。
2020年5月美中紛爭加劇,美國再對中國下絆子,要求外國企業只要在幫華為製造產品的過程中使用了美國技術,就必須先經過美國同意。
外國廠商,若沒有美國允許就幫華為生產產品,就將受到美國制裁!
消息傳出,華為緊急向臺積電下單7億美元,其中5納米主要生產華為麒麟1020晶片,7納米則是5G基站處理器。
臺積電是華為最重要的晶片代工合作夥伴,美國這一刀擺明了是衝著華為來的,衝著中國來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芯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中芯已經完完全全和中美的科技戰,和中美未來的發展之路捆綁在一起了。
中芯的技術能否儘快達到臺積電的水準,關乎到中國的5G未來,更關乎到中國的科技未來!
中芯國際授出946萬份購股期權給公司8位董事。
8位董事中,梁孟松和董事長周子學獲得的份數是最多的,都是659117份。
這樣一份公告在這時間出現,意味著中芯對於梁孟松的重視,意味著中芯對於人才的重視。
中芯希望通過這次股權激勵,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中芯,幫助中芯。
今年是中芯創辦20周年
二十年,三把劍,一顆中國芯
未來道阻且長,雖然布滿風雨,卻也註定不凡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中芯國際!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
瀏覽更多文章
轉載合作,可聯繫微觀小編
微信,lopint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