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越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我們越要約束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幫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意識。儘管有大部分家長都能認同這個教育理念,但還是有不少的學生,已經上中學了,仍無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逃避學習,不想寫作業,還會找各種匪夷所思的藉口,讓人啼笑皆非。在小學階段,小學生不寫作業,常常說,要喝水、要上廁所、鋼筆沒有墨水了、吃完飯再寫作業……到了中學,為了不寫作業,學生們開始演戲、說謊,甚至是假學習,所有的目標,都是在向家長傳達一個學習結果: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小學階段,我們就能獨立學習和寫作業,知道自己的主要學習目標是什麼,不用家長催促,就能自己安排。到了中學階段,更是有自己一套優秀的學習計劃,執行力也很強,在主動學習上,是可以做到自律的。有了這樣的學習習慣,我們才能保證成績是在一個進步的狀態下,幫助和指導我們優化學習方法的。所以,一旦發現小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尤其是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扯理由,家長不要給自己找藉口,必須及時去糾正孩子的學習問題。
所謂「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家長」花了時間和精力去輔導孩子,培養了他們優秀的學習品質。家長不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孩子就會在縫隙中去找藉口偷懶,不想寫作業,寫作業磨磨蹭蹭,沒有時間觀念,家長每天催促學習,整個家庭的學習氛圍都是雞飛狗跳的。改變這一狀況,小島老師分享一招,絕對好用,希望給廣大家長朋友們一些啟發。
01寫作業之前,解決喝水、上廁所的問題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毛病特別多,一會喝水呀、一會上廁所、一會吃點水果呀,明明半個小時就可以寫完的作業,可能因為各種事情被打斷了學習的連續性,導致一個小時都沒有寫完。可是喝水、上廁所都是生理必需,你也不能強行讓孩子不去喝水、上廁所。儘管不少家長都能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但是卻沒有好的方法來應對。小島老師想說,我們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其實早就教給孩子要服從集體。
幼兒園有統一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除非是緊急情況,通常來講,幼兒園的孩子都能很好地來遵守這一規則,為什麼到了小學,我們就要在學習上,打破這個規則呢?何況,孩子的理由,只是為了不想被家長管著寫作業。針對這一情況,小島老師給家長出一招:我們在寫作業前,就讓孩子先把水喝了,去上個廁所,做好一切學習的準備,那麼開始寫作業了,以45分鐘為一個時間限定,寫完這45分鐘,可以休息,可以喝水,也可以上廁所。有了規則,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去糾正身上的壞毛病。
02專注度不高,用時間分類法來寫作業
針對專注度不高的問題,在學習和寫作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景就是孩子可以寫作業,但是寫一寫玩一玩,發個呆,轉個筆,時間就在不經意之間溜走了。很多家長就非常著急了,孩子沒有專注度,那做什麼事都做不好,該如何幫助孩子去培養專注度呢?有很多教育專家、老師都研究了不少方法,但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從生長發展規律來看,十幾歲之前的孩子,確實都有專注度的問題。我們成年人尚且在工作中還會摸魚,為什麼要求孩子每時每刻都要集中精力呢?
當然,如果專注度實在太差,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學習或者寫作業達5分鐘以上的,我們就需要用時間分類法幫助孩子改正問題。在寫作業之前,讓孩子列好計劃,先寫什麼作業,後寫什麼作業,大概需要多少分鐘,中間休息多長時間,每一個時間分類的時長,都由孩子自己去設定,家長就負責督促孩子,做一個提醒。發現孩子一旦在發呆了,沒有按照時間分類的原則執行,家長就提醒一下,給予相應的懲罰。小島老師希望在孩子的時間觀念培養中,家長是絕對不能手軟的,該懲罰就懲罰,懲罰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明白:寫作業和學習,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
03寫作業之前,先複習,再一氣呵成
不寫作業找理由,不是上廁所就是要喝水,這些壞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家長默許了這樣的行為。等到家長覺得,壞毛病演變成了難以糾正的壞習慣以後,才開始亡羊補牢。可是想要糾正起來,確實是需要花點功夫和時間的,家長不要一味地訓斥,適當給予鼓勵和認可。發現孩子一次沒有喝水,連續學習和寫作業超過15分鐘以上,就使勁誇獎孩子,給他們建立專注度和一些信心。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關注我的學習,不是只會訓斥我的,我也可以做得更好。
沒有時間觀念,其實還是需要家長給孩子灌輸一個時間管理的概念。寫作業之前,先複習一下當日所學的知識,讀一讀課文,看一看數學公式,把知識點熟悉了一遍,再開始動筆,同時加強專注度的練習,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率的,寫作業才是不用費心的。希望家長能多去實踐一下小島老師分享的這3招專治寫作業毛病多的方法,期待大家的使用反饋,歡迎給我留言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