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你一定要了解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2021-03-03 製片人內參

文丨Canny Yen 源丨hypesphere

坐在戲院鬆軟的座椅上,等待燈光逐漸變暗,除了各種廣告和隔壁傳來咀嚼爆米花的聲音外,我都會偷偷期待看見電影的片頭字卡。因為這些字幕和片名設計常配合電影整體風格,也是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雖然我們經常看見,卻不清楚創作這些迷人字幕的人到底是誰?是他們讓觀眾在欣賞幕後工作人員名單時,有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樂趣。

著名作品:

▸《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

▸《驚魂記》(Psycho,1960)

▸《迷魂記》(Vertigo,1958)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

▸《好傢夥》(Good Fellas,1990)

「對一般觀眾來說,電影的片頭字幕只是提醒他們:你們只剩三分鐘能盡情大吃爆米花了。但我想充分利用這段看似無用的『死亡時間』,讓觀眾快速進入電影情境,而非只想趕緊略過那些大多數人不感興趣的工作人員名單。」 ― 索爾·巴斯

提到電影字卡,絕對會提到索爾·巴斯,他的著名作品包含希區柯克的《驚魂記》,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勢必對其前衛的片頭動畫印象深刻。近乎潔癖的幾何線條,互相競速、時而分離或合一的文字排列,精淮呈現兇手神經質般扭曲偏執的心理狀態,成功營造壓迫視覺的焦慮感。雖然上映至今已過了好幾十年,現在看來仍非常創新獨特。

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驚魂記》(1960)

「我最初從事平面設計,同時也為多部電影和廣告製作圖像標誌。在這段期間,我也為奧託·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執導的電影《胭脂虎新傳》(Carmen Jones,1954)和《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設計片頭字幕,合作過程中我們兩個也討論到一件事: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靜態字幕做成動態圖像?」索爾·巴斯在自傳式紀錄短片《Bass On Titles》中,提到他的創作動機。巴斯和奧託兩人突發奇想為電影設計動態片頭,對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而言,儼然是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他把看似乏味冗長的工作人員名單納入創作一環,讓整部影片風格更加完整。他的設計風格深受德國包浩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影響,擅用簡潔精煉和具實驗性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另一部希區柯克的作品《迷魂記》中,巴斯就利用圓形迭合人眼圖像,與旋轉的動畫相配合,營造萬花筒般迷人奇幻的視覺效果。

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迷魂記》(1958)

「索爾·巴斯把片頭字幕升華成藝術作品,像《迷魂記》(Vertigo)片頭本身就是部小電影。他設計的動態圖像能為電影揭開序幕,也能營造情緒讓觀眾更快融入。」――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

《西北偏北》則利用綠底藍網格,片名採用白色,強烈大膽的色調和與後續劇情融合的設計,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進入故事情境,這也是巴斯首度和希區柯克合作的電影。

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西北偏北》(1959)

著名作品:

▸ 007系列電影:《007之諾博士》、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過他設計的電影片頭。只要 007經典配樂響起,腦中就會自動浮現邦德站在圓形槍管口朝銀幕開槍的畫面。從1962年第一部邦德電影《007之諾博士》(Dr. No)到 1989 年的《007之殺人執照》(Licence to Kill)共14 部007電影片頭,都出自莫裡斯·賓德之手。

莫裡斯·賓德利用圓形圖像,與槍口形狀和片名「Dr. No」中的 o 連結,配合繽紛飽和的色彩,迅速抓住觀眾目光。此外,運用象徵性圖案也能保持每集連貫性,就算期間換過四位主角也不影響。而每部 007 電影都會出現一位(或很多位)美豔性感的邦德女郎,他也在片頭加入女性舞動身體的剪影,如此既能展現女體曼妙又不顯得低俗。

特倫斯·楊(Terence Young)《007之諾博士》(1962)

著名作品:

▸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1964)

▸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

▸ 《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

▸ 《亞當斯一家》(The Addams Family,1991)

▸ 《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1988)

「在創作之前,我必須理解整部電影的意涵,就像演員需要背臺詞一樣。」 ―帕布魯·費羅(Pablo Ferro)

有些字體只要看過一次就很難忘記,帕布魯·費羅的手寫字體絕對屬於這種。他也是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御用片頭設計師,兩人首度合作的作品就是諷刺冷戰的黑色幽默電影《奇愛博士》。當時,庫布裡克要求片頭文字和影片畫面需同時出現,所以費洛就把他奇特細長又圓潤的手寫字,恰如其分地迭合在開場畫面上,他獨特的字體也成為大家爭相仿效的經典設計。

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奇愛博士》(1964)

巴裡·索南菲爾德(Barry Sonnenfeld)《黑衣人》(1997)

除了手寫字外,他也是第一位大量使用多重分割畫面的設計師,而這些靈感源自他在廣告界打滾多年激發的創意。像 1968 年的電影《龍鳳鬥智》(The Thomas Crown Affair)片頭,就是採用這種分割畫面,每格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切割方式,容易觀賞也能讓觀眾快速消化複雜動作。而他奇特剪輯方式也被導演採納,故電影正片中也看得到這種處理方法,電影裡一段打馬球的競賽畫面,就是使用如漫畫般的分割方式處理。

片頭

片中

理察·格林伯格(Richard Greenberg)

著名作品:

▸ 《超人》(Superman,1978)

▸ 《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1987)

▸ 《黑客帝國》(Matrix,1999)

▸ 《異形》(Alien,1979)

▸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

「一個點子必須修剪到最核心,才能真正顯現其精神。」― 理察·格林伯格(Richard Greenberg)

片頭設計也像音樂一樣有極簡主義,而理察·格林伯格就像音樂界的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一樣,是簡約主義代表人物,字體風格極端簡潔,而他的極簡魅力也展現在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執導的《異形》片名字卡。電影片名為 ALIEN,不同於其他設計師,他選擇把字母的所有筆畫拆開,先讓水平方向的筆劃一齊出現,再緩緩加上垂直筆畫,逐漸拼湊出完整單字,這種好似有壞事默默醞釀的節奏,能營造焦慮緊張的感覺。沒有多餘裝飾的簡單白字、被拆散後逐漸拼湊的字母,搭配繁星點綴的黑色太空背景,也暗示電影劇情可能會走向宇宙失序或災難。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異形》(1979)

理察·格林伯格曾在帕布魯·費羅的工作室上班,但在 1977 年他決定和從事廣告業的兄弟羅伯特,創立 R/Greenberg Associates 設計公司,持續接案為電影創作片頭。當時,電腦科技逐漸興起,理查運用炫目立體的視覺特效設計《超人》開頭動畫,驚豔觀眾之餘也讓人意識到,科技能讓創作者做出過去無法達到的效果。現在,理察·格林伯格革命性的設計作品,甚至被當成藝術品珍藏在 MOMA 現代藝術館、芝加哥藝術中心和羅浮宮。

著名作品:

▸ 《七宗罪》(Se7en,1995)

▸ 《蜘蛛俠》(Spiderman,2002)

▸ 《死神來了5》( Final Destination 5,2011)

▸ 《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美劇)

「如果想要人們聽見你的想法,你不能只是輕拍肩膀告訴他們,而是要給他們重重一擊,才能徹底讓他們注意到你。」― 凱爾·庫珀(Kyle Cooper)

一提到大衛·芬奇(David Fintcher)執導的《七宗罪》,腦中除了浮現凱文·史派西讓人毛骨悚然的表情和布拉德·皮特血氣方剛的青澀模樣之外,一定也會想起電影的奇特開場畫面。因為這是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片頭之一,也被紐約時代雜誌封為「1990年代最重要的創新設計之一」。

庫珀擅長創作骯葬、帶有雜訊的顆粒感影像,並迅速迭合各種破碎、不連貫的畫面,很難不讓人著迷於他黑暗抑鬱的影像風格。像《七宗罪》片頭畫面多半籠罩在陰影中,雖然都是各種文字、照片、物件等大特寫鏡頭,但每當我們睜大眼睛想好好看清楚時,又會迅速跳到另一畫面或被雜訊幹擾,讓觀眾處在無法釐清的謎團裡。此外,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重要元素,為了完美配合抽象暗黑的電影基調,庫珀選擇工業搖滾樂團「九寸釘」(Nine Inch Nails)的音樂,其破碎旋律精淮詮釋兇手混亂跳躍的思考模式,和他永遠無法獲得寧靜的心理狀態。

電影《火線追緝令》片頭分鏡手稿

「導演和我決定使用手寫體混合 Helvetica 字體,對此我們兩個都非常興奮。芬奇想要用手寫方式來呈現,如此一來,才能表達這些文字都是來自兇手內心想法。但我又更進一步,我想呈現的是,這部電影的片頭就像兇手親自設計的一樣。」

因為他們的大膽嘗試,也願意花時間一筆一划創作每張字卡,我們才能看到帶有溫度、難以被歸類的字體設計。這是制式化電腦無法設計出的感覺,也能解釋庫珀雖然擅用電腦繪圖技術,但他還是認為,手工創作帶有質樸原始的不完美感,才是最迷人的原因。

著名作品:

▸ 《橫道世之介》(よこみちよのすけ,2013)

▸ 《多田便利屋》(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2011)

▸ 《再見溪谷》(さよなら溪谷,2013)

「文字設計是傳遞想法的手段。」―赤松 陽構造

相較於好萊塢眼花繚亂的視覺特效,日本電影傾向營造靜謐安寧的氣氛,而這份寧靜總伴隨力道強勁卻又樸實無華的手寫字體。日本平面設計師赤松陽構造和帕布羅一樣熱愛手寫字,他質樸的筆觸極具辨識度,作品也幾乎全部以手寫製作。

衝田修一(Shuichi Okita)《橫道世之介》

大森立嗣(Tatsushi Ohmori)《多田便利屋》(2011)

赤松陽構造認為電影具有高度原創性,所以片名字卡也該採用原創性高的手寫字,且為配合不同電影風格,他善用各種媒介,如竹筆或毛筆來創作。此外,他認為電影屬於動態影像一晃即逝,不同於靜態的平面設計可以反覆仔細觀看,所以他更注重色彩、下筆的力道、筆刷的柔軟度和順暢度。

大森立嗣(Tatsushi Ohmori )《再見溪谷》

北野武(Kitano Takeshi)《大佬》(2001)

【字體小整理】
《異形》片名使用 Futura 變體
斯坦利庫布裡克喜歡使用 Futura Extra Bold
《七宗罪》片名是手寫混合 Helvetica
設計師 Matt Terich 設計出一款類似索爾巴斯為希區柯克電影設計海報的字體就命名為Hitchcock,供大家免費下載:http://typographica.org/on-typography/saul-bass-website-and-hitchcock-font-are-back/
赤松陽構造習慣使用石井橫太明體(YM明體),喜歡的字體是寫研BM・EM・BG

製片人內參

zhipianrenneican

這裡是電影、電視、視頻、微電影戲劇等

製片人、管理者、創作者、參與者的網際網路服務平臺

關注內參,每天,我們一起聊影視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幕後 六位你一定要知道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六位你一定要知道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坐在電影院鬆軟的座椅上,等待燈光逐漸變暗,除了各種廣告和隔壁傳來咀嚼爆米花的聲音外,我都會偷偷期待看見電影的片頭字幕
  • 六位你一定要知道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但你一定看過他設計的電影片頭。此外,運用象徵性圖案也能保持每集連貫性,就算期間換過四位主角也不影響。而每部007電影都會出現一位(或很多位)美豔性感的邦德女郎,他也在片頭加入女性舞動身體的剪影,如此既能展現女體曼妙又不顯得低俗。
  • 幕後 六位你一定要認識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著名作品:007系列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過他設計的電影片頭。只要 007 經典配樂響起,腦中就會自動浮現龐德站在圓形槍管口朝銀幕開槍的畫面。從1962年第一部龐德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 這六位電影片頭設計大師,你一定要認識下
    巴斯和奧託兩人突發奇想為電影設計動態片頭,對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而言,儼然是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他把看似乏味冗長的工作人員名單納入創作一環,讓整部影片風格更加完整。他的設計風格深受德國包浩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影響,擅用簡潔精煉和具實驗性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
  • 【人物】六位你一定要認識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巴斯和奧圖兩人突發奇想為電影設計動態片頭,對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而言,儼然是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他把看似乏味冗長的工作人員名單納入創作一環,讓整部影片風格更加完整。他的設計風格深受德國包浩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影響,擅用簡潔精煉和具實驗性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
  • 六位你一定要認識的電影片頭設計大師!
    索爾·巴斯把片頭字幕升華成藝術作品,像《迷魂記》片頭本身就是部小電影。他設計的動態圖像能為電影揭開序幕,也能營造情緒讓觀眾更快融入。著名作品:007系列電影、《末代皇帝》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過他設計的電影片頭。只要 007 經典配樂響起,腦中就會自動浮現邦德站在圓形槍管口朝銀幕開槍的畫面。從1962年第一部邦德電影《007之諾博士》(Dr.
  • 【極客影視】這6位電影片頭設計大師,帶你進入電影的造夢空間.
    巴斯和奧圖兩人突發奇想為電影設計動態片頭,對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而言,儼然是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他把看似乏味冗長的工作人員名單納入創作一環,讓整部影片風格更加完整。他的設計風格深受德國包浩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影響,擅用簡潔精煉和具實驗性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
  • 片頭也有大學問,如何向好萊塢最強的片頭設計大師致敬.
    轉自他的公眾號「老片痴影症」FX的新劇《宿敵:貝蒂和瓊》(Feud
  • 這20位世界級大導演的電影風格,都藏在片頭設計裡了
    ,就像禮物盒的包裝,負責在電影前幾秒提示全片的概念、線索和氛圍,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用視覺觸達故事的溫度,走進導演編織的絢夢;既要概括全片主旨,在畫龍點睛之餘,又不能劇透過多信息;其中背景、色調、字體、位置的排列組合等都是學問......反正,偶爾把電影片頭集合起來看實在太好玩了!
  • 2014年十大電影片頭片尾設計 效果驚豔創意足!
    辭舊迎新之際,Trailer Time如期奉上一年一度的十大電影片頭片尾賞。我們從2014年全球電影中精選出了十個設計出眾的片頭/片尾,以高清視頻供大家欣賞。 今年的片頭片尾設計依然被資金雄厚重視視覺的好萊塢影片所佔據,動畫電影終於重新展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藍天、萊卡等動畫工作室紛紛給出了與正片風格相得益彰的精彩片尾設計,而失寵於奧斯卡的停格動畫力作《樂高大電影》更是以積木堆積的創意片尾笑傲群雄。最令人驚喜的當屬華語電影《催眠大師》的片頭,躋身今年的十強之列。
  • 電影公司的片頭動畫都啥內涵?
    其實大家也應該發現了,現在的電影通常要在片頭放上好幾個公司的動畫,難道一部電影要幾經倒手嗎?懂小姐告訴你,一般來說,最先出來的片頭動畫一般來自發行或者出品公司,說白了就是投資的;而後來出來的則基本都是負責拍攝和製作的公司——由於現代電影的發行和拍攝很多都是分開的,也就出現了一部電影N個公司同時出鏡的局面。
  • 電影片頭動畫都啥內涵?
    片頭也瘋狂現在的電影通常要在片頭放上好幾個公司的動畫,一般來說,最先出來的片頭動畫一般來自發行或者出品公司,說白了就是投資的;而後來出來的則基本都是負責拍攝和製作的公司——由於現代電影的發行和拍攝很多都是分開的,也就出現了一部電影N個公司同時出鏡的局面。
  • 【揭秘】電影片頭動畫都啥內涵?
    片頭也瘋狂現在的電影通常要在片頭放上好幾個公司的動畫,一般來說,最先出來的片頭動畫一般來自發行或者出品公司,說白了就是投資的;而後來出來的則基本都是負責拍攝和製作的公司——由於現代電影的發行和拍攝很多都是分開的,也就出現了一部電影N個公司同時出鏡的局面。
  • 你知道嗎?原來電影片頭也會有彩蛋
    夢工廠logo下的「SKG」也正是它的三位創始人的姓氏首字母。夢工廠有很多有名的動畫製品,像《功夫熊貓》系列、《馬達加斯加》系列、《馴龍高手》系列等,片頭也很是精彩。《功夫熊貓》片頭將中國功夫元素融入,第一部月下佳人輕功水上漂,第二部是皮影剪紙,清風送神來。
  • 學習電影用光,你必須了解的「三位大師」
    現在,實際光線的運用在導演和攝影作品裡的變得越來越常見,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像庫布裡克這樣反叛的導演。你必須要在這份工作中灌注你的生命體驗、你觀察世界的方式、你對藝術的認知和美學素養,還有你對電影技術的全面掌握。」【叮!這裡有個提示!】
  • 好的電影片頭 就像一個曖昧的眼神
    巴斯和奧託兩人突發奇想為電影設計動態片頭,對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而言,儼然是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他把看似乏味冗長的工作人員名單納入創作一環,讓整部影片風格更加完整。他的設計風格深受德國包浩斯(Bauhaus)和俄國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影響,擅用簡潔精煉和具實驗性的象徵圖案表現電影元素。
  • 上半年最喜歡的一部美劇,從片頭第一秒鐘就定了
    其實全劇最讓我索繞不去的是它的片頭,連看好幾遍:《宿敵:貝蒂和瓊》片頭  顯然,它是仿照上世紀50-60年代的電影片頭設計的,那個時代的片頭多以平面卡通圖案為主,講求動作的連鎖反應,該劇的參考對象是設計大師索爾·巴斯的藝術風格。要說好萊塢的片頭設計,不得不提索爾·巴斯,將他位列第二名,也沒有人敢說第一。
  • 周末閱讀 | 索爾·巴斯 用圖形改變海報設計的大師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除了這幾位大導演,他還和比利·懷爾德合作過。他設計的最後一部電影海報是為史蒂文·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製作的,但從未發行過。
  • 漲姿勢丨電影片頭動畫哪家強?史上最全總結~
    現在的電影通常要在片頭放上好幾個公司的動畫,一般來說,最先出來的片頭動畫一般來自發行或者出品公司,說白了就是投資的;而後來出來的則基本都是負責拍攝和製作的公司——由於現代電影的發行和拍攝很多都是分開的,也就出現了一部電影
  • Netflix 經典片頭登登消失了!16秒新片頭釋出 敲響進軍戲院戰鼓
    ▲Netflix 聯手好萊塢知名配樂大師打造新片頭。於是 Netflix 與奪下兩次奧斯卡得主的 Hans Zimmer 合作,將 Netflix 片頭升級得相當有影院氣勢。 電影公司的電影片頭卻總是令人印象深刻,像是20世紀影業在 20th Century Fox 的Logo建築配上打燈動畫,或是漫威的 Marvel 漫畫翻頁過場,總是影迷進場必會看到,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