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小缺愛的女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1 笙笙的文章

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將變為黑暗。

最近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正在熱播,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就在我們對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和小女孩蓮生童年遭到非人虐待感到深切的同情,我的朋友小月說道: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林緒之童年遭到遺棄,所以後來儘管養母很疼愛她但她的童年遭遇依舊使他性格孤僻,不善於與朋友家人表達自己的情緒。直到遇到了蓮生,她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她想要拼盡全力保護蓮生。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

明珠。

小月似乎感同身受的這句「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讓我對她的經歷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在我們大家看來,小月雖然來自農村,但她為人善良,學習刻苦,活潑陽光,幽默,臉上的笑容更是治癒煩惱的良藥。這樣活潑開朗的小月讓我們開始思考她究竟經歷過什麼才會如此感同身受的說出這樣一番話。

正當我們用眼神交流著不理解時,她突然抬起頭很喪地問了我們一句:「那些從小缺愛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我們一時間被問住了,在面對如此低氣壓的小月時,我們大家都手足無措,因為這樣的她我們都沒有見過,以前的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是微笑面對從不會如此喪。

一陣沉默後,我問道:「你怎麼了嗎?沒事吧?」她勉強笑了笑說最近看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引起了一些不好的回憶,不過不用擔心,我自己能夠處理好。隨後她哽咽著向我們道出了她童年的經歷。原來小月出生在農村,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是老大,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妹妹比弟弟大,在這個眾多獨生子女的時代背景下,她們家出現有三個孩子的情況主要是由於小月的父母重男輕女。在別人都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寵愛可以撒嬌可以任性的時候,她就知道要讓著弟弟妹妹,要聽父母的話,直到現在她一直覺得那個時候最愛自己的人大概就是自己了。父母把絕大多數愛給了弟弟,剩下的由她和妹妹分。從小父母的關注永遠在弟弟身上,只有當她努力學習在學期末拿到三好學生的獎狀回家的時候是父母最關心她的時候。所以對她來說努力學習是獲得父母的愛的一種方式。在同齡人都還在爸爸媽媽懷裡撒嬌賣萌求關注的時候她已經獨立到上寄宿制學校,生病的時候自己跟老師請假去醫院。

初一年級的她,獨立到老師都感到驚訝。她說她從讀書開始只有一次是媽媽帶她去的醫院那是她第一次不用再在輸液的時候強迫自己清醒,因為她知道有媽媽在陪著她,她不在擔心自己如果睡著了會在輸液的時候輸到空氣(輸液瓶裡液體流完後空氣會輸到靜脈導致血液倒流進管子),那一次輸液她安心的睡著了。

童年的缺愛使她變得比同齡人更加獨立。她雖然能言善辯,但也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少人知道她的她的能言善辯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她渴望愛但她更害怕受到傷害。追她的人不少但她始終沒有戀愛也始終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之前的我們還為此調侃過她是不是眼光太高所以一直沒有找到男朋友。現在終於明白,長時間的缺愛使她變得小心翼翼,讓她學會時刻關注身邊人的情緒,她會害怕如果以後對方不愛自己了她要怎麼辦?也會害怕自己何德何能能夠配上他人的愛。沒人知道她曾在多少漆黑的夜晚泣不成聲,知道她的笑容只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內心,知道生病獨自呆在醫院的那份無助及孤獨。

大學四年她拿了各種獎學金,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最後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找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漸漸的實現經濟獨立,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她依舊獨立,愛笑,能言善辯,時刻與別人保持距離,不戀家。甚至自我保護的有些過度。童年時期生命裡的火焰過於微弱,她沒有得到足夠的溫暖,所以後來的她學會了自我保護,學會了小心翼翼。不知何時她才能夠遇到一個滿是陽光的人能夠給她足夠的溫暖,驅趕她的黑暗,讓她收起她的小心翼翼。

相關焦點

  • 那些童年缺愛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就是這樣一個為戀愛付出良多的女孩子,為什麼總是把握不住幸福呢?答案就是,無法給予自我安全感的人,會不斷向外界去尋找,一旦找到,便將自己的全部寄託於其上,越害怕失去,就越卑微、越被動。和鄭爽一樣被吐槽情史的還有阿嬌,她因「豔照門」事件聲名盡毀,而問及同意拍攝那些照片的原因,她的回答是「不想失去他。」沒錯,阿嬌也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再嫁,她寄居在別人家,從小看人眼色過日子,光是小學就已經轉學七次。沒有父母的呵護,也沒有朋友可以談心,阿嬌就像一隻離群的孤雁,形單影隻。
  • 《流金歲月》朱鎖鎖這種從小缺愛的女孩,很容易在愛情裡受傷
    現在我們很流行的一句話叫做「女孩子就是用來寵的」,可見,這男人和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就不同的。以往我在寫情感文章的時候,給女孩子們的建議就是不要去找那種原生家庭比較畸形,從小太過於缺愛的男人。因為那樣的男人,他往往也不太會愛別人。但是,如果是女孩子生長在那樣的家庭,又會怎樣呢?《流金歲月》中的朱鎖鎖,就是一個從小缺愛的女孩。
  • 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那個從小被寄養的孩子,在最需要和父母建立心理依戀感的時候,被父母生生「拋棄」,讓他們活成了「雙親健在,卻親不到摸不著」的「孤兒」。這種心理上的拋棄感,一旦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是父母掙再多錢,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 從小缺愛的女孩,如何活出自己的幸福
    童年的缺愛很不幸,但不幸中的萬幸是,童年時光總會過去。 從小缺愛的女孩,長大以後真的太苦了。那些她們所認為是「唯一知己」的人,可能只把她當作普通朋友。在愛情中,她們會患得患失,即渴望愛,又恐懼愛。過度缺愛讓她們很容易就被男生拿住,明明各方麵條件都很優秀的女孩子,卻在每一段感情中都愛得卑微可憐,往往也得不到珍惜。
  • 那些嫁給大叔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都來看看吧!
    那麼那些嫁給大叔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呢?一.小蕊23歲婚齡一年小蕊的先生比小蕊大12歲,她是小蕊的初戀,他是80後普通的銷售人員,家境也很普通。小蕊覺得他成熟,樂觀。原生家庭不和睦,導致她是個極沒有安全感的姑娘,她沒什麼社交,也沒什麼朋友和自己的圈子。遇見他像是捉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嫁給了他,什麼都沒要。婚後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家庭和他。
  • 缺愛的女孩,從小就有這幾種特徵
    由於從小缺愛,她對陌生人攻擊性很強,敏感多疑,她無法分辨到底誰是真心待她誰又是騙她。所以她一遍遍試探、作、鬧,以此來滿足童年缺失的愛。無數遍惡語相加來確定別人是否是真的愛她。「不管怎樣,她至少給了我生命」;「無論如何,她至少沒缺我吃喝,把我養到大也很辛苦」。從小被最親近的家人嚴厲的管教,卻聽不到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 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就姑且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吧!在很多家長眼裡,給孩子報一個「網球」興趣班與那些「畫畫」「舞蹈」「桌球」「鋼琴」差不多,只是去「玩玩」,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已。絕少有家長一開始就抱著走專業、甚至職業的目標去讓孩子學網球的。
  • 黃秋生私生子曝光,悽慘童年被公開:從小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
    從小缺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且看。                                                                    ——鹿角姐姐說知乎上有個提問,「從小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回答的字數越少,越讓人心疼。
  • 曾經缺愛的人,後來會遇到怎樣的伴侶?
    所以,經歷了很多之後,我們便開始懷疑,一個從小充滿創傷,受過冷落、忽視或虐待的人,或許真的得不到擁有寬厚雙肩、溫暖大手、陽光笑容的完美王子。好像有些東西一開始就缺了,因此在以後的生命中也一直缺失著。那麼,所謂「缺愛的人」,究竟會遇到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從小不缺愛的人,現在過得怎樣?
    文 | 若衫來源 | 張德芬空間(tefenchangpublic
  • 那些極度自卑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至於那些惡人在她這也吃了虧,挨了打也收斂了不少。她越來越愛笑,敢向高兩屆的學長表白,敢質疑老師的解答,敢去外班交朋友,敢參加運動會,敢去找校長聊天……初中的她拼命背書刷題,上了市裡最好的高中,身邊朋友慢慢多起來。後來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日子也越來越清晰,現在的她自信活潑,有熱氣騰騰的生活,有熱烈大膽的愛好,有追求的目標,美好與挑戰相伴,而她依然如女戰士一般驕傲地挺著胸,活成了她喜歡的樣子。
  • 《都挺好》姚晨崩潰:那些不被愛的女孩子們,你們還好嗎?
    在這就是童年缺愛的女孩子啊……因為缺愛,所以給自己打造了一件盔甲,上面寫著「生人勿近」,而面對工作,又那麼死心眼要抓住一切。因為她知道自己身後空無一人,一切都要靠自己。02不知有多少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狀態,性格和種種的人生選擇,都和童年的遭遇有關。就像是歡樂頌裡面說的,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 那些從小被禁止吃糖的孩子,長大後變得怎麼樣了?糖成了執念
    從小沒有能夠吃到糖的孩子,會對糖充滿渴望,糖的魅力在他們心目中會成倍的增長,對甜食會沒有任何抵抗力。反而是從小不缺糖吃的孩子,對糖會沒有興趣,並不願意多看糖一眼。對自我懷疑從小不能吃糖的孩子還會對自我產生懷疑,別人都能吃糖為什麼我不能,是我不夠好嗎?看著別人開開心心吃糖果、吃甜食,自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孩子也會很難過,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看到別的家長送小朋友糖果時,孩子還會懷疑,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愛自己,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
  • 葉璇和小默先生分手:從小缺愛的人,該如何自救?
    作者:胖六(富書專欄作者)從小缺愛的孩子,情感之路大多不順葉璇和小默先生分手了。葉璇透露「分手原因是二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感情的訴求不同。」小默先生是哪位,確實不太清楚,也不關心。但是,葉璇是超級學霸,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 那個從小被灌輸家裡窮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網友的回答很痛心
    近段時間在問答上面看到一個問題,是說「那個從小被灌輸家裡窮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一般像這樣的問題,都是網友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者是在生活中看到過這一類的事情,有感而發。並且讓人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的熱度還挺高,下面吸引了不少的網友來回答。
  • 《這就是生活》: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會愛也害怕被愛
    同理,從小缺愛的孩子,等到長大之後,他們也許會特別優秀,但是因為少年時情感的缺失,他們內心深處總會缺少那麼一塊,不敢去愛也不會去愛。甚至有人主動靠近他們,他們也會因為害怕得到之後的失去,而拒絕別人靠近自己。
  • 長期缺愛的人,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
    03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會怎樣?童年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後不太懂得愛和被愛。1.從小缺愛的孩子不懂愛。鄧萃雯曾說過:「自己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總是一直在追,總是覺得物質是最可靠的。」母親為了再婚,不允許她叫媽,從此便對她不管不顧,父親也沒有對她付出過愛。而奶奶比較冷漠苛刻,對鄧萃雯也沒有多少溫情。這是一個極度缺愛的女孩子,缺愛的她不懂得如何付出愛與接收愛。
  • 從小一直缺愛的女生會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 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由於內心自卑,她在單獨處理一些事物的時候會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會表現出一定的慌張失措,這也是由於從小關愛缺失造成的社會經驗的不足導致的。 焦慮、易怒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學相關研究表示,焦慮、易怒屬於不安情緒的具體表現。人們常常會用抵抗情緒掩飾自己的恐懼和不安。
  • 《鬢邊不是海棠紅》:兩個從小缺愛的孩子,彼此溫暖
    看完全劇,給人最強烈的感覺是:這部劇表面說的是梨園傳奇,背後隱藏的故事卻令人唏噓,那就是兩個從小缺愛的孩子,半生都在尋找愛,來彼此溫暖。後來刻苦練功,把京劇旦角演繹得惟妙惟肖,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紅極一時的名角。一起學戲的師姐,在班主打罵下解救過他,給過他一些溫情。班主、也是他的養父對他棍棒相加、非打即罵,給予他的父子情分少得可憐。 親生父母與他失散後就相繼病死,還立下規矩,家人不得與唱戲的有關係;親生妹妹因為他看戲走失,恨透了戲班子和唱戲的人,逼得愛戲如命的他不敢相認。
  • 那些拼命讀書的後浪,後來都怎麼樣了?
    優越的生活不過是錦上添花,孩子小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愛的溫暖。 柯恩雅跟隨媽媽來到市場謀生,這樣奔波的生活並不是她嚮往的,但比起留在爺爺奶奶家裡,她更享受和媽媽一起吃苦的生活。 她說長大後夢想當一名醫生,病人生病了可以給他們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