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催逼一個孩子長大,整個社會就會舒緩下來

2021-02-20 新京報書評周刊

當我們的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捧著iPad玩遊戲,讀繪本、聽故事入眠,在各色的遊樂園中奔跑嬉鬧時,你可曾想過,幾百年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呢?當父母向孩子灌輸做人的道理,教會他們善良和誠實時,你是否好奇過,歷史上那些同樣年歲的孩子們,又是如何被教養成人的呢?

 

魯迅曾說:「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地被薰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雖然他也許不過是一條蟲)下。」對「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持負面評價的魯迅,如果看到今日泛濫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云云,又會作何評價呢?

 

幾十年間,女性主義運動讓女性的聲音重新被世界聽到,從前專注於寫上層社會史的學者們也漸漸將筆觸伸向普通人,去挖掘那些權力、階層金字塔底端的生命經驗。而相較於成人世界的眾聲喧譁,兒童的聲音卻往往寂靜如迷。

 

1971年,兒童史學家熊秉真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系就讀。在這個師資條件還算過硬的科系,在藏書豐厚的圖書館內,她竟然找不到中國兒童生活過的歷史痕跡。出於對「生命傳遞」的好奇,以及對「社會文化史並不會讓所有曾經活過的人留下痕跡」的困惑,她決定填補這段兒童歷史書寫的空白。

 

通過《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著作,她不僅解釋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大惑」——生命如何從不可能變為可能;同時向讀者展現了一幅中國兒童的生活長卷,開創了兒童史學的新天地。


熊秉真,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歷史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歷史系講座教授。專研婦孺醫療史,著有《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知識即權力」

如何聽見6歲以下孩童的聲音?

 

新京報: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兒童領域的?這個領域什麼地方吸引你?

 

熊秉真:我從小就對兒童這個話題很有興趣,我不太知道為什麼。我母親是在抗戰的孤兒院長大的,我父親是教育工作者,很早的時候替聯合國寫兒童文學。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無意間,習染了他們對幼教和生命的熱愛。不只我有這個困惑,當時和我在山野裡捉迷藏的玩伴,也都很好奇:生命是如何傳遞的?初中時,我讀到波伏娃的《第二性》,沒看這本書的內文時,我不知道它是講男女之別的,以為「第二性」的意思是兒童,講長幼之別的。將年齡、人生階段作為劃分身份、製造認同的因素,始終在各個學科剛剛展開。

 

我對兒童與兒童問題的追尋,與其說是十多年來的一種執著,不如說是一種終生不得其解的大惑。第一個困惑是,在世界範圍內,生命是怎樣傳遞下來的?百年前的人均壽命那麼短,兒童的死亡率那麼高,在這麼困難求生的環境裡,人是怎麼活下來的?第二個困惑是,為什麼當時所有的學科都不解釋這個問題,沒有人,怎麼有歷史呢?

新京報:關注和書寫兒童歷史,是不是出於替兒童這個「弱勢」群體發聲的責任感和道義嗎?還是希望能匡正歷史書寫的偏頗?

 

熊秉真:學界和公眾都說,歷史不能只有男人的聲音,還要有女生的聲音;不能只有王公貴卿的聲音,還要有平凡人的聲音;不能只有單一個人的聲音,還要有族群的聲音。但是卻沒有人說,不能只有大人的聲音,沒有小孩的聲音。後來我發現,年齡是重要的界定因素之一。6歲以下的孩子的聲音在全世界範圍內是很重要的,但卻一直被忽視。人口結構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年齡越小,人數越多。在一個社群中,15歲以下的人佔人口的一半。如果這一半的人在任何文字記載中都不出現,都沒有聲音。這是不成立的。

《童年憶往》

作者: 熊秉真 

副標題: 中國孩子的歷史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11月

 

 

新京報:我們的歷史書寫中少見關於兒童及其生活的系統、完整的記敘。哪些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熊秉真:大家經常說,「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權力。倒過來說也是對的,權力製造知識。我們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和權力結構有關。6歲以下的孩子是沒有權力的。

 

新京報:回溯兒童歷史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透過成人的「二手」記錄,儘量還原兒童生活的本真。你是如何克服這個難題的呢?我們如何看待或理解兒童自身生活的意義?

 

熊秉真:不一定要用二手材料,也可以用兒童的自我陳述。孩子會留下很多直接的證據。我所用的材料不只是文獻,還有小孩留下的東西,他們畫的畫、唱的歌、流傳的故事、他們死後留下的衣服等等。另外,我們怎麼還原嬰幼兒的聲音呢?——通過幼科的醫療記錄。比如,有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拒絕吃奶,僱了一個又一個奶媽,他都推開。這算是他的聲音嗎?他有表達拒絕的意見。這個聲音不是經過二手傳播的,而是當時一萬多件醫院檔案中留下的,有名有姓有地點有年齡。如果是單一的喜好,就是個例。但如果在按照時間、地點、階層去調查,將個例集結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整體趨勢,甚至可以展示過去幾百年的改變。你就可以說,六歲以前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歷史,他有悲歡離合、喜樂痛苦,他有他的希望、有他的需要和意見。

 

 

童年的消逝

社會越富庶,兒童就越幸福嗎?

 

新京報:法國史學家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兒童的世紀》中說,16世紀以前,兒童被視作「縮小的成人」,兒童自身是沒有獨立地位的。在中國,教兒童做人,也主要是教兒童如何成為「具有某種特質」的成人。現代化的進程為兒童帶來過怎樣的影響?

 

熊秉真:《兒童的世紀》這本書,讀者多半只看前半部分,就會誤以為阿利埃斯對於現代社會「發現」兒童持積極態度。但看了後半部分關於兒童教育史的內容,你就會知道,他其實覺得童年被發現之後,孩子的童年會變得悲慘。因為他們會被送到學校,接受統一的教育,只學特定的學科,聽特定的歌,玩特定的遊戲,穿同樣的衣服,做小孩該做的事,一群所謂的兒童專家,會讓他們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父母又很相信專家,按照專家的建議去教育。這是很可憐的。

《兒童的世紀》

作者:  菲力浦·阿利埃斯 

譯者: 沈堅 / 朱曉罕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4月

 

新京報:如波茲曼所說的「童年的消逝」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不可逆轉的現象。站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立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熊秉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不可逆的過程。我想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應對,會不會迎來新的覺醒?不光是現代化的進程對孩子有影響,現在一些大人恨不能讓一個6歲的小孩馬上長成16歲、26歲的樣子,讓他懂規矩、變得「有用」,這是很功利的。如果一個社會能善待每個成員,不催逼他,讓他以自己的方式成長、生活,那麼整個社會就能舒緩下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進步,現在我們終於不愁吃穿了,我們的進步卻好像變成一塊砸自己腳的石頭。這是一個內設的危機,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一個困境。

 

新京報:現在網際網路通訊發展這麼迅速,孩子的童年大多缺少不了手機、電腦的陪伴。你怎麼看這件事?

 

熊秉真:我坐飛機來的時候,看見身邊兩三歲的小孩都可以很流暢地用iPad,當他看見報紙的時候,甚至還在用手去劃,以為這樣可以翻頁。也許學歷史的人就有自己的偏好,容易在時間的進程中看到:隨著世界的發展,很多事情一去不回。但是只要你有這種意識,或許就會有一個反作用。

《童年的消逝》

作者:  [美] 尼爾·波茲曼 

譯者: 吳燕莛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新京報:近十年來,大陸早期教育的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湧現,「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一句很流行的宣傳語。很多家庭教育也自願或被迫加入這個行列。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你怎麼看「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說法?

 

熊秉真:不光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是這樣。我們叫做「competitive rearing」(競爭式的育兒方式)。社會一直往前走,需要一個推動力,成人會將希望像跑接力賽接棒一樣,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讓孩子快速起跑。但起跑之後會怎麼樣呢?這是我們需要追問和思考的問題。一個社會如果一起勇往直前,它賺到了什麼、賠上了什麼,會在未來越來越明晰。在一個現代化很成功的國家,大家容易有一種失落感,因為為這個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是再也找不回的。我並不想去評述,學歷史的人不應該像算卦的人一樣,去預測未來。

 

新京報:繪本引進的熱潮、兒童影視和文學作品的興盛,讓孩子可以看的東西變多了,卻又似乎更難選擇了。傳統中國的幼教經驗能否為我們當下的文化產品、產業提供一些思路?

 

熊秉真:我覺得多樣性最好。我們已經銜接了晚清、民國以來全盤西化的傳統。市場上外國的繪本作品非常多,但我們對於自身文化的精髓,反而「近鄉情怯」。我覺得有點可惜。因為維持文化的多樣,就像生物的多樣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維持人文傳統的多樣性?答案是:不能讓一件事或一種觀點一枝獨秀。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編輯: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相關焦點

  • 媽媽輔導兒子作業,竟怒吼致骨折內傷: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催催催……
    為了趕校車,早上必須6點就變身高音喇叭,催孩子起床;好不容易磨蹭到7點起床,又要開始催著孩子洗漱、穿衣、吃飯……這邊媽媽火急火燎扯著嗓子生怕閨女錯過校車,那邊閨女卻像是個沒事人一樣,任憑你怎麼催,她就是不緊不慢。閨蜜說:光是孩子每天出門磨蹭這一下,就常常搞得她一肚子火!
  • 「孩子不喜歡就別逼他」,別讓這句話害了孩子一生!
    劉星怪媽媽不逼他,如果當初逼他一把,他也許就能成為一個才藝雙全的小明星。「我小時候不愛學,那是我不懂事,難道連您也不懂事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父母都「不懂事」,都不願意逼迫孩子,一句「孩子不喜歡就不要逼他了」解決所有麻煩。
  • 內向孩子=沒出息?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外向
    進門後,那個9歲的孩子一直拽著他媽媽的手腕,看起來挺怕生。他媽媽一直催促他向我問好,小孩被催了幾次後,怯生生地叫了聲「阿姨好」。不久一個人躲在角落默默翻兒童故事書了。我朋友一臉抱歉又擔憂的解釋:「他太內向了,多包涵。」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上四年級,很內向,不願意和別人說話,在班上也不是很合群。現在在考慮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語言班或者播音班。相信很多父母也有這樣的煩惱,覺得孩子內向不好。總是希望通過一些辦法,讓他們變得更善於社交、更開朗活潑、更討人喜歡。
  • 抖音可時光啊不聽話總催人長大是什麼歌
    抖音可時光啊不聽話總催人長大是什麼歌時間:2020-04-08 23: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可時光啊不聽話總催人長大是什麼歌 可時光啊不聽話總催人長大是最近抖音很多的一首歌,大家喜歡放這首歌作為文案視頻的背景音樂,很多小夥伴都非常喜歡這首歌,下面就是小編帶來的全部介紹內容了
  • 一個被媽媽們忽略的真相:孩子磨蹭拖延,只因父母催催催
    第1次催,起不來,第2次催,哼哼哼,假哭第3次催,才慢慢吞吞,眯著眼睛穿衣服。。。你身邊一定有李韜這樣的人: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拖拉拉,一件事情,要你追著他好幾次……換做你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後果會怎麼樣?曾經我也擔心我的孩子磨磨蹭蹭,但現在,我更不希望自己只懂催催催。
  •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外向
    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上四年級,很內向,不願意和別人說話,在班上也不是很合群。現在在考慮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語言班或者播音班。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煩惱,覺得孩子內向不好。總是希望通過一些辦法,讓他們變得更善於社交、更開朗活潑、更討人喜歡。有些家長還會認為內向是種性格缺陷,容易被冷落被排擠,在社會交際上容易吃虧。內向一直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同樣,內向不合群的人也被當成異類。
  • 郎朗感恩「殘忍」父親: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其實,每個周末去輔導班上課學習的孩子,背後都有風裡雨裡堅持陪練的父母。 擁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感謝父母當初的逼迫,而那些沒有堅持下來的孩子都在惋惜,只能羨慕別人會這個會那個。
  • 你的每次「催」孩子,其實是在「毀」孩子
    ,要不然就是想喝水,半小時也寫不了10個字,不算多的作業,能從晚上七點磨蹭到九點才寫完;晚上不願睡覺都10點半了,還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肯定說再看5分鐘,等催第三次的時候11點到了。
  • 教育孩子、逼孩子學習的時候,為什麼不逼逼自己?
    朋友的孩子八年級期中考試英語考了41分,成績出來了倆口子慌了神,跑去問老師怎門辦?老師一說孩子的情況,夫妻倆一籌莫展,來求教我,我說你們一個人陪著孩子學習,倆人都說不會,那我說孩子學習的時候你在幹什麼?
  • 有種「遺憾」叫劉歡女兒——狠心「逼」孩子,長大她才會感激你
    聽完後楊穎的表情落寞了,仿佛在埋怨「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不逼我呢」?孩子,長大她才會感激你中國著名男演員劉歡在音樂上頗有建樹,經典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彎彎的月亮」、「心中的太陽」等膾炙人口。劉歡只是眾多家長的一個代表,很多家長也是希望孩子快樂成長,覺得孩子不喜歡就不強迫了。或許小時候孩子過得很開心,可是等孩子長大以後,她更希望父母能對自己說「都是為你好」。
  •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家長怎麼辦?這3個建議,比催100遍還管用
    3、孩子對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孩子只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主動去做,並做得很快。對於不感興趣卻又被父母逼著去做的事情,就會動作慢吞吞的,磨蹭拖延。比如他不喜歡刷牙,就會一邊玩一邊刷,甚至在刷牙的時間玩別的東西;他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會放在嘴巴裡咀嚼得沒完沒了,就是不咽下去。作家陶立夏認為,孩子的拖沓,就是拒絕。對於不喜歡的事情,他們用拖延表達著內心的拒絕。02.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告別磨蹭?
  • 催呀催呀我就不找對象是什麼歌 催婚歌詞完整版誰唱的
    最近在網上聽到一首很有趣的歌曲,歌詞大意是「催呀催呀我就不找對象催啊催啊又能把我怎樣」,據了解,這首歌是一個叫耿直男兒的人演唱的歌曲《催婚》。催呀催呀我就不找對象催啊催啊又能把我怎樣什麼歌  「催呀催呀我就不找對象催啊催啊又能把我怎樣」這首歌叫做《催婚》,是一個自稱叫「耿直男兒」的用戶唱的。
  • 逼孩子好好讀書,他將來就會感激你嗎?
    您沒逼我啊!小孩子們普遍都是愛玩的,想讓他們坐下來、靜下心來學習,是一件挺難的事。所以,需要家長的引導,有時候,還得「逼迫」。完全任由孩子的天性,那就變成了「放羊」,這肯定是不行的。於是乎,「要從小逼著孩子學」成了一些父母的信條,不過,即使是逼,也是講方法的,不是硬逼,更不要……其實,我也不知道該說更不要什麼,因為有些東西確實是一言難盡。看一個例子吧。一個例子網上看到的一個例子,作者是孩子的爸爸。
  • 為了孩子好,瘋狂逼孩子的媽媽,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一排坐6個家長,能找到一個是爸爸就很不容易。爸爸去開家長會,也只是個擺設。兒子一個同學的爸爸每次都去開家長會,可是回家從來不跟媽媽說講了什麼內容,媽媽甚至私信問我。陪寫作業的、接送孩子的、陪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為孩子的各種資料忙前忙後的,都是媽媽,爸爸就是真空一樣的存在,對孩子的事情漠不關心。
  • 小女孩生下來就沒有鼻子,爸爸想丟掉孩子,孩子長大後全家都笑了
    嬰兒出生沒鼻子,母親攔住執意要送走孩子的父親,孩子長大後全家都笑了!國外就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對夫妻生下一個孩子以後,發現自己的孩子沒有鼻子。本來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但是因為這個變故變得特別難過,最終在父親考慮了一系列的因素之後,決定將孩子送去孤兒院撫養,但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親生骨肉母親十分的不舍,於是就盡全力將父親阻攔了下來。
  • 孩子磨蹭,是催出來的
    就連育兒高手孫儷也沒能倖免去催孩子,她還曾發微博吐槽:無論學過多少育兒知識,一個磨蹭的娃都能讓你敗下陣來,如論我們多少次告訴自己要淡定,脫口而出就成了「快點、快點」。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早上無數次催促起床, 晚上無數次催睡覺,孩子真的不知道時間到了就應該起床和睡覺嗎?
  • 慣性地催婚等於驚悚的「催魂!」
    催婚似乎成了「適婚」年齡,所不可避免的經歷,無論男女都一樣,有怕討不到老婆,嫁不出去的;也有為了三世、四世同堂的;還有的是為傳宗接代,長輩只要看見後代也有了家庭,說明在祖宗那可以「交差」了;而更多的是遵循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活一輩子必須組建家庭,沒有的話不叫人生,甚至不叫做人
  • 小時候越善良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被社會傷害,真相很傷人
    作為父母,我們從小就教會孩子要善良,要幫助他人,要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卻不幸福。朋友家孩子是前年畢業的,對待工作很努力,對朋友也很友善,從來不會和人紅臉。但這樣一個實誠、憨厚的孩子,在公司卻一點都不受待見。公司的同事,包括一些領導,都對他有些意見。不僅如此,他也覺得自己在公司受到針對,所以情緒上很失落。
  • 孩子不自覺怎麼辦?你缺的是逼一把孩子的勇氣
    不要指著孩子自覺 許多家長開始給孩子扣上不自覺的帽子,這樣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學習、犯了錯,都是孩子不自覺的情況引起的,其實,這樣的思維是大錯特錯的,你指望著孩子自覺,真的是指望不上。 你不讓孩子吃冰箱裡面的零食,孩子在你不在的時候,就會偷偷的去吃,根本不會管你的言語。
  • 孩子剛出生時,身上這3個部位越醜,長大後就會越好看,真的很準
    孩子在出生時,有的部位可能不會太好看,甚至還有些醜陋,但要不了多久就會變得越來越好看。那麼,孩子都有哪些部位會越長越好看呢?如果眼睛長得漂亮,整個人的顏值會提升很多。一般孩子在出生後,眼睛會慢慢變大,在3個月之後,眼睛的生長速度會變得緩慢,在12歲時,眼睛就會固定成型,不會再有多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