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關注
講金剛經38:成就解慧1:深解義趣自慶幸
上接《講金剛經37:結顯受持之福》(點擊閱讀)
十四、成就解慧
(一)當機贊勸
1、深解義趣
●原典: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有略節)
(1)修行不外聞思修
當知修行不外聞思修三慧。
如此中之聞說是經,便是聞慧。(何以此聞乃是聞慧,至下當說。)
而深解便是思慧,修慧。
何以故?
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故曰說解便攝有行。
(2)深解義趣含義
不但此也,所謂深解義趣者,是何義趣乎?
即是深領會得上文所說,當云何生信,當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3)深解攝信
然則說一解字,不止攝行,亦攝有信。
且下文云: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便是證性。
下文又云:
得聞是經,信解受持,則為第一希有。
乃至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名之為佛者,明其證性也。
(4)深解攝證
然則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而且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之意,又是說實相之生,便是信心清淨。
(5)四而一
觀此,則前次所說信解行證,雖說為四事,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其理益可證明矣。
(6)歸結前文
此成就解慧經文,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
何以故?
上來師資種種問答,苦口婆心,以發明甚深義趣者,目的何在?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豈非上來千言萬語,得此一科,始有個著落乎。故曰歸結處也。
(有略節)
(7)大夢初醒
凡人大夢初醒,回憶從前,莫非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囧炃自燒。撫今思昔,往往涕不自禁。古德有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如喪考妣。皆此理也。
而白佛言者,因聞說是經而得深解義趣,因深解義趣至於涕淚悲泣,於是自陳見地,求佛印證。必然之理也。
將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八字連讀之,便是垂涕泣而道。
觀經初長老為大眾請法,及下之廣勸信解,可見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
即次科所說昔來慧眼未曾得聞,亦是普告一切眾生者。我長老大慈大悲,意在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若學小法,雖開慧眼,得無諍三昧,成第一離欲阿羅漢如我者,尚不免今昔之感。慎勿如我之聞道恨晚也。
而佛說此經,萬劫難逢。且義趣甚深,若得聞之,便當如法奉持以求深解。始知佛恩難報,而慶快生平耳。
總之,長老之喜,為眾生喜。長老之感,為眾生感。其慚愧往昔,悲泣陳辭,皆為激發眾生。
須知我輩得聞此甚深經典,不但佛恩難報,長老之恩,亦復難報。何以故?佛說此經,是由長老為眾生而請說故。
2、陳贊慶
●原典: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1)再贊希有
希有兩見(另一處見第二品),然贊語同,贊意則不同。前因乍悟本地風光,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贊希有。
今則深解真實義趣,如人已獲望外之財,(昔未得聞,而今得聞,故是望外。)慶快萬分,故贊希有。蓋前外睹宏規,今是內窺堂奧也。
此希有二字,不止贊佛,兼及贊法,並有自慶之意。
下文雲佛說如是之經,可知是贊佛說之希有也。
此中又含有四意:
①難說能說。
甚深般若,唯佛與佛究竟證得故,亦唯佛與佛能究竟說。而一佛出世,必經多劫,故曰希有。
②時至方說。
此金剛經說在般若之第九會,若無當機之長老,將向誰說。以說必當機,機緣未熟,說亦無益故,故曰希有。
③無說而說。
如來無所說,佛之說此,原令眾生見如來。且般若本非言說所可及,故今雖熾然而說,當知實為無說之說,說而無說也,故曰希有。
④大悲故說。
佛視眾生本來是佛,因其昧卻本來,遂成眾生,是故說為可憐憫者。故此無為之法,雖不可說,而假設種種方便說之,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豈非希有。
(2)引證讚辭
兼贊法者,下文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甚深二字,便是讚辭。
經典而曰甚深,明其超過其他經典也。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如本經上文所云: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以及持說一四句偈等勝過恆河沙身命布施,乃至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等句,其法之希有可知。
至若向後所云:
是經義不可思議,以及為發最上乘者說等句,莫非明其為希有之法。以其均在後文,此中姑不引釋。
(3)自慶幸
云何含有自慶之意。
如下文言昔之慧眼不聞此語,正是自慶其今得聞而深解也。
然則昔何道眼不開,今何見地深入,豈非希有之事乎。
(4)何雲甚深經典
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之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
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
以第一離欲阿羅漢之慧眼而未曾聞,正明其甚深也。
又般若波羅蜜深矣,而此經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故甚深也。
其他如上來所引,佛及佛法皆從此經出等等言句,其甚深可知矣。
(5)昔來慧眼未曾得聞
昔來者,謂自證阿羅漢果得慧眼以來也。
何謂慧眼,眼者見地之意。
○佛經說有五眼。
①肉眼。凡夫見地也。
②天眼。天人之見地也。天人亦是凡夫,然其所見,超過人道以下。故名之曰天眼。
③慧眼。見人空理,謂之慧眼。阿羅漢之見地也。
④法眼。既見人空,更見法空,故名法眼。此菩薩見地也。
⑤佛眼。謂佛之知見也。則超勝一切矣。
今略說其概,待說至下文明五眼時再詳。
○昔來但空人我,而此經是空法我。故向於此理,未曾契入。故曰昔來慧眼未曾得聞。此中含義,甚多甚要。茲當分晰說之。
①上言眼,下言聞,眼與聞毫無交涉。便可證明所謂眼者,乃謂見地,不能作眼耳之眼會,亦不能作眼見之見會。
②眼之與聞,既無交涉。則所謂聞者,亦不能呆作耳聞會。乃是返聞聞自性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③既是聞慧,則說聞便是說解。然則昔未曾聞者,非謂一徑不聞。乃謂雖聞而未得解,等於未曾聞耳。
④愧其昔未得聞,正是幸其今已得聞。今何以聞?由其深解。故上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何以故?若非深解,便不知此經有如是之甚深故。此結經者所以標之曰深解義趣也。
⑤長老嗟昔未聞,大有聞道恨晚之概,此適才所以悲泣也。然則今者何以聞而深解。以其觀見如來,於法無住,其不取著向學之法可知。又復為眾請此大囧琺,其發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之心可知。是其見地迥異乎前,故於此甚深之經,遂能契入耳。
⑥此經說在大般若經之第九會,何雲昔未曾聞。又前八會中,長老且轉教菩薩,亦不得雲昔未開解。須知長老今如此說者,無非勸導眾生,急起讀誦此經,信解受持耳。
⑦昔之八會,雖已得聞。其轉教菩薩,雖已開解。而金剛般若,卻是至此乃說。故曰甚深,故曰昔未曾聞。
⑧由是言之,上文所言深解,乃是甚深之解。因般若已是深經,前會已教菩薩,是已早開深解矣。而此會之經,則為甚深之經,故今日之解,乃是甚深之解。故不禁撫今思昔,而知必能如是了解,方為徹底。此其所以聞道恨晚也,此其所以涕淚悲泣,此其所以廣勸信解也。
⑨長老如是自陳者,復有微意。其意云何?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耳會心,返照自性,乃得開其見地,了解經中甚深之義趣耳。
⑩不但此也。更有深意存焉。既是人空眼,不能見法空理。可見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而長老道眼,必至第九會始開。又可見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不但此也。世尊出世,原為令眾生證般若智,到涅槃岸。乃遲之久而說般若,又遲之久而說金剛般若。可見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以機教必須相扣故。而有一慧眼之見,便不得聞。更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其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以一有成見,便障道眼故。
(待續)
——摘自江味農《金剛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