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醫心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臨床上成年起病的糖尿病多為2型糖尿病,近年來,2型糖尿病年輕化逐漸明顯,這往往會給作為臨床醫生的我們帶來些許思維慣性。今天要聊到的這種疾病比較隱匿,往往會被我們忽略,在此與大家分享。
患者是一位41歲男性,以「發現血糖升高2年餘,口乾、多尿半年」為主訴入院。
2年前於單位體檢時發現空腹血糖 7.2mmol/L,無明顯口乾、多飲、多尿症狀,未予重視,未行相關治療。半年前逐漸出現明顯的口乾、多飲、多尿症狀,飲水量較前明顯增加,尿量與飲水量相當,同時伴有體重下降,仍未予重視,未行相關治療。2周前於當地醫院體檢時檢測空腹靜脈血糖 14.73mmol/L,尿葡萄糖 2+,現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門診擬「2型糖尿病」收住我科。病程中,無畏寒發熱、咳嗽咳痰、心慌胸悶、無意識障礙及肢體活動障礙,偶有頭暈、雙下肢無力感,無視物模糊,無手足麻木,飲食、睡眠尚可,大便正常,小便如前訴,近半年體重下降7.5Kg左右。
既往史
有「高血壓」病史,最高血壓達140/100mmHg,未服用降壓藥物;
否認「冠心病、腦梗死」病史;
否認「肝炎、結核」病史;
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否認手術、外傷及輸血史;
家族中其父親有糖尿病。
體格檢查
T 36.5℃,P 72次/分,R 19次/分,Bp 138/90mmHg。
身高 182cm,體重 68kg,體重指數(BMI) 20.5kg/m2。神志清楚,精神一般,營養中等,發育正常。步入病房,步態正常。自主體位,查體合作,對答切題。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軟,甲狀腺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性羅音,HR 72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足背動脈搏動正常,雙下肢無浮腫,雙巴氏徵(-)。
實驗室檢查
入我科後空腹指尖血糖 11.9mmol/L。
2020-06-13:
尿沉渣分析:尿葡萄糖 3+,酮體+/-。
2020-06-14:
生化組合: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3.47mmol/L,基本正常(已予患者胰島素治療,此時血糖不高);
電解質分析:鉀離子 3.40mmol/L;
精基化血紅蛋白檢測:HbA1c 10.2%;
甲功七項:TSH 0.94uIU/ml,TP0-Ab 37.20U/ml,TG 1.46ng/ml,TT3 5.39ng/ml,TT4 7.41ng/ml,FT4 22.02 pmo1/L,FT3 4.63pmol/L。
2020-06-15:
胰島素測定(空腹) 0.30uIU/ml;
C肽測定(空腹) 0.1ng/ml;
C肽測定(1h) 1.47ng/ml;
胰島素測定(1h) 7.30uIU/ml。
2020-06-16:
尿微量白蛋白(我院) 23.94ug/ml;
糞便常規及隱血、免疫過篩十項未見明顯異常。
影像學檢查
2020-05-31 :
(院外)雙側領動脈彩超:雙側頸動脈斑塊形成。
(院外)腹部彩超:脂肪肝、肝囊腫(19mm*15mm) 、右腎結晶。
2020 06-13:
心電圖:竇性心率伴竇性心律不齊,心率 73次/分;
雙下肢血管彩超:雙側下肢動脈顯示段未見明顯異常,雙側下肢靜脈顯示段未見明顯異常;
眼底檢查:正常眼底。
思路分析:
患者是一個中年男性,體型相對偏瘦,既往體型正常,發現血糖高已經2年,逐漸出現口乾、多飲、多尿的症狀,且患者父親有糖尿病病史,診斷2型糖尿病似乎合情合理。患者本次入院出現了尿酮體 +/-,且糖化血紅蛋白大於9.0%。治療上,一方面囑患者多飲水,一方面起始了胰島素強化治療。
值得高興的是患者對胰島素強化治療反應性較好,入院時血糖最高可達20mmol/L,但在應用胰島素後血糖趨於平穩。患者入院的第3天,我們看到了患者的胰島功能情況,患者空腹C肽極低,結合患者的病程來看,似乎有些不符。
於是,我們猜想到2種可能性:
1. 短暫的高糖毒性抑制了胰島素的分泌;
2. 胰島功能在2年病程裡迅速下降,存在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可能。
劃重點:
LADA較典型1型糖尿病起病晚、隱匿,發展緩慢,早期被命名為潛伏性1型糖尿病(latent type 1 diabetes),或1.5型糖尿病及緩慢進展性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放射配體檢測方法的成熟,其被命名為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2]。LADA發病早期殘存足夠的胰島β細胞功能,可以幾年內不發生酮症酸中毒和採用胰島素治療,其早期臨床表現酷似2型糖尿病,故二者難以區分,主要通過胰島自身抗體的檢測區別。
中國LADA的診斷標準[2]為:糖尿病診斷成立後,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並具備以下三項:
(1)胰島自身抗體陽性,GADA為首先推薦檢測的抗體,聯合IA-2A、IAA、ZnT8A可提高檢出率;
(2)年齡≥18歲,[如年齡<18歲並滿足(1)和(3),則診斷為青少年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Y)];
(3)診斷糖尿病後至少半年不依賴胰島素治療。
因此,本例患者我們建議其完善糖尿病相關抗體檢查來進一步鑑別診斷,結果顯示:抗胰島細胞抗體 +,穀氨酸脫羧酶抗體 +,抗胰島素抗體 +。
12
關於治療的一些思考:
研究提示LADA患者和經典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相似的人白細胞抗原(HLA)基因及胰島素基因(INS)位點[3],說明LADA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轉歸最終需要依賴胰島素替代治療維持生命,與經典1型糖尿病相似。
但因其起病緩慢、隱匿、起病初期病情輕、胰島β細胞破壞速度較緩慢,較長時間內不依賴胰島素治療等臨床特徵與2型糖尿病臨床特徵相似,故常採用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治療。
但LADA的本質屬於1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的免疫性破壞持續存在,因此早期治療方式對疾病進展情況至關重要。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結果均提示LADA確診後早期採用胰島素治療可以延緩胰島功能減退[4-7]。
最終本例患者診斷為LADA,治療方案選擇了胰島素強化治療。事實上,隨著2型糖尿病逐漸年輕化,LADA早期的症狀又與2型糖尿病相似,很容易被忽視。雖然目前逐漸淡化糖尿病的分型,但早期診斷、起始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延緩LADA患者胰島功能衰退,臨床上切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 Groop L C , Bottazzo G F , Doniach D . Islet cell antibodies identify latent type I diabetes in patients aged 35-75 years at diagnosis.[J]. Diabetes, 1986, 35(2):237-241.
[2] Tuomi T . Antibodies to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Reveal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 With a Non—Insulin-Dependent Onset of Disease[J]. Diabetes, 1993, 42(2):359.
[3] Jessie Teng, Richard David G Leslie.Type 1 diabetes and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J].Cent south Univ(Med Sci),2006,31(6):809-813.
[4] 周智廣,楊琳.LADA 的診斷要點與治療方式[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06,01:99-102.
[5] 陳飛,陳月雲,劉瑤,王安才.口服降糖藥對比兩種預混胰島素治療對LADA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影響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誌,2012,07:523-525.
[6] 王衛東,顏廷俊,石禮.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新診斷 LADA 患者胰島素原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09,14:17+30.
[7] Kobayashi T , Maruyama T , Shimada A , et al. Insulin Intervention to Preserve β Cells in Slowly Progressive Insulin-Dependen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a[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58(1):117-130.
[8] 《關於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診療的共識(2012)》.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醫心
本文審核 | 主治醫生 徐乃佳
責任編輯丨Amelia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原標題:《胰島功能太差:糖毒性?你可能漏了這個問題……|大內「泌」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