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球隊、一群孩子,會讓你想到一段怎樣的故事?紀錄片《棒!少年》所記錄的就是這樣一支棒球隊的故事。
《棒!少年》不僅是2020 FIRST 青年電影展上的黑馬,一舉拿下「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目前豆瓣8.7的高分,也是今年的華語電影之最。
電影於本周五正式登陸全國院線,錯過了超前點映的朋友可以去影院一睹為快。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棒!少年》的主要拍攝地點聚焦在北京市郊的一家愛心棒球基地,創辦者孫齡峰曾擔任中國國家棒球隊隊長、江蘇棒球隊總教練。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說著一口流利京片子的他,曾被稱為「中國的鈴木一期」。在孫齡峰看來,他的命運是被體育、被棒球改變的。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為了弘揚棒球這項運動,也為了體育改變命運的人生轉機可以惠及下一代,孫齡峰開始從全國各地選拔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孤兒、留守兒童,以及父母雙逝或放棄撫養權的孩子們。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他們在「強棒愛心基地」零基礎接受現年已經70歲的「師爺」張錦新的訓練。而關於「師爺」張錦新,有一個數據便是:中國棒球80%的國家隊隊員都是他的學生。
這麼聽起來,《棒!少年》的故事可能如同海報上的那句「叫板命運」帶給觀眾的最直觀的感受:這是一個傳奇締造傳奇的故事。
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群孩子的特殊身世、父母和家庭環境,所帶給他們的成長的重量。
如同本片導演許慧晶在第一次做調研時,看到那些身穿棒球服的少年,會有一種「閃光的感覺」。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無論是真人影視劇還是動漫,棒球這項運動很多時候都會被打上擁有幸福家庭城市孩子的標籤,而《棒!少年》所聚焦的主角,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原生家庭帶來的沉痛感。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馬虎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三個月大的時候,馬虎的媽媽就離家出走,靠賣羊肉串和打零工掙錢的父親,不僅酗酒還有暴力傾向。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馬虎在奶奶的拉扯下長大。從小就少了父母疼愛的馬虎是家鄉小鎮的「遊俠」。滿嘴氣蓋山河的「江湖話」,早已經超越了用「調皮搗蛋」來形容。
一邊是上課偷吃粉筆、趁小夥伴洗澡的時候關掉熱水,打架、頂嘴、不講理,隊裡的小夥伴兒也都敬而遠之。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另一邊是衝勁兒十足,在棒球場又有著十足的天賦和靈氣,成了孫齡峰眼裡又愛又恨的存在。
在頗為喜劇感和節奏感的剪輯中,馬虎像他的名字一樣,讓觀眾足以在零散的笑聲中讀完這個12歲男孩悲傷的童年底色。
只是聽到黃昏時刻從馬虎口中唱出的那句歌詞:「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
才突然意識到,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也只是一個乳臭未乾、需要媽媽寵愛的小男孩。
而相比起馬虎,球隊裡的「元老」小雙則顯得溫和懂事了很多。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小雙的童年比馬虎更加的顛沛和戲劇化,爸爸在他未出世的時候就突發腦溢血去世,媽媽則在他出世不久後便離家出走。之後小雙輾轉大伯、姑姑和二伯家。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在酒店裡跟隊員們聊起自己的身世時,小雙笑著說起自己小的時候被拿去送人但因為太過瘦小被送回來,而母親又只好再送走他的雙胞胎哥哥的經歷。
記憶中被大人提起的依稀過往,對於小雙也只是流淌、環繞在他身邊的稀鬆平常的日常。
他努力、刻苦,珍惜在北京打棒球的機會,也敏感、脆弱,輸球了會嚎啕大哭。
小雙和馬虎從性情上可能是兩種極端,但也相當鮮明和直觀地映射了家庭和成長環境對於少年個性上的影響。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而他們相聚在球隊,棒球帶給他們生活質量上的提升,更增加了他們的思考力和感受力。
在美國現場觀賽的氣氛中,了解了何為熱愛的力量。
電影《棒!少年》獨家授權 攝影/郭一
也在比賽結果到來的那一刻,知道了何為輸贏、何為努力去拼的意義。
而在現實條件下,基地目前所面臨的依然是附近沒有合適的打工子弟學校的問題。
「我們還在盡力解決北京的學籍問題。」教練孫齡峰說。棒球少年們的未來該走向何方目前也不會有確定的答案。
我們也跟他們一樣,都在努力走向一個轉機。
編輯:T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