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亂搞的電影生存不下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10 新京報網


杜琪峯之所以成為此次影展的策展人,與他的作品和經歷都有關係。

  杜琪峯和韋家輝等人為代表的「銀河映像」曾給影迷帶來一系列經典港片,是吳宇森、徐克等人之後,香港電影的代名詞。除了導演身份,杜琪峯最近也做起了策展人,他聯合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推出「光影記憶——香港電影與電影中的香港」特別影展,選取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10年、跨越60年的16部香港經典電影,涵蓋家庭、愛情、喜劇、犯罪等多種類型,表現了不同時期香港的社會風情和城市風貌,執導者從馮峰、李鐵、楚原到吳宇森、許鞍華、關錦鵬,再到王家衛、陳果、爾冬陞等,無一不是香港各個時期最優秀的導演。影展從10月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本周日。

  這次杜琪峯之所以成為策展人,一方面因為他的個人作品有著非常強烈的香港印象,影展的開幕片《文雀》就像是他寫給香港的一封情書;另一方面,他的成長經歷也伴隨著香港電影的興衰往復,以及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

  出生於1955年的杜琪峯,童年曾生活在香港著名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短暫住過一年後,全家搬到旺角。由於父母在戲院工作,他有機會看了許多電影,他的童年剛好是香港電影第一黃金時代,「光藝」「電懋」「邵氏兄弟」等大型現代化製片企業登陸,並湧現出了時裝文藝片、粵劇片、黃梅調電影、喜劇片、歌舞片、青春片等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

  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大廠體制由盛而衰,電視臺開始了初步發展。中學畢業後,杜琪峯進入了無線電視臺,從信差做起。香港新浪潮的領軍人物徐克、嚴浩、許鞍華等人都是從無線發家,但和早早出來拍電影的他們不同,杜琪峯在電視臺沉澱了更長的時間,直到1986年跳槽到新藝城後,才以電影導演為主業。杜琪峯說,在無線工作時期,他依舊會去戲院,多是黑澤明和梅爾維爾那樣的日本、歐洲電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進入第二個黃金年代,杜琪峯替新藝城、大都會、東方電影、百嘉峰等多個公司拍攝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阿郎的故事》《審死官》《東方三俠》《天若有情》等。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社會人心浮動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濟發展出現了頹勢,電影工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傳統的大片長制、衛星制和院線營銷模式出現很大問題,製片公司趨於個性化,在美學層面上也顯現出了風格化特色,這其中,杜琪峯、韋家輝、遊乃海等人合組的「銀河映像」便成為典型。

  開幕式結束的第二天,杜琪峯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暢談自己電影記憶同時,也介紹了自己最新作品《毒戰》和《盲探》的最新進展。

  選片標準

  要溫情,不光是打打殺殺

  新京報:這次有很多電影內地觀眾並不熟悉,你的挑選標準是?

  杜琪峯:我們之前在巴黎做的影展選了90多部電影,這次規模有些縮小,但都是非常有代表的電影。有些電影裡的很多景已經找不到了,變成了嶄新的大廈。之前大家對香港電影的印象都是動作片,我希望通過這些影片,大家能夠了解香港的過去。

  我有意選些對內地觀眾有一些新鮮感的東西。也有電影是表現香港這座城市的印象,比如在《72家房客》中的「村屋」,那承載了香港一代人的記憶。這些電影裡面呈現的,不是商業片裡的打打殺殺,而是我們每一天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鄰裡之間的關係,有很多溫情的東西。

  新京報:你個人比較喜歡哪幾部?

  杜琪峯:這16部電影裡,我比較喜歡《半斤八兩》。這部電影拍攝於1976年,那個時候我剛出來工作,二十七八歲,充滿著幹勁。這部電影也象徵著香港社會的一個新生。

  新京報:在這16部之外有沒有一些遺珠?

  杜琪峯:不能說選進來的電影好,沒選的就不好。以前的電影工作者付出努力為香港,我們最好的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那也是經過40、50、60年代電影人的積累過來的。我和舒琪(香港著名影評人)選擇這16部電影,會有感情色彩,但不能否認其他電影也是非常優秀。

  新京報:馬丁·斯科塞斯有自己的基金會,資助一些機構修復經典老片,你有這樣的想法嗎?

  杜琪峯:香港電影資料館不停地在做修復工作,費穆的《孔夫子》是最近的一個大項目。他們按照多方面的意見和看法來選擇修復。但整個時代很大,不能每一部電影都要修復,只能找些代表作。

  我個人不會花太多精力在上面,我希望往前看,在香港怎麼樣培養新的導演和編劇人才,才能把電影工業和藝術延續下去。現在香港慢慢走向中小型製作,沒可能像以前有大的製作,新人得到鍛鍊和培訓的機會沒以前多。

  童年往事

  九龍城寨令我想拍英雄片

  新京報:你的童年是在九龍城寨度過的?

  杜琪峯:實際上我在那兒只住過一年,那裡是清朝的衙門,後來是三不管地帶,非常窮,其實整個香港當時都很窮。最厲害的是下大雨時,那個地方是盆地,有時水會一直漲到屋裡,然後你就看到街道上到處是痰盂、木屐漂來漂去。但大家沒什麼抱怨,雨過之後修修補補繼續生活。當時我在寨裡看到最多的是吸毒的人,每天都有一些死在弄堂裡。

  新京報:這段經歷對你從影有影響嗎?

  杜琪峯:當時的社會都比較窮,很多不公平的東西,每個人心裡希望有一個英雄能去解決一些問題。我個人喜歡看這一類型的電影,也會去拍一些這樣的。

  後來我們家搬到了旺角一帶,我父母都在東樂戲院裡的倉庫工作,東樂戲院是香港很老的一家戲院,一整棟粉紅色的騎樓式建築,早年用來演粵劇,也用來放電影。戲院很大,所以銀幕後面很大的區域就做倉庫。我放學回家差不多是下午5點,要去戲院等父母返工回家。那時的香港戲院下午5點會有「工餘場」的放映,專門放給剛下班的人,但那時我沒錢,不能在戲院裡看,就走到銀幕後面。

  新京報:當時比較喜歡看什麼電影?

  杜琪峯:具體看過什麼片記不清了,經常是沒看開頭就進去了,有時候沒看完就陪父母回家,有時在放映過程中幫父母幹活。那時最喜歡的是《如來神掌》,那部電影裡有一些比較粗糙的特技,人有很多腿、可以飛來飛去。小時候什麼都不懂,電影純粹是拿來娛樂的,越是誇張、好玩的越喜歡。

  戲院樓上樓下有一千多個位子,前排座位票價大概是2毛到4毛錢,後排7毛,樓上最貴的要1塊,那時普通職員月收入大約是20多塊錢。等著電影開場時很有神聖的儀式感,熱門電影爆棚時,幾千人同哭同笑。

 


《危樓春曉》《七十二家房客》《半斤八兩》《花樣年華》(從上至下)入選了此次香港影展,杜琪峯說《七十二家房客》是極具香港特色的影片,《半斤八兩》則是他個人最喜歡的。


劉德華和杜琪峯合作了多次,《暗戰》是口碑較好的一部。

  ■ 杜琪峯的選擇

  《文雀》

  《細路祥》

  《危樓春曉》

  《金蘭姐妹》

  《成記茶樓》

  《七十二家房客》

  《瘋劫》

  《秋月》

  《香港製造》

  《新不了情》

  《胭脂扣》

  《花樣年華》

  《大煞星與小妹頭》

  《半斤八兩》

  《籠民》

  《父子情》

  公司事務 銀河映像只是推新人的平臺

  新京報:你們公司的編劇遊乃海之前的《跟蹤》口碑不錯,今後他還會當導演嗎?

  杜琪峯:遊乃海這兩三年比較忙我們自己的劇本,他和韋家輝結束《盲探》後可能要做自己的電影,希望明年他會有新的電影。

  新京報:除了銀河映像的編劇當導演外,你還看好香港哪些電影新人?

  杜琪峯:我也不太了解其他人,銀河映像只是一個推新人的平臺,我們也做了新浪潮短片電影節,希望在那邊比較多一點時間,我來當導師,讓小朋友拍一些短片,好的人才可以得到拍長片的機會。我的公司就請過第一、二屆裡的得獎者,這幾年我還叫了一些導演朋友也過去指導。

  新京報:你拍電影有時快有時慢,一般是什麼來決定速度?《盲探》會很快嗎?

  杜琪峯:一般是我想好了再拍,拍得想不通了,我就停下來拍其他的作品。

  《盲探》本來想快一點拍完,拍了一段時間後,演員的檔期沒有了,劉德華有新的動作了。後來我在內地拍完《毒戰》回去,鄭秀文又生病了,我希望10月底能拍完,但也不能肯定。

  內地拍片 我真的很討厭做事不認真

  新京報:這兩年你在內地拍了《高海拔之戀2》和《毒戰》,其實你的第一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就是在內地拍的。

  杜琪峯:對,1978年在粵北山區拍攝的。當時的情況是,香港人要來內地拍電影就不能去臺灣,因為你是「通共」。所以拍完《碧水寒山奪命金》後,我很長時間都沒去過臺灣。那部電影雖然反響不是很好,但我感覺自己的人生接下來肯定會一直拍電影。

  新京報:後來你監製的《呆佬拜壽》來過上海,《天若有情3》也在長春拍過,感覺內地有哪些變化?

  杜琪峯:1978年時內地生活都很困難,資源也不夠,懂電影的人也不多。但粵北那邊的人非常善良,非常規矩和聽話,你來拍電影他們都很開心,當官的人也非常清廉。後來去上海和長春就不一樣,他們說有三百多人來工作,其實只有30個人來,經濟發展後人心就變了。

  去長春拍完《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後,我就決定不到內地來,這一間隔就是十幾年。我真的很討厭做事不認真,現在的內地電影圈也是這樣,好的電影人非常好,不好的就太爛了。

  新京報:警匪片這個類型在內地受限制比較多。

  杜琪峯:最重要的是劇本送審問題,創作上受比較大的控制,但要來拍就要習慣;第二個是配合度不好,這邊的道具槍完全不行,要從香港帶來呢海關又過不了,演員好不容易做出一系列動作和表情,但槍不響,又得重來,最後都讓演員發脾氣了,我坐在旁邊也只能苦笑;還有就是有些地區的官僚氣太重,沒有制度保障,喜歡就讓你來拍外景,不喜歡就不能來,在香港能拍的地方就能拍,不能拍的地方找人送好處都沒用,大家都能按規矩來。在內地你朋友多、背景大就可以多拍一點,你覺得肯定沒問題的反而不能拍。

  但再過5年大家都差不多,中國內地整個都在改變,往前走,香港倒是往後退,所以兩邊很快會走在一起(笑)。

  ■ 選角標準

  拍投資方的女友是不行的啦

  我不管他們是不是做過電影,是說相聲的、演舞臺劇的(指《毒戰》中的鐘漢良、李菁),只要適合我片子裡的角色就是我的演員。當然投資比較大的肯定要用大明星。我聽說現在有投資老闆請導演拍他的女朋友,而且那些導演也會答應,我很奇怪有這種事,這樣是不行的啦。現在中國電影發展非常蓬勃,一定會有不良因素在裡面,幾年之後電影圈可能又不一樣,能生存的就會生存下來,亂搞的就生存不下來。

  ■ 劉德華印象

  有女兒後變開放了

  我很喜歡劉德華現在的狀態,可能因為有了女兒,他比較開放了。他不像內地很多演員,沒戲就回到車裡——內地很多演員比較討厭的一點就是這個,大家都是一個戲的演員,對方和你有對手戲為何不在一起看著對方呢?

  劉德華現在演戲比較好,不像以前那樣巨星模樣,當然以前和我在一起也不敢耍帥。但這次《盲探》更加平易近人,劇組的工作人員和我一起工作幾十年,他們都覺得他和以前不一樣了。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林 (鳴謝百老匯電影中心吳靖)

相關焦點

  • 我是亂搞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團名源自維吉尼亞·伍爾夫在《自己的房間》中的設想:假如莎士比亞有個妹妹,只因她是女孩,父母不給她上學的機會,還安排她早早嫁人,即便她擁有和莎士比亞一樣的才華,也無法獲得與莎士比亞一樣的聲譽。魏瑛娟給劇團取這個名字,意在解除女性才華被男性體制壓抑的魔咒。不過,莎妹日後創作的議題與團名所標榜的女性主義倒無多大關係,而成為一種有別於正統的、前衛反叛的劇場美學代名詞。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寫作詩歌、隨筆,翻譯歐美多家詩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見相關專業期刊,出版有詩集《逆行》,譯集《波蘭現代詩選》《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詩選》《捍衛熱情》等。曾獲得第二屆「宇龍詩歌獎」「後天」詩歌翻譯獎等。但共情能力或說人性尊嚴的缺失也頻頻表露出來。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一場下來什麼都得想,不知道怎麼才能忘掉自己。陳虻說:「回家問你媽、你妹,她們對新聞的欲望是什麼,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王軼庶 攝 柴靜 供圖)  柴靜是山西臨汾人,出生於1976年,父親從醫,母親師教。她自小貪戀文字,很早開始自己的閱讀生活,父親訂閱的《中醫雜誌》,母親的函授書籍,都成為她閱讀的對象。
  • 一張電影海報如何「出口轉內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個案分析】  《黃金時代》 水墨筆尖,壓力不小  電影海報在成形變為審美和信息傳遞的載體前,需要具備兩個前提,一是符合電影本身的氣質,二是作為新鮮的消費品,它不可以被重複消費,不允許抄襲或是涉嫌雷同,因為會傷害到電影本身。因此,設計者需要對觀眾群進行細分,藉助不同的電影元素來吸引影迷。
  • 一窺亂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製圖/孫嘉璐  風靡世界的英國作家毛姆,晚年自嘲「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這如果讓同胞克里斯多福·伊舍伍德聽到,也要哈哈大笑。  這番「重擊」其實並無挖苦成分,英裔美籍作家克里斯多福·伊舍伍德雖然一輩子都在寫作,可他的志向也許並不在此——「成為一部快門常開的相機」是他的名言。這樣的相機特點是,鏡頭裡出現的都是原樣的現實。  中國讀者對伊舍伍德的認識,可能停留在由湯姆·福特執導的電影《單身男子》裡。
  • 記者:裴劍飛 沙雪良 編輯:樊一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裴劍飛 沙雪良)昨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9場新聞發布會。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在中國,存在著大小上百個字幕組,其中一些已有十餘年的歷史。  近日,新京報記者聯繫到一些字幕組成員,字幕組長期遊走在版權的灰色地帶的尷尬處境,也隨著眾多平臺相繼關閉更顯窘迫,未來何去何從,成為字幕組成員們眼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 大波浪樂隊:用悲觀激起快樂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就跟你的生活一樣,你想像的生活可能挺美好,實際上避免不了一些麻煩。我覺得跟人生一樣,人生很糾結,很難。」  大波浪就是李劍心中的烏託邦,也是他欲望的展現。「如果人的欲望沒有止境,這個烏託邦永遠不是烏託邦,永遠達不到你心裡想要的烏託邦。」《樂夏2》之後,李劍更明白了人首先要學會感恩,還要學會知足。現在對他來講,樂隊成員們的狀態就是烏託邦。
  • 謝和弦歌和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柳樹下》這首歌是爺爺給你的靈感?  謝和弦:這首歌的副歌是爺爺和奶奶年輕的時候寫的歌,小時候就聽這首歌,也一直了解到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但當時並沒有太當回事。後來我有段時間寫不出歌,就回到老家看爺爺,聽到他給奶奶唱這首歌,我心裡的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就有了繼續做下去的靈感。
  • 專訪| 蔡志忠:依舊頑皮,愛講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讓三聯的人站在200人的後面,不讓更多的人排。 但後面的人都不願意走,等到十二點啦,三聯的工作人員後面跟著一大堆人。他說:「蔡老師,後面這些都不讓他們排,他們硬要排的」。大家都很忐忑嘛,因為我可能站起來就走了啊。我說:「這樣,只籤名,不畫畫」。然後每個人都說「好好好!」
  • 剛猛太極 生死拳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百老匯聯合觀影 NO.415《太極俠》 觀影時間:7月4日下午  觀影地點:北京UME雙井影城 觀影人數:10人  70分  由基努·裡維斯導演,陳虎、葉青、莫文蔚主演的《太極俠》7月5日已開始在全國公映。7月4日晚,「新京報超級觀影」活動在北京UME雙井影城舉辦,本報邀請10位讀者觀眾一同觀影。
  • 《六弄咖啡館》 真正的青春,更多是遺憾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在最後結尾還有一段彩蛋,女主人公在窗邊拿起刻有「六弄」的咖啡杯,叫著那隻名為「小綠」的貓咪,為前面看似遺憾的不完滿做了一些彌補。  能生活好,才能更好地演戲  新京報:這次《六弄》選演員挺有意思的,你是內地演員,女主角顏卓靈是香港的,導演為何會找你演呢?  董子健:導演有點病吧,哈哈哈,開玩笑。
  • 直播間裡的12歲少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網友認為,父母讓他在過小的年紀就承擔了本不應屬於他的重任,甚至有人將這種行為叫做「家庭PUA」。楊曉蘭連著幾個整夜躺在床上睡不著覺,小聲啜泣,奧華睡在媽媽上鋪,半夜聽到哭聲,心裡酸酸的。他心疼媽媽,但又覺得她「度量太小」。在新聞下面,他只回復了八個字,「是是非非,人情事故」。
  • 《貪玩藍月》的遊戲迷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說好的不充值呢!」「騙子遊戲,元寶回收都是假的!」「垃圾遊戲請別玩,已經充值一輛車!」……一些玩家還在網絡投訴平臺上反映情況,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貪玩藍月》的投訴有72條,反映的情況涉及遊戲虛假宣傳、引誘消費、退款無果、無法聯繫到遊戲客服等。
  • 記者:張靜姝 編輯:李劼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1月30日晚被免職的黃岡衛健委主任唐志紅此前已在湖北工作26年。
  • 全球電視劇「割據」版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而作為一個製造話題的娛樂項目,主觀地去評價一部電視劇或者一個國家所產電視劇是好是壞是火或不火,似乎總是眾口難調,看美劇腦子不夠用了?看英劇思考累了?看韓劇哭累了?那就看看電視劇後的客觀事實與真相,讓腦子冷靜一下吧。新京報記者 高美
  • 普通女性被看見的一年 | 追問2020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圖源:《新京報》報導截圖。這也是為什麼在拉姆案件中,拉姆生前曾反覆報警無果,每次都被辦案民警認為是「家庭糾紛」而不了了之。家務勞動地位之低與女性的低社會地位相結合,使得無薪或低薪的家庭工人成為世界上最受剝削和壓迫的工人之一。
  • 張達明 抗癌九年,拿下金像最佳男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很多人把張達明在《麥路人》中的角色和他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綁定,連他本人也笑言這個角色「無添加」、實屬本色出演。九年前被確診患有癌症,張達明一直用「活一天賺一天」的心態去努力發掘身邊的人和事,並堅持創作。一年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的專訪時,他說得最多的三個字就是「好美麗」。
  • 記者:周慧曉婉 編輯:吳龍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周慧曉婉)11月6日,由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攜手呈獻的第九屆香港主題電影展如約到來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系統、科學的翻譯事業在我國出現不過百年,但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林則徐組織翻譯《四洲志》讓中國人第一次開眼看世界;嚴復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激勵了萬千國人奮發圖強;辜鴻銘更是將「四書」外譯,首次讓西方系統了解中華文明;林紓、鄭振鐸、林語堂、冰心等翻譯家也在對應領域開創了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