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親不親密的情況並不是少數,網上有很多父親吐槽:
「想抱抱寶寶,結果一抱他就跑,根本不讓碰,好不容易抱懷裡,孩子使勁掙扎,感覺我跟人販子一樣,我是親爹呀!」
「孩子我和老婆一直帶在身邊,就害怕孩子和自己疏離了,可孩子還是越長大和自己的距離越遠,真不知道怎麼辦?」
父親和孩子關係不親密,除了沒有親自養育這一影響因素外,教育和情感表達方式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今天小康君就請高媽媽來給我們講一講如何緩解緊張的父子/女感情!
一個柔與韌並存的獅子座女,用文發聲,直抒我意,願溫暖的文字貼近你心,用文字連接你和我。前幾日,楊爍對兒子魔鬼般的軍訓教育方式引起熱議,雖然後來楊爍發文表示會認真反省,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和態度。可網友們並不買帳,依舊紛紛心疼7歲的小雨辰,他還要繼續面對如此暴脾氣的爸爸。
在節目中,我們不難發現,原本與大家相處時活潑有禮貌的暖男楊雨辰,一遇到嚴厲爸爸楊爍,就會變得畏畏縮縮,有意無意地躲閃。
楊爍這種嚴格的隱藏式父愛,讓父子之間的關係顯得有些緊張。他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存在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在之後的歲月中將孩子越推越遠。
被忽視的父子/女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忽視親密融洽的父子女關係培養。
電視劇《小歡喜》裡,季楊楊的爸爸忙於事業,一直缺席兒子的成長,卻在高三時回到兒子身邊,強加幹預孩子的生活。
季父不僅否定了兒子的夢想,還把他說的一無是處,因此滋生了季楊楊對父親的怨恨。
眾人面前,季楊揚的一封道歉信,寫滿了對父親的控訴;而季父的一個巴掌,打傷了兒子最後的自尊,水火不容的父子關係雪上加霜。
萬幸的是,後來季父開始反思這段父子關係,也學著全然接受兒子的愛好,去理解和信任孩子。
為了弄清兒子喜歡卡丁車運動的原因,季父去車場感受卡丁車的快感;
很少吃西餐的季父,為了滿足兒子的需要,帶兒子去吃了披薩;
為了了解兒子的想法,藉助網絡的虛擬世界與兒子交心;
……
經過努力,父子關係終於得到了緩和,兩人真正體驗到了父子親情。
而不恰當的相處方式以及溝通障礙形成的層層壁壘,會讓親子間習慣了有話憋著,有傷藏著。
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最想要的陪伴和理解,接納和鼓勵,那麼他們就會躲在自己厚厚的防禦機制裡,一邊害怕讓父母失望,一邊慢慢失去尋求父母的力量,慢慢的親子間疏離得像陌生人。
為什麼父親和孩子的關係
越走越遠?
在2019年,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曾作過一次問卷調查,全國561所高校大學生參與,而調查結果顯示:超5成學生不會和父親說心裡話,近4成學生和父親通話少於5分鐘。
竇文濤曾在《鏘鏘三人行》中說,「越來越多的子女和父母不太熟」。
出現這一現象,源於身為孩子的他們,不管表達什麼,父母的反應大多是忽略、漠視、否認、質疑,甚至打擊。
更甚者,有很多父母「以愛為名」忽視和言語虐待著孩子,並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激勵孩子按照他們要求的目標成長,可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真實的愛。
慢慢的,也就阻斷了親子間的溝通之路。
(圖片來源:pexels.com)
大三的靜靜,她說自己幾乎沒和父親說過一句心裡話。因為父親好像並不關心她的想法,也不會問她喜歡什麼,總是用很冷淡的態度對待她。
靜靜哭著說:「小時候,我最渴望的是父親的認可,高興了就親親我,抱抱我。」
靜靜也曾嘗試著直接問父親「怎麼做才能讓你高興?」
得到的回答卻是「你不給我惹事就是最好的,這一輩子最倒黴的事就是生了你。」
在靜靜心中,這個男人不像父親,更像是個監管者,父女兩人的關係比陌生人還陌生。
張德芬說: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
(圖片來源:pexels.com)
這世上沒有孩子願意成為父母的累贅,也沒有孩子喜歡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忽視。孩子的天性就是會無條件信任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認可。
在沒有愛的關係中,父母子女間的親密關係形同虛設,留下的只會是冷漠和無情。
為人父母,千萬別把自己活成了孩子眼中不太熟的「陌生人」。
多表達愛與情感
生活裡的我們大多患上了愛的匱乏症,對愛與情感的表達幾乎缺失,也無從開口,日復一日,我們將自己的生活推向了一個冷漠的國度。
王朔在《致女兒》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短短幾句話,道出了對父母親情渴望又擰巴的複雜感情。
在父母缺席孩子成長的時光裡,彼此間漸漸活成了陌生的樣子。哪怕心裡有情,但卻嘴上無話。
一次採訪中,歌手信面對鏡頭羞澀的說出,他非常愛他的女兒丸子。可現實情況是,在聚少離多的日子裡,他和女兒相處的時光並不多。
當記者問到父女關係的問題時,信的回答是「陌生、不熟,我們無話可說」。
而女兒丸子的答案更讓人心頭一痛:「不聊,我們蠻不熟的,我知道他的行蹤和一般人一樣,都是從新聞上知道的。」
後來,信給女兒寫了一封信,是這麼說的:
我愛你,但不知道如何表示,我沒有給你完整的家,但我用生命在愛你,你有什麼事不要放在心裡,特別是你現在長大了,我不是一個盡責的爸爸,但我會是你一輩子的真心朋友,只要你快樂我做什麼都願意,問題是,什麼事會讓你快樂,寫下來,先寫三樣就好。」
看完信的丸子,默默落淚,寫下:「旅行、睡覺、珍珠奶茶。」
對於「父母」這一終身職業來說,我們最該上的一課是愛的表達與溝通。
我們需要用切身的陪伴去溫暖孩子的身心,用鼓勵的話語去引導孩子成長,用真誠的分享去滿足孩子對愛的期待,用溫和的觸覺和言語去傳達對孩子的愛意。
為人父母,不要讓那些缺失的陪伴和沒有說出口的愛,使得越來越多的親子關係變得生疏漠然。
不要讓深愛的彼此,慢慢變得互不相識。
王朔在書中對女兒說,「我希望自己與女兒之間最重要的情緒,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願每一位父親和子女之間都能用一生的力量說出「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