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

2021-02-09 河南冠嘉

不得不承認,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但劃分等級的標準無關乎金錢、地位,而在於聰慧、善惡、心胸。

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

所謂搬弄是非的人,簡單的說,就是那些喜歡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挑撥離間的人。

中國有古諺講「愛聽小語」,以及「遠重衣冠近重人」,就是說,一般的人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法碼。

既然沒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

古人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說:那些喜歡說別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會挑起「是非」的人,這樣的人是「小人」,一定要遠離,否則他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說到這,歷史上有一位著名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雖說《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但他死後卻沒人給他建碑,更談不上為他寫墓志銘,就連他的生平傳記也僅僅附在《宋史•沈遘傳》(沈括侄子)之中。

在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沈括,卻為何落得此下場?原因就在於他在生活中真可謂不折不扣的下等人。

先看他與王安石的經歷。沈括本與王安石是世交,其父親的墓志銘就是王安石寫的。王安石當宰相時,沈括是他變法的忠實支持者。

但在變法失敗、王安石被罷相後,沈括卻出爾反爾,落井下石,向新宰相吳充立刻起草萬言書一份,從政治以及自然科學的角度論證了王安石新法之荒謬之禍,出賣既是領導也是朋友的王安石。氣的王安石從此都不稱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謂壬人,就是見風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稱小人。

蘇軾就曾吃過沈括的大虧。蘇軾到杭州的時候,沈括來拜訪他。「與軾論舊」後,將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通。但回到首都後,他立即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一一加以詳細的「注釋」,無中生有說這些詩句如何居心叵測、反對「改革」、諷刺皇上等等,然後交了上去。

不久,蘇軾因為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險些喪命。

例如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喜好搬弄是非的這類人最善於捕風捉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一件小小不然的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他們信手拈來,大做文章,讓你受到傷害。因此,要儘量離這種人遠點。

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我們平時也要注意,傳話一定要平平實實,千萬不要添枝加葉,添油加醋,弄不好就會變成搬弄是非。

遠離是非人,不聽是非話,是非自然就會離你而去。

如果說「對人不對事」的是下等人,那麼喜歡「對事不對人」的則是中等人。他們往往對於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其理想在於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在工作中,他們是戰略的執行者,他們往往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少而精,追求單項工作的完美,並善於享受其中的樂趣。作為骨幹,他們可以在自己所管轄的範圍內能夠幹出非常不錯的業績。總之,他們一切行為都在圍繞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他們可能是某一個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企業的中層領導,或者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術派人物。而在古代,他們被統稱為「將才」。

「將才」就適合以身作則、衝鋒陷陣,如果被安排到了帥位,那結局一定不會好。大家都知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名言。李廣是漢朝有名的飛將軍,箭術天下無雙,曾立下赫赫戰功。

據史書記載,李廣做了四十多年的官,薪俸高達兩千石,卻家無餘財,也沒有分購置什麼田宅,他把自己的薪俸都拿出來分給需要幫助的人了。對待自己手下的士兵,他愛兵如子,每一次統領部隊,都要認真地視察:當自己的士兵們都吃上飯了,才自己也吃飯,在缺水的地方行軍,當士兵們都喝上了水,自己才去喝水,所有的難事,都身先士卒自己先做。

他不僅對士兵愛護體貼,連敵人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可是一代名將,卻一生難以封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時運不濟?還是遭到刻意排擠?難道真是漢武帝沒有識人的慧眼嗎?

當然不是。李廣最多只為「將才」而非「帥才」。誠然,李廣作戰英勇,有極強的個人魅力,士兵都很愛戴他。但他帶兵非常隨意,簡單省事。部隊行軍任意而行,行軍走路不按方陣,願意咋走就咋走。部隊駐紮只看是否在水草邊,駐紮下來後人人自便,夜裡也不打更巡邏。來往文書能簡則簡,能省則省。

也正是這種隨意性,才導致衛青與匈奴的決戰的那次戰役中,李廣竟然迷路了,直到決戰結束他才找到衛青的主力部隊。

當時宮中的幾位大臣往往用程不識和李廣相比較。程不識是一位邊郡太守,他治軍非常嚴格,行軍時編制隊列、駐紮等一切都按規章制度。部隊在外作戰,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即使休息也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高度戒備狀態。

他的部隊從來不打大勝仗,也從來不打大敗仗,永遠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來,左右前後,整個部隊的旗號整整齊齊,無大勝亦無大敗。

曾有大臣說:「李廣治軍追求簡潔,勝也許勝得漂亮,敗也會敗得驚心動魄;程不識治軍雖麻煩,但他的部隊從不會出什麼差池。」

的確,「百步穿楊」的李廣是個好勞模,是位英勇的戰士,但始終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型人才。

所以,中等人適合幹中等事,通過自己的踏實努力,做好具體工作就好。盡心盡意將每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這也是有意義的人生。

現在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凡是有大作為者必有大氣宇,格局小的鮮有成功者。他們常常喜歡站在問題的最高點,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而以大局為己任。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兩方勢力較量時,最終的結果也取決於雙方領導的格局。

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非楚漢相爭莫屬。

秦始皇出巡時,車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彭城的項羽在圍觀的人群中說:「彼可取而代之」。沛縣的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是」。從這兩句話中,體現的不只是他們個性上的差別,還有他們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項羽世代為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抗秦的大將,為秦軍所殺。楚為秦所滅後,項羽與叔父項梁流落楚地。此時的項羽見到秦始皇,亡國滅祖之恨便湧上心頭。「彼可取而代之」,項羽的最高理想是滅秦,恢復楚國的輝煌,楚就是項羽的格局。

劉邦世代平民,對亡楚的大秦,劉邦沒有項羽那麼刻骨的仇恨。劉邦只是覺得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庸庸碌碌,應該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大事,應該像秦始皇那樣威風八面。

正因為如此,劉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項羽這個楚國貴族在也輪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由此看來,項羽的格局是楚,而劉邦的格局為天下。

四年的楚漢相爭,項羽在歷次的戰役幾乎是每戰必勝,而劉邦則是屢戰屢敗。但是,項羽每次的戰役勝利都會導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劉邦的每次戰役失敗後力量又會有進一步的積聚,幾次戰役都是以劉邦的幾乎全軍覆滅而告結束,而每次劉邦又都能東山再起。

項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戰役勝敗,而劉邦心目中總是戰爭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戰的成敗。

到垓下一戰,每戰必勝的項羽自刎烏江,常使英雄淚沾襟,屢戰屢敗的劉邦則是舉杯相慶,縱論得失。

所以,格局決定結局,格局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這就是中國社會的三等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三等人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大千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懂自己,認清自己的局限,不斷提升做人的格局,才是階層逆襲的最好途徑!

本文章內容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點讚、在看三連!

相關焦點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問題,上等人論格局
    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一、搬弄是非的下等人所謂搬弄是非的人,簡單的說,就是那些喜歡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挑撥離間的人。
  • 下等人聊是非 ,中等人談事情 ,上等人論格局
    凡有大作為者,必有大格局。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談事情請輸入圖片描述人,是不分三六九等的。
  • 鬼谷子的處世謀略:上等人借時機,中等人靠能力,下等人靠運氣
    鬼谷子的處世謀略:上等人借時機,中等人靠能力,下等人靠運氣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蘇格拉底。時機有多重要?我們來講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吧。這時候彼時天下最聰明的兩個人敏銳的洞察了問題所在。一個是伍子胥,堅決反對夫差北上討伐齊國,因為齊國離吳國數千裡,就算打贏了也佔不到便宜,而且彼時近在咫尺的越國正在蠢蠢欲動。所以伍子胥不惜以死逼迫夫差不要北上。可惜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伍子胥這個一代名將最終枉死。
  • 人分三等,下等人隨波逐流,上等人坐享福報,你是哪種人?
    導語:人分三等,下等人隨波逐流,上等人坐享福報,你是哪種人?人間百態,有醜有美,雖然一直說著人人平等,但是最終依舊是不平等,人終究還是有著三六九等之分,不僅僅是高低貴賤之分,還是思想境界之分。螻蟻尚且分工明確,更何況是人,在古代皇權至上,在現代民主自由,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有著上下之分的。在世間最主要分有三等人,下等人隨波逐流,中等人不高不低,上等人坐享福報。一、 下等人隨波逐流下等人,何為下等人,就是碌碌無為之人,當上等人高談闊論談著夢想,中等人實事求是談著事情的時候,下等人談論的卻是是非。
  • 有格局的人都懂得:上等人幫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只會踩人
    其實,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很多公司老闆都在說,人才難尋,員工缺乏忠誠度。為什麼會如此?是社會上沒有人才嗎?那麼人才市場上人山人海的都是些什麼人?是現在的人都沒有感恩的心而缺乏忠誠度嗎?為什麼有的公司就不缺員工?這裡,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無論是老闆、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每個人都想成就自己的事業。都是在一個層面上相互成就。
  • 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你屬於哪種?
    凡有大作為者,必懂「情」之字,情,意味著參與人世的開始,人之所以會分成三六九等,差別就在這一個「情」字。 在這修身處世之道上,下等人最薄情,中等人都深情,上等人懂忘情。
  • 下等人踩人,中等人擠人,上等人……
    上等人幫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就只會踩人!他們見不得你過得幸福,一定要踩上一腳,以滿足他們脆弱的虛榮心,這樣的人,只會把路越走越窄,成為底層的下等人。真正大格局的人,也是有遠見的人,他們看到的是共贏,是大家都好,自己才能變得更好。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正是由於這樣多樣的情感交織在本就複雜的人世間,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奇聞異事,甚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都還是建立在一個「情」字上面。痴男怨女的異性情感,舐犢情深的父母之愛,甚至是救人於水火的天下大義,都是情的不同表現形式。學者南懷瑾就將世間之情分為了三等: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以此來引發無數人的警醒。
  • 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下等人,薄情「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無情和薄情。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兩件事:無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種存在,而是達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
  • 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深度好文)
    人世間的百轉千回,皆為一個「情」字所變,人的三六九等,也由一個「情」字驗證。 下等人薄情寡義,終食惡果;中等人情深意重,必有回音;上等人忘情超脫,淡然自若。下等人薄情寡義,終食惡果 古人云:多言者不吉,薄情者不祥。
  •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為何死後遭人唾棄?
    如果以處理事務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有三等人:下等人,專論是非對錯;中等人,一心解決問題;上等人,格局決定成就。搬弄是非的下等人中國有古諺講「愛聽小語」,以及「遠重衣冠近重人」,就是說,一般的人都是用這些小事來評論、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善惡,甚至成為了道德人格的法碼。既然沒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只好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上,以傳統世俗觀念為依據,去批判和非議一個人,也就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
  • NBA「詹皇」勒布朗邀名人理髮店聊是非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作客
    記者蕭採薇/綜合報導 由「詹皇」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與好友卡特(Maverick Carter)共同主持的《理髮店聊是非》(The Shop: Uninterrupted)將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理髮店體驗。節目更邀請到超大咖嘉賓,正是美國第44屆總統歐巴馬。
  • 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晚課】第221期
    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南懷瑾說,「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多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
  • 夜讀︱下等人恩將仇報,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報怨
    2. 中人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寫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期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老舍也在《四世同堂》裡說過:「大丈夫應當恩怨分明。」恩怨分明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但一定不是壞人,起碼是對得起自己內心的人。和這類人相處,只要你不貪圖小便宜,你也一定不會吃虧。
  • 豆瓣9.2分《動物農場》:世界上,永遠只有三種人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29/10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68天知乎有個問題:如果人類可以聽懂動物說話,人們還會吃肉嗎?答案當然是:會。這個問題還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動物們聽得懂人類的話,會推翻人類的統治嗎?畢竟,動物在人類的眼裡只是資源和所有物。就和《黑客帝國》中人類的作用差不多,只是AI的充電寶。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南懷瑾說,「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多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
  • 易經: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懂忘情,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易經: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懂忘情,老祖宗的處世智慧下等人薄情易經中說:下等人最薄情寡義。人這輩子唯有情,才能活得更加真切。中等人深情什麼叫深情?易經中是這樣說的:所謂深情,就是用心之後,能讓平凡的生活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 薦讀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南懷瑾說,「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多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