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蒂妮》:愛和藝術創造的可能世界

2020-10-10 Yinanaa

(本文首發幕味兒微信公眾號)

德勒茲在《運動-影像》中指出,水之世界是一種與陸地世界迥然不同的運動和感知系統。在那裡,重心不再穩定,一切人和物都處於搖擺之中,我們必須服從的規則便是沒有規則。因此,作為工業潛水員的愛人與溫蒂妮的結合將溫蒂妮指引向她的本源,開啟出一個新的世界,指向一個對於我們這個井井有條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動,人卻被禁錮的世界的挑戰或顛覆。

被分手的解說員溫蒂妮聽到一聲「溫蒂妮」的呼喚,看到水族箱中的潛水員小雕像,停下腳步,仿佛循著這一指引,結識了工業潛水員Christoph。在對方囁嚅著自我介紹時,撞到水族箱,破裂、滑落,兩人倒在水中,身上掛著水草,溫蒂妮被扎傷出血,白色襯衫上湧出鮮紅血滴,耀目紅髮旁綠草清亮,四目相對,墜入愛河。文字描述不能傳達此節神韻之萬一。這一瞬間的詩性讓筆者想起《甜蜜的生活》中著名的噴泉起舞場景。若非要描述,唯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句而已。

影片90分鐘的體量囊括了兩次意外死亡,一次謀殺,一次自殺,並都與水相連。溫蒂妮和Christoph潛水,被怪魚吸引溺水;Christoph在工作中溺水;溫蒂妮在泳池謀殺前任,隨後蹈海,如《聖鹿之死》般裡神話指引地「一命換一命」地救活Christoph。正是通過前兩次死亡才確認了對對方那壓倒一切的愛意,而後兩次死亡則如《牡丹亭》般使生者死,使死者生。水對陸地動物的人而言是危險的,卻也是愛人的歸宿。最終溫蒂妮在水中又一次拜訪了愛人。愛人的世界與水相連,水汽氤氳。

影片結尾,Christoph溼漉漉地上岸,拉起懷孕戀人的手,由水族箱破裂所開始的水對陸地秩序的擾動似乎平歇。但鏡頭下移,水波浮動,仿佛溫蒂妮向愛人投去的留戀一瞥,令人柔腸寸斷,仿佛又暗示著永不停歇的擾動和始終流動的邊界。

於是,《溫蒂妮》並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它借了神話的外殼(溫蒂妮是神話中水妖的名字,若被愛人背叛,則將殺死愛人),串聯起柏林城市變遷的歷史,在立意上與佩措爾德的電影一脈相承。

佩措爾德的電影總是披著情節劇的外衣,在歷史與現實,謊言和真相(更確切地說,同一事件的不同敘事),非理性與理性之間遊走。《芭芭拉》中一心逃往西德的芭芭拉經由偶然展開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個人記憶)更新對東德的認識,終於將他鄉視為故鄉;《過境》似乎展示,二戰和當下之間已相隔70多年,而人被共同體想像出的邊界禁錮的境況並無改變。 何為邊界(territory)?客觀的邊界事實上只是形式,是主觀的邊界在建構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難民可以渡過公海,跨過陸上邊境,卻被攔在「過境」之處動彈不得)。那麼無論是觀照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必須深入人的心靈。

因此,佩措爾德的人物時常爆發出非理性狀態,如《芭芭拉》中最後一秒的決斷,《不死鳥》中近乎瘋狂的追尋,更不用說《溫蒂妮》中電光石火的一見鍾情和死死生生的愛。非理性狀態與其說是爆發,不如說是人的狀態本來就在自由流動,而佩措爾德抓住並刻畫了它們。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唯有人造的對立。

於是,佩措爾德向神話題材的延伸是必然的(《溫蒂妮》是佩措爾德計劃中的神話三部曲之起點),因為神話既在啟蒙以來的話語裡對等於人類的蒙昧、「非理性」時代,又由其自身而言佔據了上述理性/非理性這一人造邊界。德國哲學家漢斯·布魯門伯格在《神話研究》中指出,「在神話和邏各斯間的邊界是想像出的」,神話亦有其理性。不同之處只在於,以前佩措爾德的邊界尚有物理坐標作為參照系(如東德西德),而《溫蒂妮》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向度上都必須憑想像的翅膀去創造參照系。

布魯門伯格指出,啟蒙運動從進程的終結點的角度看待和衡量一切,而未能從進程的起始點(the point from which the process takes its departure)出發。前者與目的論相關而往往導向決定論,似乎事物唯有並必須指向一個終點。而當我們著眼於起始點,那麼我們的視野將不限於眼前的世界,而將擁抱一個個可能世界,這正是藝術和人文學科研究的方向。

這一思想在片中由溫蒂妮含蓄點出。她說,建築學理論宣稱,「建築設計起源於對其預期用途的最佳實現」,因此樣式總由功能決定。但她所講解的建築並非如此——一座古老的皇宮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博物館。舊時王謝,今許公眾。容納了這些的柏林成為一座風情萬種的城市,允許戀人們在各個角落創造新的記憶。當遊客為溫蒂妮在模型上指出他們那一時刻的坐標時,心系愛人的溫蒂妮的目光隨即透過模型那一角望向了常常約會的咖啡館。而隨後,她和Christoph的愛情則伴隨著被禁止進入咖啡館和水下世界的開闢。為空間賦予意義,是人作為主體的特權。經由此,我們為自己創造一個世界。

筆者自己就曾在柏林經歷過相似的場景。當時,筆者在前往柏林圍牆的路上,被一座磚紅色的老橋吸引駐足。須臾,老橋上方的鐵路橋上緩緩駛過一列黃色的火車(如圖)。深沉、古樸的紅色和明亮、嶄新的黃色及雲蒸霧繚的天空相襯,古老的橋梁和遠處的現代建築相得益彰,竟不知今夕何夕。

2016年1月攝於柏林

建築和城市規劃所提供的亦真亦幻的體驗,更是電影藝術的專長。電影之眼允許了思緒由模型飛向愛人所在的咖啡館的心理呈現,允許了對或許已死或許猶生的愛人的氣態感知,正是經由藝術我們才不只擁有眼前的世界。《溫蒂妮》至少給了我們三個世界:眼下生活的柏林,作為歷史而仍和眼下發生關係的柏林,和愛人因為愛而創造的世界。這大概也是佩措爾德的永恆主題:我們生活的世界面臨著各種意義上的舊邊界的瓦解和新邊界的專制(最顯而易見的是難民潮不斷衝擊著現有國界,而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正橫衝直撞忙於確立新的邊界),而人無所適從。唯有藝術讓想像力奪權,讓我們看到無數個可能世界。

相關焦點

  • 《溫蒂妮》如果我愛你
    《溫蒂妮》的憂傷在於,你曾經以為有人讓你愛的死去活來,但是沒曾想下一秒可能就因為對的人而完全把他忘掉,但是對的人卻又讓你無法繼續愛下去。再來回到影片本身。我能感受到溫蒂妮和克里斯多福之間那種真摯的愛意,深深的愛意。他們每次見面時用力的擁抱,每次分別時不到最後一刻不放手的不舍,特別真切,特別動人。片子裡還是有一定的魔幻元素吧。
  • 從《溫蒂妮》看角色塑造的三重屬性|影評大賽
    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指出藝術幻象具有區別於現實的「他性」,源於藝術家的創造,使其成為思想的荷載物。影片中出現的潛水員雕像在影片中也具有這種脫離於真實世界的「他性」。伴隨著若有若無的水聲,魚缸視角下的溫蒂妮走進二樓迴廊內的洗手間,她的身影出現在鏡中。此刻畫外傳來呼喚溫蒂妮的聲音,溫蒂妮看向魚缸中的潛水員雕像。接著克里斯多福出現在門口,魚缸破碎,水流奔湧,兩人的愛情開始醞釀。
  • 電影《溫蒂妮》:錯過,愛過,再錯過
    《溫蒂妮》海報,本片獲得2020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葆拉·貝爾)及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關鍵詞一:溫蒂妮「溫蒂妮」是本片的片名,這是導演佩措爾德計劃的「元素精靈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來的兩部將分別涉及氣精靈西爾芙和地精靈諾姆。
  • 溫蒂妮
    每次相互探望後都非常不舍的離別。直到溫蒂妮和約翰納斯再次偶遇。克裡斯託夫突然出現在溫蒂妮的世界裡。溫蒂妮突然消失在克裡斯託夫的世界裡。只是不知道誰是誰的夢。溫蒂妮接到克裡斯託夫的電話。50年代象徵社會革新和偉大進程的中軸線。
  • 神話、精靈與創傷——佩措爾德《溫蒂妮》
    特別是在歐洲,近年來隨著政治局勢的不斷變化,電影創作中的政治性傾向不斷加深,特別是在2019年這樣一個被稱之為「街頭抗議者年」的時間節點上,去年一整年的歐洲藝術電影紛紛以政治議題作為主題和目的,出現了探討身體政治的《痛苦與榮耀》、伊斯蘭教問題的《年輕的阿邁德》和移民身份認知的《同義詞》以及女性主義電影《燒女圖》等作品。
  • 【春天的放牛班】觀影團周限定觀影——《溫蒂妮》
    比起二戰文本的代入,佩措爾德這次更為大膽的選用了神話傳說的套用,構建了一個更加魔幻和曖昧的世界。其實溫蒂妮們要的不過是一段穩定甜蜜的戀愛關係,相比於花心的男性,女性對待情感關係更加專一。從上一段不願分手的戀情到新戀情中對信物的珍愛都能看出溫蒂妮對當下戀愛狀態的珍惜和沉醉。而義無反顧潛入湖心的男主又何嘗不是愛得瘋狂的男性呢?
  • 評價《溫蒂妮》
    影片開頭,她的男友喬納斯就和他提出分手,原因是有了新歡。溫蒂妮十分傷心,同時一個古老的詛咒似乎也在應驗。中世紀的傳說裡,溫蒂妮是水中的精靈,倘若與她們結合的男人背叛了她們,她們就會殺死男人並回歸水中。溫蒂妮質問她男友,你說過永遠愛我,就不能反悔,如果你離開我,我只能殺了你。但她男友顯然也不以為然,就這麼離開了。
  • 《溫蒂妮》:被分離的水與陸
    溫蒂妮的傳說,可能是愛情與水之間最浪漫的一次類比:水精靈溫蒂妮化為人形、得以在陸上生活的唯一條件,是獲得一段忠貞的愛情。由此,愛情成為呼吸般的必需,也成為一種共生的詛咒和一顆宿命的定時炸彈。所以在它終結時,小美人魚變成清晨陽光中的泡沫,而溫蒂妮不得不殺死背叛的愛人,重新走入水中。對於溫蒂妮這個命題作文,可能沒有比佩措爾德更適合的執行人。
  • 《溫蒂妮》開幕第八屆德國電影節
    德國電影協會中國代表安珂女士、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柯理博士、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米星辰女士、百老匯影城全國運營總經理王傑、電影節中國大使王學兵以及映後嘉賓章明導演和影評人陀螺出席現場活動。今年,德國電影節將以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執導的《溫蒂妮》拉開帷幕。
  • 《溫蒂妮》溫蒂妮
    影片設定在當下的柏林,女主角溫蒂妮是一名城市發展局的顧問。她的現任男友忽然提出分手,此時一個古老的詛咒似乎正要應驗。中世紀的傳說裡,溫蒂妮是水中的精靈,倘若與她們結合的男人背叛了她們,她們就會殺死男人並回歸水中。電影的女主角想要抵抗這一詛咒,故而離開了柏林。此時她結識了克裡斯多弗,一名在德國西部水庫區工作的工業潛水員。兩人相愛。
  • 電影《溫蒂妮》完整版
    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設定在當下的柏林,女主角溫蒂妮是一名城市發展局的顧問
  • 《溫蒂妮》兩個王子與美人魚的故事
    美人魚和溫蒂妮的傳說一脈相承。在安徒生童話中,美人魚因為愛王子而上岸,但上岸的條件是如果王子背叛她的愛,她必須殺死王子,然後回歸大海。最後美人魚選擇救王子,自己回歸大海化成泡沫。在《溫蒂妮》這部現代「童話」中,溫蒂妮有兩個「王子」:背板她的前男友和自己剛剛愛上的新男友。溫蒂妮以為新男友的出現意味著上岸的規則不在約束她,然而死亡的代價卻被新男友替她承擔了。
  • 都市神話《溫蒂妮》,為何讓全世界影評人集體高潮?
    剛剛結束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一部講述「水之戀」新作《溫蒂妮》又讓世界影評人集體高潮。所以,這部集國際影評人讚譽於一身的《溫蒂妮》到底好在哪兒?溫蒂妮是水中的精靈,起源於中世紀的鍊金術理論和歐洲的民間神話。
  • 《溫蒂妮》暗流湧動,惟愛不死
    這篇沒有對電影文本和美學的深刻分析,沒有對導演過往作品的尋根究底,只是單純地想記錄下電影中甜甜的戀愛是什麼模樣,希望觀眾也可以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潛水員和溫蒂妮。男女主的愛情線簡直太甜了,宿命般的相遇,電光火石的交接,上一秒是四目對視的尷尬,溼身躺在水箱的玻璃碎片裡,有著致命的浪漫和吸引力。拋開這種顯然超現實的情節,愛情存在於兩個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眼神裡只有彼此。
  • 《溫蒂妮》溫蒂妮: 在後現代城市裡尋找愛情
    在佩措爾德呈現高度雜糅態的後現代童話《溫蒂妮》裡,有兩個看似尋常的慢速疊畫鏡頭暗暗點明著影片的主要關注點。溫蒂妮的第一場解說戲裡,一個她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在柏林的城市模型裡看見了剛剛拋棄她了的前男友約翰內斯。而在後半段裡,男主角克裡斯多弗再度(?)參加城建局解說時,也在林林總總的建築模型裡看到了自己和溫蒂妮曾經依偎在一起的身影。
  • 《溫蒂妮》鯰魚寫的分手詩
    此刻,她已經是一個愛的精靈了。這是《溫蒂妮》的最後一個鏡頭,一個來自「愛的目送」的主觀視點鏡頭。 在藍的孤獨以下,和水的落寞之中。這是導演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Christian Petzold)「元素精靈三部曲」的第一部。所謂元素精靈,大抵就是化用了《尼伯龍根之歌》等德國民間英雄史詩的賦魅基因,來講一些德國的當代故事,並示意這些古老的根源在如今德國的現代化面貌吧。
  • 德國電影節開幕,《溫蒂妮》等11部德國新片展映
    在接下來的一周裡,包括今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得主《溫蒂妮》在內的11部德國新片將與北京觀眾見面。電影節團隊從今年眾多德國電影中,選出7部佳作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和北京百老匯影城apm店放映,另有4部特別展映作品將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法國文化中心、林象文化與觀眾見面。這11部展映影片包括獲得202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的《溫蒂妮》、奧斯卡獲獎導演卡羅莉內·林克的最新作品《元首偷了粉兔子》、記錄柏林一處著名藝術工坊的紀錄片《藝術來自喙生長的地方》等。
  • 《溫蒂妮》年度十佳預定!她的表演,宛如精靈附體
    近日,除了此前讓整個電影界驚掉下巴的「DAU「系列高調上線之外,另一部德國熱門電影《溫蒂妮》也出人意料地「偷跑」了資源。有人說,這可能是今年柏林電影節上最美的一部電影,結果沒能以大銀幕的形式跟影迷見面,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 《溫蒂妮》觀感良好
    溫蒂妮,又稱水女神,是一切水元素的主宰。她們多出沒於森林中的湖泊及瀑布附近。在歐洲民間傳說中,如果溫蒂妮不能與一名凡人男子結緣的話,便無法獲得實質靈魂。當與溫蒂妮結合的男性出現外遇時,溫蒂妮便會殺死這名男子,再次回到水中生活。在電影中,溫蒂妮在柏林城市發展委員會擔任歷史學家,平日的工作主要是向來訪者解說這座城市的變遷。當她愛的男人離開她的時候,古老的神話與她的生活產生了連接。
  • 溫蒂妮聲音的隱喻|影評大賽
    而溫蒂妮工作的地方恰好是柏林博物館島,被水所圍繞,這特殊的聲音,帶出水流和火車的意象,連接了城市與愛侶,為溫蒂妮帶來了她的另一半。也正是那個晚上,溫蒂妮為克裡斯託夫講解柏林城市宮,次日兩人依偎在一起走在路上時,除了迎面而來的約翰內斯和他的女友,背景還有正在建造的建築,附近吊機林立,這很可能是溫蒂妮講解的被更名為洪堡論壇的城市宮(本應19年9月開放,但推遲到20年秋季,後因火災和疫情使得完工繼續推遲,在12月16日才正式開幕),一個備受爭議,不斷重建的建築,就在這樣的情境下,隱喻出溫蒂妮的愛情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