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精忠嶽飛》中,嶽飛和小梁王比武,一開始比箭,嶽飛見靶子太遠,故意連續拉幾張弓,說這些弓太軟,沒勁。宗澤說:「拿我的神臂弓。」嶽飛接過神臂弓,走馬挽弓,三發九箭,齊中靶心。
在小說《說嶽全傳》中也提到神臂弓,是嶽飛在縣城比武。書中寫道:「嶽大爺的神力,是周先生傳授的「神臂弓」,能開三百餘斤,並能左右射。」
那麼,真實歷史上有沒有神臂弓呢?
宋軍所有的弩中,以床子弩和神臂弓最為出名: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幾近千步,檀淵之盟前夕,遼軍名將蕭達覽便是被床子弩箭射中身亡的;神臂弓其實也是一種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射,其威力甚至可在二百四十步外貫穿重甲。
宋朝,因北方地區不復掌控,軍隊中的騎兵越來越少,而面對以騎兵戰力著稱的遊牧民族,宋朝漸漸落入下風。《武經總要》中有言:「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十騎亂百人,百騎敗千人」,可見在戰場上,騎兵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為應付這一情況,可以有效克制騎兵的遠射兵器的研製勢在必行,神臂弓,就是宋朝時期,宋軍用以對付外敵的大殺器。
南宋的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提到神臂弓,講了具體的製作材料、尺寸,比說神臂弓能射二百四十步,入榆木半。
笴就是箭杆,入榆木意思是半個箭杆射入榆木,洞穿力驚人。而南宋名將韓世忠對神臂弓進行改進,改名叫克敵弓。洪邁還提到南宋紹興十二年的科舉考試,試題就有一篇叫《克敵弓銘》,看來政府是要讓士子們都認知和了解弓弩,不然考試寫文章都不知道從哪下手。
當然,它雖然名字叫弓,但是形制卻是弩的建造,也就是取了個弓的名字,和弓其實並沒有什麼相關性。當然這也是宋朝軍隊對付北方遊牧騎兵的利器,幫助宋軍取得了很多的勝利。但是遺憾的是,宋朝人們製造神臂弓的技術並沒有流傳下來,到了元朝之後就失傳了,也可能是宋朝不想讓草原民族掌握而導致的,反正就是後人很難知道它是很難建造的。
清朝的大才子紀曉嵐曾經和友人鄒念喬一起嘗試複製神臂弓,但是未能成功。紀曉嵐想過「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但隨後又一想,「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術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國謂之東來法。今從學算,反秘密不肯盡言。此弩既相傳利器,安知不陰圖以去,而以不解謝我乎?」只好作罷。
神臂弓的弩弓,到底是什麼結構?是竹片作胎,拉力一般不超過百磅。神臂弓的弓長才1米,實在太緊湊了。難道是多層桑木疊合,相鄰的兩層間都粘有牛筋?已經不得而知了。
但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複製的、參數和性能符合史料記載的神臂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