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 抵擋遼金元,國祚三百年:宋朝用了哪些大殺器?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我們都愛宋朝」(ID:wugoudasong)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2976   字


閱       讀       需       要


8 min

看過古龍武俠小說應該知道,博學的百曉生寫了一部《兵器譜》,給天下武林高手的兵器與武功作了排名,前五名分別是:孫老頭的「天機棒」、上官金虹的「子母龍鳳環」、李尋歡的「小李飛刀」、郭嵩陽的「嵩陽鐵劍」、呂鳳先的「溫侯銀戟」。


這當然是小說家的浪漫想像。在實戰中,不管是飛刀、鐵劍,還是奇怪的龍鳳環,殺傷力都很渣,不可能成為大殺器。要想知道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是什麼,還得看另一本「兵器譜」——北宋前期,曾公亮和丁度用五年時間編撰了一本《武經總要》,其中第十至第十三卷詳盡記錄了當時各種用於實戰的兵器,並配有圖譜。可以說,《武經總要》就是宋朝人的「兵器譜」。


《武經總要》中最常用、也最實用的格鬥兵器,是刀與槍。刀有八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槍有九種: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而劍只有兩種,而且都是「厚脊短身」之劍,可以像刀那樣砍殺。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戰場上,長劍如同雞肋,論砍,不及大刀;論刺,又不如長槍。一柄長劍的攻擊力甚至比不上一根長棍,明代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寫了一本《劍經》,書內介紹的技擊術,其實跟劍法毫無關係,而是棍法。



戰場上的遠程攻擊大殺器,當然也不是「小李飛刀」,而是弓弩。《武經總要》說:「若乃射堅及遠,爭險守隘,怒聲勁勢,遏衝制突者,非弩不克。」弩就如冷兵器時代的狙擊槍,是宋人克制騎兵的利器,特別是運用絞車拉弦的床子弩,射程可達七百步、上千步,一步以0.8米計算,千步即有800米。弩箭發射出去,「中則貫馬腹,穿重鎧」。宋真宗時,遼兵圍困澶州,宋軍在澶州城頭上,便是用床子弩遠距離射殺了遼軍統軍蕭撻覽,迫使遼國求和。《武經總要》記載的床子弩有七八種,其中最厲害的大概是「三弓床弩」,又叫「八牛弩」,意思是用八頭牛才能拉開弓弦,射出的箭槍,可以直插入堅硬的城牆。



冷兵器時代,可以與床子弩一爭高下的遠程攻擊武器,是砲車。請注意「砲」這個字,不是「炮」,這是因為,砲是拋石機,而非熱兵器時代的火炮。《武經總要》記錄了十多種砲車:單梢砲、雙梢砲、五梢砲、七梢砲、臥車砲、虎蹲砲、旋風砲,等等,還有一種「手砲」,可以單人使用,拋射出半斤重的石彈。


砲車雖然是冷兵器,但宋朝時火藥已經發明,並且應用於軍事裝備,北宋開封府有一個大型的工程部隊,叫做「八作司」,下設「廣備攻城作」,是製造攻城裝備的兵工廠,分設十一個車間,其中的「火藥作」,就負責製造火藥與火器。《武經總要》也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可以這麼說,宋代已處於熱兵器的拂曉時辰。魯迅雜文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但事實上,宋朝砲車拋射出去的,除了石彈,還有「火石炮」,即能夠燃燒、爆炸的炮彈。



在陣地攻防作戰、野戰中,火石炮加上床子弩,威力非常強大。南宋初期,宋將魏勝與金兵正面對抗時,常用一種陣法:「弩車當陣門,其上置床子弩,矢大如鑿,一矢能射數人,發三矢可數百步;砲車在陣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有效阻擊了金兵。南宋後期,蒙古兵進攻四川釣魚城,因大汗蒙哥突然身亡而退兵,史載,蒙哥之死,正是因為「炮風所震」。「炮風所震」是什麼意思呢?我猜測,就是宋軍用砲車拋射「火石炮」,爆炸產生的氣浪或碎片傷到了蒙哥。


《武經總要》記錄的火器還有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火箭。這些火器的殺傷力,主要表現為燃燒或製造毒煙,而不是爆炸。但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能夠爆炸的火器已經出現在戰場上,虞允文在采石磯迎擊金兵時,便使用了一種叫「霹靂炮」的火器,這種「霹靂炮」以紙包裹火藥、石灰,爆炸時,「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撒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金人哪見過這陣勢,遂大敗。


不過,到了南宋後期,金國亦能夠製造出更厲害的火器,叫做「震天雷」,是鐵殼的炸彈:「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震天雷」爆炸開來,熱力可達半畝,彈片可穿鐵甲。進攻金國的蒙古軍團,不怕其他武器,就怕這「震天雷」。



金國也用「震天雷」攻擊南宋。嘉定年間,金兵攻蘄州,「日添砲架數座攻打,……石砲之後,繼以鐵火炮,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二寸,震動城壁」。鐵火炮其實就是用砲拋射的「震天雷」。南宋軍隊中也裝備有鐵火炮,只因長年戰亂,國庫虛空,無力配備足夠的火器。開慶年間,靜江府貯備的火器,「鐵火炮大小止有八十五隻而已,如火箭則止有九十五隻,火槍則止有一百五筒,據此不足為千百人一番出軍之用」。


在南宋後期發明的火器中,有一種「突火槍」也值得我們留意。《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壽春府「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顯然,這是一種以火藥為動力、能發射子彈的火槍,也是世界第一支管形火槍。不過,由於突火槍的槍膛為竹筒,威力應該不大,但它無疑啟發了後世金屬制管形火槍的發明。


《武經總要》還記載了一種近距離攻擊力十分恐怖的火器,那就是「猛火油櫃」。以熟銅製成大櫃,裡面灌滿石油(沒錯,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石油),銅柜上裝有抽油管、唧筒,唧筒內設有單拉杆、雙活塞,前端開小竅,後端有點火裝置。拉動拉杆,即可噴出猛烈的火焰:「令人自後抽杖(拉杆),以力蹙之,油自火樓中出,皆成烈焰」,「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是很可怕的火焰噴射器。



宋人還發明了一種用於挖掘地道、鑿開城牆的大殺器:頭車。車身「長九尺,闊七尺,前高七尺,後高八尺」,車頭裝有「屏風牌」,可以遮擋敵方發來的砲石、箭矢,掩護車內的工兵;車後設有「緒棚」;當頭車推至敵方城下時,車內工兵即開挖地道,挖出來的泥土、磚石通過車體內的絞車輸送至車後,另一批工兵在緒棚的掩護下,再將絞車送出來的泥石堆成掩體。隨著地道的挖掘,頭車也一寸一寸推進,車後緒棚隨之加長。這一戰場上的工程作業,是不是有一種「盾構」的即視感?


宋朝立國,沒有長城防禦線,失去西北養馬地,卻面臨輪番而來的一波又一波強敵,從遼國、西夏,到金兵、元軍,一個比一個強悍。如此惡劣的地緣政治下,宋王朝得以維持三百餘年而不墜,是漢後國祚最長的一個王朝,靠的正是前述這些在當時而言堪稱最先進的武器。


 果粒歷史」小程序年會員費大降價,現在只要69元一年!


▲點擊進入 「果粒歷史」小程序界面

相關焦點

  • 大宋朝軍事幾何?
    北南兩宋,上承五代,下啟金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科技輝煌,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值得誇耀於世界的一座古典文明高峰的朝代。然,大宋王朝在軍事上,卻給人留下「積貧和弱」的印象。從對仗大遼、抗衡西夏、到半亡於金,直至崖山亡於蒙古,似乎無處不是被動挨打。
  • 軍隊的「降龍十八掌」:宋朝用砲擊斃了大汗蒙哥,金兵也會用「震天...
    在實戰中,不管是飛刀、鐵劍,還是奇怪的龍鳳環,殺傷力都不是很高,不可能成為大殺器。要想知道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是什麼,還得看另一本「兵器譜」——北宋前期,有兩位牛人曾公亮和丁度,用五年時間編撰了一本《武經總要》,其中第十至第十三卷詳盡記錄了當時各種用於實戰的兵器,並配有圖譜。可以說,《武經總要》就是宋朝人的「兵器譜」。《武經總要》中最常用、也最實用的格鬥兵器,是刀與槍。
  • 宋朝抗遼第一名將是楊家將?不,是他!四敗遼軍,斬敵近十萬,歷史上卻鮮為人知
    滿城之戰,使李繼隆在宋軍中的威望空前提高,他也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和遼軍戰神耶律休哥正面過招而不落下風的宋軍將領。荊嗣殺入重圍救出伏兵,而後迅速退到河邊,把軍隊分為三陣,背水迎敵。耶律休哥親率主力猛攻,幾番廝殺後,荊嗣抵敵不住,撤到唐河南岸和李繼隆會合。擊退荊嗣後,遼軍迅速殺過河去。這時,見遼軍勢大,宋軍一些將領建議堅壁清野,不與其交戰。負責監軍的太監也拿出宋太宗的詔書,命將領們不許主動出戰。
  • 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因為如果在僵持下去,遼國的國力並不一定能夠支撐住,宋的軍事實力也不一定大獲全勝。一、澶淵之盟籤訂的合理性(1)維護了遼宋雙方的利益: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澶淵之盟的籤訂,是不符合常理的。當時遼國的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王朝,宋朝向遼提供條約所規定的經濟援助,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所進行的,並且兩國商業互通還是宋朝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宋朝給遼的歲幣遠遠低於兩方開戰的軍事開支。
  • 「發達國家」宋朝為何總被四鄰欺壓
    宋朝積富積弱,經濟繁榮與軍事無能貫穿朝代始終。缺少強硬軍事和外交實力支撐的風雅宋朝,處處被外鄰壓制。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實乃相輔相成,大國崛起是維護小民尊嚴的前提。沒有敢與外敵掰手腕的強大國力,大宋百姓富庶、安康的小民尊嚴實在是過於輕微,代價慘重。
  • 中國皇帝之遼,為什麼遼國被女真滅了,還能滿血復活?
    宋朝沒能完成最終統一的主要障礙就是這個遼國。遼國是遊牧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權,可汗耶律阿保機在公元916年稱帝,國號契丹。 宋朝用歲幣換來百年和平,至於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的歲幣,對年入幾千萬的宋朝來,確實只是個零頭。更何況還起到了一些額外的作用,對宋朝來說,並不僅僅是花錢買太平那樣的窩囊。
  • 都有「遼」字,歷史上遼國和遼寧有何關係?其實我們想太多了!
    宋朝統一中原之後成了中原地區唯一一個可以與契丹相抗衡的勢力。宋朝為了奪回當年被石敬瑭所割讓的煙雲十六州多次發動北伐戰爭,但整體下來敗多勝少。宋遼在經歷了25年的大規模戰爭之後,蕭太后帶領遼軍一路打到北宋所控制的澶淵城下訂立澶淵之盟,宋遼兩國之間才算是保持了和平狀態,此時的遼國也達到了領土的鼎盛時期,而現在的遼寧省是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相當於北宋的開封。鼎盛時期的遼國大致分為是現在的東三省,外蒙古,河北北部以及內蒙古東北部的地區,包括西域地區的勢力也受到其影響頗深。
  • 宋朝的防守策略,從積極進取到消極應對,趙光義經歷了什麼
    宋太宗為北宋打下了總基調如果對南北兩宋制度有了解的,可以看看宋朝的軍事制度,三司有握兵之重,而管部隊調動的是樞密院。趙光義在幽州之戰後,實施了戰略轉向北漢作為北宋與遼朝的緩衝地帶,戰略意義是在冷兵器時代可以幫助北宋抵擋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給宋朝更好的軍事緩衝期。
  • 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宿命的輪迴,華夏王朝的國祚無一超過三百年!
    熟悉中華朝代史的朋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從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海內之後,我悠悠中華經歷的所有王朝,其國祚無一超過三百年。先秦時期的夏商兩朝倒是活過了三百年,顯得悠久綿長,不過在人們心中,這倆朝也只是當神話演義看待,而且由於史料的匱乏,很難將這兩朝納入正史記載。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宋朝,一個極其「偏科」的朝代。我們先來看看它分數最低的科目 - 「軍事」和「外交」。在軍事上,宋朝被遼國、西夏、金國、蒙古打得夾著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決方法並不是提高戰鬥力,而是「既然打不贏,那就用錢來擺平吧!」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但是在宋朝面前,打仗這種事好像都是小事,怎麼樣發展本國經濟才是大事。在當時,宋朝的GDP大約佔全球的80%,至於每年需要給遼、金、西夏三國貢的歲幣,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整個大宋兩三個月的收入,而且這些錢很快就貿易順差掙回來了。能拿錢買平安,為什麼非要打仗呢?這就是當時宋朝的想法。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宋朝為收復燕雲十六州,於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國籤訂海上之盟,南北夾擊,合作滅遼。對於宋朝的決定,遼國也先後派出使臣前來遊說,「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日後會大禍臨頭」,遼使的話很直白,指出宋朝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為了讓宋朝清醒,遼國甚至屈辱地將宋遼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遼國甘願自降身份當侄子。但是,宋朝拒絕了遼國示好,鐵了心與金國結盟,成功滅掉了遼國。
  • 宋朝宮廷大劇《清平樂》吸粉無數,劇外這3本書足以讓你了解宋朝
    《清平樂》熱播,更是吸粉無數,這也讓許多觀眾對宋朝歷史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本劇讓人耳目一新的是那波譎雲詭的前朝風波,一改以往後宮大戰的那些「美人心計」。本書敘述的歷史涉及兩宋、西夏、遼、金等幾個政權。作者以獨特的「講史」形式,不僅對重大歷史事件: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靖康之變,以及宋朝皇帝及大臣等重要歷史人物進行詳細敘述,還對大家比較熟知的宋朝民間傳說人物進行了歷史性的闡述,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知識性。本書按照事件敘述歷史,通暢好讀。
  • 為何宋朝被這麼多人所瞧不起?宋朝經歷了什麼?能中學到了哪些?
    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是特別強,那就更不別用說去擴張自己國家的領土了,其實這和軍事實力是沒有特別大的關係的,都是當時政治環境使然。我們都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皇帝位子是怎麼得來的,一場兵變,就讓自己黃袍加身了。趙匡胤心裡明鏡,如果武將權力過大,必然威脅到自己,一場「杯酒釋兵權」徹底開啟了宋朝武將的沒落。2. 發展方向。
  • 雍熙北伐始末:宋朝做了精心準備為何還慘遭失敗?
    文/小熊貓自從北宋建立以來,一直受到北方遼與西夏的武力威脅。其中遼對宋的威脅最大,為此宋太宗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北伐,希望能夠解決北方的禍患。但是隨著高粱河之戰的失敗,宋朝實力受損,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決心還要北伐燕雲,用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 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彼此楊延朗部下兵力遠少於遼軍,若是硬拼,恐怕難以抵擋。楊延朗深知此戰不可力敵,只可智取,遂命令士兵連夜用水澆淋城牆,彼時天寒地凍,一夜之間遂州城牆變成冰城。 遼軍到達城下,發現城牆結冰,無法攻擊,便繞開遂州進攻定州、瀛州,幾乎未遇什麼抵抗,大肆擄掠之後順利撤軍。此後數年,遼軍屢屢南下,對宋朝進行試探,宋朝畏首畏尾的反應讓遼軍終於下定決心-——吞併宋朝,入主中原。
  • 宋朝神射手射偏三箭,遼軍哈哈大笑,神射手:你回頭看看
    何灌親自劃定了邊界,嚴明禁止遼民或遼兵不得來此取水。何灌的舉動引起了遼人的憤怒。他們召集士兵入侵北宋邊境,要讓何灌知道天高地厚。何灌雖然被包圍,但沒有恐慌,而是冷靜地抓住身後的箭,搭弓向遼軍射去。但是,何灌並沒有擊中遼軍,而是擊中了遼軍背後的山崖。看著宋朝軍官如此拙劣的表演,遼軍無不捧腹大笑,嘲笑宋朝這名軍官的無能。只見何灌笑著說:「我的箭術真的很糟糕嗎?
  • 從高麗國、宋朝和遼國外交關係,淺析小國的生存法則
    前言:在古代朝鮮半島上有一個小國高麗,地緣位置上與遼、金接壤,與宋朝隔海相望,從國家實力上,高麗遠不如宋遼金,然而從政權存在的時間上來看,高麗歷經宋遼金政權而延續下來。高麗是如何周旋於大國之間?有如何同時與互為敵人的宋、遼兩國國同時結盟?小國如何在大國爭鬥中生存?讓我們一起去解讀這段歷史,探尋小國的生存法則。
  • 遼朝的復國史——梳理北遼、西遼、東遼、後遼、後西遼的歷史脈絡
    之後,遼國皇族相繼建立了北遼、西遼、東遼、後遼、後西遼五個政權,國祚一直延續到了元朝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公元1307年—1311年在位)年間。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遼朝之後皇族耶律氏顛沛流離的復國史。1、北遼(公元1122年3月~1123年11月)公元907年,大唐王朝滅了之後,帝國一分為二,南為宋,北為遼,遼朝的建立尚在宋朝之前44年。遼朝鼎盛時期,東起庫頁島,西至阿爾泰山,《遼史》稱其「幅員萬裡」。
  • 宋朝為何叫埋汰宋——宋朝的戰爭
    宋朝贏了,但是要每年給契丹進貢銀兩,契丹輸了,但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其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宋遼皇帝或兄弟或叔侄相稱,邊境和平數十年。但是另一邊西夏人卻沒那麼安分,李元昊比他祖父李繼遷有過之而無不及,和宋朝西北軍的對峙中雖然落了下風,但是宋朝還是拿他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