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2020-12-21 騰訊網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

這句詩摘自宋代王安石的《澶州》,詩中「萊公」指的是寇準,全句是意思是澶淵之盟後,宋遼罷兵,雙方結束敵對狀態,約為兄弟之國,物資互通有無,邊境設立榷場,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為宋朝的繁榮穩定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寇準。

寇準何許人?為什麼王安石要說寇準是首功之人呢?

寇準是宋真宗時的宰相,當時遼軍南下侵宋,陳兵澶州(今河南濮陽),直逼東京,群臣惶恐,紛紛建議宋真宗遷都避難,宋真宗問計寇準,寇準表示:「若遷都,則人心崩潰,天下豈能保有?」並極力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徵,以鼓舞士氣,安定民心。

澶淵之盟

宋真宗不沒有做孬種,他真的御駕親徵了,出徵之日,參知政事王旦問宋真宗:「吾皇出徵,若十日不勝,何以處之?」意思是:陛下你親自出徵,若是十天之後還沒有班師回朝,該怎麼辦?

宋真宗回答說:「立太子。」

從宋真宗的回答可以看出宋真宗對此次御駕親徵的悲觀程度,連繼承人問題都提出來了,除了悲觀,還有決心。

這個決心,很大程度上是受宰相寇準影響的,面對遼軍入侵,寇準力排眾議,極力敦促宋真宗御駕親徵,並親自主持澶州防務。試想如果作為宰相的寇準和王欽若、陳堯叟一樣主張消極避戰,遷都避難,那宋真宗可能就真的將都城從東京遷到金陵或者成都了,那就真的人心崩潰了。作為宰相,寇準以身作則,主張積極抵抗,寇準的熱血和決心感動了真宗,面對遼軍來犯,剛剛開創「鹹平之治」的宋真宗才有了御駕親徵的決定。

澶淵之盟

遼軍南下,陳兵澶州,威脅東京

公元999年冬季,飛雪連天,朔風千裡,飛沙走石,遼軍大軍南下,進攻遂州,遂州守將楊延朗奮起抵抗,彼此楊延朗部下兵力遠少於遼軍,若是硬拼,恐怕難以抵擋。楊延朗深知此戰不可力敵,只可智取,遂命令士兵連夜用水澆淋城牆,彼時天寒地凍,一夜之間遂州城牆變成冰城。

遼軍到達城下,發現城牆結冰,無法攻擊,便繞開遂州進攻定州、瀛州,幾乎未遇什麼抵抗,大肆擄掠之後順利撤軍。此後數年,遼軍屢屢南下,對宋朝進行試探,宋朝畏首畏尾的反應讓遼軍終於下定決心-——吞併宋朝,入主中原。

宋遼疆域圖

公元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和蕭太后親率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徵,直接侵入宋朝境內。

當頭一戰,遼軍大將蕭撻凜率軍攻打遂城,彼時遂城守將已不是楊延朗,我們知道宋朝對武將有「猜防」的慣例,為了防止武將勢大,實行調防,不允許一個將領長期在一個地方鎮守,所以此時楊延朗已經被調往他處。當時遂州的守將是王先知,王先知不敵蕭撻凜,被蕭撻凜生擒,遂州被遼軍攻克。

遼軍攻克遂州之後,連續定州、瀛州,宋軍據城堅守,拼死抵抗,遼軍擅長平原作戰,不擅攻城,在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遼軍強大的騎兵失去了戰鬥力,死傷無數,損失慘重。遼聖宗和蕭太后見狀,便改變策略,繞開宋朝邊境各州,直接向東京進發,很快就到達澶州城下,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

遼國士兵

澶州離東京不足五百裡,若是澶州被迫,東京城便失去屏障直接暴露下遼軍的視野之下,彼時遼軍鐵騎,一馬平川,直逼東京,這讓宋廷上下極為震驚。

此時宋廷上下分成了三派,避難派,和談派和主戰派。

避難派希望遷都,遷到金陵或者成都,以避開遼軍的鋒芒,苟且偷安;

和談派,希望派使者到遼營談和,割點地,賠點錢,但是自己又畏懼遼軍不敢當和談使者;

主戰派,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主戰派表示我們大宋人傑地靈,地大物博,豈能被遼軍如此欺辱?力主發動主動進攻,擊退遼軍。

在各派大臣的爭論下,宋真宗詢問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鐵骨錚錚,為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提出抗擊的主張,力諫真宗御駕親徵,便是文章開頭的一幕。

宋朝軍隊劇照

宋真宗御駕親徵

宋真宗被寇準說動,也知道御駕親徵將極大鼓舞士氣,便同意了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徵。

宋真宗率禁軍於五日後到達澶州,寇準力請真宗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巡視以示督戰,宋軍見皇帝親自督戰,士氣大受鼓舞,皆呼萬歲,聲聞數十裡,氣勢百倍。

前面說了,宋真宗並非孬種,他見諸軍士氣高漲,也被這種氣氛感染,心中開始安定,遂將北城全部事宜交由寇準處理,自己回南城住下。(澶州城是跨黃河而建,分南北二城,北城在黃河北岸,只面遼軍,南城相對安全一點。)

遼軍先後攻克定州、祁州、德清,三面圍攻澶州。

宋真宗和遼聖宗

澶州有宋真宗坐鎮和寇準指揮,士氣高漲,守將李繼隆率軍死守澶州城,遼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大將蕭撻凜自恃勇武,率軍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大將以八牛床子駑射殺,蕭撻凜陣亡,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痛哭之餘,萌生和念。

據《遼史》記載:「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大意是在與宋朝交戰的時候,我軍大將蕭撻凜中箭身亡,我軍沒有主將,士氣受挫,便開始和宋朝和談。可能是上天厭惡戰亂,以此停戰,好讓宋遼百姓休養生息。

澶淵之盟紀念館

澶淵之盟

遼軍孤軍深入,在澶州城與宋軍僵持十餘日,傷亡慘重,宋軍則憑堅固城池以逸待勞,真宗的御駕親徵又調來各地軍隊增援,遼軍孤軍深入,戰線太長,兵勞糧缺,戰爭的形勢開始對宋軍越來越有利。

這次戰爭並非真實國力的對比,但是恰好反映出宋遼雙方實力其實在伯仲之間,你滅不了我,我也滅不了你,彼此都不能徵服彼此。當兩國實力相當的時候,戰爭的形勢就顯而易見了,一定是易守難攻,一定是對遠徵的一方不利。真宗之前太宗的雍熙北伐便是例子。雍熙北伐是宋太宗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親自徵遼的戰爭,宋太宗對此次北伐做了長期準備和周密謀劃,不是對遼國簡單的試探,而是下定決心進行的一次全盤較量,戰鬥雙方打得非常慘烈,損失慘重,最終太宗敗退而歸。

宋遼對峙圖

這次遼國侵宋和太宗的雍熙北伐差不多,也犯了大忌,兩國國力相當,蕭太后和遼聖宗卻御駕親徵,孤軍深入宋境,若不能一戰而勝,很可能陷入包圍,全軍覆沒,實在是一招險棋。

蕭太后是個精明的人物,箇中厲害早已看透,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決定和宋朝講和,於是派遣使者去澶州城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意思。

這正和真宗的心意,真宗的親徵之前,就做好兩手準備,安排曹利用作為密使到遼營議和,因為雙方交戰激烈,沒能進入遼軍大營。當蕭太后的使者表達了罷兵議和的意思後,真宗立刻派曹利用去談判。

蕭太后

和談的消息傳到寇準等抵抗派的耳朵裡,寇準不幹了,迅速回到南城向真宗表示:「遼軍疲憊已是強弩之末,我軍援軍已到,四面夾攻,便可全勝。」力諫真宗趁勢而擊。

除了寇準,邊防大將楊延昭也向真宗上書,稱遼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其圍而殲之,接著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史書記載:「楊延朗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未被採納。」

寇準和楊延朗的力諫,都沒有被採納,宋真宗和主和派的群臣都畏懼契丹,一心想媾和。主和派為了求和,聯合起來攻擊寇準,向真宗進言說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只好同意議和。

宋遼戰爭

既然宋遼雙方首腦都有議和的意思,那就好辦了,只要價碼合適,就妥了。

先是遼國使者韓杞來澶州面見真宗,帶來了蕭太后的意見:「宋朝將瓦橋關以南的領土歸還遼國。」

宋真宗表示,若是賞賜遼國一些金銀玉帛還可以,若要土地,斷然不行。

寇準則表示:「我大宋非但不必賜遼金銀財物,還應該讓遼歸還佔據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否則決戰到底。」

寇準的要求很明確,燕雲十六州是大宋多年的心病,從大宋開國,經太祖,太宗,包括真宗,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此次遼軍孤軍深入,大宋佔據先機,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時機。

寇準

但是真宗和主和派的大臣卻畏懼契丹人,恐怕惹怒契丹人,最後落得個割地賠款甚至亡國的下場,急於講和,再派使臣曹利用去遼營談判,並給曹利用百萬金帛財物的權限。

宋真宗原話是:「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答應。」

寇準知道之後,警告曹利用:「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和約超過三十萬,我就剁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為人,在家國大義上,從不含糊,牢牢記住了寇準許諾的數字,然後在遼營據理力爭,分析利害,經過反覆談判,宋遼雙方終於達成和談協議:

澶淵之盟

雙方罷兵,約為兄弟之國,以年齒論長幼,宋真宗年長,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

遼放棄瀛州和莫州,雙方以白溝河為界,劃定國界;

宋為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每歲絹二十萬匹;

雙方在邊境設置榷場,開展邊境貿易,等。

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得知每年只約定給遼三十萬財物的時候,大喜過望,聲稱曹利用很會辦事,重重賞賜了他。

此次和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多年的敵對狀態,並維持了之後百年左右的和平。

澶淵之盟舊碑

澶淵之盟帶來的影響

從表面來看,宋給遼每年三十萬歲幣的輸出,和巨大的戰爭開支相比,九牛一毛,歲幣的輸出能夠節省更多的軍費,也就減少了賦稅的壓力;其次,澶淵之盟之後,宋遼結束敵對狀態,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再者,雙方停戰,百姓免遭戰亂之苦,人口穩定增長,澶淵之盟換來的和平環境,為宋朝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創造了條件,這些毫無疑問都是積極的。

積極的影響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消極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從表面來看,宋朝在當時軍事佔有的情況下與遼軍媾和,沒有獲得任何利益,反而還要每年向遼輸送歲幣三十萬,這是有喪權辱國之嫌的,這種和平是花錢買來的,不是真正的和平。

宋真宗

這種花錢買和平的做法,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第一次,算是開啟了贖買和平的先河,既然可以花錢買和平,宋朝君臣便得意忘形。他們不再汲取歷史的教訓,也不再力圖振作,導致宋朝出現了「忘戰去兵」「武備皆廢」的情況,邊防的軍事更加鬆懈。

從此之後,每當宋朝遇到敵人入侵,總想著用錢來解決問題。而與宋並立的政權諸如西夏、金也知道宋朝「財大氣粗」,願意花錢買和平,總是時不時出兵侵宋,以戰爭威脅宋朝輸送歲幣,勒索大量錢財,同時遼國也不斷增加歲幣的數量,宋朝完全淪為懦弱的待宰「肥羊」。

汴梁

宋朝經濟固然繁榮,有鹹平之治的經濟基礎,但是再財大氣粗,也經不起長年累月這樣的折騰消耗。很快,鹹平之治積累下來的財富就被消耗殆盡,沉重的負擔壓得宋朝喘不過氣來,積貧積弱的禍根就此埋下。

參考資料:《宋史》《遼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宋遼籤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所以,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宋朝經略和遼國的關係,還是比較划算的,這沒有給宋朝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卻讓宋朝不需要在北方邊境時刻保持大批軍隊,還要擔心一旦戰事不利戰火燒到黃河兩岸威脅到東京汴梁城。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 「澶淵之盟」屈辱嗎?北宋獲取的好處超乎想像,難怪寇準引以為傲
    最終,宋遼達成和議:宋朝繼續佔有關南地區,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白銀兼二十萬匹絹(兩者相加相當於三十萬)。比真宗的心理預期少了三分之二,為朝廷節省下一大筆錢,寇準當然要引以為傲了。但是,真正讓他引以為傲的還在後面。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北宋仁宗朝的繁榮,得益於他老爹的一個妥協條約——檀淵之盟
    如何保障外部環境太平,這還得多虧了仁宗的老爹——宋真宗,同遼國籤訂了看似妥協的《檀淵之盟》大宋開國之初,最大的軍事威脅就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遼建國於五代開始,比大宋的開國歷史還長,而且還通過支持五代後晉的那個兒皇帝石敬塘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寇準自然是主戰,但此時朝堂之上主和派給他造謠說「寇準幸兵以自去重」,沒有多少盟友的寇準不敢再反駁真宗,只得憋屈的同意,宋朝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開始了與遼軍的和談。好在曹利用口才不錯,經過討價還價,拒絕了遼軍的獅子大開口,最終雙方協定: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為協議在澶州籤訂,所以叫澶淵之盟。
  • 佔盡優勢卻屈辱求和,澶淵之盟是蕭太后的心機,還是大宋的怯懦?
    女主角蕭燕燕一生最顯赫的事跡,無疑是率兵攻宋,迫使北宋王朝籤訂澶淵之盟。冷兵器研究所已經推出《澶淵之盟被罵成「送朝」,宋真宗:包20萬遼軍餃子,毀在意外上!》一文講述此戰,那麼我們再更多地從遼國的角度,分析宋朝為何屈辱求和。
  • 楊六郎:雖有「澶淵之盟」,但唯有強大的武備才是維繫和平的根本
    被後世尊為三月桃花神的楊六郎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宋遼締結「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究竟是平等條約還是城下之盟,學界至今仍爭論不休。其實,遼以戰促和,是希望打消宋想通過戰爭收復幽雲故土的計劃。
  • 厚重濮陽:央視電影頻道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央視電影頻道大型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帶您走進《澶淵之盟》 央視電影頻道《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 【文化龍鄉】水洗《澶淵之盟》之六:一位澶州人
    文化龍鄉一一在宋遼澶淵之盟的功臣中,歷來是「萊公數第一」,而另一個露足臉的無疑是曹利用。我們今天不說寇萊公也不談曹利用,而是談談一位澶州人,他雖名不見經傳,但是一位有血有肉,並在澶淵之盟中功不可沒的人物,他與遼國大將蕭撻凜的死或有至關緊要的聯繫。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大宋宮詞》裡真實的趙老三和宋朝第一位攝政太后劉娥的愛情故事
    倆人歷經秦王謀反,三子奪嫡,澶州之戰,終於苦盡甘來。 背景是以「鹹平之治」與「仁宗盛治」為歷史背景,生動講述了從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間,北宋真宗時代,名臣、宗族及周邊國家之間邦交,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的故事。
  • 笑侃大事件·澶淵之盟(下)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理論實踐歷史上比比皆是。寇準還想據理力爭,那些主和的大臣就攻擊他有不臣之心,寇準見遇上這群豬隊友,也是沒得辦法,只要屈服了。既然都想和,剩下來就是談錢了唄。說到要錢,真宗腰杆子挺得筆直,咱大宋土地不多,但錢管夠,就是這麼的壕無人性。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別看大宋朝沒有對遼國、党項人發動大戰,但軍費不降反增。受他祖、父所賜,祖制「內強外弱」,邊境兵力弱,中央禁軍至宋真宗時卻已達43萬多人,內地的各地方軍也近50萬,光是養這些花瓶一樣的內地軍隊,每年就要支出軍費5千萬緡,相當於人民幣150億。到了真宗統治的最後兩年,軍費開支又增加了數倍,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危機。
  • 宋太宗的一句口頭禪,宋真宗的一首詩,讓宋朝變成了熟悉的樣子
    宋朝留給後人的背影,主要是花紅柳綠中的文弱,文化昌盛至極,外戰卻總是外行。其實,宋朝是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建國之初依然繼承了虎狼之師,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甚至多次主動攻擊遼國。那時候,儼然是彪悍尚武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變成我們熟悉的模樣呢?都是因為宋太宗和宋真宗兩任皇帝。
  • 宋遼的戰爭,為何在接連勝利情況下,籤訂了屈辱的《檀淵之盟》?
    而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契丹開始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稱帝,建立了後晉,石敬瑭則向契丹獻上燕雲十六州。自此,宋朝北方門戶大開,中原政權時時面臨遼國的威脅。這也成了宋朝統治者們的一塊心病。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只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澶淵之盟」以後,宋朝不但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帝國雄心,連最基本的軍隊戰鬥力都變得原來越弱雞。沒有硬剛的決心和靠譜的軍事實力,誰都可以去揩一把油。這不,連小小的西夏都來鬧事了。說起西夏,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天龍八部》裡楚楚動人的夢姑。西夏李氏,因為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唐朝皇帝賜予李姓。
  •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國家意識?「宋朝」就是關鍵時代
    可是到宋代,澶淵之盟以後,中國和他的鄰居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宋朝中國和唐朝中國大大不一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愈來愈覺得大帝國是無法維持的,多民族是無法控制的,北宋的晁以道就說,夷狄自有盛衰,未必與中國盛衰相當,你是你,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