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龍鄉】水洗《澶淵之盟》之六:一位澶州人

2021-02-20 文化龍鄉
了解濮陽文化 一定關注我喲

      ☀ 定期推送厚重濮陽、文化新看點、濮陽人物、歷史點滴、圖說龍鄉等諸多優質內容,專業微信平臺、特色文化內涵!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文化龍鄉

一一在宋遼澶淵之盟的功臣中,歷來是「萊公數第一」,而另一個露足臉的無疑是曹利用。我們今天不說寇萊公也不談曹利用,而是談談一位澶州人,他雖名不見經傳,但是一位有血有肉,並在澶淵之盟中功不可沒的人物,他與遼國大將蕭撻凜的死或有至關緊要的聯繫。

一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我們都不陌生,在他所著的《長興集》卷十三中有一篇《張中允墓志銘》,銘中寫道:「君諱牧,字養正,其先河東人。劉繼元之亡河東,乃來居澶州。曾王父某,王父某,父皓,至是始仕,卒於東頭供奉官。君少強學,為進士,未達,以父勲, 起為三班借職監澶州竹木務,遷奉職監德州德平酒務,以其素學,不樂以武用。」通過這一段文字我們了解到墓主的名字叫張牧,祖上是河東人,是在宋太祖滅了北漢劉繼元後,依據晉人南遷的政策來到的澶州。張家第一代居官是從他的父親張皓開始的,而張牧的官是靠父親的恩蔭得來的。

一一那麼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澶州人是誰呢?他就是張牧的父親張皓。張皓的名字不僅在沈括的《長興集》、《夢溪筆談·補談》中出現過,還出現在《續資治通鑑》和《大宋詔令集》等書中。

一一張皓的「發跡」是從參軍開始的,他在軍隊中混到了中下級軍官,如果不是「攤上大事了」也不會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一一張皓在宋景德元年宋遼和談遇到不暢的時候才出場的。當時,在遼國南院大王善補向遼主稟報大宋傳信想要和談,並且得到許和後,王繼忠卻盼不來宋使曹利用,不知所蹤。於是,又向石普傳信催促。這時石普就派指揮使張皓從貝州去宋真宗行營,但一出城就被遼軍所獲,這時的和談已公開,張皓就向遼兵說了自己的任務,於是遼兵就把他帶到了蕭太后與遼聖宗處,「遼主及太后引皓至車帳前,問勞久之」。然後讓張皓到大名去,督促曹利用前來,於是「閫令抵天雄,以詔促曹利用」。張皓從遼營到了大名,見到曹利用,但「王欽若等疑不敢遣」,結果「皓獨還遼營」。在遼軍中「遼太后賜皓袍帶,館設加等,使繼忠具奏,且請自澶州別遣使,速議和好事。」

一一在督促曹利用和談未果的前提下,張皓揮馬南下,直奔澶州,此時的張皓應該心潮澎湃,因為曹利用畏敵不敢出城,自己可以替代充作和談使臣。於是就有了張皓帶著自己的九歲孩子(即張牧)去見宋真宗,「入辭手稚子,以見曰:『以此累陛下,臣不操質歸,死不復入白溝矣。』」而恰因為這點,史學界有人認為,張皓從貝州來怎麼可能帶著九歲的孩子呢?又怎麼可能說「死不復入白溝」呢?對這些問題,其實很簡單,第一是因為張皓是澶州人,作為在外打仗的軍官,把家安在澶州城內很正常,從大名取道去宋真宗的行在,必然要路過澶州,自己作為一個小小軍官,生死一瞬間,在兩國交兵的關鍵當口,必然會想到自己孩子的出路。第二個問題是「白溝」,而在澶州的北面也有個白溝,但不是遼宋邊界河北的白溝,作為澶州人的張皓也應該知道這個白溝。在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軍渡黃河,進攻袁紹餘部,於今淇、浚一帶的淇水入河處築枋堰,「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

一一張皓見到宋真宗時,鑾駕才到韋城,這也在宋真宗給王繼忠的回詔中得以佐證:今張皓到闕,再覽卿奏,果稱天雄軍以未奉詔旨,尚且稽留,今再降詔命,令皓寄去勾取,候利用才到大遼,可命赴闕。

一一張皓在宋真宗處並未得到使臣的任命,而是以傳旨的身份,去大名命令曹利用前去和談,這也是導致其後來功勞被埋沒的原因之一。

一一張皓到了天雄軍(大名)後,「始時與曹太師俱出大名,解鞍寢其上,枕之以股曰:與子為昆弟,死生無相忘。」雖然曹利用與張皓同去和談,還信誓旦旦地說「與子為昆弟,死生無相忘」,結果曹利用後貴為太師,而張皓卻止步於左侍禁,一個八品小官,所以說僅僅是「利用」而已。

一一而時間到了1008年,宋真宗泰山封禪路過濮州,當時張皓在濮州做都監,乘機得見宋真宗,「上記其人,曰:汝尚復爾耶,比吾還,可即乘傳」。按說這次該轉運了,但是未等到提拔,轉任華州都監時,死到了任上。後來,陝西都轉運使蔣穎叔及郡守「追訟其功」,結果宋真宗「詔錄其一子」,這就是張牧。

一一在《張中允墓志銘》中還提到了遼國大將蕭撻凜的死與張皓有關,但由於作者沈括與張皓的特殊關係,史界多不採用。這一點在蕭撻凜之死的篇章再議。

一一有人會問了,沈括與張皓啥關係?沈括是張皓孫子張芻的女婿,你說關係特殊不。雖然張牧一直做個小官,沒啥大的表現,而他的長子張芻卻不同凡響,官做到了淮南轉運使,後歷知數州。在宋神宗熙寧七年八月,還被遣去契丹賀遼主生辰、正旦。並且與「三蘇」中的蘇轍關係不錯,以至於蘇轍還寫了《次韻張芻諫議燕集》、《代張芻諫議南京謝表》等文章。而就在張芻任淮南轉運使時,對沈括非常賞識,並且在沈括喪妻後又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沈括做續。可是這一舉動,卻讓沈括家裡出了個「河東獅吼」,這是後話。

植根濮陽文化,學文化、聊文化、品文化。 

深耕龍鄉故事,看故事、聽故事、寫故事。

相關焦點

  • 厚重濮陽:央視電影頻道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央視電影頻道大型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帶您走進《澶淵之盟》 央視電影頻道《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這句詩摘自宋代王安石的《澶州》,詩中「萊公」指的是寇準,全句是意思是澶淵之盟後,宋遼罷兵,雙方結束敵對狀態,約為兄弟之國,物資互通有無,邊境設立榷場,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為宋朝的繁榮穩定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寇準。 寇準何許人?為什麼王安石要說寇準是首功之人呢?
  • 佔盡優勢卻屈辱求和,澶淵之盟是蕭太后的心機,還是大宋的怯懦?
    女主角蕭燕燕一生最顯赫的事跡,無疑是率兵攻宋,迫使北宋王朝籤訂澶淵之盟。冷兵器研究所已經推出《澶淵之盟被罵成「送朝」,宋真宗:包20萬遼軍餃子,毀在意外上!》一文講述此戰,那麼我們再更多地從遼國的角度,分析宋朝為何屈辱求和。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北宋時期,趙州寧晉延白村出了一位朝廷高官,官職最高做到了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保。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 笑侃大事件·澶淵之盟(下)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理論實踐歷史上比比皆是。寇準還想據理力爭,那些主和的大臣就攻擊他有不臣之心,寇準見遇上這群豬隊友,也是沒得辦法,只要屈服了。既然都想和,剩下來就是談錢了唄。說到要錢,真宗腰杆子挺得筆直,咱大宋土地不多,但錢管夠,就是這麼的壕無人性。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好在曹利用口才不錯,經過討價還價,拒絕了遼軍的獅子大開口,最終雙方協定: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為協議在澶州籤訂,所以叫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讓大宋從戰爭之中脫離出來,休養生息,相比於每年百數萬甚至更多的軍費開支,對遼國的歲幣並不算多,澶淵之盟和談時的誓約之酒,留香百年。來看看《澶淵誓書》中幾條詳細的規定:——建立友好關係,誠信互助。
  • 北宋仁宗朝的繁榮,得益於他老爹的一個妥協條約——檀淵之盟
    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仁宗朝,政治清明,善於納諫。所以出現像包拯這樣敢於直諫的能臣,出現了範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勇於擔起改革之人,雖未成功,但給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投石問路。
  • 宋遼籤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如果把範圍擴大在整個華夏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澶淵之盟,你會發現這簡直是遺害千年的事件,對華夏造成的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華夏文明的走向將會充滿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 「澶淵之盟」屈辱嗎?北宋獲取的好處超乎想像,難怪寇準引以為傲
    宋真宗在寇準強力要求下也親徵澶淵。戰事進入膠著狀態,遼軍深陷宋軍縱深之中進退兩難,宋軍又不足以將遼軍全數拿下,反而有可能激起對方背水一戰,雙方都不願承擔如此大的戰爭風險。於是,曹利用奉命出使遼營談判。去時,真宗亮明原則:保住關南地區,疆域一寸也不能讓;可以適當給遼一定的經濟補償,上限是一百萬。
  • 楊六郎:雖有「澶淵之盟」,但唯有強大的武備才是維繫和平的根本
    提起滿門忠烈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數代「楊家將」以守土抗敵為己任,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雜劇、評書、小說中,其中為國戍邊的楊六郎——楊業之子楊延昭——被塑造得生動傳神, 呼之欲出。
  • 笑侃大事件·澶淵之盟(上)
    然後幾路契丹軍猛攻宋朝城池,連破數城,最後圍攻澶州,宋軍拼死抵抗。 工具人宋真宗和寇準一起來到澶州,哆哆嗦嗦的登上城樓,宋軍立刻像打了雞血似的,多次擊退契丹,此時澶州附近的軍民已經達到幾十萬。 真宗此時心裡慢慢的終於不慌了,至少不再擔心自己被迫北狩了。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結果兩次北伐遼國,都大敗而回,第一次的北伐,宋太宗趙光義竟「乘驢車而遁」,狼狽之極。趙光義好歹還帶過兵,上過戰場,參與過王朝的創建,至於第三代宋真宗趙恆,那真正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諳軍事。受他祖、父所賜,祖制「內強外弱」,邊境兵力弱,中央禁軍至宋真宗時卻已達43萬多人,內地的各地方軍也近50萬,光是養這些花瓶一樣的內地軍隊,每年就要支出軍費5千萬緡,相當於人民幣150億。到了真宗統治的最後兩年,軍費開支又增加了數倍,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危機。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向百姓增稅,增稅,是傷民的一種措施,不可避免地帶來局部地區的動蕩。
  • 「名人百科」守成之主,粉飾太平——宋真宗趙恆
    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徵,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裡外之澶淵,宋戰勝遼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在位二十五年崩。為守成之主,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
  • 李世民曾與突厥籤訂了個屈辱的「渭水之盟」,他為何要這樣做
    唐太宗李世民,留給後人的是繁盛的「貞觀之治」。而扎在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那根刺,卻是「渭水之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公元 626 年6月4日,「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殺兄逼父,於8月初九登基為帝。此時的大唐王朝危機四伏,朝野上下,四海之內都在靜靜地觀察,艱難地適應。 在北方草原上,也有一雙眼睛死死盯著大唐王朝,如黑夜中的野狼,伺機而動,這個人就是突厥首領頡利可汗。
  • 檀淵之盟後,宋真宗為何迫不及待地要到泰山封禪?
    擁有大愛的人,心懷天下,恆星永世。巧的是,在歷史上,有位帝王就用「鹹」做了自己的年號——鹹平。這個人就是北宋真宗趙恆。看待帝王,無非是文韜武略在青史上的流傳程度,正如他的年號一般,真宗算得上是一位幸運的明君。他在位的時間裡,承宋太祖、宋太宗開國拓疆之餘威,北宋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經濟日漸上升,繁盛程度甚至超過唐朝。
  • 楊家將之楊延昭
    當此之際,楊延昭顯露出一位優秀將領善於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質和卓越才能,他除發動軍民據城堅守外,還利用當時天寒的自然條件,命軍民汲水澆到城牆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變為冰城,滑溜溜的無法攀登,遼軍無可奈何,只好撤退。楊延昭率軍乘機追殺,斬獲無數武器。後因功被提升為莫州刺史。 宋鹹平三年(1000)冬,楊延昭在羊山(今河北徐水西50裡之楊山)運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大敗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