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2020-12-19 歷史的春秋

公元1004年,北方彪悍的遊牧民族政權大遼國,在巾幗太后蕭燕燕的率領下,再次進攻北宋。遼宋兩家你來我往,這種相互爭鬥的局面,前後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

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所謂「燕雲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歷史上,統一黃河、長江流域的王朝,都據有著燕雲十六州,這是中原王朝的重要的北方門戶,也是十分重要的軍馬放牧之地。

然而,北宋的小運氣有些不佳,他接手的「五代十國」局勢的爛攤子後,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好說,無外乎是先用兵,再恢復發展,管他什麼後蜀、南唐、吳越、北漢等等,都不在話下,在北宋步兵的攻勢下,紛紛舉手投降。

面對著三十年前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出賣給契丹(後來的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北宋卻頭疼得很。

趙匡胤選擇「先南後北」的戰略,有生之年,未顧得上對遼用兵。其兄弟趙光義則雄心勃勃,分別兩次對遼用後。

此時的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已然顯出極大弊端:開國的元勳大將,被皇帝按在田園美宅中,久不習兵,老於終日,而年輕的將才,又青黃不接,極度匱乏。作為統帥的宋太宗趙光義,比起其兄長,軍事才能遠遠遜色,為人又特別猜忌,非要派太監做監軍,指手畫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結果兩次北伐遼國,都大敗而回,第一次的北伐,宋太宗趙光義竟「乘驢車而遁」,狼狽之極。

趙光義好歹還帶過兵,上過戰場,參與過王朝的創建,至於第三代宋真宗趙恆,那真正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諳軍事。

而立之年即位的宋真宗,對什麼「燕雲十六州」不抱任何「非分之想」,對關外那個大遼國,他還懷著深深的恐懼。

別看大宋朝沒有對遼國、党項人發動大戰,但軍費不降反增。受他祖、父所賜,祖制「內強外弱」,邊境兵力弱,中央禁軍至宋真宗時卻已達43萬多人,內地的各地方軍也近50萬,光是養這些花瓶一樣的內地軍隊,每年就要支出軍費5千萬緡,相當於人民幣150億。

到了真宗統治的最後兩年,軍費開支又增加了數倍,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危機。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向百姓增稅,增稅,是傷民的一種措施,不可避免地帶來局部地區的動蕩。

公元1004年,遼軍越過關隘,殺到黃河邊的澶州城下時,不斷傳來的糟糕戰報,令宋真宗寢食不安。他並非後世徽宗那般昏庸無道,可是他也是一個柔弱血性不足的君主。

由於歷史原因,漢唐時代優良戰馬的產地:燕雲北地,甘涼河套地,北宋時期,都歸屬於遊牧民族所有,地處中原的宋王朝,失去了天然優良的軍馬繁育地。先天的優勢沒有了,後天的國策還嚴重影響制約著從皇帝到平民的思想,「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便是從這個時代流傳開來,沒有什麼人以當兵從戎為榮。

面對著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后蕭燕燕的20萬大軍,宋真宗想到了逃跑,朝中一幫子軟骨頭也在扇風點火,慫恿皇帝逃跑。

幸好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寇準阻止了皇帝的行動。

這場戰鬥的結局,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此不再贅述。大宋朝付出的代價,是每年給契丹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

從這點看,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條約籤定之後,兩國互開邊境貿易,互通有無。戰前契丹不讓匹馬入宋,盟約籤訂後,馬匹也成了邊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國在此後,基本維持了和平百餘年,宋朝基本處於國穩民富的狀態。尤其是宋仁宗趙禎在位的四十多年,是北宋最興盛的時期。

公元1029年,全國戶數為10162689;公元1042年,達到10377640戶;公元1048年,增至10904434戶;公元1060年,增加到12460000戶。

條約籤定之後,邊境上,只剩下西北地區烽火不斷,總面積不過80萬平方公裡的小西夏國,不斷挑起戰端,而遼國與北宋基本相安無事,軍事壓力減小,國內環境安定,也促進了大宋朝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

宋仁宗慶曆年間,朝廷每年能徵收2.2億貫的商業稅,相當於人民幣66億元。這是對內,而對外的海關收入,在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年-1063年),每年達到53萬貫、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

商品經濟的繁榮,加大了對重金屬的需求量,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採礦量大幅提升。宋仁宗皇祐年間(公元1049年-1053年),朝廷年得鐵量為7124萬斤;年得黃金15095兩,白銀219829兩、黃銅5100834斤;鉛98151斤,錫330695斤。

宋仁宗時,中國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以鐵錢作為本位,每兩年發行一次,

每次發行額為1256340貫,為了保證交子隨時兌換,朝廷還另外儲備了36萬貫銅錢。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帶來了文化上的蓬勃發展,宋朝在詞曲、繪畫、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更是出現《夢溪筆談》這種綜合性的百科研究成果。

若從經濟上論,北宋以一紙合約換來了百年邊境和平,促進了國內的經濟大發展,《澶淵之盟》好像很划算,可是從民族的精氣神而論,卻令人如鯁在喉,頗為難受。

相關焦點

  • 「澶淵之盟」屈辱嗎?北宋獲取的好處超乎想像,難怪寇準引以為傲
    自趙匡胤建立大宋以來,因為幽燕十六州的領土爭端,宋與遼戰戰和和、打打停停,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蕭太后、遼聖宗率全國兵力,大舉南下親徵,直抵黃河。宋真宗在寇準強力要求下也親徵澶淵。
  • 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演變過程:武將憋屈無奈、士大夫全面治國
    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宋太宗是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者,宋太宗在繼承皇位後公布第一條詔令就是:風化之本,孝弟為先,或不順父兄、異居別籍者,御史臺及所在糾察之。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諮爾臣庶,宜體朕心。詔令中的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基本可以看作宋太宗行政目的的指南。
  • 厚重濮陽:央視電影頻道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央視電影頻道大型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帶您走進《澶淵之盟》 央視電影頻道《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 佔盡優勢卻屈辱求和,澶淵之盟是蕭太后的心機,還是大宋的怯懦?
    女主角蕭燕燕一生最顯赫的事跡,無疑是率兵攻宋,迫使北宋王朝籤訂澶淵之盟。冷兵器研究所已經推出《澶淵之盟被罵成「送朝」,宋真宗:包20萬遼軍餃子,毀在意外上!》一文講述此戰,那麼我們再更多地從遼國的角度,分析宋朝為何屈辱求和。
  • 北宋仁宗朝的繁榮,得益於他老爹的一個妥協條約——檀淵之盟
    遼當時內部也出現軍心不穩,所以想求和。北宋雖取得一些勝利,但真宗是勉勉強強來督戰的,一聽遼有議和的意思,立馬就同意了,寇準也不好多做阻攔,只能給前去議和的人下了給遼銀錢的底線。這樣,宋遼雙方很快達成共識,於1005年1月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刻立時間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笑侃大事件·澶淵之盟(下)
    寇準還想據理力爭,那些主和的大臣就攻擊他有不臣之心,寇準見遇上這群豬隊友,也是沒得辦法,只要屈服了。既然都想和,剩下來就是談錢了唄。說到要錢,真宗腰杆子挺得筆直,咱大宋土地不多,但錢管夠,就是這麼的壕無人性。然而遼國不講武德,偏偏跟宋要地。
  • 北宋靠盟約就能夠與大遼維持百年和平,大遼之後為什麼不可以了
    1005年,北宋與契丹籤訂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契丹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贈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邊境設置榷場、通商互市。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1122年,童貫如約北伐,澶淵之盟帶來的百年和平,就此告終,1125年大遼滅國。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北宋時期,趙州寧晉延白村出了一位朝廷高官,官職最高做到了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保。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
  • 宋朝那些事兒:重文輕武,一項影響了宋朝320年的國策
    這回我們就來談談趙匡胤為宋朝定下的第一條基本國策——重文輕武。自五代十國走過來的趙匡胤,深知一個道理:武將只能管兵,絕對不能之幹政。遙想漢末群雄割據、唐末藩鎮自立、五代十國各種爭奪,試問導致禍亂的原因是什麼?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武將掌權。
  • 唐太宗「偃武修文」為什麼能「貞觀之治」,而宋朝「重文輕武」卻...
    宋朝重文輕武,是因為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權利,以文人代替武將管理地方事務;宋初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經驗,認為權利過重,會有謀逆之嫌疑;宋代科舉考試發達,文人輩出,使宋代文學發展得百花齊放。
  • 宋遼籤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如果把範圍擴大在整個華夏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澶淵之盟,你會發現這簡直是遺害千年的事件,對華夏造成的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華夏文明的走向將會充滿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 宋朝到底怎麼了,為何後人會認為「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曹彬、楊業、狄青、種世衡、种師道等名將湧現,而武將的地位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宋朝自我革新的必然產物,形成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後晉大將安重榮甚至直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這一論調顯然與儒家傳統思想背道而馳。於是,這種混亂局面變本加厲,一個軍閥推翻另一個軍閥的統治成為家常便飯,無形中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怪圈。 在這種背景下,宋初的趙匡胤、趙光義強化「重文輕武」的頂層設計,促使其成為基本國策。
  • 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澶淵之盟 宋真宗不沒有做孬種,他真的御駕親徵了,出徵之日,參知政事王旦問宋真宗:「吾皇出徵,若十日不勝,何以處之?」澶淵之盟紀念館 澶淵之盟 遼軍孤軍深入,在澶州城與宋軍僵持十餘日,傷亡慘重,宋軍則憑堅固城池以逸待勞,真宗的御駕親徵又調來各地軍隊增援
  • 北宋五大武將世家:名將輩出、威震天下,你知道幾個?
    北宋王朝雖然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但卻出現了不少武將世家。所謂武將世家,指的就是將門之家,歷代都出名將的家族。正是由於這些武將世家的存在,北宋王朝才得以能夠延續,這些武將世家名將輩出,捍衛著趙宋的江山。北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將門主要有五個,那麼你知道幾個呢?
  • 【文化龍鄉】水洗《澶淵之盟》之六:一位澶州人
    文化龍鄉一一在宋遼澶淵之盟的功臣中,歷來是「萊公數第一」,而另一個露足臉的無疑是曹利用。我們今天不說寇萊公也不談曹利用,而是談談一位澶州人,他雖名不見經傳,但是一位有血有肉,並在澶淵之盟中功不可沒的人物,他與遼國大將蕭撻凜的死或有至關緊要的聯繫。
  • 為何宋代之後,大家對「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看法根深蒂固?
    不過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一直被外敵環伺,兩宋都以「弱宋」聞名於後世。對於「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似乎對於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 遼國索要關南十縣,北宋是如何回應的?
    圖-河北省保定市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自宋太宗兩次北伐慘敗後,宋朝徹底患上了契丹恐懼症,聞之心驚寒膽。1004年遼宋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雙方再無徵戰。宋朝君臣難得過幾天舒心日子,雖然西夏天天鬧,但在宋人看來,不過癬疥之疾。這次劉六符突然找上門來,把宋朝君臣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