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歲幣,百年和平,也就是說一共耗費了大宋王朝3,000萬,還不到他一年的稅收。
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筆錢花的不多,畢竟當年漢武帝北徵匈奴花掉了大漢王朝70年的積累,以至於從民間到國庫都快到了空空如也的地步。
所以,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宋朝經略和遼國的關係,還是比較划算的,這沒有給宋朝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卻讓宋朝不需要在北方邊境時刻保持大批軍隊,還要擔心一旦戰事不利戰火燒到黃河兩岸威脅到東京汴梁城。
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如果把範圍擴大在整個華夏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澶淵之盟,你會發現這簡直是遺害千年的事件,對華夏造成的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華夏文明的走向將會充滿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下面我詳細闡述一下澶淵之盟給宋朝和華夏文明帶來的傷害。
第1個傷害,打擊了大宋王朝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將國家邊境線推進到燕山山脈,然後依靠這裡的長城和地形優勢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如此一來,十六州不僅可以為大宋王朝增加稅收,當地將成為重要屏障保證東京汴梁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中。
可是,宋朝的兩位皇帝北伐都宣告失敗,但是對於宋朝和遼國來說,當時還遠未分出勝負,宋朝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遼國要想南下徵服宋朝力量也遠遠不夠。
以當時的發展軌跡來看,如果雙方在邊境經常爆發戰爭,從而實現相持,實力遠強於遼國的宋朝有很多機會打敗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
因為,隨著宋朝撫平了5代以來對中原地區造成的破壞,他的國力將會遠遠超過遼國,雙方之間的力量對比類似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對蜀漢。
而且,一旦收復幽雲十六州,將會導致遼國退化成為一個普通的北方遊牧民族,而宋朝依靠幽雲十六州的優質兵員,將會實現吞併西夏進入西域的大戰略,即使不出現漢唐盛世那種赫赫武功,但最起碼影響力和國家的安全將會實現雙贏。
澶淵之盟則導致宋朝永遠失去了幽雲十六洲,不僅在對抗西夏的時候經常失利,也要隨時面對遼國有可能撕毀協議大舉南下,所以宋朝不僅邊境線往南推了幾百公裡,最關鍵的是無險可守。
也讓過去曾經繁華的黃河兩岸,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建設,所以宋朝失去的不僅僅是30萬歲幣,僅從經濟角度來看其隱性的損失至少乘以10倍,因為從黃河兩岸到燕山這一帶,從歷史還是現代的角度來看都是重要的產糧區和人口繁華之地,今天這裡的人口大約佔到了全國的1/10,在宋朝的時候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就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軍事方面都給宋朝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也導致最後被金兵入侵,承受了靖康之恥!
第2個,打擊了華夏文明
宋朝之前,就算西晉王朝也有著極強的天朝上國的思想。
所以,只要條件允許也有對外開拓擴張勢力範圍的雄心壯志。
於是,到了東晉時期,雖然也是偏居一隅,卻一直沒有忘記北伐。
但是到了宋朝就變了,澶淵之盟的籤訂,標誌著宋朝不僅沒有對外擴張影響力的願望,甚至連過去丟掉的土地,華夏文明的傳統核心區都可以不要。
這不僅影響到南宋偏居一隅,奉大金王朝為正朔,更重要的是導致整個華夏文明的民族精神陷入到了一個低谷。
很多人都說近代才有民族精神的產生,這是錯誤的,最起碼在春秋時期的華夷之辯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民族意識,所以才會出現漢朝的耿恭僅僅靠幾十個人就能守住上萬匈奴人攻擊的疏勒城,並且拒絕對方豐厚的招降條件;唐朝鐵血郡王鎮守西域數十年,滿城儘是白髮兵,但是心中不忘大唐。
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會使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哪怕面對失敗也有一擊的勇氣。
宋朝的澶淵之盟可以說是深深打擊了華夏文明的民族精神。
元朝的時候雖說也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但是你很難感受到漢唐時期的雄渾大氣,反而給人感覺柔弱不堪。
著名文學作品《漢宮秋》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文學大家,他做《漢宮秋》之前肯定對漢朝的歷史有比較詳細的了解。
漢朝為了反擊匈奴人準備了70年,為了徹底打敗匈奴人戰鬥了一百多年。
而《漢宮秋》的歷史背景是陳湯在西域斬首北匈奴單于,導致南匈奴單于誠惶誠恐親自來到長安城拜見漢朝皇帝,並且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漢朝皇帝決定從宮中選一個不怎麼漂亮的宮女作為和親的對象,而對匈奴單于來說要緊的不是能不能迎娶正經的漢朝宗室女,而是通過和親這種方式取得在北方草原的合法性。
所以,是一個非常低姿態的活動。
但是,《漢宮秋》所體現的卻截然相反,劇中的匈奴人飛揚跋扈,漢朝人卻悽悽哀哀,看上去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是在匈奴人武力威脅下的被迫之舉,簡直和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滿擰了。
(陳湯:老子剛端了北匈奴老窩,被北匈奴揍的找不著北的南匈奴就敢來威脅大漢?硬核!)
所以,《漢宮秋》從文學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僅從這個劇本身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來看,比近些年來出現的《狼圖騰》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一個極具逆向民族主義的文學作品。希望大家在看《漢宮秋》這部劇的時候先了解一下他的時代背景,在吸取其文化營養的時候不至於被洗腦。
這種劇在元朝產生,反映了當時華夏文明精神萎靡,人民思想羸弱的事實。
好在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大明王朝,從而成功扭轉了這種萎靡的狀態。
到他的兒子這一代,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東亞朝貢體系,而且派出龐大的遠洋艦隊,將太平洋西岸到非洲西海岸完全置於大明王朝的控制之下。
(鄭和路線)
雖說有所扭轉,但是明朝的氣質相對於漢朝和唐朝還要差一點。
澶淵之盟後,宋朝對整個華夏民族精氣神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明朝末年,崇禎在局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也不願意和後金妥協,雖說獲得了剛明的稱呼,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他只能這麼做,當時人民對宋朝的反思,讓崇禎不能像漢朝唐朝那樣在面對不利局面時選擇暫時的妥協,然後時機成熟反戈一擊,因為人們怕這個妥協又是一個澶淵之盟,所以只能硬剛下去,於是得到了剛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