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籤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2021-01-11 李江鳴vv

30萬歲幣,百年和平,也就是說一共耗費了大宋王朝3,000萬,還不到他一年的稅收。

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筆錢花的不多,畢竟當年漢武帝北徵匈奴花掉了大漢王朝70年的積累,以至於從民間到國庫都快到了空空如也的地步。

所以,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宋朝經略和遼國的關係,還是比較划算的,這沒有給宋朝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卻讓宋朝不需要在北方邊境時刻保持大批軍隊,還要擔心一旦戰事不利戰火燒到黃河兩岸威脅到東京汴梁城。

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

如果把範圍擴大在整個華夏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澶淵之盟,你會發現這簡直是遺害千年的事件,對華夏造成的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華夏文明的走向將會充滿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下面我詳細闡述一下澶淵之盟給宋朝和華夏文明帶來的傷害。

第1個傷害,打擊了大宋王朝

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將國家邊境線推進到燕山山脈,然後依靠這裡的長城和地形優勢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如此一來,十六州不僅可以為大宋王朝增加稅收,當地將成為重要屏障保證東京汴梁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中。

可是,宋朝的兩位皇帝北伐都宣告失敗,但是對於宋朝和遼國來說,當時還遠未分出勝負,宋朝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遼國要想南下徵服宋朝力量也遠遠不夠。

以當時的發展軌跡來看,如果雙方在邊境經常爆發戰爭,從而實現相持,實力遠強於遼國的宋朝有很多機會打敗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

因為,隨著宋朝撫平了5代以來對中原地區造成的破壞,他的國力將會遠遠超過遼國,雙方之間的力量對比類似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對蜀漢。

而且,一旦收復幽雲十六州,將會導致遼國退化成為一個普通的北方遊牧民族,而宋朝依靠幽雲十六州的優質兵員,將會實現吞併西夏進入西域的大戰略,即使不出現漢唐盛世那種赫赫武功,但最起碼影響力和國家的安全將會實現雙贏。

澶淵之盟則導致宋朝永遠失去了幽雲十六洲,不僅在對抗西夏的時候經常失利,也要隨時面對遼國有可能撕毀協議大舉南下,所以宋朝不僅邊境線往南推了幾百公裡,最關鍵的是無險可守。

也讓過去曾經繁華的黃河兩岸,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建設,所以宋朝失去的不僅僅是30萬歲幣,僅從經濟角度來看其隱性的損失至少乘以10倍,因為從黃河兩岸到燕山這一帶,從歷史還是現代的角度來看都是重要的產糧區和人口繁華之地,今天這裡的人口大約佔到了全國的1/10,在宋朝的時候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就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軍事方面都給宋朝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也導致最後被金兵入侵,承受了靖康之恥!

第2個,打擊了華夏文明

宋朝之前,就算西晉王朝也有著極強的天朝上國的思想。

所以,只要條件允許也有對外開拓擴張勢力範圍的雄心壯志。

於是,到了東晉時期,雖然也是偏居一隅,卻一直沒有忘記北伐。

但是到了宋朝就變了,澶淵之盟的籤訂,標誌著宋朝不僅沒有對外擴張影響力的願望,甚至連過去丟掉的土地,華夏文明的傳統核心區都可以不要。

這不僅影響到南宋偏居一隅,奉大金王朝為正朔,更重要的是導致整個華夏文明的民族精神陷入到了一個低谷。

很多人都說近代才有民族精神的產生,這是錯誤的,最起碼在春秋時期的華夷之辯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民族意識,所以才會出現漢朝的耿恭僅僅靠幾十個人就能守住上萬匈奴人攻擊的疏勒城,並且拒絕對方豐厚的招降條件;唐朝鐵血郡王鎮守西域數十年,滿城儘是白髮兵,但是心中不忘大唐。

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會使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哪怕面對失敗也有一擊的勇氣。

宋朝的澶淵之盟可以說是深深打擊了華夏文明的民族精神。

元朝的時候雖說也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但是你很難感受到漢唐時期的雄渾大氣,反而給人感覺柔弱不堪。

著名文學作品《漢宮秋》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文學大家,他做《漢宮秋》之前肯定對漢朝的歷史有比較詳細的了解。

漢朝為了反擊匈奴人準備了70年,為了徹底打敗匈奴人戰鬥了一百多年。

而《漢宮秋》的歷史背景是陳湯在西域斬首北匈奴單于,導致南匈奴單于誠惶誠恐親自來到長安城拜見漢朝皇帝,並且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漢朝皇帝決定從宮中選一個不怎麼漂亮的宮女作為和親的對象,而對匈奴單于來說要緊的不是能不能迎娶正經的漢朝宗室女,而是通過和親這種方式取得在北方草原的合法性。

所以,是一個非常低姿態的活動。

但是,《漢宮秋》所體現的卻截然相反,劇中的匈奴人飛揚跋扈,漢朝人卻悽悽哀哀,看上去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是在匈奴人武力威脅下的被迫之舉,簡直和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滿擰了。

(陳湯:老子剛端了北匈奴老窩,被北匈奴揍的找不著北的南匈奴就敢來威脅大漢?硬核!)

所以,《漢宮秋》從文學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僅從這個劇本身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來看,比近些年來出現的《狼圖騰》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一個極具逆向民族主義的文學作品。希望大家在看《漢宮秋》這部劇的時候先了解一下他的時代背景,在吸取其文化營養的時候不至於被洗腦。

這種劇在元朝產生,反映了當時華夏文明精神萎靡,人民思想羸弱的事實。

好在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大明王朝,從而成功扭轉了這種萎靡的狀態。

到他的兒子這一代,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東亞朝貢體系,而且派出龐大的遠洋艦隊,將太平洋西岸到非洲西海岸完全置於大明王朝的控制之下。

(鄭和路線)

雖說有所扭轉,但是明朝的氣質相對於漢朝和唐朝還要差一點。

澶淵之盟後,宋朝對整個華夏民族精氣神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明朝末年,崇禎在局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也不願意和後金妥協,雖說獲得了剛明的稱呼,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他只能這麼做,當時人民對宋朝的反思,讓崇禎不能像漢朝唐朝那樣在面對不利局面時選擇暫時的妥協,然後時機成熟反戈一擊,因為人們怕這個妥協又是一個澶淵之盟,所以只能硬剛下去,於是得到了剛明之稱!

相關焦點

  • 宋遼的戰爭,為何在接連勝利情況下,籤訂了屈辱的《檀淵之盟》?
    遼太祖劇照《澶淵之盟碑》即俗稱「城下會盟碑」。宋貞宗欺蠻夷不識漢字,反其意吟詩刻石冠冕以愚百姓。兩次伐遼的失敗使得宋軍由攻轉守兩次伐遼失敗,換來的卻是遼國的報復。退朝之後,趕緊追上曹利用說道:「若歲幣超出30萬銀,我必會親自砍掉你的腦袋」,曹利用連忙稱是。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北宋仁宗朝的繁榮,得益於他老爹的一個妥協條約——檀淵之盟
    這樣,宋遼雙方很快達成共識,於1005年1月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但客觀來看,"澶淵之盟"對宋遼雙方都有利。對北宋而言:30萬的歲幣和遷都或者打仗比起來,就是九牛一毛。(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此後,北宋迎來最繁華富庶的巔峰——仁宗時期"仁宗盛治"。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這句詩摘自宋代王安石的《澶州》,詩中「萊公」指的是寇準,全句是意思是澶淵之盟後,宋遼罷兵,雙方結束敵對狀態,約為兄弟之國,物資互通有無,邊境設立榷場,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為宋朝的繁榮穩定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寇準。 寇準何許人?為什麼王安石要說寇準是首功之人呢?
  • 「澶淵之盟」屈辱嗎?北宋獲取的好處超乎想像,難怪寇準引以為傲
    自趙匡胤建立大宋以來,因為幽燕十六州的領土爭端,宋與遼戰戰和和、打打停停,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蕭太后、遼聖宗率全國兵力,大舉南下親徵,直抵黃河。宋真宗在寇準強力要求下也親徵澶淵。
  • 佔盡優勢卻屈辱求和,澶淵之盟是蕭太后的心機,還是大宋的怯懦?
    女主角蕭燕燕一生最顯赫的事跡,無疑是率兵攻宋,迫使北宋王朝籤訂澶淵之盟。冷兵器研究所已經推出《澶淵之盟被罵成「送朝」,宋真宗:包20萬遼軍餃子,毀在意外上!》一文講述此戰,那麼我們再更多地從遼國的角度,分析宋朝為何屈辱求和。
  • 厚重濮陽:央視電影頻道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央視電影頻道大型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帶您走進《澶淵之盟》 央視電影頻道《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 笑侃大事件·澶淵之盟(下)
    聽聞遼使前來洽談求和,真宗高高興興的答應了,寇準卻不開心,他跟真宗說:「老大,他們明顯已經是強弩之末,這個時候應該繼續硬剛,咱們肯定能贏。」前線的楊延昭也上書,「現在軍民士氣很高,應該趁這個時機一舉殲滅遼軍,然後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好在曹利用口才不錯,經過討價還價,拒絕了遼軍的獅子大開口,最終雙方協定:雙方休戰,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為協議在澶州籤訂,所以叫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讓大宋從戰爭之中脫離出來,休養生息,相比於每年百數萬甚至更多的軍費開支,對遼國的歲幣並不算多,澶淵之盟和談時的誓約之酒,留香百年。來看看《澶淵誓書》中幾條詳細的規定:——建立友好關係,誠信互助。
  • 北宋靠盟約就能夠與大遼維持百年和平,大遼之後為什麼不可以了
    1005年,北宋與契丹籤訂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契丹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贈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邊境設置榷場、通商互市。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1122年,童貫如約北伐,澶淵之盟帶來的百年和平,就此告終,1125年大遼滅國。
  • 楊六郎:雖有「澶淵之盟」,但唯有強大的武備才是維繫和平的根本
    被後世尊為三月桃花神的楊六郎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宋遼締結「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究竟是平等條約還是城下之盟,學界至今仍爭論不休。其實,遼以戰促和,是希望打消宋想通過戰爭收復幽雲故土的計劃。
  • 清平樂下不清平:慶曆增幣的背後,大宋被逼無奈,大遼趁火打劫
    宋遼雙方經過多次談判之後,宋朝以增加歲幣的方式,打消了遼國出兵索取土地的述求,在澶淵之盟約定的歲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基礎上,增至歲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換取了北疆的再次和平。這次增幣事件,史稱「慶曆增幣」。
  • 【文化龍鄉】水洗《澶淵之盟》之六:一位澶州人
    文化龍鄉一一在宋遼澶淵之盟的功臣中,歷來是「萊公數第一」,而另一個露足臉的無疑是曹利用。我們今天不說寇萊公也不談曹利用,而是談談一位澶州人,他雖名不見經傳,但是一位有血有肉,並在澶淵之盟中功不可沒的人物,他與遼國大將蕭撻凜的死或有至關緊要的聯繫。
  • 為什麼遊牧部落建立起來的大遼,能夠靠盟約與大宋持續一百年和平?
    實際上從宋建國開始,遼與宋之間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像《楊家將》演義抗遼的故事基本上是有歷史根據的。到了宋真宗即位時的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戰爭升級,遼軍發動了二十萬大軍。入侵大宋,一路衝破宋軍的層層抵抗,最後打到了澶州。北宋朝廷上下大為驚恐,最後在宰相寇準的強烈堅持下,要求宋真宗務必御駕親徵。宋真宗沒有辦法,只得戰戰兢兢與寇準到了前線。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遼宋兩家你來我往,這種相互爭鬥的局面,前後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兩次北伐遼國,都大敗而回,第一次的北伐,宋太宗趙光義竟「乘驢車而遁」,狼狽之極。趙光義好歹還帶過兵,上過戰場,參與過王朝的創建,至於第三代宋真宗趙恆,那真正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諳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