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的戰爭,為何在接連勝利情況下,籤訂了屈辱的《檀淵之盟》?

2020-12-23 夢語講史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定國號為契丹。而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契丹開始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稱帝,建立了後晉,石敬瑭則向契丹獻上燕雲十六州

自此,宋朝北方門戶大開,中原政權時時面臨遼國的威脅。這也成了宋朝統治者們的一塊心病

遼太祖劇照

《澶淵之盟碑》即俗稱「城下會盟碑」。宋貞宗欺蠻夷不識漢字,反其意吟詩刻石冠冕以愚百姓。觀後趁興附上一詠供笑:濮陽宋跡自蕭條,千古悲風涕淚飄。  青史迷茫衰敗事,殘碑讀罷話前朝。  瑩霜利劍驅狼盡,指旆北荒望敵消。  雅韻何成邊塞固,長輸帛玉重民徭。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汴京,滅亡後晉之後,改國號為遼,自此正式加入了中原地區的政治角逐。北宋與遼國對峙了有上百年時間,自北宋立國之初,兩國之間相互攻伐

宋太宗趙光義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除去宋朝的這塊心病,在位期間曾兩次伐遼,但是都失敗了

趙光義兩次伐遼均以失敗告終

公元979年,趙光義在平定北漢之後,從太原直接出兵伐遼。想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是剛剛攻下幽州,遼國隨後便派兵來援,受到兩面夾擊的宋軍全面潰敗,落荒而逃,趙光義逃到涿州,遼兵才停止了追擊。

到了公元986年,經過幾年的準備,趙光義再次伐遼,此次出兵兵分三路,可是很快宋軍便開始敗退,東西兩路軍更是全軍覆沒。宋國也因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伐遼了,對遼國也由進攻轉為防守

兩次伐遼的失敗使得宋軍由攻轉守

兩次伐遼失敗,換來的卻是遼國的報復。1004年8月,遼國蕭太后帶領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親徵,遼國此次出兵共計20餘萬,蕭撻凜為遼軍主帥,氣勢洶洶朝宋國而來

此時的宋國風雨飄搖,社稷有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懸之急。得知了遼軍南下的消息後,宋真宗火速召開會議,與群臣商討對策。大臣們也是分為兩派,一派主站,一派主降。兩個派系相互爭執不休,最後是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持迎戰遼軍

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思慮再三之後,宋真宗同意了與遼軍作戰,並決定御駕親徵。據《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中記載:「帝遂渡河御北門城樓,召諸將撫慰,遠近望見御蓋,踴躍呼萬歲」

皇帝親徵,極大地鼓舞了將士的士氣,宋軍群情激昂,士氣大增。一連打了幾場勝仗後,與遼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宋軍一改往昔的弱小,突然變得生猛起來,遼軍主帥蕭撻凜有些疑惑,便決定到兩軍陣前看看具體情況。

可是這一看卻直接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蕭撻凜作為遼軍主帥,卻不懂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道理。衣著華麗,威風凜凜地來到兩軍陣前,卻被宋軍城樓上的弩兵盯上,弩兵架起巨弩一箭便將蕭撻凜射殺。

蕭撻凜到兩軍陣前一探究竟反送了性命

主帥身死,遼軍軍心大變,再也無心戀戰,蕭太后慌張之下只能找宋朝議和。此時寇準提議乘勝追擊,卻被宋真宗否決,於是《檀淵之盟》便在這個時候籤下來。

宋真宗並非昏庸之輩,雖有勵精圖治的熱血,卻並無開疆擴土的決心。宋朝派遣宰相曹利用前去與遼國談判,宋真宗一再叮囑他,儘量不要再輕啟戰事,即便是遼國索要百萬銀錢,也可以答應。寇準聽到這話鼻子差點氣歪了。退朝之後,趕緊追上曹利用說道:「若歲幣超出30萬銀,我必會親自砍掉你的腦袋」,曹利用連忙稱是。

宋真宗對遼國一心求和

經過宋遼兩國的談判,最終《檀淵之盟》籤訂。宋遼兩國成為兄弟同盟。宋國每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邊界。從此結束了兩國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而自此之後,宋遼兩國也迎來了長期的和平相處。

宋遼兩國之間的戰爭,勝少而敗多,宋軍本身實力便不強大,「安史之亂」後,中原騎兵便日益式微,到了宋遼的時代,沒有了放牧的馬場,宋軍更是無法抵抗遊牧民族的鐵騎。所以面對遼國的戰爭,很難取得優勢。射死遼軍主帥後,想要乘勝追擊,打垮遼軍卻是難上加難。

籤訂《檀淵之盟》

而且由於與遼國連年的戰爭,使得宋國的百姓早就苦不堪言,處在戰爭中的百姓深受戰爭的毒害。這種時期宋真宗選擇與遼國議和,也算是給宋朝百姓喘息的機會,恢復民生經濟的發展

而遼軍主帥已死,更是接連遭遇敗仗,蕭太后知道短時間內無法動搖宋朝的根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宋朝的歲幣,撤軍之後回去積蓄力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向來如此《檀淵之盟》只是宋遼兩國之間相互妥協下的產物,各取所需

《檀淵之盟》是兩國相互妥協的產物

檀淵之盟也打開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遼國是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雙方貿易之後,遼國在宋國進口大量的商品。宋朝進攻的歲幣轉了一圈後又回到了自己手裡。還促進了宋朝的經濟發展。

而遼國能出口的資源實在是少之又少,到後來為了防止宋朝組建騎兵,便連馬匹都禁止賣給宋朝,於是便更沒有什麼可以出口的了。這也造成了宋遼兩國貿易之間,遼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對其經濟的衝擊比較嚴重。

宋遼的貿易,遼國始終處於弱方

到了後來,連遼國的百姓都不用自己國家發行的貨幣了,商人之間的貿易只認北宋貨幣。遼國的皇帝也認為宋朝的貨幣才是真正的貨幣,在這種情況下,遼國日漸衰弱,最後被金亡國

只從《檀淵之盟》來看,這確實是一條屈辱的條約,可是若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檀淵之盟》的籤定,反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終止了連年的戰火,使得百姓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安心生活,積極意義要遠大於消極意義

我是君宇,關注我獲得更多中華歷史。

(以上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檀淵之盟》籤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籤訂《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籤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籤訂是宋遼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從籤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籤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 北宋仁宗朝的繁榮,得益於他老爹的一個妥協條約——檀淵之盟
    如何保障外部環境太平,這還得多虧了仁宗的老爹——宋真宗,同遼國籤訂了看似妥協的《檀淵之盟》大宋開國之初,最大的軍事威脅就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遼建國於五代開始,比大宋的開國歷史還長,而且還通過支持五代後晉的那個兒皇帝石敬塘
  • 《迴鑾碑》為宋真宗詩碑,宰相寇準書丹,見證宋遼「澶淵之盟」
    《迴鑾碑》是一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宋遼籤訂「澶淵之盟」,從此雙方化戈為玉帛的御製詩碑。籤約之地在澶州(今濮陽),春秋時稱「澶淵」,故稱此次和約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在歷史上是影響深遠的事件。當時北宋的北方是契丹建立的遼,執政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皇帝是遼聖宗。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
  • 靖難之役和檀淵之盟
    宋朝的時候,遼國大兵南下,宋真宗御駕親徵,宋軍士氣大振,射死遼軍大將,然後雙方議和,籤訂檀淵之盟,兩國國君約為兄弟,實現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能戰方能和,假如宋朝沒有力量抵抗遼國的攻勢,或者壓根不抵抗,和平是不能實現的。終於扯到正題,NBA辱華事件,其時沸沸揚揚,於今不足一年時間,未見NBA方面的任何道歉,但見中央電視臺放棄抵制,準備復播。
  • 檀淵之盟之前長時間的戰爭,看起來雙方互有勝負,但宋軍卻吃了虧
    而到宋朝和明朝土木堡之後,軍功這條路就被堵死了,說宋朝勝率70%,關鍵戰役沒打贏勝率再好都沒用,所以宋明無論怎麼改革,後期都是挨打而無法出兵反擊,檀淵之盟之前長時間的戰爭,雙方可以說互有勝負,但是明顯宋軍吃虧的時候都伴隨的大量的人頭,雖然雙方也許文明程度差不多,宋的體量遠大於遼,宋朝軍隊的辦法也只有刷兵。
  • 佔盡優勢卻屈辱求和,澶淵之盟是蕭太后的心機,還是大宋的怯懦?
    女主角蕭燕燕一生最顯赫的事跡,無疑是率兵攻宋,迫使北宋王朝籤訂澶淵之盟。冷兵器研究所已經推出《澶淵之盟被罵成「送朝」,宋真宗:包20萬遼軍餃子,毀在意外上!》一文講述此戰,那麼我們再更多地從遼國的角度,分析宋朝為何屈辱求和。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澶淵之盟」屈辱嗎?北宋獲取的好處超乎想像,難怪寇準引以為傲
    自趙匡胤建立大宋以來,因為幽燕十六州的領土爭端,宋與遼戰戰和和、打打停停,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蕭太后、遼聖宗率全國兵力,大舉南下親徵,直抵黃河。宋真宗在寇準強力要求下也親徵澶淵。
  • 厚重濮陽:央視電影頻道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央視電影頻道大型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帶您走進《澶淵之盟》 央視電影頻道《中國通史》之《澶淵之盟》
  • 宋遼籤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不過,如果把澶淵之盟作為宋朝的整個國家的發展其中的一部分來看待的話,澶淵之盟卻非常不值,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毀掉大宋王朝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百年之後的靖康恥到這一刻就埋下了伏筆。如果把範圍擴大在整個華夏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澶淵之盟,你會發現這簡直是遺害千年的事件,對華夏造成的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元朝末年出了個朱元璋,華夏文明的走向將會充滿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儘管這是宋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主動出擊,但是這兩場慘敗,宋軍元氣大傷,宋人畏懼遼人如虎,遼宋關係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遼國蕭太后和小皇帝通過擊退宋軍反而穩定了朝局,之後大宋由攻轉守,遼國進而連年攻宋,隨著宋朝的開國大將們接連逝世,宋軍中再難有抗衡遼軍的將領,宋軍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弱。景德元年九月,秋高馬肥。
  • 寇準身為一代名相,為何結局卻那麼慘?
    真宗之時,契丹南下入侵,寇準更是說服真宗御駕親徵,結果宋軍一轉攻勢,在澶淵之盟籤訂前隱隱佔據了主動權。靠著傑出的政績和剛直的性格,寇準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被一再貶謫,最終病逝在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麼,明明寇準擁有如此聲望和地位,為什麼結局卻是這麼慘呢?
  • 檀淵之盟後,宋真宗為何迫不及待地要到泰山封禪?
    他在位的時間裡,承宋太祖、宋太宗開國拓疆之餘威,北宋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經濟日漸上升,繁盛程度甚至超過唐朝。雖然這一切來自於一份割地賠款的「兄弟」條約——澶淵之盟。但是自己的江山有了這樣的盛況,也是值得宋真宗驕傲餘生的。盛世江山有高山流水,也會有陰暗朦朧,把陰暗發揚光大的就是無處不在的一種人——小人。
  • 李世民曾與突厥籤訂了個屈辱的「渭水之盟」,他為何要這樣做
    唐太宗李世民,留給後人的是繁盛的「貞觀之治」。而扎在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那根刺,卻是「渭水之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兩天後的8月30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盟誓,唐朝給予大量金帛,頡利可汗退兵,此即為「渭水之盟」。
  • 澶淵之盟開始宋朝開啟花錢買和平的先河,成為軟弱肥羊,任人宰割
    這句詩摘自宋代王安石的《澶州》,詩中「萊公」指的是寇準,全句是意思是澶淵之盟後,宋遼罷兵,雙方結束敵對狀態,約為兄弟之國,物資互通有無,邊境設立榷場,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為宋朝的繁榮穩定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寇準。 寇準何許人?為什麼王安石要說寇準是首功之人呢?
  • 盤點歷朝歷代優秀的皇帝父子檔——宋遼金時期
    這其中就經歷了宋遼金元時代。我們看看這個時期的優秀父子皇帝組合。富饒的宋朝,說起他們的皇帝,確是乏善可陳陳橋兵變過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把後周的江山取而代之,開啟了近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宋朝的標籤性實在太強,特點出眾。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高度發達的科技以及文學藝術,人們的生活富裕。但也有個標籤,就是軍事能力的羸弱,另外一點就是統治者的水平。
  • 清平樂下不清平:慶曆增幣的背後,大宋被逼無奈,大遼趁火打劫
    那麼,宋朝為何不敢和遼國一戰?是兵力不足?還是過分的對澶淵之盟寄予厚望,以致於失去了對遼國的警惕之心?汪郎告訴你,都不是!事實上,宋朝君臣並沒有因為澶淵之盟帶來的北疆和平,就降低了對遼國的警惕。李元昊畢竟是西北戈壁灘上長大的人,他的軍隊也是在西北荒野間和吐蕃、回鶻等族的無數戰鬥中,歷經數年打造出來的一支鐵血之師。面對宋軍的來勢兇猛,李元昊在地形、人心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利用西北荒野宜於機動作戰的條件,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局部殲滅戰的戰術,相繼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的勝利。
  • 賠了公主,又折了10萬大軍,遼夏戰爭了解下
    編者按:對宋代歷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可能對宋遼戰爭和宋夏(西夏)戰爭北宋與西夏的戰爭比較了解,但要說起遼夏戰爭,知道的就不多了。
  • 由遊牧民族建立的遼國,為何會被曾經的臣屬金人滅亡?
    北宋面對遼國,只能屈辱求和,以歲幣的方式來換取和平。這時契丹人的強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這份強大卻沒有保持多久。從遼天慶三年(1113年)完顏阿骨打以兩千五百人起兵反遼,到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金人滅遼,只花了十二年。這不免令人疑惑,曾經的霸主契丹人,為何會被自己的臣屬金人給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