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今天中午吃什麼?」一直是困擾著人類的究極難題。
到了21世紀,當你算好了外賣軟體的優惠滿減,逃過了打飯阿姨顫抖的雙手,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之時,又出現了另一道難上加難的問題 ——
「今天看點什麼視頻下飯好呢?」
「肚子突然好餓!」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推薦 7 部超適合下飯的美食紀錄片,B 站上都有資源。
隨便點開一集,眼前普普通通的外賣能夠瞬間變身米其林三星。當然,如果非要深夜一個人觀看的話……請多保重!
《人生一串》
B站美食紀錄片必看 No.1
作為B站美食紀錄片的代表,《人生一串》早已聲名遠揚。
入坑之前,許多人也許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困惑:不就是路邊燒烤攤賣的串串嗎?怎麼撐得起兩季的紀錄片呢?
結果點開第一集,就是真香警告。
要知道,燒烤絕不是把食材拿籤子一穿,放到火上烤到滋滋冒油就完事兒了。
材料的選擇、火候的控制、調料的搭配,每個步驟裡都大有門道,和不同地區的自然風物、人文環境息息相關。
湖南岳陽的烤牛油,要的就是油脂迸發的快感
比如四川西昌別具一格的長籤火盆燒烤,就和當地漢彝混居的風俗相關。特色的涼山小豬肉更是一絕,充滿了彪悍的野性之美。
廣東湛江海產豐富,夜宵攤自然是蒜蓉炭烤生蠔的天下。
第二集更是全程高能,集合了燒烤界的一眾暗黑料理。
腦花、羊寶、豬鞭,都是小意思,路子最野的還是東北的烤蠶蛹、烤大撲稜蛾子,廣西的烤豬眼球,足夠刷新你的世界觀。
在捂著眼睛看完的同時,居然有點想試試看是怎麼回事?
在描述燒烤的烹飪方法時,解說詞最愛用的四個字就是「簡單粗暴」。
沒辦法,打了一天工的普通人,偏偏就是愛那濃濃的煙火氣。
湖北宜昌的烤茄子,加入了雞蛋中和蒜蓉的刺激性氣味
《尋味順德》
一部拉動旅遊業的紀錄片
《尋味順德》,由《舌尖》主力團隊製作,陳曉卿擔任總顧問,《舌尖》解說李立宏擔任配音,可以說是延續了「舌尖」系列原汁原味的風格。
順德水網密布,物產豐盈,順德菜味道清淡,主角從來都是食材本身。
一道最經典的蒸魚不過佐上蔥絲薑片去腥,再淋上一勺豉油,不再有多餘調味。
看《尋味順德》不為別的,就是兩個字「享受」。全片數不清的微距鏡頭,將食物由生到熟的過程無限放大。
真正的順德大廚,蒙上雙眼後,還能用氣球當砧板,將手中的土豆切成直徑不到 0.5 毫米的細絲。這不是炫技,而是對看家本領的自信。
當然,佳餚不只存在於環境優美的高級飯店。
每個地道的順德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哲學。
就像這位工地大哥,一個人在涼亭裡打邊爐涮魚片,坐看鷺鳥飛起,何嘗不是一種愜意。
很難統計,有多少人在看完《尋味順德》後,真的定了一張前往南方的車票,親自體驗順德菜系的美味。
如果要說這部紀錄片的唯一缺點,那就是太短了,三集根本不夠看!
《嗨!大學》
帝都高校的第九菜系傳說
《嗨!大學》是一部以北京大學生校園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片。
而校園生活,總是和食物相伴。
忙碌的課間去食堂匆匆解決,或者深夜和室友相約去美食街大快朵頤。
上了四年大學,你不一定能學到什麼知識,但必定能練就出一身在校園內外覓食的本領。
五道口美食:棗糕串串椒麻雞,韓餐日料配奶昔
食堂菜被戲稱為中國的第九大菜系,因為它不按常理出牌,什麼稀奇古怪的搭配都能出現。
即便如此,財力有限的學生依然會前來買單。
也許是選擇有限,也許是日久生情,除了黑暗料理之外,每所學校的食堂還有那麼一兩樣招牌。
它們靠著同學間的口耳相傳,建立口碑,《嗨!大學》最好看的地方就在這裡。
比如匯集了全國 56 個民族學子的中央民族大學,地下風味食堂的乾鍋金針肥牛,麻辣鮮香且價格實惠。
中國音樂學院清真食堂,專門為學生研發了花旗參小火鍋,匯集了近二十種中草藥和香辛料,朋克養生從大學生抓起。
看過北大學五食堂的網紅康博思雞腿飯是怎麼炸出來的,四捨五入也等於上過北大了對不對?
如果你還沒有上大學,不如借這部片憧憬一下大學生活;如果你是大學生,不如在片子裡找找母校,或者吐槽吐槽隔壁。
畢竟踏入社會之後,昂貴好吃的飯館到處都有,青春的味道卻再也回不來了。
《水果傳》
水果的奇異大冒險
和前幾部令人食指大動的兇猛美食片相比,《水果傳》走的是小清新路線。
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甜品的冷知識科普,從那些最常見的食物開始追溯到它的源頭。
比如臺灣夜市最常見的甜品愛玉,來自臺灣深山愛玉果。
作為一種爬藤植物,野生愛玉果常常附著在幾十米高的巨木上,需要高超的攀爬技能才能採摘。
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所熟悉的巧克力,其實源頭也是一種水果呢?
生長在熱帶的可可樹結的果子形似橄欖,表皮顏色亮麗,內部的質地居然又有點像山竹。
果肉中包裹的種子,才是人們所熟知的可可豆的前身。
它們需要經過發酵、日曬、烘焙、研磨、定型的步驟,才能變成我們熟悉的巧克力。
攝製組野心不小,除了中國,還走遍了東南亞、日本、歐洲和澳洲,專門闢出一集節目呈現那些一個地區獨有的奇特水果,比如雲南的木瓜榕、澳洲的指橙、婆羅洲的水椰子。
別說嘗味道,你可能壓根兒連名字都沒有聽過。
產自貴州的刺梨
不過沒關係,《水果傳》裡果汁四濺、別出心裁的鏡頭,讓觀眾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果肉在舌尖爆炸的體驗。
如果你喜歡吃水果,那千萬不要錯過。
《億萬富翁的饕餮盛宴》
一部凡爾賽下飯片
居住在英國倫敦的超級富豪,一日三餐都吃什麼?
《億萬富翁的饕餮盛宴》,完美闡釋了什麼叫做有錢任性。
近年來,隨著外國資本的湧入,在英國一擲千金的富豪們,大多都是外國人。
其中以中東貴族、俄羅斯寡頭或中國新貴為主。
為了迎接孩子的降生,一位俄羅斯地產大亨決定買下一瓶 1811 年拿破崙窖藏法國白蘭地的最後一杯。
1811 年是什麼概念?嘉慶十六年啊,大清不僅沒亡,還享受著盛世餘暉。
而這位俄國大富翁一仰脖子,5000 英磅就被喝掉了。
魚子醬也是富豪最愛的食物之一,試吃的時候,一定要挖一勺放在手背上品嘗。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為了格調。
至於這種一人份就要 12000 英鎊的魚子醬,到底是個什麼味兒?
專做魚子醬生意的英國人蘿拉說,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這貴得要命的玩意兒,第一次嘗試前,她足足花了十分鐘才鼓起勇氣。
怎麼說呢,這部片子裡的食物,大部分看上去就不怎麼美味。
但有錢人吃東西,並不是為了好吃,而是珍稀。
珍稀到平民老百姓都見不著,這樣才能拉開差距。
簡而言之,就是李誠儒老師在《大腕》裡面的經典臺詞 ——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食品加工廠》
揭秘肥宅快樂流水線
和傳統意義上的「美食」概念不同,食品加工廠是工業化的產物,需要控制成本,規模化生產,在保鮮運輸的前提下,兼顧口感和味道。
正在塑封打包的棒棒糖
薯片、奇多、甜甜圈、太妃糖、橡皮糖、冰激凌、泡菜、番茄醬……
大部分會出現在超市貨架上的日常包裝食品,你都能在這檔節目裡找到它的生產過程。
在油鍋中翻滾的大波浪薯片
《食品加工廠》深入流水線,記錄下這些食物從原料到包裝的每一個步驟。
在這裡,所有的原料都是成噸計算,完全超出平常生活的認知。
雙色毛毛蟲軟糖居然是這樣擠出來的
看過《食品加工廠》後,每次在便利店拿起一支雪糕或是一包薯片,多少都會有些感慨。
雖然這是許多美食原教旨主義者所不屑的工業味道,但必須承認,它們的確給我們的肥宅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快樂。
椒鹽卷餅居然是這樣卷出來的
《和之美》
舌尖上的霓虹
《和之美》是一部紀錄日本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影片,其中美食佔據了很大的篇幅。
這部日本團隊拍攝的本國美食紀錄片,畫風和中國歐美都不太一樣。
抑揚頓挫的女聲解說,有點中二的文案,和風的 BGM ,整體節奏時而舒緩,時而激昂。
日本人做菜,講究「術業有專攻」,喜歡專注一門技藝。
常常由家族內部傳承,一家小店連續開業幾十年。傳到今天,主理人通常已經是家族裡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成員。
氣和豆腐的三代目新井弘幸,用了十年的時間才用日本國產大豆製成了滿意的豆腐。
從浸泡、碾碎、加熱、過濾到成型,一塊豆腐的誕生就像是一場修行,每個步驟都絲毫馬虎不得。
但用料的多少,加熱時長卻沒有明確的規定,全靠主理人多年的經驗。
在他的掌控下,大豆的甜味和香味被完全激發出來。等豆腐真正從模具中被揭開,晶瑩剔透得仿佛是藝術品。
跟著料理大師當學徒,到真正出師,需要五六年的時間。
日本的料理師傅或許是最具職人精神的一群人,一生就鑽研一件事,只為把它做到極致。
為了製作這道雞蛋燒,廚師攪拌了半小時,烤制了50分鐘
(本文由【嗶哩嗶哩】授權轉載,
作者 |葉健啖編輯 | 毛叔)
來來來,接下來就是大家來補充:
你最喜歡的下飯視頻是哪部?
【如果覺得有趣、有理,歡迎大家:
點讚、在看、分享、留言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