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策劃已久的精品生活指南系列短視頻「爾雅」系列的第二個主題——法餐,終於上線。
直到目前為止,法餐仍然是西式料理之中的王者,這指的並不是法國菜在所有西方飲食中,做得最好、最美味這麼簡單,而是說它的整套用餐儀式,種種規則,構成它料理基礎的種種元素,仍然是西方飲食的一個根本的基礎。
法餐,它精緻細巧的做法是深植在法國文化精神裡的。這種精神不只在廚藝裡,而在所有可以被成為藝術的領域中。
但就像所有精緻的藝術一樣,了解它都有一點門檻,需要一些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一次,我們邀請到了米其林美食達人、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帶我們一起走入法餐的大門。
法國餐廳的不同類型你都了解嗎?
講述 | 謝忠道
來源 | 看理想節目《學懂法國菜的語言》
(可至看理想App觀看完整視頻)
談到法國的餐廳,我們就要從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談起。
因為法國大革命造成了法國社會整個封建階級的瓦解。
封建階級的瓦解,就導致以前只有在皇宮或貴族的家裡,他們的一些御廚和家廚流落到了民間。他們到了民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餐廳,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維持生計的工具。
接著另外一個現象是當時工業革命開始。
工業革命造成了另一個新富階級——比如礦業,比如輪胎,比如汽車——這些新富階級,他們也嚮往過去只有貴族在家裡可以吃得到的,那些家廚們所做的名菜。因此,這些新的新富階層就變成了家廚們新開餐廳的主要客人。
請大家回想那個時代,汽車開始發明了,馬路也開始為了配合汽車,修建得比以前更好。這時候帶動的就是所謂的觀光。
觀光也就會帶動旅館跟餐廳這兩個行業的蓬勃發展。
觀光帶動的發展同時也就讓這些新富階級,還有以前的勞工階級,他們開始爭取休假。以法國為例,法國的休假制度在1930年1940年開始實行。休假制度也相對地更加帶動整體觀光以及餐飲行業的發展。
勞動階級有閒,新富階級有錢,也因此帶動了餐廳和旅館業各種不同等級的發展。
不過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幹擾,法國餐飲真正開始突飛猛進而且有很強烈的變化,其實是在二次大戰之後。從50年代一直發展到今天,這中間也出現了很多變化。
1.
21世紀法國餐廳的等級及種類
高級酒店裡的高級餐廳,酒店等級需在五星以上,且要求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裝潢和服務皆達到五星以上水準。
要拿到Palace等級必須在五星之上,也就是說,酒店必須先達到五星等級,才可以向政府申請Palace等級。
Palace等級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它必須是有歷史、有文化,甚至曾經發生過一些重要事件的地方,或者是一處非常著名的建築。
第二,在軟體的部分,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還有房間的設備硬體等,都要比所謂的五星飯店更高一層。這就是所謂的Palace。
通常在Palace提供的料理就非常「有派頭」。它必須有一些很高級的食材了。比如魚子醬、龍蝦還有甚至像白松露、黑松露之類的。
當然它不見得擁有米其林星星。它不過是在一間高級酒店裡所提供的一個餐廳的氛圍。裡面提供的料理也相對可以呼應它漂亮、奢華的裝潢。
通常指米其林一、二、三星餐廳,憑藉菜品和服務進行分級,裝潢好壞並不是主要評判標準。
Restaurant étoilé,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星級餐廳」。一般我們提到星級餐廳,指的就是米其林給出的三個星級。而星級都是由餐廳的質量來評斷,而不是根據它的裝潢。
當然,服務也在米其林的評判標準之內。因為米其林總是認為,好的餐必須配合相對好的服務。一星餐廳未必是裝潢比較簡陋的,相對而言,其實一星餐廳就已經算是等級非常不錯的了。
而三星餐廳也不見得一定裝璜會有多豪華。在巴黎有些三星餐廳其實位置很少,裝潢也並沒有特別奢華。總之,所謂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其實是根據質量而定,與餐廳的裝潢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提供平價的家常菜,氛圍更輕鬆。
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小餐館,或者小酒館,就是一般民眾會經常去的餐廳。
巴黎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Bistrot,據說Bistrot這個詞,是在1900年左右,那時候有很多的俄國士兵來到巴黎,他們經常用Bistrot來催促服務生上菜快一點。久而久之,這個詞也就取代了餐廳restaurant,變成小餐館的代名詞。
Bistrot一般提供的就是家常菜,價格也比較低廉。餐館裡的座位可能會比較擁擠,但是它的氣氛通常也會更為輕鬆。一般民眾用餐的方式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或者說沒有像星級餐廳以及Palace那麼講究。
以我個人來看,它是最能夠進入到一般法國民間生活的一個等級的餐廳。
全天營業,以海鮮冷盤或特定地方料理choucroute為主。
Brasserie也就是啤酒屋。這是來自阿爾薩斯,brasser的意思即為「打啤酒」。
Brasserie的開放時間很長,幾乎一整天都開門營業。所以,從早餐一直到晚上12點的宵夜,你都可能可以在這裡吃到。任何時段,一般民眾都可以去那吃點東西,可能只是簡單的三明治,以及喝一杯啤酒。
今天的Brasserie還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也許很多人都聽過,法式餐廳裡有一道非常知名的菜餚,那就是海鮮拼盤。
如果你想吃海鮮拼盤或者法國生蠔,你其實不太可能在一般的餐廳或是Palace這種地方吃到,而就是要在Brasserie這裡。
Brasserie還會提供另一種地方風味料理,就是阿爾薩斯那邊的酸菜醃肉,叫做choucroute。因此,choucroute,生蠔以及海鮮冷盤多半都要在Brasserie這個類型的餐廳裡才能夠吃得到。
Brasserie對法國人而言,是一個比較親切,而且是不同時段都可以去吃一點東西,喝一點酒的地方。
可麗餅屋,價格低,用餐時間短,提供小食甚至可以帶著邊走邊吃。
一般來說,法國是沒有所謂的路邊食物或是零食一類,他們通常就是一根法棍裡夾一點火腿、奶酪當作三明治。
而Crêperie是較為大眾所知的,我們一般稱為「可麗餅」或「煎餅」。
即煎餅內,鹹口味可夾火腿、奶酪、雞蛋等,甜口味,則會有果醬、蜂蜜,甚至是巧克力醬。Crêperie其實也可能變成一間坐下來吃東西的餐廳。相對而言,它是一個價格比較低,用餐時間比較短,甚至可以帶走,邊走邊吃的小吃、小食。所以,這也算是一個特別類型的餐廳。
2.
關於米其林指南的歷史
關於米其林的歷史很有趣,它其實從1900年就開始了。換句話說,它是一本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指南。
那麼,1900年的時候,米其林這樣一家輪胎公司,為什麼要創立這本指南?
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其實一開始,這只是一本告訴大家開車出去玩或者出門旅行的時候,哪裡可以修輪胎,哪裡有加油站,哪裡有個小餐廳可以吃點東西,哪裡可以住宿。那個時代,正是汽車開始發展不久之時。米其林作為一家輪胎公司,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大家多開車,多出去旅遊,這樣才能刺激輪胎需求的增長,因此它設計了這樣一本小手冊。
漸漸地,米其林發現它需要提供的資訊不止這些。比如,手冊上出現了一家餐廳的信息,但是,冊子的用戶要知道這個餐廳的價格是否能承擔得起,或者今天特意想選擇一家比較好的餐廳,這時候,米其林就必須將餐廳進行等級的區分,並提供更詳細、準確的資訊,讓民眾可以更便捷地挑選自己想要的餐廳。
經過一段時間,民眾發現,原來米其林提供的資訊可信度很高。它提供的餐廳也都能獲得一般民眾的信任。
從1926年開始,米其林開始了自己的星級制度。但最初只有一星,直到1933年,星級系統才慢慢完善發展出了一套一星、兩星、三星的等級制度,並沿用至今。
註:米其林指南的三星標準劃分——
一顆星的餐廳 (Very good cooking):
值得停車一嘗的好餐廳(因為米其林是做輪胎的);
兩顆星的餐廳 (Excellent cooking):
一流的廚藝,提供極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繞道前往,但所費不貲;
三顆星的餐廳 (Exceptional cuisine, worth the journey):
完美而登峰造極的廚藝,值得專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藝超絕的美食、精選的上佳佐餐酒、零缺點的服務和極雅致的用餐環境,但是要花一大筆錢。
以今天的法國為例,目前在法國僅有26家三星米其林餐廳,巴黎也總共只有10家餐廳而已。能夠拿到三星等級的餐廳,就可以算是頂級中的頂級。但通常這種餐廳,價格昂貴,位置也非常難訂。
因此,如果你也想要試試米其林兩星、三星餐廳,或者希望到法國旅行的時候,能夠留下一個非常特別的、美好的用餐經歷,最好先預留出至少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好好構思和了解一下如何訂米其林星級餐廳的位子。
Tips——訂位技巧
1.預留充足的時間,提前預定;
2.由於語言、時差等原因,建議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預訂;
3.提前了解餐廳的基本情況,準備好一張足額的信用卡;
4.預定時間的前一天,再次致電餐廳電話確認訂位情況;
5.特殊節日可能推出特別套餐,價格可能比平時更昂貴,最好也提前了解情況。
「爾雅」系列之
學懂法國菜的語言
*本期內容摘選自看理想App「爾雅」系列最新上線的免費視頻節目《學懂法國菜的語言》,由米其林美食達人謝忠道講授。
或許你常會疑惑,一頓法餐為什麼能吃那麼久?美食明明是享受,這麼多的餐桌禮儀、規矩,難道不是一種限制和束縛嗎?
然而你有沒想過,法餐裡那些規矩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不只是讓我們欣賞法國菜,認識西餐,還可以一步一步通過法國料理,感受一種久違的生活的藝術。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即可觀看「法國菜的語言」
或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即可免費訂閱「學懂法國菜的語言」